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泛神论
释义

§ 概念解释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自然界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这种观点曾流行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西欧,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布鲁诺把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运动变化之中。斯宾诺莎则用“神”和 “自然”两个术语表达同一概念,即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实体。

从泛神论又发展出泛自然神论(Pandeism),这是将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合并起来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之后,将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万物。泛自然神论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的哲学思想界。

在2001年, 漫画跟书籍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Scott Adams)出版了《上帝的碎片》 (God’s Debris)一书。 在此书中,他建立了与泛自然神论相关的一种哲学观点。泛自然神论的观点在盘古神话中有所体现。在大部分关於盘古的传说中,都有如下内容:

「盘古死去,身上的器官变化成天地间的万物:身体变为高山,肌肉变成良田,血液成为江河,筋骨变成大路,牙齿变为玉石,皮毛变成草木...」"泛自然神论在基督徒圣经中也有所体现。

§ 内容观点

布鲁诺欧洲哲学史上出现的泛神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神熔化于自然之中;另一种是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它把自然消解于神中。前者往往通过自然主义接近或达到唯物主义;后者虽是唯心主义的,但在反对正统神学的斗争中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本质上说,泛神论乃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只是由当时的特殊的政治环境而使用了“神”的概念。  把神和整个宇宙或整个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它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或者包含有神性的原则,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泛神论者所说的神既不同于基督教所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作为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架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是世界的内因。“泛神论者”这个术语是英国哲学家J.托兰德于1705年在《对索西尼教义的真实叙述》一文中首先使用的。

泛神论者,对于神的观念,各有不同,大别之,可分两类:

一为一般的泛神论,例如巴迈尼德斯(Parmenidese ),则谓神即万有;如斯宾诺沙,则谓神即自然;神为万有之源泉,万有乃神的结果。其二为特殊的泛神论,其中又分四种:(1〕自然的泛神论,谓自然即上帝;(2)唯心的泛神论,如德儒费希奈(G.T.Fechner) ,谓一切物质,乃为寓于物质的精神之显现。精神有三种:一为世界精神,二为人间精神,三为物质精神,三者乃均为神的意识之表现;(3)伦理的泛神论,如德国哲学家斐希德,谓行于世界之道德的秩序,乃为神的本质之表现;(4)理性的泛神论,如黑格儿以理性为世界之根本原理,故理性即上帝。 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

近代的泛神论——近代的泛神论者,可以下列诸氏为代表,其一为斯宾诺沙(Baruch Benedict Spinoza,1632-1677),氏以神为一种永存的唯一的实体(substance),是万物内在的原因,藉着无常的「众生」而「表现」,神即「自然」,非超乎自然之外,万物乃为神之「变化」(modification),其形于外延者,则名之曰「物」;其形于思维者,则名之曰「心」,故「心」「物」乃一物之两面。人,从其肉体言,乃为神之外延,从其灵魂言,则为神之内心。神的位格,以是没有感觉,不能爱怜,亦不能赏罚;神无意志,以是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因此,神非造物主,万物并非被造,乃自有、永有,且不息流转。神既无位格,仅为宇宙间一种永恒而普偏的原则,但何以能成为有位格的人,斯氐不能自圆其说。他们以为人即是神,所谓神,仅为一种虚妄的思念(罗一21),等于无神!其次为斐希德(Johann G. Fichte,1762-1814),氏以万法唯心,整个宇宙,甚至上帝,都由心生。氏尝于教室中对学生说:「诸位同学,现在让我们来造上帝吧!」他认为此乃人之为人的神圣使命。在他的观念之中,所谓上帝,乃是流行于宇宙间之道德秩序(mora1 order),这简直等于以人为造物主,以人为神,高举人类,扬人灭神!照斐氏的道理,主耶稣虽为神的长子,但一切众生(世人),都与耶稣平等,所以无需经过耶稣,可以「立地成神」,因其本性,本来是神。此乃和佛法相同,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可以「立地成佛」,乃是一种「神人合一」的泛神哲学的基督论。其三乃为黑格儿(Wilhe1m Friedrich Hegel),氏谓世界乃为一种永远变迁的程序,人乃是一种过渡的现象(passing phenomena);真正的「实在」(Reality),乃为「观念」(idea或理念),或称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1e),或称「上帝」;易言之,一位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上帝,被他虚妄的思念,变咸一个抽象的「观念」或「原理」。氏谓神乃偏满「自然」或「世界」,并无「自我意识」 ( se1f-consciousness ),故若无世界,便不成神;神乃藉着世界而表明出来,尤藉着人而有「自我意识」。人类乃为上帝的登峰超极的最高表现(consummation),故人就是神!氏复强调「世界精神」、「绝对理性」之说,成为一种「理性的泛神论」。此乃藉着「非常人物」和普鲁士王国而具体表现,乃是一种崇拜国家,崇拜民族的「拜人教」。相传当拿破伦进攻德国时,氏正在著书,氏挟稿举目窗外,见拿氏指挥兵马,长驱直入,叹曰:「此乃马上之『世界精神』也」!黑氏的哲学,乃为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祸根。其四为谢林(Friedrich W.J.Sche11一1ng, 1775-1854),氏之哲学,可分三期。第一期,倡「自然哲学」、「超绝哲学」,谓自然能发展,成为精神。第二期倡「同一哲学」,及「美的唯心论」,谓自然与精神之「同一」,惟藉艺术,最能表现。第三期致力宗教哲学,就超自然的经验,论神的存在和发展,其说玄秘,谓自然乃在植物界沉睡,乃在动物界作梦,而因人而苏醒。所谓人心,并无其物,乃为自然恢复其知觉而已。人虽有限(finite),非真有限,而乃神在发展;质言之,人乃发展中的神。世界乃为「有限」的总体,亦为上帝的儿子,上帝乃藉人而完全表明,故人乃万有之最高表现(the highest of beings),亦为上帝至高无上之发展。在这至高发展中,上帝和宇宙的分际,乃告泯灭,这和我国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空想,异曲同工,乃是「自我神化」的泛神论。

