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忠勇之家》
释义

§ 影片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战争文艺片,以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模特儿,透过他们一家的战时遭遇《忠勇之家》来反映大后方老百姓团结抗战的热诚,颇能鼓舞民心士气,曾获最佳影片等六项金像奖,在今天看来依旧有其艺术和娱乐价值。

本片取材自英国女记者的通讯报导集,经四名编剧将内容加工提炼成为结构完整的剧本。导演威廉•怀勒充分掌握住战时生活的气氛和人物之间的浓厚感情,拍出了邻里间平凡中见不平凡的一面。饰演女主角米尼弗夫人的格里尔加森表现出后方家庭主妇的坚强和韧性,是极成功的贤妻良母型角色。

影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1950年的续集《蜡炬成灰泪始乾》 (The Miniver Story)稍逊一筹。

§ 详细剧情

1939年夏天的伦敦,像往日一样,热闹非凡。

米尼弗太太,端庄温顺,是英国中产阶级贤妻良母型的中年主妇;丈夫克莱姆·米尼弗是个建筑师,长子维英是牛《忠勇之家》津大学学生,幼女裘迪和幼子托贝还都是孩子。身世显赫,闻名乡里,年已八旬的贝尔顿夫人跟她在同一节车厢,一路上说这道那,对中产阶级有些偏见。

傍晚,火车停在一座满是花池的乡间小站上。老站长巴拉德发现了米尼弗太太,热情地邀请她到办公室,让她欣赏他业余养花的高超技艺——一朵惹人喜爱的红玫瑰。米尼弗太太看了,深为赏识,欣然接受了他以"米尼弗太太"来命名这朵玫瑰花的建议。

晚饭后,维英一边用茶,一边议论时政。忽然闯进了一位漂亮的不速之客--贝尔顿夫人的孙女卡罗尔·贝尔顿。她虽属初次登门,却给米尼弗夫妇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可是她一进门却要求米尼弗太太亲自出面,去劝说巴拉德站长放弃以"米尼弗太太"命名的红玫瑰参加"贝尔顿杯"花卉展览活动。她坦率承认那朵红玫瑰比她祖母的一朵更艳丽,而历届贝尔顿奖杯除了贝尔顿夫人外,还从来未被别人获得过。

"要求巴拉德先生放弃参加比赛,说穿了无非因为他是个平民罢了。"维英听了愤慨地说。

卡罗尔暗自赞赏维英的敢于直言,但还是挑衅性地进行反击。一场舌战,直到米尼弗制止了儿子,维英离座而去,才平息下来。姑娘也随即告辞,临行时出人意外地主动伸手给米尼弗太太并真诚地表示歉意。

夜晚,泰晤士河畔的水上俱乐部里音乐悠扬。舞厅里米尼弗夫妇和卡罗尔不期而遇。卡罗尔向他们问起维英,这时侍者传来一张字条,正是维英写的,他邀请她在码头会面,她神秘地含笑离开了米尼弗夫妇。码头上灯火辉煌,泰晤士河波光粼粼,维英和卡罗尔早已前嫌尽弃,正喁喁私语。后来又双双进入舞池。维英向卡罗尔约期再见,姑娘抱歉地说:"明天我要去苏格兰度假,到九月才回来。"米尼弗夫妇见了,大为惊异,又感到高兴。

初秋,德军入侵波兰。星期天,在教堂里特设的家族席上,米尼弗和贝尔顿两家并排在一起,维英发现卡罗尔已提前回来了。

"从现在起,"牧师突然中断了布道,严肃地传达了首相的决定,"我们的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礼拜仪式破例提早结束。人们忧心忡忡地离开了教堂。

