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藏寺遗址 |
释义 | § 简介 法藏寺遗址的一角法藏寺遗址呈四周低中间高的凸形的地貌,遗址中的红烧土排房是中国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比较完整、比较丰富的史前建筑遗存。该遗址是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寺庙遗址。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 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墙基宽3.1米。院内探明6座殿基,墙基为砖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砖砌墙基、砖铺地面。塔院中萨班灵骨塔为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基座为土心砖表结构,边长26.75米、残高5.1米。法藏寺遗址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国明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 修建之后的庙宇共分上、下、前后、半崖、玉皇顶、宝塔七大建筑院落。前院有灵官庙、大山门、钟鼓楼、泰山殿、炉神姑庙,上院有碑林一处,文昌阁、玉皇阁、纯阳阁、仙临服房,下院有佛爷大殿,观音阁、斋堂院、倒座观音阁,半崖有白衣祠、地藏祠、高老仙师庙,玉皇顶有大山门,里院上三院组成,上院建有玉皇顶大殿,三宫殿、镇武殿、僧姑房,布局合理,用工巧妙,雕龙花柱,飞檐走阁,风格独特,气势宏伟,古朴壮观。按照古代文化考究,最有历史价值的是玉皇阁门楼上的石门楹联,音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兴修益寿丹。横批是:“玉京金阙”。此联已载入《淄川史志》。 § 沿革 大雄宝殿据范古农撰《法藏寺净土道场功德说》一文称:“欲同弥陀之庄严妙果,应学法藏之培植胜因。于是建立伽蓝,名曰法藏。”于是得名。 法藏寺与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称为四大丛林。当时建成的法藏寺,有大雄宝殿、弥勒阁、法堂和藏经楼等建筑。法藏寺作为讲寺,寺院法堂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法藏寺的法堂,可容六百人在内听法。藏经楼的设施及其所藏在上海寺院中也是很丰富和有特色的,除藏有一些珍贵的文物外,还藏有一部明代《南藏》,一部清乾隆《龙藏》,一部影印本《频伽大藏经》以及《续藏经》等经书。当时,法藏寺的宗旨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兴慈法师还定下四条寺规:1、永为十方选贤丛林;2、继任的住持应能“德学兼优,行解并茂”;3、法藏寺分为净业堂(专门念佛)和学社(专门研究天台宗);4、除念佛和施放蒙山以外,一律不应酬其它佛事。法藏寺过往每年有四大法会(清明,地藏、冬至、观音),六小法会(弥勒、释迦、观音、大势至、药师、阿弥陀普佛),每月初一,十五,及佛菩萨日,香期前往敬香信徒达万人左右。 法藏寺的颓败,始于民国时期。再往后,塔还在,但它已经被遗弃在这里,只和塔相依为命存留下一个法藏寺的地名。围绕塔周围只有几十户人家,1950年盖起了24栋青砖瓦房,把地名更改为幸福大街。法藏寺的弥陀白塔,从此被包围在楼房之中,30多米高的高塔,再看不见它的邻居天坛,天坛也看不见它了。 § 历史发展 过去的法藏寺数百年来法藏寺屡遭荒、旱、兵、火破坏,明弘治15年,有村岳氏父子两代出资与该寺庙两届住持佛宝法翠带领乡民对该寺进行重建。他们构筑大殿、两侧偏殿及南房殿宇,绘塑法藏和尚佛像,又油漆彩绘,经15年修建,至明正德11年完工,使法藏寺重现旧颜,恢复其往日巍峨之势。 大约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公元约1510年至1532年),村里又有信士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并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分别在两侧加建钟鼓二楼,旁边又跨建出3间禅室,后绘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殿中。法藏寺内亭榭、楼台、泉室错落有致,高低相映,其间又有奇花异草,怪石嶙峋。这样的扩建工程一直延续到明嘉靖3年春完工。信士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4人为此事请赐进士出身的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赐进士第前给事中知楚雄府任丘于溱篆额,金城后学海陈养丹书,明嘉靖3年孟夏立碑记志。至此,古代文献及文物中再没有有关法藏寺的记载。由此推断,法藏寺坍塌成为一堆废墟的时间约为清晚期民国初期这段时间内。 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在法藏寺遗址上建造大沙窝小学,发现其遗址尚遗存有大小石碑各1块。小石碑疑为该寺始建时(即周隋)的碑记,填水塘时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块大石碑幸被当时任某厂厂长的孙国民同志保护起来。