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兰戏剧 |
释义 | § 发展历史 波兰戏剧 波兰戏剧始于13世纪,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古代波兰的戏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由神职人员演出。克拉科夫是宗教戏剧的中心。1253年前产生的《扫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宗教剧,在以后的3个世纪中,它成为波兰各地教会经常演出的剧目。后来的宗教剧大多描写耶稣的事迹,由信徒或演员扮演。剧本也由单本剧发展到连台剧。克拉科夫的多米尼加教堂一次演出耶稣受难的连台剧就持续了4天。现存的古代宗教剧本约有80部,以描写基督诞生的内容为最多。其中有些剧本曾得到17世纪波兰作家的润色加工。16世纪初,波兰还出现了演出宗教剧的木偶剧团。 16世纪波兰的世俗戏剧得到发展。剧本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当时的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是世俗剧的一个中心,在它的带动下,世俗戏剧活动遍布全国,不少作者还从民间的杂耍艺人那里吸收了幽默风趣、插科打诨等手法,创作出喜剧、闹剧和讽刺剧。 这一时期,一些诗人也写作剧本,如M.雷伊(1505~1569)写作了《约瑟夫的一生》等。其中以 J.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的《拒绝希腊使者》一剧影响最大。该剧初演时,曾模仿意大利的舞台布景,豪华壮丽。 17世纪,波兰戏剧活动可分为宫廷戏剧、平民戏剧、学校戏剧和教会戏剧。宫廷戏剧以外国剧团演出为主。最初是意大利的歌剧和英国的话剧。嗣后,法国剧团占据了宫廷舞台。宫廷中有时也演出波兰作家编写的剧本,如巴里卡的《出身农民的国王》。S.H.鲁博米尔斯基(1642~1702)的剧本在宫廷中演出受到好评。 波兰戏剧 平民戏剧具有世俗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多由乡镇教师、行吟诗人和江湖艺人创作,对社会上的种种恶习进行嘲讽和揭露,形式活泼轻快。以阿尔贝杜斯为剧中主人公的一组讽刺喜剧最受欢迎,学校戏剧寓教于乐,由学校师生自编自演,多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间或演出以希腊神话为素材的剧本。教会戏剧在城乡文化生活中仍占主导地位,剧中除上帝和圣徒外,开始出现罪人的形象。到17世纪末,波兰宗教剧目达200余种。 18世纪初,波兰宫廷舞台由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剧团所占领。18世纪中叶,民族戏剧开始摆脱外国的影响,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W.热乌斯基(1706~1779)的悲剧《茹凯夫斯基》(1758)和《瓦尔明城下的符瓦迪斯瓦夫》(1760),取材于波兰历史,歌颂了波兰国王和大臣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F.博霍莫莱兹(1720~1784)一生编写的20多部剧作对波兰启蒙运动戏剧起了开拓作用。 1765年是波兰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华沙建立了第一座公共剧院──民族剧院,使戏剧摆脱了教会和权贵的控制。 18世纪下半叶喜剧成就最大。F.M.扎布沃茨基(1754~1821)的 《求婚的纨袴子弟》(1781)、《贵族至上主义》(1785)和《迷信者》(1781),对贵族的保守落后、自私自利和傲慢自大进行了鞭挞。J.U.聂姆策维奇(1757~1841)的 《议员返乡》是波兰最早出现的一部政治喜剧。著名戏剧家还有W.博古斯瓦夫斯基,他担任民族剧院院长达20年,建立了波兰第一所戏剧学校,对波兰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波兰戏剧1772年,波兰遭到俄、普、奥的三次瓜分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19世纪初叶,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波兰文学艺术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诗人A.