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北市
释义

§ 简介

淮北市(英语简称:HUAIBEI,汉语拼音:huái běi shì)别称:相城

地理坐标:崛起的淮北市中心位于东经116度23分——117度02分,北纬33度16分——34度14分之间 淮北新城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份:安徽省(Anhui Province)

辖区:四个。淮北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

乡镇:33个乡镇

政府:淮北市政府位于相山区。市委书记毕美家,市长许崇信

面积:全市土地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773平方公里。

人口:立交桥夜景2007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10万人。

电话区号:0561(+86)

邮政编码:235000

牌照:皖F

方言:中原官话(洛徐片)

市花:梅花、月季

市树:银杏、国槐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年产原煤60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500万千瓦,是中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淮北矿产颇丰、品种繁多,其中以煤为最,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为中国的五大煤炭基地之一。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山水相依、风光迷人,相山森林公园、老龙脊森林公园、隋唐大运河故道、临涣土城以及奇石、古树、繁花、古刹和塌陷湖泊,让人们在碧水青山新城之间领略着一份诗情画意的和谐。

§ 行政区划

市辖区:

相山区 面积 145平方千米,人口396725。邮政编码235000。区人民政府驻相阳路57号。

杜集区 面积 240平方千米,人口334292。邮政编码235047。

淮北市行政区划图烈山区 面积 388平方千米,人口344261。邮政编码235025。

县:

濉溪县 面积1968平方千米,人口1061310。邮政编码235100。县人民政府驻濉溪镇。

§ 交通区位

淮北地处华东地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萧县,南临蒙城,东与宿州比邻,西连涡阳淮北交通区位和河南永城。南北长108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 淮北交通区位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已达80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称号。

§ 地理地形

淮北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15——40米之间,坡降为万分之十一。地貌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3%,低山残丘面积仅占4.7%。以寒武和奥陶系地层形成的山丘,分两列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山地一般高程约200米,最高峰是濉溪县的老龙脊,海拔为362米,次高峰是市政府所在地的相山,海拔为342米,其余平原海拔高度在22.5~37.0米之间。

本市河流有十多条,总长378公里,主要河流有濉河、南沱河、闸河、龙岱河、岱河、龙河、湘西河、洪碱河、巴河、王引河、新北沱河、包河、浍河、懈河、北淝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平均流量185-810每秒立方米,平均宽度50-6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全市因采煤塌陷土地已达15000公顷,形成永久性水面4000公顷,季节性水面5000公顷,平均水深3米,最大深度9米多。

§ 气候特征

淮北市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性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202天。

§ 土地资源

市博物馆新貌

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988公顷,林地面积23266.67公顷,水域面积10000公顷,养殖水面8333公顷,荒沙、荒漠1466.67公顷。再生土地资源优势独特,综合复垦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已成为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率达到54%以上,位于全国前列。

淮北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和砂礓黑土两大类。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地区,面积约为108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1%;砂礓黑土是淮北地区的古老耕作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约为144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8%。此外,境内石灰岩残丘地带有面积较小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棕壤分布。

淮北市素有“百里煤城”美誉,大小煤矿星罗棋布,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约500公顷,全市已塌陷土地面积15000公顷。形成的湿地面积中,永久性水面4000公顷,季节性水面5000公顷。境内主要河流有岱河、龙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王引河、沱河、浍河、闸河、解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河流面积约18万平方米。

§ 环境质量

淮北市夜景

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各测点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日平均浓度值在0.007~0.140mg/m3之间,季总平均值为0.026mg/m3。3个监测点日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

2、全市各测点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要求。日平均浓度值在0.004~0.040mg/m3之间,季总平均值为0.020mg/m3。监测结果显示:3个监测点日平均浓度均符合一级标准要求。

3、全市各测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平均浓度值在0.015~0.282mg/m3之间,季总平均值为0.071mg/m3。监测站、职大两测点日均值出现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2%、1.4%,烈山测点日均值全部达标;全市日均值超标率为3.3%。

(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与上季度及去年同期相比,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有所好转。

1、我市三测点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2、各测点环境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也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本季度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在Ⅰ~Ⅲ2级之间,其中属Ⅰ级的天数占28.2%;属Ⅱ级的天数占71.0%;属Ⅲ1级的天数占0.37%;属Ⅲ2级的天数占0.37%。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1、濉河水质三季度重度污染,水质类别以劣Ⅴ类水质为主。渠沟、青龙山、古饶三断面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陈路口断面水质为Ⅴ类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CODCr、CODmn、BOD5、氨氮、总磷。

2、沱河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为主,超标项目为总磷、BOD5。

3、杨庄塌陷区水质良好,东、西两侧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

4、浍河水质轻度污染,三断面水质均为Ⅳ类,无超标项目。

5、化家湖水质良好,东、西两侧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

(二)地表水水质类别评价

1、濉河水质最差、其次是沱河、浍河,杨庄矿塌陷区、化家湖水质良好。

2、在监测的各断面中,濉河的渠沟、青龙山、古饶三断面水质超出Ⅳ类水体标准,属于劣Ⅴ类水质;濉河的陈路口、沱河的四铺、小王桥三断面超出Ⅳ类水体标准,属于Ⅴ类水质;其余各断面能够满足Ⅳ类水体标准的要求。

(三)地表水环境污染特征

(1)濉河水质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和无机物污染并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共存的污染特征。其主要污染指标有: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等。

(2)沱河污染无明显特征,主要污染指标有: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BOD5等。

(3)浍河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并重,主要污染指标有: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等。

(4)杨庄塌陷区则呈现以地球地质结构形成的本底增高为主要特征。主要污染指标有:pH值和氟化物等。

(5)化家湖无明显污染特征,主要污染指标有: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

与去年同期相比,濉河水质恶化;沱河水质无明显变化;浍河水质好转;杨庄塌陷区、化家湖的水质无明显变化。

与上季度相比,濉河、沱河水质无明显变化;浍河水质好转;杨庄塌陷区水质恶化;化家湖水质好转。

(四)淮河流域国控断面环境质量状况

本季度东沙河临涣集断面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显著好转;与上季度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沱河小王桥断面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及上季度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

第三季度对我市地下水进行了3次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监测的6个汇水区中,各项监测指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水质良好。但总体来看,地下水硬度偏高,硬度是影响我市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因素。

监测的6个汇水池水质综合评价全部为良好(Ⅰ类)。与去年同期及上季度相比,我市地下水水质总体变化不大。

四、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情况

本次监测道路总长度为28.160Km,全市Leq加权平均值为67.9dB(A),L10平均值为70.1dB(A),L50平均值为65.3dB(A)。L90平均值为58.6dB(A)。全市平均车流量为1213辆/小时。全市无超标路段,其中70.1~75.0dB(A)的路段为0Km,占干线总长度的0%;65.1~70.0dB(A)的路段为25.76Km,占干线总长度的91.5%;60.1~65.0dB(A)的路段为2.4Km,占干线总长度的8.5%;60.1~65.0dB(A)的路段为0Km。

