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志同盗合》 |
释义 | 海报 § 剧情 十八岁的伊梵每天在学校和父亲的中国餐馆间度过。因为一本同志书籍,使伊梵被父亲逐出家门。伊梵无处榕身,流落街头,沦为男妓。只有街头贩毒的尼米治视他为朋友,收留他到家中居住。 趁家人在感恩节假期外出游玩,伊梵叫上尼米治一起回自己家里收拾细软。谁知他的继母因为遗下访友的礼物,全家折返,发现了伊梵等人。父亲怒不可遏,殴打伊梵。伊梵掏出手枪,将家人都绑了起来。 伊梵只想拿亡母的钻石项链做纪念,偏偏项链在继母的银行保险箱里。而只有到第二天银行才开门。 明明是一家人,身份却变成绑匪与人质。所有恩怨情仇,均在今日了断……[1] § 一句话评论 Sometimes the only way out is to break in § 幕后制作 《志同盗合》是一部悬疑片、家庭伦理片、也是个爱情故事。除了剧情峰回路转出人意表,影片叙述的也是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伊梵是个在社会边缘的少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他以为自己不懂去爱,到最后却发现爱原来就在眼前。导演李孟熙认为,《志同盗合》是部向他所尊敬和仰慕的导演——希区柯克、小津安二郎、特吕弗、王家卫、基斯洛夫斯基——致敬的作品。 § 精彩剧照 § 影片评论 《志同盗合》不但探讨了失职父母与受了伤害的儿女在面对危机时的冲突合关系,也是个效法《雌雄大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青春爱情恋曲。归根究底,这是个破碎青年找寻自己应得的、和在危难中冒险去爱的故事。 非quentin lee第一部剧情片,之前那部片名为《漂流三部曲》The Drift,讲述感情世界的各种际遇的漂流不定,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和关系。 漂流三部曲 (The Drift)是Quentin Lee加拿大华裔独立制作,同志爱情版的,讲的是感情世界里的际遇浮沉,我和你,你和他、他和我的关系之间漂移不定的可能性,结局永远难以预测。今天我和你是恋人,明日可能形同陌路;今天你和他是朋友,明日可能反目成仇;今天他和我是陌生人,明日可能一见钟情成了恋人,是与非、亲与疏之间犹如浮云聚散,瞬息幻变无常。三个结局版本里我觉得最后的最好,尤其喜欢主角最终离去时所顿悟的那一番独白。 有关机遇的题材,奇士劳斯基的《盲打误撞 Blind Chance》(又译机遇之歌)我嫌之太沉重,太政治化。德国新一代大师 TOM TYWKER 的《罗拉快跑》我嫌之太形式主义,这一部《漂流三部曲》让我很喜欢,不只因为它讲的是感情故事,而是其中通过感情的漂浮无依现象从而体悟生命和孤独。 也许有人会认为无法媲美奇士劳斯基大师级影片,但我向来不盲信经典,经典是一种他人集体的诠释论断(往往偏见左右,像美国影评界列出的百年电影排行榜里,总是一大堆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名字,真大美国主义),然人云亦云,算什么英雄好汉嘛,该有本身风格的美学见地与欣赏角度吧。 在此我想指出两项优点:《机遇之歌》没有而《漂流三部曲》饱含的。其一,生活质感。独立电影虽然在拍摄手法上往往清涩,但却胜在生活质感朴实淳厚,这是电影一旦步上拍摄工业化,叙事精致化后所丧失了的,那粗粒感,其实更可能保留了生活原貌与故事原型。大抵是因为我在美学上亲近简约风格,这也是我喜爱蔡明亮电影的因素。 其二,内在情感深化度。《机遇之歌》在叙事上并没有着墨浓重于主角的情感心理,比较形式主义,而且叙事“分流”较散,也较政治议题化。视野广阔,却兼顾不到情感深度。这也是意念式电影(意识电影)与情感式电影(心理电影)的差别。 抄录剧末的独白于此:“那天当我离开德恩时,走在大街上取车途中,我感到迷失但不彷徨,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单但不狂爱,感到萧索但不哀伤。我决定去旅行,到处去,我收拾了些衣服,电脑和记事簿,我留了个口讯给祖儿,与嘉利谈了一会儿,当我离去时,终于意识到这一刻,我可以是快乐的,即使死,我已没有遗憾。。。” 我最喜欢这句:“我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单但不狂爱。” 他还拍了第二部:《志同盗合》,此为后话。 § 参考资料 http://www.mtime.com/movie/38165/plots.html http://www.mtime.com/movie/38165/behind_the_scene.html http://www.mtime.com/my/penguin/blog/482725/ § 在线观看 http://dv.yez.cn/SoftView/SoftView_6865.html § 下载地址 http://www.hao0358.com/movie/Film/Film2204.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