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沈世钊
释义

§ 简介

沈世钊

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浙江省嘉兴县人),1956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5年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

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院士简历

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

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

1956年至今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

1990-1995年担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

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学术任职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

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第四、五届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国际《Space Structures》杂志编委

§ 研究方向

大跨空间结构

§ 研究成果

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迄今发表论文150篇,出版著作5部,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70余人。

§ 所获荣誉

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贡献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80年代以来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和“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响应”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并在吉林滑冰馆、亚运会石景山体育馆和朝阳体育馆、冬季亚运会黑龙江省速滑馆以及威海体育场等工程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为中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人物事迹

大跨空间结构 诠释奥运场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其恢宏的规模、精彩的竞技、绚烂的文化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人类奥运百年史册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也因而成为了聚焦世界目光的标志性建筑。身为2008年奥运场馆建设工程指挥部顾问的沈世钊院士,更是亲历了从方案评审、设计修改到施工建设的全部过程。2004年7月,原本正在施工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工地变得异常寂静,这项浩大的工程停止了施工。国家体育场的最初设计方案具有一个可开合的滑动式屋顶,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国家体育场所采用的大跨度结构需要大量用钢,结构自重占得比例很大,也就是说,这个结构体系建成以后将成年累月处在重压下面。“可开启式屋顶”的采用进一步加大了这一重量,而且使得施工工期十分紧张。因此,需要一套可行的“瘦身”方案来为“鸟巢”减负。一时间,国内媒体纷纷报道“鸟巢”停工这一爆炸新闻,各种猜测接踵而至。沈教授认为,对于奥运会这样的盛会而言,其场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各种不同声音和建议的存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2004年12月,经过专家的多次讨论论证后,“鸟巢”的“瘦身”方案终于出台。据沈教授介绍,主要有两点改动,一是去掉可开启的滑动式屋顶,二是扩大“鸟巢”中央的开口,但“鸟巢”的外观及设计理念都不改变。这一调整方案减少了1.2万吨钢材用量,节约了投资,提高了结构安全度,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施工的按时完成。

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沈教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他介绍说,“鸟巢”建筑与结构的浑然一体,通过貌似无序的自由编织的结构体系,构成了新颖的、富于冲击力的独特建筑形式。“水立方”借鉴“气泡理论”构成一种多面体网架结构,其不规则的复杂形体是由相对简单的元素经多次重复形成的,是一种创新的结构体系,其外部结构采用空气薄膜,状似水泡,也十分新颖。北京奥运会为空间结构大跨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坚持了“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反映了我国大跨空间结构发展的最高水平。

以德立身育人 栽培桃李满园

多年来,沈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方面,培养出大量的空间结构人才。他先后培养了8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已逐渐成为中国大跨空间结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沈教授平时非常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沈教授说,年轻人充满活力,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进取心,和他们在一起,我会感到后继有人。在业务上,沈教授要求他的学生们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系统训练,这样既能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懂得工程技术。他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们作为相对比较成熟的年轻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学校及教师应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貌的群体环境,对他们进一步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人都说,建筑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对此,沈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的建筑行业基础原来比较薄弱,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十余年来取得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工程实践的数量较多,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技术也逐步完善。这次奥运会的许多建筑及场馆在世界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标志着中国建筑科技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应看到,我们在建筑设计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本次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一些场馆的概念设计方案都是由外国设计机构中选的。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还比较拘谨,缺少大胆创新之作,新颖的建筑构思与先进的结构创造之间尚缺乏理想的有机结合。但这也说明了我国建筑科技的发展还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放眼当今的高中学子,沈教授的言语中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希冀。沈教授说: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要靠年轻英才的不断涌现。中学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国家寄望于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业务上,应该打好较为全面的科学、文化基础。例如,即使打算将来要学理工科专业的同学,在学好数理化的同时,也应尽量拓宽自己在人文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此外,年轻人更应重视思想方面的锻炼,使自己早日成为志向高远、胸襟开阔、积极进取的社会栋梁之才。[1]

§ 发表论文

[1]孙瑛 武岳 林志兴 沈世钊.大跨屋盖结构风压脉动的非高斯特性[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4):1~

[2]曹正罡 范峰 沈世钊.K8型单层球面网壳的弹塑性稳定[J].工业建筑,2007,37(4):69~

[3]邢佶慧 钱宏亮 范峰 沈世钊.单层柱面网壳结构常遇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07,37(2):31~

[4]韦征 叶继红 包伟 沈世钊.考虑幅值谱与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模拟与反应谱拟合[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9(2):100~

[5]杨飏 支旭东 范峰 沈世钊.施威德勒网壳结构的动力强度破坏[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125~

[6]李方慧 倪振华 沈世钊.不同地貌下几个典型屋盖的风压特性[J].建筑结构学报,2007,28(1):119~

[7]曹正罡 范峰 沈世钊.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弹塑性稳定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7,24(5):17~

[8]孙瑛 武岳 林志兴 沈世钊.大跨度平屋盖表面的风压脉冲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7,24(4):92~

[9]李方慧 倪振华 沈世钊.POD方法在双坡屋盖风压场预测中的应用[J].工程力学,2007,24(2):68~

[10]陈波 武岳 沈世钊.大跨度屋盖结构等效静力风荷载中共振分量的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7,24(1):51~

[11]包伟 叶继红 沈世钊.基于响应面法的单层球壳简谐荷载下的破坏形式判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4(1):7~

[12]李方慧 倪振华 沈世钊.单层球面网壳结构风致响应计算的块里兹向量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7,20(2):128~

[13]张建胜 武岳 沈世钊.结构风振极值分析中的峰值因子取值探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1):28~

[14]李方慧 倪振华 沈世钊.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风致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2):7~

[15]王晓可 范峰 支旭东 沈世钊.单层柱面网壳在强震下的破坏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1):26~

[16]曹正罡 范峰 沈世钊.单层球面网壳的弹塑性稳定性[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10):6~

[17]陈波 武岳 沈世钊.鞍形索网等效静力风荷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6):1~

[18]冯若强 冀鹏 武岳 沈世钊.单索幕墙中玻璃与索静力协同工作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065~

[19]冯若强 武岳 沈世钊.单索幕墙体系中的玻璃与索协同工作机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8(5):619~

[20]孙晓颖 武岳 沈世钊.大跨屋盖风压分布的数值模拟及拟合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4):55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