作为母亲,米尼弗太太不免为维英担心。维英则到卡罗尔家里去帮忙,卡罗尔表示欢迎,但老夫人冷漠得很,还借机讽刺以"米尼弗太太"命名的玫瑰是一种叫化子玫瑰。尽管卡罗尔在旁竭力为维英争辩,可贝尔顿夫人还是拒人于千里之外,道:"我自己会照顾自己--我们近八百年来一直是这么下来的……"蓦然,空袭警报响了,这才打断了她的宏论,乖乖地听从维英的命令,走进了地下室。《忠勇之家》1940年的春天来临了。所有的英国家庭都在经受着这次祖国存亡的大考验。米尼弗家也不例外:克莱姆参加了保卫家乡志愿军;维英荣任了英国皇家空军少尉军官,服役在离家不远的科尔汉机场。部队给维英一个星期探亲假,这对他来说真是永远难忘啊!他在家里遇到了卡罗尔。在晚餐席上,卡罗尔答应了他的求婚,全家都为他们高兴。这时,机场上打来了紧急电话,命令维英立即归队执勤。

河上侦察队也来电话,要克莱姆立即归队执行任务。米尼弗太太依依难舍。

儿子在机场,丈夫在海上。米尼弗太太在焦虑中度过了第五个不眠之夜。清晨,她照例到河边,翘首盼着亲人归来。在灌木丛中发现了一个浑身污迹斑斑的德国飞行员,她吓坏了,转身就跑。

“站住!再动要开枪了。”德国人大喝一声,她吓住了。她手无寸铁,只得把他带到厨房,让他吃,让他喝,还给他找出了一件大衣、遮盖了他的军服。

但她一直在盘算着如何逮住这个敌人,她看到他的右臂已经受伤,身子虚弱摇晃,拿枪的左手也在发抖,快要倒下去了。她试着两次进行劝降,但都遭到拒绝。伤员开始挣扎着往外走,只是刚到门口就倒地昏过去了。米尼弗乘机拾起手枪,立即报了警。米尼弗太太胜利了,她只身擒住了一个纳粹飞行员。

克莱姆已整整五个昼夜未曾合眼了。回家后足足睡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午后才醒来。

女仆无意中泄露了德国兵的事情。在丈夫追问下,米尼弗才轻描淡写地叙述了昨天清晨抓住德国俘虏的经过情况。

“多了不起的女人啊!”丈夫一把搂住妻子,不断地吻她,赞美她。

这时,贝尔顿夫人找上门来,她不赞成卡罗尔的婚事。她的理由是孩子还年轻:卡罗尔才十八岁,维英也不过二十岁。米尼弗太太反问她"当年结婚时多大?"贝尔顿夫人被动极了,只能如实回答"十六岁"。原来,她结婚时比卡罗尔还早,不幸婚后只几个星期丈夫就参战阵亡,一直守寡到现在。她虽不后悔,但担心卡罗尔会步她后尘。

有情人终成眷属。维英和卡罗尔如愿以偿度蜜月去了。

纳粹的机群不时窜扰的。但米尼弗一家和千千万万英国家庭一样,在简易的防空网里镇定地度过那艰难的日日夜夜。当维英和卡罗尔蜜月归来,又给全家带来了欢乐。

新房里,姑娘在向婆婆诉说着心底的秘密。她说,过去两周她已享尽人间的幸福,但她清楚地意识到维英可能在战斗中牺牲,因此生命的每分每秒对她和维英都是最珍贵的。

贝尔顿大厦的草坪上,"贝尔顿奖杯"的花卉展如期举行。尽管空袭警报的消息一再传来,但贝尔顿夫人坚持继续进《忠勇之家》行,气氛十分热烈。她看着主持人比科尔斯送上得奖者名单:

第一奖--银质奖杯--贝尔顿夫人

第二奖--优胜奖状--詹姆士·巴拉德

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将名单递给维英、卡罗尔、米尼弗太太传阅。维英看了,大不以为然,他以嘲讽的语气说:"祝贺你,我一点也不觉得意外,他们害怕您呀!"这对贝尔顿夫人触动很大,发奖前她思想一直在斗争。最后,她突然不动声色地、出乎所有到会者意料之外地向大会正式宣布:

第一奖--银杯--奖给詹姆士·巴拉德

第二奖--优胜奖状--发给贝尔顿夫人

会场内外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鼓掌声。"巴拉德迷"和"贝尔顿迷"友好地相互祝贺,载歌载舞。不轻易动情的贝尔顿夫人也竟然泪水盈眶。她亲自把奖杯授给倔强又和善有礼的巴拉德站长。黄昏,轰轰的机声和蓬蓬的炮声清晰可闻。敌机已逼近伦敦。维英奉命驱车赶赴机场。

呜--!空袭紧急警报发出撕心裂肺的怪叫。米尼弗太太牵挂着家里的孩子,驾车急驰着。敌机已飞临上空,高射炮弹不时划破夜幕,空战似乎就在车顶上展开。米尼弗太太机警地把车灯熄灭,减速行驶,靠路边停下。

一架飞机拖着长长的黑烟坠撞在远处的地面上。这一幕直揪着卡罗尔的心。突然,一架敌机俯冲扫射,击中了汽车。卡罗尔受伤了,已经气息奄奄。

米尼弗太太回到家时,空袭警报还未解除,家里人还躲在地下室。她抱着卡罗尔回到屋里,卡罗尔已完全失去知觉。

次日黎明,当维英回来,在新房里看到了与世长辞的爱妻,无限悲痛。

泰晤士河畔,已被炸得满目疮痍的古教堂里,钟声、琴声、歌声依然回荡着。米尼弗一家和贝尔顿夫人都在聆听牧师讲道,在庄严地宣读一长串的死难名单中,有刚获得贝尔顿奖杯的巴拉德老站长和在这座教堂结婚才半个月的美丽姑娘--卡罗尔,米尼弗一家和贝尔顿夫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神情庄重而肃穆。但他们懂得:为了正义,为了生存,他们还得战斗下去。

§ 相关评论

属于“主旋律”作品但真诚有加,今天看来依然有感人之处。在当年一批宣传味浓烈的英雄片中,本片以其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反映战时小市民的生活而脱颖而出。片尾的演说被印成传单,在士兵中散发,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

二战时,表现后方人民生活的电影也同样充满英雄主义色彩。1942年和194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授予了《忠勇之家》和《卡萨布兰卡》,前者表现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全家各尽所能、报效祖国的故事,后者现在被视为爱情片的经典。但你静下心想一想,就会明白,片中的人物不是真实的,只是代表了战争中被推崇的价值观。

§ 幕后花絮

《忠勇之家》入选《世界电影编年史》 :威廉姆·惠勒拍摄了《米尼佛夫人》(又译《忠勇之家》)。这部奥斯卡获奖片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承担起责任"的勇气,赞扬了英国公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虽说奥斯卡站在电影流行艺术的风口浪尖,但也是顺民而已极少标新立异,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奥斯卡曾经把六项大奖授予了应时之作《忠勇之家》。

自二战结束这六十多年来,全世界拍摄了数以千计的有关二战的电影,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血与火同行、光荣与耻辱同在,在死亡面前,正义终于战胜邪恶,如今回顾那段历史,用影像来重塑,无论是慷慨还是霹雳,都证明了非正义战争的可耻,人民、英雄的可敬。《忠勇之家》作为二战题材的电影,在二战期间,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写信给制作这部影片的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说这部影片"是最好的战时动员,抵得上100艘战舰。"

拍摄完这部影片之后,威廉·怀勒立即以空军少校的身份参加二战、奔赴前线了。

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是威廉·怀勒的妻子代替他领奖,她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威廉·怀勒正在德国的上空,冒着敌人的炮火,拍摄着一部空战纪录片。

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珍珠港事件,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生态环境。大批导演和男明星应召入伍,制片公司也纷纷将二战故事搬上银幕。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在这个年代发挥到了最高峰。这十年中,前五年的作品大多体现爱国主义思想,如《忠勇之家》、 《卡萨布兰卡》 ;后五年的作品则开始反思战争带来的伤害,如《失去的周末》、《黄金时代》。