密茨凯维奇的诗剧《先人祭》,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和独特的结构闻名于世。J.斯沃瓦茨基的《科尔迪安》、《玛丽亚·斯图亚特》、《巴尔拉迪娜》、《法塔齐》等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凶残,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Z.克拉辛斯基(1812~1859)的《非神曲》和《伊里迪翁》在波兰文学史上也颇有名声。前者反映劳动群众与贵族阶级之间的殊死斗争,后者取材于古罗马历史。两剧都流露出作者对贵族阶级的同情和对革命的不满。作家A.弗雷德罗另辟蹊径,把现实主义喜剧创作推向高峰,写出了像《夫妻》、《少女的誓言》、《报复》等名作。1833年华沙大剧院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波兰歌剧的繁荣。著名音乐家莫纽什科创作的歌剧《哈尔卡》、《凶宅》,至今还是受到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这时期的戏剧活动虽受到俄、普、奥三国统治者的种种限制,但在奥占区仍较活跃,里沃夫成立了“大剧院”,克拉科夫扩建了原来的“老剧院”。波兰作家的作品大多在奥占区最先上演。在俄占区,华沙的戏剧活动受到俄国统治当局的严厉控制。俄国人担任大剧院的经理,禁止演出密茨凯维奇、斯沃瓦茨基等波兰爱国诗人的作品。19世纪50年代开始,民族压迫加剧,各占领区的戏剧活动倍受遏制。普占区一切专业剧院和剧团被取缔,奥占区的波兰剧团被德国剧团取代,华沙的剧院也被查封。 19世纪下半叶由于外族统治者的严格审查,波兰戏剧创作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剧本有 J.纳齐姆斯基(1839~1872)的《不是笑话的喜剧》和A.希温托霍夫斯基(1849~1938)的三部曲 《不朽的灵魂》等。这时期的喜剧继承了弗雷德罗的传统,针砭封建余孽和市侩风气,如E.卢博夫斯基(1831~1923)的《偏见》、《蝙蝠》和《升官记》,K.查莱夫斯基(1849~1919)的《婚礼之前》、《阿弗尔夫妇》等。M.巴乌茨基(1837~1901)和J.布列津斯基(1827~1893)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前者通过常见的生活现象来反映社会问题,其代表作有《顾问先生的顾问》、《猎取丈夫》、《单身汉俱乐部》、《大鱼》。后者揭露金钱的腐蚀作用,其主要作品有《达马齐先生》和《崩溃》。随着爱国思想日益高涨,德国剧团的影响在缩小,波兰戏剧受到了重视。克拉科夫剧院除上演W.莎士比亚和 J.W.von歌德等外国名家的剧作外,还演出了不少波兰作品。在导、表演方面追求整体性和自然,形成戏剧上的“克拉科夫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兰戏剧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呈现出繁荣景象。创作方面,有带象征派色彩的剧作家S.韦斯皮扬斯基(1869~1907)的《婚礼》、《华沙歌》、《列列维尔》和《十一月之夜》,现代派作家S.普日贝舍夫斯基(1867~1927)的《为了幸福》、《金羊毛》、《母亲》和《雪》,新浪漫派作家雷德尔(1870~1918)的《着魔的圆圈》,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外有从印象派发展到表现派的剧作家米琴斯基(1873~1918)的代表作《帕托金公爵》和《灵魂的敌人》。带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的作家有基谢烈夫斯基(1876~1918)、弗·裴金斯基(1877~1930)。其中G.扎波尔斯卡的影响最大,她的喜剧《杜尔斯卡太太的道德》、《玛丽切夫斯卡小姐》和《他们四个人》都是波兰剧院的传统剧目。演出方面,克拉科夫和里沃夫的剧院在T.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卡达尔宾斯基的领导下,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确立了导演的重要地位,在导、表演方面追求演出完整性,并把象征派、表现派的一些手法应用到表演和舞台设计上。此外他们不但积极扶持现代戏剧,还重视上演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这时期导演和演员齐弗曼、索尔斯卡、卡敏斯基、L.索尔斯基、维索茨卡,舞美设计家弗里兹等,都是蜚声剧坛的名家。 