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魏洛阳古城
释义

§ 概述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东15公里处。故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河,东至寺里碑,西接白马寺,城周14公里。汉魏洛阳城是在西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建都于此,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于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建安末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仍以此为都,汉魏两代为繁盛时期,因称汉魏洛阳故城。

§ 人文历史

太学遗址

始建于建武五年(29),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东汉灵台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

灵台

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56),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

金墉城

位于内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为曹魏明帝所筑。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总面积26万平方米,城小而固,魏晋时被废帝、后多安置于此。唐初,洛阳县治设金墉城,贞观六年(632)移于东都毓德坊,金墉城遂废。经勘察发现三座小城连在一起,平面呈"目"字形。城外有河水环流,各城门阙皆有遗迹。城内发现夯筑台基多处,以及砖砌基址、水池等。

永宁寺

北魏时,增修外廓城,长、宽各约10公里。城内外建有佛寺1367所,而以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寺在宫城外西南面,初创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北魏末年被雷击焚毁。据勘测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60米,中心为木塔,木塔基座为方形,上下两层,下层位于今地表之下,上层基座长宽各38.2米,高2.2米,四面原以青石垒砌镶包。在发掘塔基的过程中,出土一批工艺精湛的泥塑造像,给研究北魏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另有石雕、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平等寺北齐造像碑俗称寺里碑,在汉魏故城内城东垣外,今偃师市寺里碑村南。计四通,下部皆深埋于地下,地表裸露部分,高约1.5~2米不等。碑上雕有佛、菩萨、弟子像,结跏趺坐的六佛图,姿态优美的飞天,慢步行进的大象,造型生动的猛兽,以及帐幔、火焰、莲花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为北齐所遗存下来的少数佛教艺术珍品之一。1962年开始对汉魏故城遗址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发掘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 规模

汉魏洛阳故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文献记载“南宫太极殿,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北宫德阳殿可容万人,完全是文石作坛,画屋朱梁,玉阶金柱,有珠帘玉户如桂宫之称:。城内最大寺院为永宁寺。东汉太学遗址在城南,当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多达3万余人。

南城墙壁早被洛河冲毁,仅存三面城墙的残垣。东垣残长3895米、宽14米,西垣残长4290米、宽20米,北垣残长3700米、宽25~30米。残垣一般高1~2米,北垣东段最高有5~7米。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图书推荐

基本资料

作   者: 段鹏琦 著 汉魏洛阳故城图书

出 版 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版   次: 1

页   数: 205

印刷时间: 2009-4-1

开   本: 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1021611

包  装: 平装 [1]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功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以时代为序,详细论述了汉魏洛阳城的发展、变迁,对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形制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20世纪相关重要发现和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书中配彩图7幅,插图34幅。

作者简介

段鹏琦,一九三八年出生于河南偃师。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九月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退休前任汉唐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任汉魏洛阳城考古队队长,主持该古城遗址的考察工作。在此期间,还参加了其他遗址的发掘。发表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论文。

图书目录

前言

一 汉魏洛阳城的地理环境

(一)洛阳盆地地理概貌

(二)古洛河河道不同于今洛河

(三)城址区域古地貌管窥

二 汉魏洛阳城的历史沿革

(一)有关文献记载

(二)西周一北魏历代城址的发现

1.60年代的大规模考古勘探

2.现存诸城垣解剖

3.北魏洛阳外郭城考察

4.金墉城诸城垣试掘

(三)与城址沿革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1.关于西周城选址

2.关于“秦时已有南、北宫”

3.关于汉至晋代洛阳城大城形制

4.关于北魏修建外郭城

三 汉魏洛阳帝都的城市概貌

(一)东汉洛阳城城市布局

1.城门、道路及城内交通状况

2.宫殿区研究

3.城内外宫殿区以外的建筑

(二)魏晋洛阳城城市布局

(三)北魏洛阳城城市布局

1.宫城

2.内城

3.外郭城

四 汉魏洛阳城各类建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五 手工业和商市遗址

六 汉魏洛阳的水道网络及漕运

七 与东汉营建洛阳、东晋收复洛阳相关的墓葬

八 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一 汉魏洛阳城的地理环境

说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环境,人们自然会联想起西汉初年发生在洛阳的一场关于定都洛阳还是长安的争论。

《汉书•高帝纪》记载,在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初,尚未正式建都,直到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始“西都洛阳”。但不久,“戍卒娄敬求见,说上日:‘陛下取天下与周异而都洛阳,不便,不如入关,据秦之固。’上以问张良,良因劝上。是日车驾西都长安”。娄敬因有此议而建大功,被封为奉春君,赐姓刘氏。对此事,同书《张良传》也有具体记述。原来,在娄敬建议定都关中时,刘邦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持反对意见。他们劝刘邦定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背河乡雒,其固亦恃。”刘邦犹豫不决,于是征求张良的意见。张以为:“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张良这一番切合时宜的至理宏论,帮助刘邦最终坚定了西都关中的决心。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