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满洲
释义

§ 具体位置

在地理意义上,主要是清朝时使用,用来指今天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再加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原“东四盟”,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满洲”这个名称从17世纪开始被用来称呼满洲民族的居住地;满洲作为民族称呼,旧指满洲族(即“旗人”),辛亥革命以后称为满族。在19世纪末,因为中国、日本和俄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

南满--指当时中长路沈阳至大连线以东的庄河、安东(今丹东)、通化、临江、清原和沈阳西南的辽中等地区。--第301、306、321、371页。)。

东满--指当时中长路沈阳至长春线以东的吉林、西安(今东辽)、延吉、安图、敦化等地区。--第300、321页。)、

西满--指当时中长路沈阳至哈尔滨线以西的齐齐哈尔、洮南(今洮安)、扶余、双辽、开鲁、阜新等地区。--第300、306、321页。】

北满--指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区。

§ 名称来源

满洲关于“满洲”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满洲”为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的祖先李满住的名字谐音。第二种说法是,由于中国古代王朝五行五德轮替的说法,明朝为火德,“满”和“洲”的汉字都为水字旁,皇太极的这种做法有以水克火、以清代明的意思。第三种说法是,满洲为“曼殊”的转音,“曼殊”为西藏人对文殊菩萨的称呼,全称是曼殊师利菩萨。不过,这种说法不为多数历史学家所认可。

满洲的兴起

明清后期,女真族在东北白山黑水间崛起,后来改族名为满洲,并建立了政权,在这个民族兴起和强大的过程中,有两位杰出的认为,那就是努尔哈赤和黄太极。努尔哈赤和黄太极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他们为女真族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历史

民族意义上的满洲是在皇太极时期建立的八旗制度统辖的百姓,即“旗人”。1616年女真族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对明展开进攻。由于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曾经多次进攻汉族人居住的地区,为消除这一名称带来的历史负面影响,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从此“满洲”这个名称也被用来称呼满洲人的居住地。

东北南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肃慎、女真等,从战国的燕国至西晋,辽宁地区一直属于中国本土。随后鲜卑族在这里建立前燕、后燕,随即被高句丽吞并。唐灭高句丽后,辽宁复归中国,其北部则建立了渤海国,之后则分属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所有。永乐年间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下游设立羁縻机构奴儿干都司,其南部则为自治的女真族聚居地,当时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15世纪的朝鲜曾对女真展开进攻,吞并了图们江以南的地区,设立四郡六镇。

16世纪中叶,建州女真部开始兴起,发展为后来的后金及清国家政权。

清朝初年,在满洲设置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中俄雅克萨战役后,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满洲地区派遣八旗及汉军移民。属于吉林将军管辖的宁古塔在清朝则是著名的流放地。由于满洲是清朝的发祥地,因此清朝入关之后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封禁措施,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族移民进入此地。

在19世纪末,满洲因为日本和俄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为世界所熟知。1858年和1860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1年牛庄(营口)开埠,西方势力开始进入满洲南部。英国太古洋行、怡和洋行,德国德茂洋行、瑞记洋行,美国旗昌洋行纷纷在营口开业,各国先后在营口设立领事馆,清朝也设立了营口海关。从1865年至1891年,满洲地区大量出口大豆、豆油、柞蚕丝、以及人参等土特产,进口鸦片、棉纺织品和其它消费品。

清朝早期,满洲被列为“龙兴之地”的圣地而禁止汉人进入(但南部辽宁一带本为明朝本土,曾设立州县进行管辖,满洲兴起后攻占此地,汉人居民战死、逃走,部分加入八旗,造成此地汉人比例很小)。由于清朝末年俄国的南下势力抬头,以及朝鲜移民擅自越过图们江开垦长白山地区的情况趋于严重,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1885年设立吉林电报局,1883年,满洲第一家近代机器工业制造厂——吉林机器局投产。

1896年,俄国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满洲境内修建铁路的特权,并于1898年取得了旅顺-大连租借地。这一时期日本也逐渐加强向满洲的渗透。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俄国战败,被迫退出南满。此后日本、俄国和中国三方均加速对满洲的开发。

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日本于1906年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公司的名义在满洲实行殖民经略,并且鼓励其控制下的朝鲜人向满洲大量非法移民。