波兰戏剧1918年波兰独立,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剧院,戏剧创作繁荣,各种流派并存。其中有着重刻画心理的Z.纳乌科夫斯卡(1884~1954)的《妇女之家》和《他回来之日》,J.沙尼亚夫斯基(1886~1970)的《黑人》、《轻浮的人》、《鸟》、《水手》和《律师与玫瑰花》;有采用象征和表现派手法的 К.Н.罗斯特沃罗夫斯基(1877~1938)的《反耶稣》和《意外》;L.H.莫尔斯廷(1886~1966)以古希腊妇女为题材的《保卫克桑蒂帕》、《珀涅罗珀》歌颂了美和人的尊严;S.I.维特凯维奇(1865~1939)是波兰先锋派和荒诞派的戏剧代表,他的作品《小庄院》、《皮鞋匠》对西欧现代派戏剧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时期的戏剧演出也十分活跃,其中首创“十三排剧院”的导演奥斯特尔瓦、探求“雄伟戏剧”的导演席勒尔、采用新现实主义方法的裴扎诺夫斯卡都是新秀。舞美设计除了传统的布景外,还大胆采用了建筑型的舞台以及崭新的灯光和色彩,出现了像普诺纳什科、达舍夫斯基等著名舞美设计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蹂躏,剧院遭到破坏,戏剧活动完全停止。战后戏剧事业得到很大发展。70年代末,波兰拥有67座剧院和25个木偶剧团。戏剧创作方面,40年代的著名作品有沙尼亚夫斯基的《两个剧院》(1946)、L.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德国人》(1949)。5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描写现实的“生产戏剧”,反映波兰当时的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但大多流于概念化和简单化。1956年以后,波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戏剧创作也发生了新的转折,传统的戏剧结构被突破,出现了多种流派。老作家克鲁奇科夫斯基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出《自由的第一天》(1959)和《总督之死》(1960)等名作。一批青年剧作家,如T.卡尔波维奇、J.伊雷登斯基、S.格罗霍维亚克、B.德罗兹多夫斯基、J.克拉辛斯基、T.鲁热维奇和S.姆罗热克等,继承了波兰先锋派的传统,汲取了西欧荒诞派戏剧的经验,表现出怪诞、讽刺、幽默、隐喻、恐怖等特点。其中鲁热维奇的《卡片集》最有代表性,剧本结构零碎、松散,被称为“积木式”结构。它通过梦境和回忆表现波兰人的片断经历,被视为波兰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被选为中学生读物。60年代末期,出现新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戏剧流派,前者以雷姆凯维奇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别了犹大》,后者以E.布雷尔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十一月事件》。70年代起,戏剧创作中梦幻或幻景的成分加重,如海·卡伊扎尔的《训斥》、鲁热维奇的《老妇人久望》。 波兰戏剧在演出方面,战后初期波兰剧院以演出古典戏剧为主。50年代初期则以演出现代戏剧和俄苏戏剧为主。1956年以后,波兰剧坛曾相继出现B.布莱希特、J.-P.萨特、F.迪伦马特和荒诞派戏剧热。导、表演方面,既有老一代的导演如席勒尔、奥斯特尔瓦、弗里兹、费什曼,又有在40年代崭露头角、以导演现代剧闻名的阿克赛尔、科热涅夫斯基等。50年代后期涌现出一批有才华勇于探索的导演,他们突破舞台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线,一反舞台布景中的自然主义传统,采用象征手法,突出集体的表演技巧。其中斯维纳尔斯基、雅罗茨基和J.格洛托夫斯基等,为探索新的导、表演方法进行了可贵的实验。50年代后,大学生剧团异常活跃,他们的演出带有先锋派戏剧的特点,其中如格但斯克的乒乓剧团、华沙的讽刺剧团在西欧戏剧界都有一定声誉。 § 波兰著名哑剧大师克洛斯尼 克洛斯尼哑剧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表演艺术之一,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哑剧艺术家们用深刻的脸部表情,生动的肢体语言,再现了各类人物的生活。