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板头曲
释义 河南板头曲

§ 内容

Henan bantou tunes

中国传统器乐弦索乐的一种。是河南大调曲子(一种曲牌联缀体的说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开封、信阳、洛阳等广大地区。

大调曲子包括“板头曲”、“牌子套曲”、"杂牌"(又叫小令) 3部分。板头曲是在开唱牌子套曲或杂牌之前演奏的器乐曲,它类似戏曲的开场锣鼓,主要用于召唤听众或稳定情绪。它的风格质朴、潇洒、文雅,经历代文人和艺人的加工提高,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独立曲种。

河南板头曲的演奏常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配以手板、月琴、软弓京胡、二胡(二翁)、洞箫及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员少时,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还有一种独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筝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式结构严谨。它以广为流传的《老八板》(河南板头曲中称《单八板》)的旋律为基本素材加以变奏,成为能表现多种情感的乐曲,如《小鹊》、《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慢板之分,大多为68板;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为基调,模仿《八板》的曲式结构改编而成,有时也加入鼓子头的演奏,如《闺中怨》、《哭周瑜》等。

河南板头曲的标题命名方法有 3种:①以板式命名,如《双八板》、《花流水》;②以历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莺莺唤红》;③以乐曲所描写的形象命名,如《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约有100余首。其代表曲目有《单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乡》、《思春》、《大救驾》、《銮钤》、《叹颜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萧妃舞》、《寒鹊争梅》等等。

§ 河南板头曲起源及演变

“河南板头曲”简称“板头曲”,历史上也有“中州古调”和“中州古曲”之称,就其体裁和演奏形式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中州丝竹乐”。

“河南板头曲”原为“河南大调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的,约在清乾隆年间大调曲子基本成形,而板头曲则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定的高峰,据传说当时已有百余首板头曲流传于民间。由于大调曲子形成并盛行于河南南阳,而当时的南阳又是秦、鄂、湘、川、广等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且商贸发达,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品种必然会竞相云集,这就影响和促进了“河南大调曲子”及其“板头曲”丰富与发展。同时,他还随着中原文化的辐射性传播,对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广东汉乐”(旧称“广东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而“潮州弦诗乐”至今仍以“中州古调”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乐种目前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同时也在东南亚国家——尤其在华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板头曲”是完全附属于说唱的,在开板演唱之前演奏,当地俗称为“板头”,因参与演奏的乐器以弦乐器为主,故也有人称其为“弦曲”。它既有开场曲和前奏曲的意义,又可起到让乐师们活动手指和调整琴弦的作用。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并通过历代乐师们的不断加工与锤炼,使“板头曲”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从而逐渐脱离了对“河南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成了纯粹的民族器乐乐种,并自立于中华明祖的音乐之林。 河南板头曲

§ 内容

Henan bantou tunes

中国传统器乐弦索乐的一种。是河南大调曲子(一种曲牌联缀体的说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开封、信阳、洛阳等广大地区。

大调曲子包括“板头曲”、“牌子套曲”、"杂牌"(又叫小令) 3部分。板头曲是在开唱牌子套曲或杂牌之前演奏的器乐曲,它类似戏曲的开场锣鼓,主要用于召唤听众或稳定情绪。它的风格质朴、潇洒、文雅,经历代文人和艺人的加工提高,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独立曲种。

河南板头曲的演奏常以三弦、琵琶、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配以手板、月琴、软弓京胡、二胡(二翁)、洞箫及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员少时,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还有一种独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筝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式结构严谨。它以广为流传的《老八板》(河南板头曲中称《单八板》)的旋律为基本素材加以变奏,成为能表现多种情感的乐曲,如《小鹊》、《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慢板之分,大多为68板;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为基调,模仿《八板》的曲式结构改编而成,有时也加入鼓子头的演奏,如《闺中怨》、《哭周瑜》等。

河南板头曲的标题命名方法有 3种:①以板式命名,如《双八板》、《花流水》;②以历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莺莺唤红》;③以乐曲所描写的形象命名,如《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约有100余首。其代表曲目有《单八板》、《高山流水》、《打雁》、《思乡》、《思春》、《大救驾》、《銮钤》、《叹颜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萧妃舞》、《寒鹊争梅》等等。

河南板头曲起源及演变

“河南板头曲”简称“板头曲”,历史上也有“中州古调”和“中州古曲”之称,就其体裁和演奏形式而言,它实际上就是“中州丝竹乐”。

“河南板头曲”原为“河南大调曲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小调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的,约在清乾隆年间大调曲子基本成形,而板头曲则在明末清初达到了一定的高峰,据传说当时已有百余首板头曲流传于民间。由于大调曲子形成并盛行于河南南阳,而当时的南阳又是秦、鄂、湘、川、广等地的水陆交通枢纽,且商贸发达,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品种必然会竞相云集,这就影响和促进了“河南大调曲子”及其“板头曲”丰富与发展。同时,他还随着中原文化的辐射性传播,对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广东汉乐”(旧称“广东客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而“潮州弦诗乐”至今仍以“中州古调”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乐种目前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同时也在东南亚国家——尤其在华侨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板头曲”是完全附属于说唱的,在开板演唱之前演奏,当地俗称为“板头”,因参与演奏的乐器以弦乐器为主,故也有人称其为“弦曲”。它既有开场曲和前奏曲的意义,又可起到让乐师们活动手指和调整琴弦的作用。在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特别是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并通过历代乐师们的不断加工与锤炼,使“板头曲”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和完善,从而逐渐脱离了对“河南大调曲子”的依附关系,成了纯粹的民族器乐乐种,并自立于中华明祖的音乐之林。 传承意义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古筝演奏 板头曲

家、板头曲传人曹东扶先生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板头曲的独特风格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高山流水》、《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都是板头曲曲谱。此后,曹东扶及其后人全力投入板头曲的记录整理和演奏,为传承、保护这一罕见的音乐品种做出巨大贡献。近期,随着大多数传人去世,板头曲正面临凋敝失传的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板头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配图

1 2

§ 所属分类

中国民族器乐

丝竹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