§ 精彩影评

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爆发的珍珠港事件,将美国直接扯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战争大漩涡中,也改变了好莱坞电影的生态环境。大批的导演和男明星应召入伍,制片公司也纷纷将二战中的故事搬上银幕,藉电影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来号召全民参战,并鼓励民心士气。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在整个四十年代发挥到了最高峰。《忠勇之家》在第一波的二战电影中,威廉惠勒导演的《忠勇之家》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本片除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外,尚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葛丽亚嘉逊)、最佳女配角(泰莉萨怀特)、最佳编剧,最佳黑白片摄影等六项大奖,说明了以人道和人性关怀为主旨的本片,虽然免不了有政治性宣传任务,但电影艺术家们的卓越智能却扭转了其作品价值,使这部描述后方老百姓战时生活的小品,胜过了众多正面宣扬英雄主义的战争片。

本片剧情取材于英国女记者珍斯特拉瑟的通讯报道集,内容描述二战初期,法国大半国土沦于德国纳粹之手,英军被迫自法国北部邓扣克港撤退回英伦三岛。珍斯特拉瑟在英国报纸报导英国人民临危不乱,全力支持这项撤退行动使其顺利完成的种种事迹。此报导刊出后广受欢迎,制片人薛尼富兰克林迅速买下此书之摄制权,建议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成电影。由于原书情节性不强,遂邀请了四位编剧(阿瑟温柏里斯、乔治佛罗彻尔、詹姆斯希尔顿、克劳汀韦斯特)将剧本内容加工提炼,成为一部歌颂大后方妇女对战争贡献的平民战争片代表作。

故事开始于一九三九年夏天的伦敦市区。闵尼弗一家是个幸福快乐的中产阶产级家族,丈夫克莱姆闵尼弗是建筑师,妻子闵尼弗太太是贤妻良母,长子维英是牛津大学学生,弟弟托贝和妹妹裘迪还是小孩子。在欧战爆发之前,闵尼弗太太关心的事只是「贝尔顿杯花展」。火车站老站长巴拉德准备以他栽种的红玫瑰命名为「闵尼弗夫人」参赛,挑战每年都得奖的贝尔顿夫人。不料贝尔顿夫人的孤女卡露登门请托,要求闵尼弗夫人劝说巴拉德放弃参赛。此事引起维英不满,跟卡露进行了一场舌战。年轻人之间不打不相识,维英与卡露竟因此变成一对情侣。可惜好景不常,是年秋天德军入侵波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闵尼弗和贝尔顿两个家族在教堂做礼拜时,牧师突然宣布英国首相已决定参战,登时引起了人们一阵骚动,大家对前途都感到忧心。

翌年春天,欧战局势更加吃紧,英国人民已感受到国家存亡正面临考验,克莱姆参加了保卫家乡的志愿军,维英则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少尉军官。家中两个男人都从军,闵尼弗夫人首次尝到彻夜难眠的滋味。幸而维英不久之后获假期回家探亲,而且卡露答应了他的求婚,全家人才再次出现笑声。当丈夫和儿子都归队执行任务时,闵尼弗夫人竟然独自在河边发现了一名受伤的德国飞行员。在手枪胁迫下,闵尼弗夫人只好带德国人回家让他吃喝。她镇静地对这名伤兵进行劝降,但遭到拒绝。伤兵挣扎往外走,但刚到门口就昏倒过去,闵尼弗夫人立刻报警逮住了他。闵尼弗回家知道了太太抓住德国俘虏的英勇事迹,不禁大加赞美。

危机已过,好事旋来,本来反对卡露婚事的贝尔顿夫人,终于在闵尼弗夫人的劝说感动下同意让维英与卡露结婚,有情人如愿离家度蜜月去。此时,德国战机不时在伦敦上空展开大轰炸,闵尼弗夫人常常带着孩子躲警报。艰苦日子一直到维英与卡露蜜月回来才结束。战事虽然进行激烈,但民众的正常活动还是要过的。「贝尔顿杯花展」如期在贝尔顿大厦前的草坪举行。贝尔顿夫人的玫瑰本来内定赢得首奖奖杯,但贝尔顿夫人在维英的嘲讽下毅然登台宣布冠军是巴拉德的玫瑰花。这个意外的结果登时在会场内外造成轰动,两派的拥护者化干戈为玉帛,彼此互相祝贺。一向不易动情的贝尔顿夫人目睹此情此景也不禁热泪盈眶。黄昏,空袭警报再次传来,闵尼弗夫人与卡露驾车急驰回家,途中遭敌机低空扫射,卡露中弹身亡。同时在空袭中丧生的,还有刚获奖杯的巴拉德老站长。泰晤士河畔的老教堂被炸得满目疮夷,但教堂钟声仍如常敲响,闵尼弗夫人一家和贝尔顿聆听着牧师宣读出一长串的死难者名单。他们的表情悲伤而肃穆。他们知道:为了生存和正义,他们还得继续战斗下去。

