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汗血宝马 |
释义 | § 简介 汗血宝马体型优美、轻快灵活 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它外表英俊神武,体型优美、轻快灵活,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长距离的骑乘。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故被称之为“汗血宝马”,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1] 汗血宝马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保存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如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基因。由于汗血宝马数量稀少,市场上的价格非常昂贵,身价最高可达上千万美元。[2] § 形态特征 毛色 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 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等。 体形 汗血宝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体形纤细优美,颈部弯曲高昂,身形曲线优美。 速度 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汗血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般来说,马的极速是每天150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200多公里。经测算,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3] 汗血马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 耐力 汗血宝马非常耐渴,即使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也只需饮一次水,因此特别适合长途跋涉。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 “汗血”现象 日本专家拍到马肩膀流汗如血(圆圈处) 清朝人德效骞在《班固所修前汉书》一书中将“汗血”解释为系“马病所致”。他认为,有一种寄生虫特别喜欢寄生于马的臀部和背部,它能钻入马皮内,因而马皮在两个小时之内就会出现往外渗血的小包。德效骞的这种观点得到部分外国专家的认同。但现代科学也对这种寄生虫还一无所知。[4] 另外有学者认为,汗血宝马在奔跑时体温上升,使得少量红色血浆从毛孔中渗出,出现“汗血”现象。[4] 反驳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如果“汗血”真系血浆流出所致,那每一次“日行千里”或“夜行八百”就要让一匹宝马血流尽而死。 汗血宝马发源地土库曼斯坦的养马专家称,汗血宝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5] § 历史记载 汗血宝马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里,汗血宝马代表着勇气和力量,蕴涵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被人们称之为“龙之友”和“龙之媒”。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来描写汗血宝马。 中国对汗血宝马的最早记录是在西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使在贰师城见到了强健的大宛马,于是奏知汉武帝。嗜好宝马的汉武帝特意铸了一匹金马,命使者送到大宛国,想换一匹汗血宝马,结果被大宛国王拒绝,汉使也在归途中被杀。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率大军远征大宛国。大宛国人难以抵挡,同意向汉朝提供了3000匹良马运回中原,但这些马经过长途跋涉后损失惨重,到达玉门关时仅余1000多匹。得到汗血宝马的汉武帝作诗赞美,称它为“天马”。曾作《太一之歌》:“太一贡兮天马下,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4] 唐朝时,唐玄宗曾将义和公主嫁给了宁远(大宛)国王,宁远国王大喜之下,向玄宗献了两匹“胡种马”(即“汗血宝马”),玄宗为两马取名为“玉花骢”和“照夜白”,它们还被画进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 唐代李白有《天马歌》:“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 宋代司马光也有《天马歌》:“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网丝旧画昔尝见,不意人间今见之。” 因汗血宝马适合长途行军,在成吉思汗时代,汗血宝马成为蒙古大军发动“闪电战”,横扫欧亚大陆的重要工具。 近代以来,史料中已很难见到汗血宝马的名字,汗血宝马在中国已近绝迹。[6] § 友谊使者 汗血宝马常被土库曼斯坦赠送给其他国家元首 汗血宝马是土库曼斯坦的两大国宝之一,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国家元首。 2002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土库曼斯坦参加里海沿岸五国领导人峰会。尼亚佐夫赠送给普京一匹毛色浅黄、名叫“忠诚”的3岁阿哈尔捷金马驹。 2002年6月,尼亚佐夫赠送给江泽民一匹名为“阿赫达什”(土库曼语,意为“白石”)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一匹漂亮的公马,它四肢与脖颈修长,全身黑亮,只在额头有白色“广流星”纹,其祖辈曾获20世纪60年代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冠军。 2006年4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出行中国时,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赠送了一匹阿哈尔捷金马。[3] § 图册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