1911年清朝灭亡,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曾策划满蒙独立运动,由于局势变化而未能得逞。日本随后扶植地方军阀张作霖成为东三省的实际控制者。由于张作霖不完全听从日本人的控制,1928年兵败于国民党北伐军队,自北京退往沈阳时,被日本特务炸死。1929年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

1932年至1945年,为伪“满洲国”时期。其政府由日本人控制,以前清废帝溥仪为傀儡。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伪“满洲国”解体。战后,东三省交还中国。

§ 词的使用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满清发祥地的原有名称。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国一般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清朝时称为“满洲”的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

目前东北地区,辽宁满族占15%左右, 吉林、黑龙江两省汉族占90%以上。在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在官方文件中开始使用“东北”来称呼清朝时称为“满洲”的地区,一再强化统一的观念。在日本投降之后,中共控制区(哈尔滨等地)的报纸,如《东北日报》上,“北满”“南满”“东满”这样的词汇也延用了一段时间,用以表示东北北部、东北南部和东北东部。现在辽、吉、黑三省的民间仍有使用。在西方语言中,“满洲”作为地理名称仍较常见。朝鲜、韩国、日本及俄国的出版物至今仍使用“满洲”一词的译文。

“满洲”一词作为地理名词,除了像“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市场)之类的文物古迹以外,在东北地区仍有很少部分地名保留了“满洲”的用法,比如“满洲里”(城市名,坐落于中俄边境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 满族文化及民俗

满族的文化传统基本上是有移民所带来的华北汉文化、满族原始文化(包括满族、达斡尔族等世居民族、蒙古等)及朝、日、俄文化的结合体。

§ 国的建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当时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等国家或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以长春(改名为新京)为首都,前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伪满洲国的国家元首。

第一种解释:满洲国原指清朝入关以前由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女真(满族)国家,为明朝女真分裂时期女真各国(各部)对建州女真的称谓,在今天的《满洲实录》 、 《满文老档》中都有记载。爱新觉罗·努尔哈齐统一女真后,也是当时整个东北的称呼。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诏书正式宣布:我国建号满洲,以后只准用我国旧称(满洲)。清朝入关以后,满洲国一词仍然在使用,直到清末(大约为二十世纪初)慈禧皇太后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立宪的时候,就对五大臣说:「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国皇基永固……」。

第二种解释: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驻军——关东军在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制造爆炸事件,借口遭到中国军队攻击,袭击沈阳的中国军队营地「北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军主力在1930年入关参加「中原大战」,后方空虚,奉张学良「不抵抗」之命令退出东北。其后两个月内,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并在各省成立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辽宁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龙江的马占山。1931年底,因九·一八事变引咎辞职的原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前往中国东北,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进行会谈,商讨事变进展。经过与吉林省代理长官熙洽的秘密会谈,确立了迎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至满洲,成立国家的方案。马占山曾经在张学良的授意下抵抗日军,不久诈降,旋又起义。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各人在政权中的职务。

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中国国民政府否认东北独立,并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3月8日,溥仪在新京正式宣布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同时任命了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伪满洲国宣布正式成立。

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报告书,指明:东北三省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日本违反国际联盟的盟约占取中国领土并使之独立;"九一八事变"中日军行动并非自卫;伪满洲国是日本参谋本部指导组织的,其存在是因为日本军队的存在,伪满洲国不是出自民族自决的运动。为此,日本于同日宣布退出国联。

伪满洲国国旗的地色是黄色,代表满洲和满洲民族。左上赤色代表热情的日本民族、青色代表青春的汉民族、白色代表纯真的蒙古民族、黑色代表的公平的朝鲜民族。

§ 国政治

伪满洲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溥仪。1932年3月8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大满洲帝国」。溥仪为皇帝,年号为康德。

伪满洲国的行政机构为「国务院」,其首长为「总理」。「国务院」下辖「外交部」、「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实业部」、「交通部」、「文教部」、「军政部」。「财政部」后改名「经济部」,「军政部」后改名「军事部」,「实业部」后拆分为「兴农部」和「勤劳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门。各「部」长官为「部长」,但是实权掌握在由日本人担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由日本人担任的「国务院总务厅」长官为实际上的「总理」。「总务长官」由驹井德三担任,继任者为星野直树和武部六藏。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举行聚会,商讨并决定「国家」政策和各种具体事务,被称为「火曜会」。

