词条 | 《古今图书集成》 |
释义 | 中国现存完整的最大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701~1706)﹐由陈梦雷主持完成初稿﹐《古今图书集成》及盛放书函称《古今图书汇编》。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命蒋廷锡董其事﹔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汇编”为“集成”。分为六编三十二典。计历象编有干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方舆编有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明伦编有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博物编有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理学编有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经济编有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典下列部﹐每部多至数百数十卷﹐也有一卷而十余部。每部根据内容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篇。 § 简介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雍正以前中国历代图书的总汇,康有为赞誉它是“清朝第一大书”,“中国之瑰宝”①。 这部巨著分为6编32典:①历象汇编:下分乾象典、岁功典、历法典、庶政典;②方舆汇编:下分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裔典;③明伦汇编:下分皇极典、宫闱典、官常典、家范典、交谊典、氏族典、人事典、闺媛典;④博物汇编:下分艺术典、神异典、禽虫典、草木典;⑤理学汇编:下分经籍典、学行典、文学典、字学典;⑥经济汇编:下分选举典、铨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典下分部,部下分卷,计有6109部,合1万卷,另有目录40卷,合计约1.6亿字。这部巨著自成体系,搜罗丰富,区分详析。《永乐大典》散佚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用途最广、规模最大的类书,其规模比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还要大三四倍,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史上的巨著。 《古今图书集成》规模庞大,卷帙浩繁。全书共有10040卷,6109部,大约1.6亿字。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个汇编。基本上包括了清雍正王朝以前我国古代社会所形成和积累的各个门类的知识。《古今图书集成》刻印后,用特制的木箱盛放,一箱称为一函,一函之内盛放线装图书10多册。一部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要装满500多个木函。 《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有4种说法:一作清圣祖(玄烨)敕纂,世宗(胤甃禛)续成;二作蒋廷锡、陈梦雷奉敕撰;三作蒋廷锡奉世宗敕纂;四作陈梦雷奉敕纂。《古今图书集成》是官修类书,按第一种方式著录无可非议。事实上,玄烨和胤禛决不可能亲身参与编纂,而真正的初编者是陈梦雷,续纂者是蒋廷锡。 陈梦雷字则震,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康熙九年(公元167O年)进士,官编修。后被人诬陷,谪戍沈阳。三十七年,玄烨东巡,他献诗称旨,得以赦归,受命在皇太子胤祉藩邸行走。胤祉爱好文学,对陈梦雷礼遇颇隆,命梦雷发凡起制,据协一堂藏书和私家藏书编纂这部巨著。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起,至四十五年止,历时6年,初编告成。初编之书,名曰《古今图书汇编》,“为编者六,为志三十有六,为部六千有零”①,由胤祉代为具奏进上。康熙帝很高兴,命将书名改为《古今图书集成》,并下令开馆重辑,仍由陈梦雷董其事。不久,胤禛夺嫡当了皇帝。雍正帝登上宝辇后,着手剪除异己,陈梦雷被视为胤祉亲信,再次被发遣到关外。与此同时,雍正帝任命蒋廷锡续成其事。又经过数年努力,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该书方告克成。 § 特点 与其它类书相比,《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体例较为科学,它既师承了唐宋类书的编纂优点,又吸收了《通典》、《通志》、《通考》的分类长处,在分类方面较《初学记》、《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书为佳。《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亦载有土、石、山川、州郡和四夷等内容,但它们或分属于其它类目,或各自成篇,互不联系。《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则将《坤舆典》、《职方典》、《山川典》、《边舆典》汇集在一起,罗列了书中与地理有关的全部内容,自成一编,这在分类学上显然是一大进步。《永乐大典》以“洪武正韵”为纲,以韵统字,用字系事,如《天文志》载在“天”字下,《地理志》载在“地”字下,遇有条目很多的字头,查找十分不易,兼以“洪武正韵”和“和水韵”的韵目不同,检索时也很麻烦。而《古今图书集成》分门别类,纲举目张,即类求书,便于按图索骥,它所收的资料虽然浩如烟海,却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 § 不足 陈梦雷编纂此书时,条件有限,他所能利用的资料,仅是藩府和他本人的藏书,既未接触过藏在圆明园的《永乐大典》a,也未看到内府秘藏的“天禄琳琅”,这就使《古今图书集成》的整个内容和水平受到限制。《方舆汇编》辑录方志资料虽然很多,但方志编纂者的学识和水平不同,各种方志的优劣出入很大,有的方志修得较好,有的方志问题很多,本书辑录资料时,未对资料进行考订,也影响到本书的价值。各种地志的编纂有先有后,府州县辖境多有变迁,《方舆汇编》辑录资料时,未注明用书的成书年代,可谓一大缺陷。该书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开编,至四十五年初编告成,只用了6年时间。此后,从康熙帝下令增辑至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成书,虽有10几年时间,但经过胤禛夺嫡之争,实际所花的时间也不长,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成就卷帙如此浩大的巨著,殊为不易,所以书中也存在许多因审校不精而产生的讹误。 § 版本 该书共有四个版本。第一次印于雍正六年﹐武英殿铜活字版。第二次由英国人美查等发起﹐在上海用铅活字翻印﹐光绪十四年(1888)成书。随即﹐清廷又面谕上海道筹印新本。光绪二十年竣事﹐石印本﹐并附《考证》二十册。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以原铜活字本缩小影印﹐再加考证八册﹐是为第四次印本。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编成后,仅以铜板印出64部,除赏赐有功的王公大臣和特旨奖励外,皆藏于内府,民间只慕其名,未见其书。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上海点石斋书局集股翻印1500部,但印刷粗糙,脱卷脱页很多,许多读者不满。十六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准把原本发上海道,饬令同文书局照原本大小石印,并由该局编辑部作《考证》24卷。这个石刻本质量较高,明显优于点石斋本。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又从康有为处购得同文书局石印本一部,将其缩印上石,每一面为3栏,每栏为原书之一页,双面印,每页相当原书6页,书品和原书同样大小,连同《考证》分装808册,这就是目前流传较广的中华书局缩印本。至此,《古今图书集成》才为广大读者所使用。目前,中华书局和巴蜀书社已共同将其重新影印,陆续出版。 § 《古今图书集成》的今生 目前国内只有6家图书馆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其中完整收藏的4家图书馆是: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和徐州市图书馆。 § 相关联接 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geo/geo16.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