在测量的十七条道路中淮海路、东山路、相阳路、洪山路、惠黎路、建安路、相山路、孟山路、闸河路、海宫路、长山路、南黎路、高岳路、古城路、人民路、濉溪路、鹰山路十七条道路均不超标。

我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良好,无超标路段出现。与去年监测结果相比,全市Leq平均值下降了0.1dB(A),交通状况无明显变化。

五、结论

1、三季度我市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要求;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要求;监测站、职大两测点日均值出现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2%、1.4%,烈山测点日均值全部达标。

2、我市三测点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

3、我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各测点环境空气的首要物也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4、本季度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在Ⅰ~Ⅲ2级之间,其中属Ⅰ级的天数占28.2%;属Ⅱ级的天数占71.0%;属Ⅲ1级的天数占0.37%;属Ⅲ2级的天数占0.37%。

5、地表水污染不容乐观,濉河的渠沟、青龙山、陈路口、古饶四断面和沱河小王、四铺断面水质超出Ⅳ类水体标准,其中渠沟、青龙山、古饶断面属于劣Ⅴ类水质;沱河小王桥、四铺两断面水质为Ⅴ类水质;浍河的临涣集、孙疃、南坪、沱河的后常桥断面水质为Ⅳ类水质、杨庄塌陷区东西两侧、化家湖水质均符合Ⅲ类水体标准,属Ⅲ类水体水质。

6、濉河水质重度污染,水质类别为劣Ⅴ类,超标项目有:CODCr、BOD5、CODmn、氨氮、总磷等。沱河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水质为主,超标项目有:总磷、BOD5。杨庄塌陷区水质良好,东、西两侧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浍河水质轻度污染,三断面水质均为Ⅳ类,无超标项目。

7、本季度东沙河临涣集断面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显著好转;与上季度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8、沱河小王桥断面水质中度污染,以Ⅴ类水质为主。与去年同期及上季度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9、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要求,全部为良好(Ⅰ类)。

10、我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良好,无超标路段出现。与去年监测结果相比,全市Leq平均值下降了0.1dB(A),交通状况无明显变化。

§ 历史回眸

淮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生息繁衍于相濉大地上。位于我市杜集区楼顶山的古岩画群和濉溪县城东南7公里处的石山孜古文化遗存等均是我市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见证。相传公元前21世纪,商王朝的创立者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向东部开拓疆土,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商颂》就留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载”的文字。

夏朝  据传,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朝前期,商族部落首领相土曾一度来相城居留,从而促进了相城的发展。相土是个大有作为、声名显赫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商族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族部落日益繁荣强盛,于是便决意向东方扩张势力。商族所到之处,其他弱小部落相继被征服,其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山东渤海边上。所以《诗经·商颂·长发》中有句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说相土干得轰轰烈烈,四海诸侯齐刷刷地归服于他。相土在东扩中选中相城作为若干中间站(或称别都)之一,后人为纪念相土来居,便把此地命名为相城、相山。

·春秋(公元前699年)冬11月,鲁庄公与宋公、卫候、陈候会盟于袤(今渠沟镇),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这是我市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春秋(公元前588-576年)宋国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

·战国(公元前268年)宋国被齐、楚、魏所灭,相属楚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统一中国,置相县,属泗水郡,郡治相县。同时,置轾县(今濉溪临涣),亦属泗水郡。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辖37县,治所在相县。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改称沛国。宣帝地节九年(公元前69年) 曾改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称沛郡。并置竹县,属沛郡。

·三国(220-265年)曹操分沛国置谯郡,铚县属谯郡。曹丕分沛国置汝阴郡。相县初属沛国,后属汝阴郡。

·西晋(265-316年)复置沛国,国都在相县。

·东晋(317-420年)晋室南渡后,相县先后入后赵、前燕,相县一带屡有战事发生,为戎马兵革之地,所属屡有更易。

·南北朝(421-528年) 相县归刘宋,属徐州沛郡(郡治在萧县),不久相县、铚县相继入北魏。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相县为相城乡 ,并入符离县。此后,相城无县以上建置。

·隋开皇九年(589年)相城随符离县属彭城郡。

·唐元和三年(808年)在相地筑城,发现“投火可燃”的石墨(即煤炭,时未开采)。

·唐元和四年(809年)割徐州所属的符离县、蕲县,毫州所属的临涣县,泗州之虹县建宿州。

·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东坡)任徐州知州时,派员在萧县白土镇北孤山一带“访获”煤炭,因作《石炭歌》咏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撤符离、蕲县、临涣3县并入宿州。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烈山一带农民发现露头煤,并开始凿挖。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高宗皇帝御赐“惠我南黎”匾额,悬于相山庙。

·咸丰五年(1855年)秋,濉溪任集人夏白在南坪集起义,为捻军蓝旗首领,屡败清军。

·宣统二年(1910年)烈山矿工江思运因作歌谣抨击矿主、工头,被毒打致死,引发矿工群起罢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市境分属安徽省宿县和江苏省萧县。

·1948年11月,市境解放。

·1949年6月,市境分属华东局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之宿县和萧县。

·1953年2月,市境分属濉溪县和萧县。

·1958年5月,淮北煤矿筹备处成立。

·1960年4月,建立濉溪市。

·1971年4月,更为淮北市。

·1977年2月,宿县地区所辖濉溪县划归淮北市管辖。

·今市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和濉溪县。

§ 土特名产

1、口子酒

产于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口子酒的酿造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春秋鲁桓公15年(公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献血盟会诸侯,饮的就是当地酒。口子酒

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南宋、金、元朝代,口子酒大量生产。口子酒历时千年,入口味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许多文人墨客、达官巨贾会集于此,或泛舟濉水,或饮酒赋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阵湖缘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宋元丰三年,徐州知州苏轼在《南乡子宿州上元》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词中白酒即为口子酒,那时濉溪口属宿州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极为赞赏濉溪地方官进献的口子酒。以相山隐士任柔节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诗句最为流传。 口子酒的生产代代相袭,占有历代槽坊旧址,利用千年古泉,百年老窖,选用优质高粱,上等陈曲,利用传统酿造工艺,酒质清醇馥郁。

口子酒的特点为浓香,溢香远,留香长,透瓶飘香,隔宿不断,有“透瓶香”、“隔宿香”之称。它“清澈似玉露,浓馨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绵延”。南京人夸曰:“濉溪名酒到浦口,南京全城皆飘香”。古往今来,商贾行旅,文人墨客莫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历史上有“名弛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口子酒已成为淮北濉溪名片之一。

2、口子糕点

口子糕点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是濉溪的土特名产之一。

口子糕点分为普通糕点和精细糕点(粗点、细点)两种。像三刀子、羊角蜜、小京枣、蚂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饼等均为普通糕点。精细糕点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云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鸡骨糖、京蜜等。此外还有些时令性的糕点:酥糖、木瓜糕、绿豆糕、月饼等。并有专为祭祀用的礼品,通称“蜜供”。蜜供是用白糖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如八仙人子、神像、宫殿、牌坊、宝塔、香炉、蜡台、壶、碗、盆、瓶、龙、虎、狮、马、牛、猪、羊、鸡、鸭、鹅、花、鸟、鱼等。这些“蜜供”制作精巧完美,观之,形态逼真,食之,香甜可口。

