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沃尔夫-基希纳反应
释义

§ 沃尔夫-基希纳反应

§ 正文

醛或酮的羰基通过形成腙或缩氨脲后在碱性条件下高温分解为亚甲基的反应。1911年俄国H.M.基希纳(又译基日涅尔)发现腙和氢氧化钾在铂催化下共热,可得相应的烃。1912年德国J.L.沃尔夫发现腙或缩氨脲在乙醇中与钠在封管中加热至180℃,可得相应的烃。上述二法产率低,许多化学家提出了改进方法,其中以中国化学家黄鸣龙于1946年提出的方法最有效。该法是把醛或酮、85%水合肼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在常压下,在二甘醇(或三甘醇)中加热回流便成腙,拆除回流装置,蒸去水分和过量水合肼,温度上升至约200℃时继续回流数小时,可使转化完全,一般产率很高。例如4-(对苯氧苯基)-4-丁酮酸和一些类似物的还原,产率都在90%以上:

这个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称为黄鸣龙改良法或沃尔夫-基希纳-黄鸣龙还原法。

本反应的机理是腙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双键移位,二亚胺分解为稳定性很高的氮气和负碳离子,后者从溶剂夺取质子而形成产物烃:

1962年D.J.克拉姆发现腙在二甲亚砜中与叔丁醇钾作用,在室温便分解为烃,使本反应应用范围更为扩大。近年来中国使用相转移催化剂探讨本反应,也取得良好结果。

本法适于还原分子量较大(如甾族化合物)的和对酸敏感(如含吡喃或呋喃环)的羰基化合物。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