在威廉惠勒流畅而洒脱的处理下,这部虽无重大情节却充满生活气息和浓厚感情的影片,却自始至终掌握住观众的投入情绪。尤其像重点的花展片段,更拍出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感觉,将民族团结和爱国热情自然地溶入了乡亲邻里的活动之中,并且用最大的欢乐场面来对比压轴的空袭悲剧,收到极佳的戏剧效果。本片演员搭配整齐,扮演气质高雅贤淑的闵尼弗夫人的葛丽亚嘉逊故然有大将之风,扮演她媳妇的泰莉萨怀特亦表现出年轻妇女的妩媚与勇气兼具。相较之下,扮演闵尼弗的男主角沃尔特•皮金就被两位女演员比下去了。

§ 导演介绍

威廉•怀勒威廉•怀勒 William Wyler

1902年7月1日出生在法国的Mulhouse,1981年7月27日在美国洛山矶去世。

他共导演69部影片,曾1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3次获奖,3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他将12位演员送上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宝座。1965年他获得了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撒尔伯格纪念奖,1976年又获得了这个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早期的美国电影导演中间,威廉·怀勒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匠,因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拍摄作风。他是美国好莱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都非常活跃的大导演,他出生在法国的阿尔萨斯,1922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碰见了美国明星制的创建人卡文·莱默尔,莱默尔刚好是美国环球影业公司老板的亲戚,所以莱默尔就极力地怂恿和推荐威廉·怀勒到美国环球影业工作,他也觉得美国新大陆意味着机会和成功,于是,威廉·怀勒很快就来到了美国。

在环球制片公司担任了一些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副手之后,1925年他开始担任导演,这个时候,有声电影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正是默片时代的尾声。他一开始导演的大都是西部片,代表作是1929年导演的《地狱英雄》。没有过多久,在整个三十年代,他进入了自己电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时期,有过一个大萧条,但是给大众营造梦想的好莱坞的制片业,却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十分繁荣。这个时候,他主要是根据一些文学名作改编拍摄成电影,1937年,他根据海尔曼的话剧,改编拍摄了影片《死胡同》 ,1938年拍摄了同样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吉萨贝尔》,这两部影片都是讲述爱情伦理的生活片,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一年,他拍摄的电影《红衬泪痕》 ,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一个美国南方姑娘的生活悲剧。主演蓓蒂。戴维斯因为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第1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39年他根据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主演是英国杰出的演员劳伦斯·奥立佛,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1年他执导了电影《小狐狸》 ,1942年执导的影片《忠勇之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这个时候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已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影片的诞生真是恰逢其时。它讲述了在1939年德国疯狂轰炸英国时期,一个在后方支持英国对德国作战的家庭女主人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高尚勇敢的英国妇女形象。这部影片在二战期间,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写信给制作这部影片的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说这部影片"是最好的战时动员,抵得上100艘战舰。"而拍摄完这部影片之后,威廉·怀勒立即以空军少校的身份参加二战、奔赴前线了。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是威廉·怀勒的妻子代替他领奖,她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威廉·怀勒正在德国的上空,冒着敌人的炮火,拍摄着一部空战纪录片。

二战结束以后,威廉·怀勒回到好莱坞继续拍摄电影,1946年,他导演的影片《黄金时代》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这部影片讲述二战结束以后,三个士兵回到家乡,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故事,因为触及了美国的当代现实,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欢迎和共鸣。