3、老城辣汤

相传乾隆在下江南时,路过此地,感到肚子饿了,恰好路边有一家老太太煮鸡汤,乾隆就坐在路边喝 了一碗,感到很香,汤里还有麦仁,乾隆却不知这麦仁是鸡老城辣汤

没洗干净留在鸡肚子里的。于是,乾隆就问老太太:“这是啥汤?”老太太年龄大,耳朵也背,没听清楚,就重复了一句:“啥汤?”乾隆就误认为这汤的名字就叫“啥汤”。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现在在濉溪人们都叫“啥汤”,又因为汤的味道鲜辣,有的人又称之为辣汤或胡辣汤。

濉溪老城的辣汤是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除了加葱和麦仁之外,加上大量的生姜,这个汤的味道就偏辣,这种辣味很鲜。把洗好的面筋在温水中醒透,让原来海绵状的面筋表面变得光滑柔软,然后掐成一小块张开下锅,同时用筷子顺时针搅动,这时面筋就会被甩成片状,如鸡蛋絮,但比鸡蛋絮略厚一些。辣汤面筋制作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洗面筋剩下的面水勾兑到汤中,这样的勾兑连麦仁都沉淀不下去。最后,加上鳝鱼丝、盐、味精、适量的白胡椒。在汤中加上些许香油,更是美味。

4、王憨子油茶

王憨子原名王新从,他精心研制的油茶在老城小吃群中独领风骚。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人们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老人和儿童的喜爱。油茶除了香,还有提神、消食健胃、驱湿避瘴、驱寒治感冒等功效!

5、留香阁毛笔

淮北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留香阁在发掘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即保持宣笔的特点,又博取众长,吸收湖笔取锋的长处,独创了自己的风格。保持了毛笔特有的尖、圆、齐、健、刚柔兼得、毛纯耐用的优点,而且锋长、锋清、体瘦、含墨量大,用起来挥洒自如,泼墨凝重,可致“铁线中锋”的妙趣。其中舞鹤游天、墨龙戏海、蝶寿、紫竹轩等品种,经著名书画家刘海粟、舒同、李苦禅、赖少其、费新我等试笔,一致称道得心应用,挥洒自如、纷纷留墨赞誉。日本著名书画家加藤丰翠、柴田木石等人也给予很高评价。留香阁毛笔远销港、澳、日本、泰国等地,享誉国内外书画界。

6、临涣棒棒茶

虽然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濉溪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临涣棒棒茶

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现在还不足两千人,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是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7、濉溪酱菜

濉溪酱菜包括濉溪老城的酱菜和临涣镇的酱菜,均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老城酱菜

老城酱菜以酱包瓜最为著名,酱包瓜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香可口的酱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种味道鲜美的细菜,甜、咸、酸、辣、香诸味俱全。吃起来酱香浓郁,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濉溪酱菜

(二)临涣酱菜

临涣酱菜色香味俱全,脆嫩爽口而有弹性,色泽鲜艳透亮,并且散发出酱菜的清香,口感既不过咸,也无苦涩与生菜味。 临涣酱菜共有40多种,其中培包瓜和培腐乳名声最大。

(1)临涣培包瓜

临涣培包瓜,又称菜中菜,外壳是圆、嫩、鲜、脆的酱培包瓜,内瓤为“倾馅十样绵,颜色有五六” 的香味浓郁的酱菜。临涣素有“包瓜城”的美誉。久负

临涣包瓜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临涣酱品中的传统名菜,有150余年的历史。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会上,铚城牌培包瓜当选最佳产品。1985年被国家评为最佳调味食品。

包瓜原名女儿瓜,其种系是由2000多年前相传下来。包瓜的种植十分讲究。择其特定的土壤,仅施以农家肥和草木灰,包瓜清明点种,立秋采摘,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

酿造培包瓜选料特别讲究,所用包瓜每棵500克,呈鼓形,青黄色,滑润丰满。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入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捆扎仍为原鲜瓜形,故名包瓜。

成品包瓜瓜型似鼓,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生产制作成的临涣酱培包瓜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和矿物质,是纯天然食品。

(2)临涣培腐乳

临涣的酱品众多,与包瓜齐名的是独具特色的培腐乳。培腐乳有100多年的历史,随同包瓜远销四方。技术精细,工艺复杂,选料优良,配比适当,发酵酿制周期较长,产品制成后具有独特的风味。食培腐乳后,倍感食量增加,尤其用培乳的汁液作为烧肥肉的辅料,更是别有风味。根据气候、温差、土质、无污染等情况,全部精选上等黄豆,加入多种名贵中药材和特制的香料。培乳需要的原料选好后,按生产工序,严格把关,尤其是卫生标准更高。首先要用清水淘净后,再放进清水浸泡,成功后方能上磨磨浆,浆磨成后用箩过去粗渣。所留下来的细浆,用汽加温后点一定的石膏,然后上榨压成规定厚度和标准含水量的块状。下榨后用刀子划成2公分厚、4公分见方的胚块,间隔均匀地放入温室的笼里发酵,要求在恒定室温中保持45至48小时。待发酵到一定的程度,用特制干蜜酱黄培制,加上海盐和天然三伏酱油,装入大缸或坛子内底面,加用适度蜜甜酱,封口上签,放入专用酵室按规定存放。经过大豆浸泡、磨浆、过浆、烧浆、点膏、初榨、压平、复榨、划块、磨制、培制、入缸、封缸、储存、成品等工艺流程。自然发酵陈酿,从胚胎到成品大约10个月的时间,秋凉后开始出售。成品出售前再进行一次检查,如发现色泽和质量不符合标准,不准出厂销售。优良的产品呈棕褐色,皮肉鲜嫩,质地幼细,酱香味浓郁,咸酸味适度,晶莹酥软,软而不腻具有培乳应有的独特味道。

豆腐香乳的特点是:色黄而晶莹,开坛后卤汁香味特别而浓烈,软而不腻,美味可口。它的特点是皮肉鲜嫩,质地幼细,味道鲜美,滋味无穷。

8、临涣培乳肉

与培包瓜、培腐乳齐名,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9、大庄葡萄

杜集区段园镇地处黄淮大平原,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境内的大庄葡萄栽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大庄葡萄砀山梨”之说,为保护其品牌,已对大庄葡萄进行了注册登记,每年一度的“大庄葡萄采摘月”活动更使大庄葡萄名声大噪。

10、黄里石榴

黄里石榴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濉溪西北黄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 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黄里石榴

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11、黄里笆斗杏

黄里杏品种有水白杏、面杏、关公脸等,其中最好的当属笆斗杏,因其形状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种系由技师丁仰斋于民国初年嫁接培育而成。其特点是个头大,产量高,果皮光滑,色红黄,肉质厚,酸甜适口。