伪满洲国的立法机关称「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长」为赵欣伯。实际上的立法权掌握在关东军手中。伪满洲国没有成文宪法,而是由各项专门法律来替代宪法。咨询机关称「参议府」,其首长称「议长」。首任「议长」由臧式毅担任。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最高检察厅长」为李盘。宫廷机构为「宫内厅」,伪长官为熙洽。

伪满洲国行政区在1934年划为14个省和两个特别市:

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新京特别市;哈尔滨特别市。

1939年更改为19省、一特别市:

安东省;奉天省;锦州省;吉林省;热河省;间岛省;黑河省;三江省;龙江省;滨江省;兴安东省;兴安西省;兴安南省;兴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东安省;北安省;四平省;新京特别市。

§ 国军事

根据1933年签订的《日满议定书》 ,伪满洲国的对外「国防」由关东军负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陆续抽调关东军前往中国战场,伪满洲国国境防务日益空虚,于是在1938年颁布《国兵法》 ,规定「全国」20至23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义务。每年春季征集20万人,予以军事训练,主要是充当工兵,修筑军事堡垒,或者协助警察维持地方治安。不适合服兵役者要参加为时三年的勤劳奉公队,从事土木工程建设。

伪满洲国全境分为十一个军管区。其首长称司令。伪满洲国军事权力为关东军控制,其军队的调动、演习、装备更换、人事变动都要经过关东军司令部的批准。伪满洲国军衔分为将、校、尉三等九级。伪满军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初任少尉,满2年晋中尉,中尉满2年晋上尉,上尉满3年晋少校。少校满3年晋中校,中校满3年晋上校。上校4年晋少将,少将3年晋中将,中将4年晋上将。最高军衔为上将,为终身职。上将之上又设立将军府,仿照日本的元帅府,为荣誉军衔。张景惠、张海鹏、于芷山、吉兴四人获得「将军」军衔。

伪满洲国没有海军。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设立「江上军」,担任边防巡逻任务。在南方的渤海另有一支海上警备部队。

§ 国外交

伪满洲国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当时世界上约有八十个独立国家或政权,承认伪满洲国的共二十三个,为日本、苏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丹麦、萨尔瓦多、蒙古人民共和国、泰国、缅甸、菲律宾、梵蒂冈、伪中华民国南京汪伪政权、蒙古自治邦(内蒙古)和自由印度临时政府。

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由关东军司令官兼任。

满族的族称。17世纪初﹐以明代东北地区建州﹑海西女真后裔为主﹐吸收了一些外部成员﹐形成了满族共同体。明代女真的先世是先秦以来就居住在东北的肃慎﹑邑娄﹑勿吉﹑靺鞨和金代的女真。明代女真曾分成许多大小部落﹐满洲是建州部所属的一个小部落﹐努尔哈赤父祖即属于该部落。后来因为努尔哈赤起兵实现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满洲这一名称随之也逐渐显赫并用之称呼整个女真。但当时明朝官私著述中都没有用过满洲这一名称﹐他们经常用的是建州或女真(直)。朝鲜人也称他们为建州或女真。满族自己则或称女直(Nioijy)﹐或称诸申(Juen。1616年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汗位﹐建立金(后金)。由于肃慎﹑女真和诸申都是同音的演变和汉字的不同写法﹐而不同的称呼对清朝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予以统一。早在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就明确规定﹐满族人一律称满洲﹐不准称诸申。干隆四十二年(1777)﹐清朝下令编纂《钦定满洲源流考》﹐再一次肯定满洲为部族名。有清一代满洲一直作为民族的名称﹐同汉﹑蒙﹑回﹑藏等并用。迄今所称满族就是满洲族的简化。至于满洲二字的含义如何﹐现在尚无一致意见。清代官方的代表性看法是﹐满洲二字来源于西藏每年朝贡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汉译为妙吉祥﹐满洲是由曼珠演变而来。但西藏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才向清朝朝贡﹐满洲这一名称此前已存在。另一说是﹐明代初期女真曾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李满住﹐满住遂成为部落名称﹐后由满住之音而转为满洲﹐这一说法较前者可信。实际上﹐满洲的来源最大可能是建州。建州是明朝统治的地区名﹐满洲也近地名﹐二者具有渊源关系。清朝统治者避讳其先人曾受明朝统治﹐便有意把满洲称为族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2: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