《宾虚传》是威廉·怀勒达到的一个高峰,也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高峰。之后,威廉·怀勒拍摄的重要影片有1965年的《搜捕者》,1968年的《滑稽女郎》和1970年执导的《琼斯的解放》,1965年他获得了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撒尔伯格纪念奖,1976年又获得了这个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威廉·怀勒塑造了14个获得了奥斯卡表演奖的电影明星,他本人也三次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他执导的《黄金时代》、《罗马假日》和《宾虚传》都已经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以追求完美著称,经常反复拍摄,有一个“拍99次的怀勒”的称号。

§ 主要演员

葛丽亚•嘉逊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1903-1996)

英国人,主要作品《万古流芳》,《傲慢与偏见》,《忠勇之家》,《鸳梦重温》和《居里夫人》。曾被11个国家授予“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和“最佳女演员”荣誉。1942年因《忠勇之家》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葛丽亚1903年9月28日出生于北爱尔兰,幼年时全家迁至伦敦。在伦敦大学读过文学,曾幻想当一名教师,但是偶然一件事,使她对戏剧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参加了一个业余戏剧俱乐部。整个学生时代她都是高材生。大学毕业后,葛丽亚曾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然而业余戏剧俱乐部却对她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1934年,她在伦敦一家剧院演出,被当时已成名的英国戏剧、电影演员劳伦斯·奥立弗发现,与她签订了合同。从此,葛丽亚开始了演员生涯。幸运的葛丽亚在一次舞台与电视的综合节目里,又被好莱坞制片人发现,应聘到了美国。起初她当配角。有一次,剧团的女主角因病不能出场,嘉逊临时被指派代替主角演出,不料一举成名。后来,她又转入电视界,与劳伦斯·奥立弗合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

1938年,米高梅公司老板梅耶在一次戏剧演出中,发现了嘉逊端庄的外型和表演才能。认为她适合演夫人类型的角色,便以500美元的周薪与嘉逊定了合同,嘉逊就这样来到了好莱坞。当时在影坛上走红的女明星虽然有琼·克劳馥、爱琳·邓等人,但与嘉逊的类型不同。因此,她便以独有的魅力、高贵的风度、富有才华的气质和精湛的演技应运而起。她在《忠勇之家》里扮演了坚韧的米尼弗夫人,在《居里夫人》中的居里夫人使她一度获得了好莱坞第一夫人的美誉。她的戏路本来很宽,但公司总让她演夫人角色,使她定了型,未能发挥出塑造不同类型人物的才能,这是很遗憾的事,就连她自己也曾自嘲地说:“我是米高梅的光荣夫人。”

1939年,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再见吧,吉普斯先生》就为她的夫人型角色奠定了基础。起初她还不愿意演,在公司的坚持下才开拍,不料竟大获好评。第二年,嘉逊又与她的老搭档劳伦斯·奥立佛合演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傲慢与偏见》。在片中她扮演高傲又博学的二小姐伊尼莎白·班妮特,奥立佛扮演风流潇洒、性格偏执的达西。这是他们第三次合作。两个人演来融洽无间,将原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随后,她又成功地饰演了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忠勇之家》中的主要角色,这也是嘉逊最成功的作品。

第二年,她又与当时有“情圣”之称的明星罗纳德·考尔门合演了成就卓著的《鸳梦重温》。这个时期是她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在1943年,嘉逊主演了《居里夫人》,获得了更大的声誉。有的影评家认为她是仅次于以演技著称的蓓蒂·戴维丝的大明星。可惜,好景不长,从这部影片拍完之后,她那灿烂的成就即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般迅速地在人们面前消失了。

葛丽尔.嘉逊外貌秀丽,皮肤细腻白皙,在红如火的头发陪衬下更显得洁白晶莹,她举止端庄,气质高雅,仪态万千,适合扮演聪明娴淑,富于正义感,进取心的女性。作为一个女演员,嘉逊有着一切无懈可击的优越性。她艺术的全盛时期短暂得只有二三年。1968年,她与德克萨斯州的百万富翁巴迪·弗盖尔结婚,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离开电影界,过早地结束了她的艺术生涯。特丽莎·赖特特里萨•赖特 Teresa Wright