12、濉溪西瓜

(1)土型西瓜

产于濉溪县土型,已有多年栽培历史,闻名淮海地区,风销淮北、徐州、宿州、蚌埠、合肥等地。该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动裂开,瓜瓤突起,不可复合。主要品种是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铁佛无籽西瓜

为椭圆形;皮青绿色,有细网纹,厚约1厘米;瓤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培面积约300亩。

(2)铁佛无籽西瓜

2000年,濉溪县铁佛镇引进无籽西瓜载培技术,全镇种植面积达1.5万亩,形成了无籽西瓜产业基地,并注册了“福蜜”牌商标,被称为“铁佛无籽西

瓜”。2006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2010年,“铁佛无籽西瓜”将走进上海世博会,供应时间一个月(7月20日——8月20日),确定面积为1000亩。

13、百善硬面大卷

濉溪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镇只有谢家独家经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14、双堆面鱼

濉溪双堆面鱼是民间非常简朴的传统主食之一。近年来,它登上一些大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许多食客必点的主食之一。

濉溪双堆面鱼做法很简单,用碗盛上面粉,加上一定的水,放盐适量,捣成糊状,将水烧开后,用筷子将捣成糊状的面糊一筷一筷地拨入正在烧的开水之中,面糊进入开水后凝固,形状像大大小小的河鱼,成蛋状。面鱼入锅煮熟后,再加上适量的盐、油和调料即可食用。如果捣面糊时,加上一两个鸡蛋,面鱼吃起来会更松软。

“双堆面鱼”可荤可素,而面鱼的荤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来调节,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为主。荤者,配料可用各类肉丁肉丝,用油则以动物油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面鱼的汤也有讲究,现在大多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的高汤了。

15、南坪响肚

濉溪南坪响肚是用新鲜猪肚烹制而成,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故称“响肚”。

据介绍,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响肚”。

16、宿半夏

宿半夏是濉溪县的名特中药材,宿半夏不仅是药汤剂的原料,也是部分中成药品丸剂和露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17、其它土特名产

淮北名菜<鱼咬羊><鱼头煮饼>、淮北手撕狗肉、烧饼夹狗肉、濉溪羊肉汤、牛肉粉丝汤、素馅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干菜角子(一般正月十五做)、油炸小磨绿豆丸子(一般春节期间做)、水煎包、烧饼、鏊子烙馍、(芝麻)干馍、小磨香油、鸡蛋茶、(香油)腌冬瓜酱豆、变蛋、地锅粥(玉米面、荸荠面、小米面等)、凉面、面皮、油炸知了猴、油炸蚂蚱。。。。。。。

§ 民风民俗

相山庙会【相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音乐舞蹈】淮北市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门类繁多。由于风土、语言等原因,虽长期相互各有渗透,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区域性特色。

唢呐:俗称喇叭。淮北市唢呐艺人多分布在市郊农村,他们自由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为民间婚丧嫁娶、节日欢娱时所聘用。演奏的曲牌因环境场合而异,一般办喜事常用“凡字四调”、“叫句子”、“柳金”等曲牌,并有大、小把攥子模仿地方戏曲、曲艺吹奏。

腰鼓:腰鼓气氛隆重、热烈、节奏性较强。一般以多支腰鼓组成腰鼓队演奏,边击边舞或配以节奏强而有力的词曲伴唱,或在短暂的停顿用夹以简捷雄壮的口号渲染气氛。腰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较为流行,以后日渐冷落,1978年以来,市区部分中小学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多用于重大节日游行队列。

狮子舞:狮子头是用纸制成型,狮子身为布毛合制的狮皮。由二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及加有艺术色彩的各种表演。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它流行于市郊农村, 分厂矿俱乐部也开展此项活动。

龙灯: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本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

竹马: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马毛(用彩纸剪成),马头可活动,马脖子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表演时,马身系于演员腰间,随着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

旱船: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结合扎成。表演时,船身生活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老船翁在旁撑船。

大头舞:大头舞是用马粪纸糊成一特大的人头造型,可根据需要或爱好塑成各种人物形象。如笑娃娃、老头、老妇、工人、农民等。表演时戴在演员头上,以造成与身体比例极不谐调的形象来产生艺术效果。1978年以来,大头舞常出现于重大节日游行队伍。市一些幼儿园、小学也开展大头舞活动。

高跷:高跷为演员腿上各绑一高跷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高跷腿是在一根木棍上部安有脚踏板而成,根据踏高跷人的技术精劣而定高低。高跷演员各抢一戏剧人物,可演一段戏曲插白或一折戏;或表演扑蹀、丢叉等舞蹈动作。相山区任圩乡农村较为流行。

【地方戏曲】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大鼓、花鼓戏、梆子戏、泗洲戏和琴书。

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灵活,富于表现力。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观众的好评。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大鼓:淮北大鼓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淮北大鼓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始于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的形式演唱。清代中期艺人们改革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固定场地的演唱。清初大鼓艺人逐渐增多。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期。改革开放后,淮北大鼓这一演唱形式渐趋式微。

淮北大鼓的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有慢板、快板、花板等数种形式。演唱书目时多用“活口”。演员需要熟记一些常用唱段,俗称“片子”、“赞赋”。以灵活运用于描摹各种场景、场面、人物形象以及各种生活、心理、打斗情景等。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鼓以檀木或枣木扣成圆形,上下蒙牛皮,边缘用大头钉固定,四周加铁环以敲击时产生谐音。鼓棒用柘树条或石榴树条,前端加工成弯头状,敲击时不至损坏鼓皮。鼓架用六根竹条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细麻绳攀系以固定大鼓。板有钢板和手扳两种,钢板形似半月牙状,钢或铜制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为三页板,用红木或檀木制成,长约30厘米,宽5至7厘米,每页厚0.2—0.5厘米之间,用丝线固定,下面两块固定在一起,手握上面一页敲击发声。

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2007年,经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梆子戏: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泗洲戏: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曲调节奏的快慢、急缓和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把这称为 “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尤其是女声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早期的泗州戏形式比较简单,它从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叶琴伴奏,逐渐发展到小戏班。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解放后,泗州戏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除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喝面叶》等。

淮北琴书: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据老艺人说:在没有洋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后来,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 “洋琴”的,再后来,唱洋琴学会说大部书,才有“琴书”之称。唱琴书的“三张嘴”是敲琴、打板、唱曲。淮北琴书,历史悠久,确切年代,无法考证。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

【民间美术】风行在淮北市的民间美术有剪纸、泥塑、扎花、刺绣等。风格朴实,多取吉祥、喜庆题材,内容有龙凤、鲤鱼、公鸡、麒麟、花鸟、山水、人物及各种装饰花纹图案等。

煤炭画:1973年10月,市工艺美术厂研究创制了煤炭画。此种画以煤炭为原料,突出了淮北煤城的特色。煤炭画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称为“立体的中国画”,适宜于宾馆、客厅装饰之用。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煤炭画曾参加过广交会和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还出口至美国、日本、西德、朝鲜、英国、越南等国家。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国煤炭工业部外事局和迎宾馆陈列。