动作风趣、幽默,表情细腻、逼真、形象生动、活泼,是哑剧的特色。但哑剧虽很讨人喜欢,却不容易表演,这一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的戏剧,它要求演员有高超的形体语言,去表达戏剧思想和意蕴,不但如此,演员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外国的哑剧都是演员自己创作的,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哑剧演员也被称为“沉默的诗人”。 来自波兰的Ireneusz Krosny(克洛斯尼)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哑剧表演艺术家,他被称为波兰的“哑剧大师”,他的演出不仅富有幽默感,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克洛斯尼说,哑剧绝非简单的逗人发笑,而是真正的幽默艺术。 克洛斯尼1968年生于波兰,14岁开始学习表演哑剧。1982年至1992年,克洛斯尼用十年的时间丰富自己的舞台表演经验,他先后同三支业余的哑剧团合作,自编自导自演了大量哑剧小品。1992年,对克洛斯尼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他开始了职业的单人哑剧表演生涯。1995年至1996年期间,克洛斯尼在波兰参加了三次大型且专业的“滑稽戏剧节”,赢得了所有的大奖。他的表演被制作成专辑在电视上反复播出。1997年,克洛斯尼为波兰最著名的戏剧学校的学生开设了“哑剧表演工作室”。克洛斯尼1998年,克洛斯尼首次参加“卡塔瑞尼尔滑稽戏剧节”并一举获得最高荣誉,从此,克洛斯尼开始向海外开拓自己的表演道路。从斯洛伐克到立陶宛、从俄罗斯到德国再到美国,克洛斯尼用自己精湛的表演水平征服了当地挑剔的观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美国,权威杂志《芝加哥读者》评论说,“哪怕最苛刻挑剔的批评家,也会对克洛斯尼的表演赞不绝口”。如今,克洛斯尼已经勿庸置疑地成为波兰最著名的哑剧表演大师。其原创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和简捷清楚的表达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他的青睐。克洛斯尼表演的哑剧能够给人以震撼的力量,这一方面源于他卓尔不群的创造力,在他的哑剧里不仅能找到历史的踪影,更能折射出现实生活的种种景象。每一出戏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让观众在惊讶中领会克洛斯尼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另一方面,克洛斯尼独特的表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他很少借助道具,也从不化妆,只是无声的手势和丰富的神态,便胜过政治家的雄辩。更独树一帜的是,克洛斯尼总是身着黑色的演出服,在舞台的中心,一道白色的顶光直射下来,神秘又充满诱惑。 人性的表达,充满灵活善变和创造性的智慧,最具想象力和激情的演出,这就是克洛斯尼举手投足之间带给我们的精彩。 § 波兰剧作家 弗雷德罗,A. Aleksander Fredro (1793~1876) 波兰戏剧波兰剧作家。出生于大贵族家庭。1809~1815年曾参加波兰军队,在巴黎驻留期间接触到法国喜剧。1815年回国后一直住在利沃夫。弗雷德罗早年以写作诗歌为主,后转向喜剧创作。1818~1835年是他剧作的高峰时期。以后因受到民主派的尖锐批评而长期搁笔。50年代又写了多部喜剧,但生前均未能发表,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均较前期作品逊色。1876年逝世于利沃夫。 弗雷德罗继承了波兰启蒙运动的传统,把现实主义的喜剧推向高峰。他在1818~1835年期间出版《喜剧集》5卷,共计12部多幕剧和8部独幕剧。其中以《哥德哈布先生》(1818)、《夫妻》(1822)、《外国化》(1824)、《少女的誓言》(1832)、《报复》(1834)、《终身使用权》(1835)最为著名。 《哥德哈布先生》嘲笑了地主、资产阶级的自私和势利眼。《夫妻》揭露了贵族阶级道德的堕落和虚伪。《外国化》则刻画了一个迷信外国、一切按外国方式行动的贵族,结果闹出许多笑话。《终身使用权》塑造了一个贪婪的高利贷者的形象。 《少女的誓言》和《报复》是弗雷德罗最优秀的两部喜剧。