特丽莎·赖特是四十年代美国影坛上一位富有才华与魅力的智性派演员。

1942年,特丽莎·赖特以《忠勇之家》一片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在影片中,她饰米尼佛夫人的儿子的女友卡洛尔。卡洛尔美丽纯洁,刚订婚就送未婚夫上前线为国杀敌。后来未婚夫休假回来,两人正式结婚,正当她憧憬美好的未来时,敌机前来轰炸,卡洛尔吃中流弹,香消玉损。这一形象被演得有喜有悲,十分感人。特丽莎·赖特当时才二十四岁,是奥斯卡奖前十五届内年龄最小的配角奖奖主。

这位奥斯卡奖主原名缪里埃尔·特丽莎·赖特,1918年10月27日生于纽约市。学生时代,因看了名伶海伦·海斯主演的许多影片,对她的精湛演技十分钦佩,而产生了当演员的愿望。后来,她结识了著名的女剧作家莉莲·海尔曼,经介绍,于1941年初登银幕,拍了《荒芜的花园》一片。次年,拍完《忠勇之家》后,即同电影编剧奈温·布休结婚。从此鸿运亨通,接连拍了几部好片子,如《打击王》、《疑影》、《黄金时代》等。在《打击王》里,赖特扮演棒球明星的妻子,丈夫患上麻痹症而心灰意懒时,她竭尽贤妻之责任。千方百计安慰鼓励,一边紧紧搂住丈夫,一边悄悄说些柔情的话……赖特的表演使人感到一种能使冰融雪化的温暖。在《黄金时代》里,她扮演三位复员军人中一位——艾尔中士的女儿贝吉,有场戏是表现艾尔一家人团聚的情景:父母紧紧拥抱在一起,贝吉在一边望着,她两眼噙满泪花,脸上泛起笑容,那副含而不露的激动样子实在难以忘怀。五十年代,赖特还演拍了 沃尔特•皮金《追踪》、 《两个可爱的逃亡者》等片。1959年起息影。

沃尔特•皮金 Walter Pidgeon

生日:1897-09-23

角色:演员

血型:A

生于新布伦斯维克,先后就读于新布伦斯维克大学和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1926年进入电影界,在不少短片里扮演角色。1941年因主演《猎人记》及《青山翠谷》而名声大振,成为40年代的明星之一。其中以《忠勇之家》和《居礼夫人》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50年代多扮演性格演员,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上半期主要在电视片里出演角色。1984年9月去世。Richard Ney

Richard Ney

角色:演员

在剧中饰演米尼弗夫人的长子维英。

演员作品:

《圣女贞德》 (1948)

《四千零四夜》Babesin Bagdad(1952)

《忠勇之家》Mrs.Miniver(1942)

§ 获奖情况

1943年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电影 (Best Picture)                             西德尼 富兰克林 (Sidney Franklin)

最佳女主演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葛丽 亚嘉逊 (Greer Garson)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特里萨 赖特 (Teresa Wright)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威廉 怀勒 (William Wyler)

最佳编剧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乔治 弗洛歇尔 (George Froesche)

詹姆斯 希尔顿 (James Hilton)

最佳摄影(黑白) (Best Cinematography, Black-and-White)    约瑟夫 鲁登伯格 (Joseph Ruttenberg)

§ 精彩剧照

§ 电影欣赏

在线观看:1、http://xunlei.zlvod.com/?hallid=343&id=42

2、http://www.armyonline.cn/bbs/viewthread.php?tid=8372

电影下载: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BF%A0%E5%8B%87%E4%B9%8B%E5%AE%B6&id=0

§ 参考资料

1、腾讯娱乐:http://ent.qq.com/

2、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

3、中国影视网:http://www.tvnet.com.cn/

4、九州影库:http://movdb.bbvod.net/

5、TOM娱乐:http://ent.tom.com/Archive/1030/1592/2003/7/24-48096.html

6、时光网:http://www.mtime.com/movie/11236/behind_the_scene.html

7、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c4liang/archive/2008/02/24/249939.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