纺织画: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我县画家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创作的。 由于纺织画已经打破了传统画种的表现观念,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绘画材料赋予了它新的面貌,给人以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纺织画既能画出油画的厚重、水彩画的透明,又能画出中国画的韵味,是一门中西画结合的嫁接艺术。纺织画比油画省时省力,切作画方便,宜于收藏和保存,装裱快速。作画时既可像国画一样,平放在案上作画,又可像油画一样钉在画框上作画。它色彩清新明快,透明华润、变幻丰富、水分淋漓流畅、色调高雅和谐,是以胶水和彩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当多种颜料碰在一起时,颜色借助胶水的灵性所产生的种种绮丽、妙趣的视觉效果,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十年来,马泰夫妇先后创作出纺织画五十多幅,其中,《生命之泉》、《山父》、《黄河源流醉秋图》、《发怒的山神》、《乡土》、《九雄争霸》等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

泥塑李:泥塑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据史书记载,泥塑艺术在商、周时代就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人们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种动物和社会所需的容器等,对其进行烧制,成为陶器。特别是陶俑之类随葬品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用活马活人陪葬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泥塑艺术最为盛行,尤其西域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到了上世纪中期,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断层。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冲击,雕塑市场被石膏、蜡雕等艺术占领,加上泥塑艺术队伍的老化,目前面临着失传和灭绝。李正卿作为我县民间泥塑的传人,从1958年开始坚持创作泥塑作品,目前正致力于泥塑的抢救、挖掘和保护。他的作品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表现技法精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人们誉为“泥塑李”。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民间艺术传承大师提名人。

刻绫画:世人多知剪纸,却鲜闻刻绫画。 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国画的视觉效果,也有着装饰画的特殊美感。

刻绫画依附于贺馥女士的艺术素养、个性因素和专业特性。她在创作中借鉴了传统剪纸的长处,灌注了自己的审美情感,体现着与各个画类的结合、传承,从而形成了独立性、创新性、唯一性,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成为刻绫画艺术的开山之人。现有作品百余幅,代表作《中华巾帼流芳史》卷长50米,《水浒传梁山一百零捌将》卷长近20米。作品《隋炀帝巡幸柳孜》卷长12米,2004年在安徽省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心连心》在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中获特别金奖;《春风吹,福到了》2002年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大型全国美展。

【民间文艺】淮北市民间文学协会曾经搜集、整理、编纂了《淮北民间故事集》基本上将淮北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故事整理了出来。从1987年到1992年之间,民间文学协会还搜集了当地民谚民谣二千余条,归纳为政治、气象、气候、农业等二十余项。在楹联的搜集、整理、创作中,魏启鹏受中国楹联学会委托,与人合作编注罧《中国名胜楹联·安徽分册》。上述情况,分别详述如下:

民间故事:

1、吴乐森编写的《陈毅让车》、《邓政委喂马》,这类民间故事属于人物范畴的民间文学。主要是通过对伟人平凡小事的描述,来歌颂伟人的高尚品德。

2、属于地域范畴的民间文学有:武时良编写的《烈山的传说》,吴广彪编写的《朔里与东方朔》,这类故事多长期广泛地流传在民间,主要是探索某地某所的由来,某地与某历史人物的关系等。

3、属于民俗范畴的民间文学有:傅立泉编写的《烧纸钱的由来》、高文畴编写的《清明节与介子推》等。

民谚民谣:

1、属于气象方面的民谚很多,对天气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长虫过道,大雨就到”,“月亮戴斗笠有风,月亮烤火有雨。”“雨后西南风,没有三天空”“老头活了八十八,没见东南雨来发”“晚霞行千里,早霞雨倾盆”等。

2、属于气候方面的农谚有:“热在伏中,冷在三九”“三九四九中心腊,冻死河里连毛鸭”“处暑去暑天不热,寒露添寒穿棉衣”等。

3、属于农业的谚语有:“九尽花不开,水果压满街”“头伏萝卜二伏葱,三伏里边种白菜”“立秋三天遍地红,寒露两旁看早麦”“枣树发芽种棉花,过了谷雨点西瓜”“六月六,打棉头,七月十五拾早花”等等。

4、属于地理环境的有“大风刮倒万丈碑,石碑滚了三个省”这是指建国前,相山属安徽、江苏、河南三省交界处。另外,还有属于政治、文化、风俗、传说等方面的民谣。

【传统节日及习俗】

一、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旧时,在腊月初八之后就开始筹办年货,有“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之说。一般人家在腊月下旬也就准备过年了。腊月二十四送“灶王爷”,这天,家家设供祭灶,将锅屋(灶房)墙上旧的灶神揭下,在香炉中焚化,谓之“送灶神上天”,然后张贴新的灶神。接着就是打扫房舍、庭院、几案,即所谓“二十四扫房,二十五掸尘”。蒸馍(馒头)炸菜,准备过年。炸菜中,有一种油炸小磨绿豆丸子,制作工序复杂:绿豆小石磨粗碎,浸泡去皮,再上小石磨磨成浆......一般春节期间才做。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称除夕,含除旧布新之意。上午,户户贴春联、年画。春联内容多为吉祥喜庆词句,年画多为招财进宝等。中午,放鞭炮,吃年饭,为一年中最为丰盛,一般还要喝酒助兴。晚饭后,全家包“扁食”(一种素馅饺子)。放关门炮。 守夜。

正月初一称“春节”,旧称诸神下界之日。家家都起得很早,力争第一,鸣放爆竹,意为“万事大吉,家泰人安”。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一派欢乐气象。早餐喝糖茶、吃“扁食”,取其甜美吉利之意。 家养的猪羊牛马等也都要吃“扁食”。吃过“扁食”,晚辈大人们则带着小孩到长辈处拜年(古时要磕头),长辈给晚辈小孩压岁钱。出门相遇,不论亲疏,互相致意。家家备有糖果、花生、瓜子、糕点及烟茶。客至,相互拜年问好,盛情款待。城乡处处,你来我往,甚是热闹。此俗至今尚盛。

年初二为吉日,开始走亲访友,一般先去姥姥家。

年初三,各家早餐多吃“扁食”,有“初三吃顿扁,一不咳嗽二不喘”之说。

年初四,新婚男子多偕妻往岳父家中拜年,岳父以丰盛的酒席款待“贵客”。当天夫妻二人要返回,不得留宿,谓之“正月媳妇不空房”。

年初五为“小年节”,像年初一一样放炮、宴乐、吃“扁食”,只是节日气氛稍逊。是日,集市店铺开业,各店家燃放爆竹,互祝“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过年走亲访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方止。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节前几日,大人们便为儿童扎制各式花灯,并准备蜡烛、烟花。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家家用麦、豆掺合面粉蒸成面灯,并按家人属相蒸上“龙、狗、鸡、兔”之类。另还蒸“干菜角子”(内放油渣即油梭子,为猪板油炼制,甚香)。居丧之家头一年不蒸灯,由乡邻送灯。晚上,各家则用杆草缠上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加入少许食油点燃。放于门旁、灶间、粮仓等处,另外每人一盏放于床头前。晚餐,各家食用糯米粉做的汤圆,乡间现改作吃扁食和水饺。入夜,孩子们提着灯笼,青年人端着面灯齐集村头、街道。燃放烟花,有时还玩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甩花、放云灯(孔明灯),热闹非常。乡间少年还有到村外田头点燃草把向空中抛投的习俗。是日,出过嫁的女子均不得在娘家过夜,有“正月十五看娘家灯,死得娘家人干干净净”的迷信说法。近年来,县城和集镇又出现了元宵灯会活动,成千上万之众聚在一起观看烟花焰火来庆贺节日。