§ 发展源流

斯宾诺莎在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就有泛神论思想。斯多阿学派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泛神论体系。斯多阿学派认为由火和气构成的“普纽玛”遍布于世界,它是能工巧匠,能够治理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生物。古希腊的泛神论大都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泛神论。

在中世纪,泛神论往往以基督教异端的面目出现,爱尔兰的僧侣J.S.爱留根纳在《论自然的区分》中,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包的全体,上帝是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具体事物是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这种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与基督教的正统教义是矛盾的,因而在13世纪被罗马教皇斥为“危险的学说”。迪南的戴维(?~1200)认为,上帝和原初物质是绝对相同的,既然原初物质和事物结为一体,上帝也必定是这样的。他的泛神论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因而在13世纪也受到教会的斥责。 德国的著名神秘主义者 M.J.埃克哈特(1260~1327)提出了比较典型的具有宗教神秘主义倾向的泛神论。他指出,上帝是世界的根基,万物在上帝之中,上帝也在万物之中,但万物由于不完善性和上帝又不同一。这些理论都从内部破坏着宗教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泛神论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库萨的尼古拉是这个时期的一位较早的泛神论者。他指出,说上帝创造万物和说上帝即是万物,那是一回事。在16~17世纪初,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出现过一股较大的泛神论思潮,主要代表是G.布鲁诺。他把上帝看作产生自然的自然,把世界看作被自然产生的自然,认为上帝不是事物的超越的原因而是内因。他的泛神论已经通过自然主义达到了唯物主义。

最早提出并使用“泛神论”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托兰德。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于基督教信奉的人格神,也不同于自然神论者所主张的第一因的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世界之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

B.斯宾诺莎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泛神论哲学家。他把实体称为神或自然。他认为神既具有思维的属性,又具有广延的属性,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他的泛神论实质是唯物主义的。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F.W.J.谢林和G.W.F.黑格尔等都力图以泛神论的形式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表达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者F.H.布拉德雷、B.克罗齐,新实在论者A.N.怀特海、S.亚历山大等面对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表现出用泛神论调和精神和物质对立的倾向。

§ 郭沫若的泛神论

郭沫若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集中地体现出“五四”时期激昂奋进,毁旧促新的时代气息,诗行中迸发出鲜明生动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无怪乎闻一多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中评述为“是时代底一个肖子”。与此同时,《女神》的突出之处还表现在其艺术的创新上,其非凡的艺术想象力,鲜明而富于动感的形象及不羁的形式,无不显示出中国现代新诗的巨大进步。

早在新诗提倡初期,想象力、形象性不足和语言直白是早期的白话诗的共同特点,许多诗是“缺少幻象的作品”,郭沫若是给新诗安上翅膀的第一人。由于受西欧十六、七世纪泛神论及中国古典诗歌及古代哲学的影响,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列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构成了一个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所有的一切都在诗人灵动的思绪中流动,大自然被人化了,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雷霆是你呼吸的声威,雷雨是你血液的飞腾”;诗人笔下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成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中看到“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从而赋予其形象以飞动的色泽:“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不一而足,这一切形成了《女神》形象的特有形式: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

与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雄奇的风格相适应,《女神》采取了自由诗的形式,对于诗歌形式的创造,郭沫若一方面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又认为“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这儿虽没有一定的外形的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由此可知,《女神》在总体上是保持着一种自由的形式,诗行与每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也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特定的某首诗中,都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如《晨兴》中,全诗三节,分三行,句末押相近的韵,这在格律上相对地严谨、整饬。而在《女神》中的大部分诗,都是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某种程度的外在韵律相结合,于自由变动中取得某种程度的和谐、整齐。

§ 相关连接

斯宾诺莎    一神论      多神论       郭沫若     《女神》

§ 参考资料

http://www.soobb.com/Destination_Wiki_227869.html

http://c-highway.net/book/system2/sys2-3/22.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