前者描写一对表姐妹对男人萌生厌恶之感,发誓决不嫁人,后来爱上她们的青年巧施计谋,使她们放弃了誓言,最终缔结了婚约。后者描写御膳官和书记官为争夺庄院而结仇,最后捐弃前嫌、结成儿女亲家的故事。作者善于把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展开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两部喜剧问世以来,一直是波兰各地剧院经常上演的剧目,并被译成10多种文字 密茨凯维奇,A. Adam Mickiewicz (1798~1855) 波兰戏剧波兰诗人、剧作家、民族解放运动活动家。生于小贵族家庭。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活动,1823年因参加波兰爱国学生运动被捕入狱,翌年被流放到俄国内地。1829年流亡西欧。1855年俄土战争期间,密茨凯维奇为组织波兰志愿军去土耳其,不幸染上瘟疫而逝世于君士坦丁堡。 密茨凯维奇早期诗作《诗歌集》1822年出版,开创了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新纪元。次年出版的第 2部《诗歌集》,内收诗剧《先人祭》第2、第4部。1832年写出《先人祭》第3部。 密茨凯维奇用法文写过剧本《巴尔同盟》和《雅库布·雅辛斯基》。前者只留下前两幕,后者只有手稿片断。《巴尔同盟》描写18世纪末期波兰贵族反对俄国侵略的斗争,1873年在克拉科夫剧院上演,曾受到好评。 《先人祭》由诗剧第2、第4和第3部组成,第2、第4部一般称“维尔诺《先人祭》”。第3部只留下片断,又称“德累斯顿《先人祭》”。第 2部通过民间祭祀亡魂的仪式,揭露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第4部描写青年古斯塔夫失恋之后的痛苦,带有反封建的意义。第3部的主题完全不同,是一部反映1823年沙俄审讯和迫害波兰爱国青年的政治诗剧,热情歌颂了波兰青年的团结友爱、不怕牺牲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幻想和现实场面交替出现,显示了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诗剧语言富于民歌风格,充满激情,受到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赞赏。《先人祭》被沙俄统治当局查禁,长期未能上演。1901年克拉科夫剧院上演了由剧作家韦斯皮扬斯基改编的《先人祭》,获得好评。20世纪30年代出现新的演出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各剧院先后演出《先人祭》,1955年华沙“波兰剧院”在纪念诗人逝世 100周年时的演出和1973年在克拉科夫剧院由希维纳尔斯基导演的演出影响较大。 斯沃瓦茨基,J. Juliusz S owacki (1809~1849) 波兰戏剧波兰诗人、剧作家。1809年9月4日生于克热米耶涅茨一个教师家庭。曾在维尔诺大学法律系学习。1830年参加华沙起义,发表《自由颂》和《悲歌》等诗篇。起义失败后侨居国外。1849年4月3日在巴黎去世。 斯沃瓦茨基一生写有大量的长诗和诗剧。诗剧有取材于立陶宛历史的《明多维》和取材于英国历史的《玛丽亚·斯图亚特》。他的代表作《科尔迪安》(1834)描写科尔迪安由一个多愁善感的青年成长为组织刺杀沙皇的革命者、最后失败的过程。《巴尔拉迪娜》(1839)和《里拉·维涅德》(1840)取材于古代波兰的传说,具有反封建的意义。《马泽帕》(1840)揭露豪强的专横,而《法塔齐》则歌颂波兰和俄国革命者的友谊。19世纪40年代初,斯沃瓦茨基的剧本《莎乐美的银梦》、《马列克神父》反映了他受神秘主义思想影响的倾向。 斯沃瓦茨基的戏剧善于把幻想和现实、抒情和叙事结合在一起,语言优美华丽,想象丰富奇特。他的剧作生前未能在波兰上演,但死后成为波兰剧院经常演出的古典剧目。 § 相关词条 加拿大戏剧 柬埔寨戏剧 老挝戏剧 罗马尼亚戏剧 马来西亚戏剧 美国戏剧 蒙古人民共和国戏剧 孟加拉国戏剧 § 参考资料 [1]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wenxue/2007/20071114636282_3.html [2] http://www.hxj:8081/Resource/GGXK/MS/YSCD/YSCD/XJ/WGXJJZP/2560_ms000063.htm [3] http://www.souku.com.cn/viewtitle.jsp?url=421043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