三、归宁节

农历正月十六日称“归宁节”,是娘家接回出嫁女儿的日子。俗话说:“过罢十五到十六,家家都接连心肉。”是日,出嫁的女子多和女婿一道回娘家赴宴。民间称此日为“好日子”,多择该日结婚。至今境内仍流传“正月十六下雨雪,新娶的媳妇把嘴撅,一是不能走娘家,二来不能穿花靴”的歌谣。

四、二月二

俗说“二月二龙抬头”,旧称为祭龙之日,人们祈求天龙及时降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晨,家家早起,在庭院间用草木灰围上大小不等的圆圈,中间挖穴,置放少许五谷杂粮,谓之“围仓”,以示丰收在望。各家用玉米炸花子或炒糖豆、花生、瓜子食用。早餐不吃下面的饭,说是糊了龙眼无法降雨,只喝“灯汤”,即把正月十五日蒸的面灯切成片做成清汤。至今乡间多数人家仍沿此俗。旧时这天,各地庙会香火旺盛,前往寺庙焚香朝拜者不绝于途。是日,出过嫁的女子不准在娘家过夜,俗说:“二月二吃了娘家的花,死老婆婆啪嗒。”此说沿袭至今。

五、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这天,家家屋檐下插柳枝,有“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之谚。境内还有早上吃煮鸡蛋的习惯,说“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是日,各家都为已故亲人上坟扫墓,表示对亡灵的哀悼和缅怀。各学校等群众团体多组织学生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普遍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一天,人们还习惯踏青游玩,青少年喜欢放风筝。

六、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家家屋檐下都要插上艾枝,有“端午不插艾,死了变鳖盖”之说。节日食品除鱼肉之类,还有糯米裹红枣做成的粽子和油炸糖糕。旧时以粽子、糖糕、馒头等投入江湖水井,让鱼鳖食粽糕而不食屈原尸体。未婚女子多用红、绿、黄多色丝线和花绸布缝制香袋,内装艾叶、樟脑等香料药物,挂于胸前或分赠亲朋好友,有避邪之说。大人们则用五色花线为孩童扎彩圈套于手脖、脚脖之上,谓之“长命缕”,此俗,相传至今。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旧时为长辈66岁大寿庆贺之日,出嫁女儿及至亲好友,多备上酒肉、果品前往祝寿,长辈则设宴招待。是日,大人们则把孩童“端午节”时扎的长命缕剪下,丢于水中,俗说“能成龙”。娇惯的男孩小时戴的“狗脖项”,12岁的今日,请来舅舅给剪下,投于井内,意为“望子成龙”。并请来所有的至亲好友,备上丰盛的酒宴,共贺儿子长大成人。

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旧称中元节,是祭祖上坟之日。因此,各家都到祖坟上焚烧纸钱,或以“三牲”(鸡、鱼、肉)礼品祭奠祖先。建国后,此俗渐被摈弃。

九、中秋节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年成已定,民谚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成”,为农民庆丰收之节日。家家备月饼、苹果、石榴、梨等节日食品、礼品,走亲访友。置丰盛的午餐,饮酒欢宴。至夜,庭院设案,摆上月饼、瓜果,全家团聚赏月。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人,必须回婆家过节,同吃“赏月饭”。而今,中秋佳节仍为传统盛大节日。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按旧习,双日为阴,单日为阳,故名“重阳节”。时值秋末,庄稼大都收获归仓,已无活计可干。旧时,地主于此日开始辞退长工,民谣说:“九月重阳十月一,杀大领(即长工)配小鸡。”建国后,城镇有些学校组织学生野游,登高赏秋,领略大好风光。

十一、腊八节

腊八节为农历腊月初八日,古称“腊日”,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丰收与吉祥的节日。旧时也称为“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日,佛寺僧众煮多味粥以供佛,其粥以小米、大米、红豆、江米、菱角米、栗子、红枣煮成,加桃仁、瓜子米、花生米等点染,取名“七宝粥”。后此俗传至民间,是日,家家早起用米、豆皮、菠菜、馓子、粉丝熬粥,谓之“腊八饭”。

【礼仪习俗】

婚嫁 婚嫁礼俗,境内各地大同小异。

一、说媒

旧社会男女婚姻全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先由男家父母通过媒人持庚贴至女家说亲,谓之“求婚”。女家同意后即将庚贴留下,并把女儿的年庚八字交于媒人带回,以便请算命先生占算二人是否合婚。

二、过启

过启古称“纳采”。男女年庚八字占算合婚,双方同意结亲后,男方即可向女家“过启”。启上写有“白玉种良田,千年合好;红丝牵绣幕,百世良缘”字句,以示诚意。遣媒人择定吉日带丝带2副、针2包、线2团、红布6尺、银耳坠2副及酒、鱼、肉、鸡、糕点等聘礼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礼,除回送男家笔、帽等物外,另写“回启”。启贴上写有“兰桂同荣,山河永固;阴阳定位,地久天长”的语句,以示允诺。

三、看日子

过启之后,男方请来“算命先生”按双方生辰进行“推算”,择定迎娶吉日,俗说“看日子”。大都选择二、四、六双日。喜日定后,用红纸写上书贴,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此后,双方家中则忙于筹备结婚事宜:男家备新房,置衣物,给新娘做红衣(谓之“上轿红”),并约好鼓乐、彩轿等。女家为女儿做嫁妆,添置衣物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各异,多为4件、8件、13件。

四、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门前张彩挂红,贴上喜对联。鼓乐、彩轿发至女家,谓之“过轿”。有一男孩压轿前往,后面跟着两个抱鸡的,先抱去一只公鸡,回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轿杆上挂猪肉一块,谓之 “离娘肉”。富豪之家还备有三洋枪、对子马、金瓜钺斧朝天蹬,鸡鸭鹅笼高提灯等。女方亲朋都到女家送礼,俗称“添箱”。出嫁女子则少吃饭食,谓之“饿嫁”,母亲还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晚饭后,唢呐鼓乐齐奏,至中夜。

次日凌晨,出嫁女子则梳妆打扮,穿上男方送来的“上轿红”,谓之“上头”。由女方叔伯或兄长背上轿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轿前上轿的。关上轿门后,嫂子要端来一碗面水泼向轿腿,俗谓:“泼出去的水,嫁出门的女”,以示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家要送给轿夫“上轿礼”,否则,轿夫迟迟不发轿。轿起登程,要鸣炮奏乐,新娘往往放声哭出村外。女之兄弟两人随轿左右送行,谓之“押轿”,半途方回。陪办的嫁妆由人抬着一溜排开跟随其后。沿途遇村、桥、庙宇、岔路口则燃放爆竹驱邪。

五、拜堂

花轿来至男家村前,要放炮迎轿。轿至大门口,男家还要给新娘“下轿礼”。新郎至轿前,朝之三揖,谓 “拜轿神”。然后由女傧两人搀扶新娘出轿,由“胭粉客”引路,慢慢走在由两条芦席轮番铺垫的路上,使之脚不沾土。此间,由男家兄长抓着盛放在竹筛中的红枣、花生、核桃、栗子、杆草等物不住往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谓之“撒帐”。至香案前,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由赞礼主持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入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意为“新人见面、称心如意”。

待亲朋满座、宾客盈庭之际,新郎、新娘再同到香案前,向亲朋尊长一一跪拜,大家送给“磕头礼”。礼毕,再酒宴开始,亲朋欢聚一堂。

六、洞房

酒宴过后,由两个儿女双全的妇女为新郎新娘铺床,把早已准备好的红枣、栗子等物置于铺盖之下,意为 “早立子”。然后为新娘“开脸”,由妯娌们用红丝线将新娘脸上不规则的毛发揪掉,边揪边唱:“揪脸人不怠慢,揪脸还得红鸡蛋。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嬉闹,煞是有趣。晚上,不论长辈、晚辈、年龄大小,均可闹新房,谓之“三天不分大小”。待闹房人退后,新郎拜过双亲及长辈才可回房就寝。好事者,常藏于室内或门外窃听窃看二人谈话与举动,以资谈笑。

七、认祖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们陪同前往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然后回家拜见长辈、平辈,受拜者均需送新娘“磕头钱”,称“拜三朝”。是日,新娘兄弟多前来会见,告知回门日期。

八、回门

三朝后,大都选择婚后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谓之“回门”,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午后则回,不准在娘家过夜。至此,婚嫁即告结束。

【诞生】

一、催生

女子婚后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日“催生”。婆家以红鸡蛋馈赠。

二、报喜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孩子外婆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后回赠红糖2斤、母鸡1只,称“开生”。

三、送米面

孩子生后12天,外婆家则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米花、馓子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门用来送米面的盒子里,贴上写有“×月×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以示贺喜。外婆和亲朋数人同去。尊辈要一一送给婴儿“见面礼”。主人将所送衣服、彩幛悬挂于门楣之上。中午,点燃炮竹,设宴款待来客。宾客去时,要送馒头和红鸡蛋之类,以示谢意。婴儿外婆一般留下住几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须脱一件褂子留下。

四、接满月

婴儿满月,外婆家要去人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10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要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要送一只“铰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管是鸡是羊,只许饲养,不兴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说。

五、揭花疤

婴儿多在年内种花,即种牛痘。旧时种花为险期,要用红布条挂于门前避邪。伤疤愈后,外婆家送红糖和红点馒头祝贺婴儿安全“过关”,俗称“揭花疤”。

【庆寿】

旧时,人到60岁便可称“寿”。生日那天要庆贺一番。建国前,富家祝寿较为隆重。做寿时,家中设寿堂,张灯结彩,悬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堂中置案,摆供果,燃烛焚香。拜寿时,寿者坐予正堂,子女亲朋依次礼拜。一般人家做寿,多为送礼品祝贺,不举行仪式。穷苦人家一般不做寿。而地方豪绅常以庆寿为名,广发寿帖,索取财礼。建国后,境内仍保留为老人做寿的习俗,但不是每年都做,多在66岁、71岁、73岁时做寿。

一、六十六

老人66岁生日时,出嫁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扁食或水饺、66个红皮鸡蛋、6斤6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礼物前往祝寿。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数量一般大大超过66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二、七十一

“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活到70岁即为大寿了。本地大都在老人71岁生日时为其祝寿,因有“七十一吃只鸡”之说。所以出嫁女儿和亲朋前来祝寿必备鸡1只,馒头、扁食、鸡蛋等各71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三、七十三

俗说“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旧称“七十三不死鬼来缠”,老人吃条鲤鱼,即可度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生日时,出嫁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1条及馒头、扁食、鸡蛋等各73个为老人祝寿,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地为老人祝寿已形成风气。现时城市祝寿礼物已时兴蛋糕、长寿面等,但农村仍多沿用旧俗。

【丧葬】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事情”。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一、送终 报丧

老者临终,家属到场送别,咽气后,即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后,将尸体移至堂前(靠左边),覆以被单,同时烧香焚纸点油灯。在路口烧毁死者被褥、席草之类,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然后向亲友报丧。

二、人殓 守灵

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1纸。棺头点长明灯,置1小罐,插筷1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1土盆,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朝夕不离。亲友前来吊孝,由孝子跪迎,跪送。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三、出殡 安葬

死者全家都穿白色孝服,亲属多给死者扎纸物;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亲友奠仪以纸箔为主,交厚者多送挽幛(6尺黑布)。至第三日晚上,由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全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出殡前,打开棺盖,让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然后封棺出殡。棺起身,长孙持白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本地有女眷不能随棺下地的习俗。至墓地,长子引棺先绕墓穴向左向右各转3圈,然后引棺入穴。葬毕回家,宴谢吊唁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四、圆坟

葬后第三日,全家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称为“圆坟”。

五、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3年。百天之中,孝子见人不分长晚辈,均向人叩头,以示行孝。守孝期间有3忌:百日内不剃头;3年元宵节不蒸灯;3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 风景名胜

1、相山森林公园淮北相山公园

座落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相山山脉自徐州蜿蜒而来,主峰为皖北地区至高点,方圆诸山之宗;有奇峰、云洞、林海、苍柏、古寺、汉碑。人文景点有乾隆皇帝题词“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鸣台、饮马池和藏经洞等数十处。山顶云洞吞吐云树、顷刻万端;香炉峰形势惟峭;叠翠峰翠色诱人。显通寺(习称相山庙)建于晋朝。新建儿童乐园、相山天池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是人们游乐休息的好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相山公园作为淮北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和纽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位置:淮北市相山城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 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年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为青砖小瓦,两面坡式的建筑。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副司令员曾在此召开高干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制订“华东野战军第十四号命令”。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市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1976年,辟为市博物馆馆址。1980-1985年,拨款维修。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相山显通寺

集南北古寺设计风格于一体,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不仅将使该寺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大的佛刹宝地,也可为城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观。【饮马池】位于相山层峦叠翠峰南麓。系一矩形石壁,不足2米见方,相传是宋共公饮马之处。池水似镜,明淑清透,虽无源而终年不涸,虽不活而历久不腐。【钓鱼台】位于相山主峰西侧的山腰处,乃壑岗山一块突出的飞崖,相传为姜太公钓鱼之台。当春夏之季,云雾淹没山体,此台好象伸入大海中的礁石。站在台上,云雾在脚下翻腾,恰似浩瀚汪洋。【叠翠峰】位于相山庙西龙山之阳。此峰岩层纹理清晰,如书平直。宛如精工巧匠精心堆砌而成。峰上四季风光不同,春则山花争艳,夏则峰青岗翠,秋则枫叶满坡,冬则苍松挺拔,登临其境,美不胜收。【奇峰】位于摩崖石刻“渗水崖”之北,此峰怪石林立,象一条巨龙僵卧深涧。唯奇峰处一峰突起,如鹤立鸡群,四周山峰宛如俯首拱拜。【摩崖石刻】也叫渗水崖,位于显通寺东山腰处的石壁底部处,横刻着同寺内渗水崖碑文印章相同的文字。此处树木茂盛,较为隐蔽,对研究相山水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万丈碑】位于钓鱼台西的山脊上。原碑高2米左右,碑的两面分别刻有“主山万丈”和“南无阿弥”。此碑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原为苏豫皖3省的界碑。【牛鼻洞】位于显通寺西北虎山腰的陡壁上,洞口形似牛鼻而得名。相传此洞与大海相通,古人从此洞放进一只鸭子,而这只鸭子从东海而出,洞深不可测,洞外灌木丛生,树叶悬垂而隐蔽洞口。【秘霞洞】又名小仙洞,位于相山东岭,清光绪《凤阳府》记述:小仙洞,有丹灶、药井,传说是王子晋修炼处。明徐拱杓游后题咏:

春烟缥渺万山晴,仙洞凌风履齿轻,

金鼎丹成曾跨鹤,碧桃花放尚啼莺,

杯酒岗影连山醉,歌放云端落润鸣,

一饭胡麻无已暮,归来恍憾悟浮生。

【雪泉】又名三眼井,位于今儿童乐园北面的山坡处。据《宿州志》记载:山下有雪泉,春暖时雪水滔滔有一块露出的山石长25米,宽10余米不等,有自然风化的石孔洞3个,常年有水,干旱季也不干涸。洞距为30厘米,17厘米。直径分别为23厘米,32厘米,39厘米。冬季冰雪封山,春暖季节融化的雪水流进孔洞而溢出,形成滔滔不绝之雪水。【战捷山】位于“万丈碑”西北处,此山原名著山,山之阳坡坳中是天藏寺。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在青龙集一带围歼杜聿明集团时,粟裕将军曾登临此处用望远镜观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百姓把着山改名为战捷山。【天藏寺】位于显通寺的西山坳中砦山的南麓,大殿檐高1丈5尺,长3丈6尺,宽2丈余。雕梁画栋,群峰环抱,一水萦回,金碧辉煌。塑如来、文殊、普贤3佛。两厢18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3佛之后造假山,绘云龙其上,大鹏金翅鸟昂首听经。神台背后,依势造千佛山。大殿之后释迹牟尼像依山石雕琢而成,高1丈2尺,闭目合掌,形神肃穆。寺之大殿已毁,后有一石室,相距一步,室中供天然石佛像,东有石井。据载:“相传赵宋时,有西僧卓锡于此,苦无水,乃于石壁手书“天一”二字。去后,石上翕然水出,庙祝因凿石为井,虽不满尺,而资用不竭,亦一奇也!”石井向上不远处还有一石窟,观音抱子闭目安祥坐窟中。寺西有一棵大十余围的银杏,千余年矣。有民谣此处日:“树上有一庙,庙上有一井,井上又一庙,一步两庙,三块砖盖个庙,一丈二尺高的神。”

2、龙脊山自然风景区

位于烈山区新蔡镇,距淮北市中心25千米,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东与宿州市接壤,北与肖县相连,最高峰海拔363米,为淮北海拔之最。龙脊山有较好的人工植被,奇峰俊秀,古木参天,树奇龙脊山森林公园

石怪,景色怡人,有千年古檀隐掩下的大方寺遗址,还有龙吟湖、扁泉、观日台、仙人洞、张果老升仙处等景点。位置: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

3、南湖公园

位于相城以南约5千米,距濉溪县城东1.5千米,是在杨庄煤矿采煤塌陷地的基础上形成的,植物丰茂,芦苇茂密,南岸湖滨有寺庙,景色优美怡人。水面面积约为2.1平方千米。随着杨庄煤矿进一步的开采,水面将进一步相北扩大。水质达到国家2级地表水标准,水位28.3-28.8米。南岸湖滨有酒店、机械游乐设施和寺庙。湖岸道路、照明、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初具规模。位置:淮北市相山区南郊 5 千米处。

4、乾隆湖旅游风景区

位于濉溪县城东南侧,集旅游、休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园。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历史遗迹丰富,园区地表形态各异,水质优良,植被繁茂,水面达1500亩,史料记裁,这里曾是乾隆皇帝驻足过的地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风景区于1999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初具雏形。位置:濉溪县滩溪镇东南侧。

5、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发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济渠码头,还有唐船8艘和大批文物。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城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为淮北市仅有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

置: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

6、临涣古城

是安徽仅有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城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为淮北市仅有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濉溪县临涣镇。

7、濉溪老城石板街

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中心地段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

8、世纪广场

世纪广场位于新城区的中心地带,北朝淮北市市政府,南临淮北市博物馆,是全开放的静态广场。广场面积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水面4500平方米,栽植大规格乔木1000余株,花丛灌木15万株,各类灯光照明设施208组,有庭院灯85柱、泛光灯55盏、草坪灯136盏、电子花柱12个、电子花盆14个。世纪广场是我市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绿化最丰富、水面最阔、设施最为先进的广场。其中安装的音乐喷泉,造型独特、水型奇美,夏日的夜晚各类水型喷泉交相出没,争奇斗艳,其中一柱擎天的展姿,最高喷射高度达35米。世纪广场开放以来,成为我市夏季休闲娱乐的新亮点,日均接待游人5000人,在2003年8月1日----8月3日举办的相山盛世之夏系列文艺晚会将广场文化氛围推向了高潮,10月14日安徽电视台在广场举办了《相约花戏楼》戏曲专场,并进行了卫视直播传送,世纪广场已成为淮北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更是体现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9、淮北市博物馆

占地四十余亩,以西汉文化和隋唐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精心组合而成,现改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位置:淮北市相山区。淮北市博物馆夜景

10、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8个展室)和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墓组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

§ 文明城市与枯竭资源

文明城市:自2008年2月以来,淮北市一直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城市。并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全国评比,但由于工业化不是很发达,而落选于全国其他城市。枯竭资源城市:接近2009年,淮北市向上汇报了淮北已是资源枯竭城市。也就是说,部分煤矿顶多可以再采挖10年之久。城市转型发展工业。而眼下淮北市的招商引资,城市转型发展已经在淮北市的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相信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在品尝多年煤矿资源所带来的效益后,在城市转型的道路上,淮北市是厚积薄发的,是轻装上阵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