现此碑已断为3截,存放在千尊玉佛寺院中。 § 文化底蕴 老寺风景法藏寺,是一座老寺,相传建于金大定时期,即1161年至1189年间,后在明景泰二年(1451)重修。在北京,这座塔非常有名,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景景物略》一书中,曾经将它和北京其他几座古塔做过这样一番的比较:“天宁寺,隋塔也;妙应寺,辽塔也;慈寿寺,明塔也。远可以望,近或礼之,无人登焉者……法藏寺弥陀塔,独空可登。”这里的比较,说明在北京的古塔中,法藏寺的弥陀白塔不是年头最古老的,却是唯一可以登攀的。所以明清两代,每年九月九重阳前后,前来登高望远的,不亚于现在登香山看红叶的游人如织。 《顺天府志》里说塔有七层,高余十丈:“中空可登,天气晴时,北望宫阙,黄瓦参差,西观两坛(即天坛和先农坛),松桧郁茂,西山黛色,如在檐前。”登临塔顶,迎风远眺,那情景的开阔,一望无际的壮观,即使塔还在,现在登临,也是看不到了,别说去看宫阙的琉璃和西山的黛色了,就是近处的天坛,也被楼房遮挡住了。 法藏寺热闹的时候,就是元宵节了,《顺天府志》中,记载:“岁上元夜,塔遍灯,僧遍绕,奏乐乐佛,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 建设布局 重建后的工程法藏寺原寺早已荒废湮没。为满足佛教四众弟子信教礼佛的需要,2003年8月,经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正式批准恢复重建。该寺护望国都,天高地阔,大道致远,实乃津沽风水之宝地。重建法藏寺之宗旨,遵循汉传佛教十方业林之古制,展望未来,将其建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禅净园融的寺院。弘法济生利乐人群。 法藏寺遗址占地面积一百八十亩。四园将建护城河一道,六米宽沿河道路,四米宽绿化带。主轴线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千尊玉佛殿、玉佛卧佛殿、禅堂、藏经楼。两侧为钟鼓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配殿。计划将建仿古建筑佛学院,以为将来培养新时期僧伽人才之用。 法藏寺遗址在建筑规划内还将建两园一院(生态园、种植园、安养院)。生态园营建一座人工湖,湖心有岛,岛上再建观音园,供立大型飘海观音。配以亭廊曲桥,梵唱不绝。湖畔堆砌罗汉山,山顶建四十八米高八角罗汉塔,内供十八尊罗汉像。山之腹筑“往生洞天”,供安放仙逝亡人骨灰,经唱香熏。种植园继承禅农并举传宗家风范,借以参禅修智,养心护道。 安养院为花园式建筑,项目较多,景居皆宜。安养院主要接收佛教道心修持的老龄四众长居安养,念佛诵经,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人管理,生病有人照应,临终得到关怀,往生有人助念。 § 重建工作 重建之后搬入的千尊玉佛法藏寺遗址重建工程全部竣工后,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生态和谐,文化典雅。佛教色彩浓厚,民族民俗色调赏目。规划建设中的千尊玉佛寺四周均由护寺河、河堤路、绿化带三重护卫。该寺由南起入口,进口一座名曰“梵音涛声”四柱七楼立式牌坊,接着是明三暗五牌楼式山门,面阔16米,标高12米,顶为黄色琉璃瓦面配黄色脊饰件,中门上额汉白玉石上用扁圆平浮雕镌刻题额——“千尊玉佛寺”五个大金字,铜制仿木质大门,门面排列49颗铜制门钉,油漆彩绘,富丽堂皇。与山门并列两大方形建筑,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它们台高4米,台面20平方米,在台上建重檐攒顶式屋顶,内吊钟、鼓二法器。 过山门有一小桥与第一殿宇——天王殿相连。此殿为5间重檐单层歇山式,面阔24.94米,进深为15.68米,整个大殿采用压五墨旋子彩画,顶部用黄色琉璃绿剪边瓦配以脊饰件,须弥座采用花岗岩石材砌基,高1.05米,上供奉弥勒佛,殿内四角分别供奉身着白、红、青、绿衣的四大护法神玉石塑像,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与巨齿獠牙、直眉瞪眼的四大护法神成鲜明对照。藏于弥勒佛身后的护法神韦驮法相更为威严。出天王殿,有2.1米高月台一个,呈长方形,总面积339.4平方米,花岗岩板铺地,四周由莲花望柱头、净瓶莲花栏板组成的围栏。拾阶上月台,雄伟宏大的千佛大殿映入眼帘。千佛大殿又名七宝如来88佛殿,面阔7间,共39.91米,进深为27.62米,建筑面积1103.14平方米,有地宫,内专供奉千余尊小玉佛。大殿采用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殿顶配脊饰件,其中有形态各异的小兽9只,殿四角分别挂4个风铃。大殿上下檐各用七踩斗拱法叠砌,并以金啄墨石碾玉龙棉枋心旋子彩画,殿内供奉如来佛祖及88尊玉佛。千佛大殿外东西南北四方建有四大菩萨宝殿,侍卫着如来佛祖,四座大殿殿顶均为墨瓦砌墁。每座殿阔16.5米,进深为12.42米,总面积约为820.05平方米,又有1.5米高的月台,地面花岗岩石板铺砌,面积68.8平方米,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及地藏菩萨。 2004年12月3日,四大名山的玉佛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已经进殿落座。2005年1月2日,88佛也已经进殿。重建之第一期工程(开挖护城河,平整土地,砌筑围墙等)已告竣工。现因建寺第二期工程浩大,所需资金颇巨,该寺荷担力弱,唯愿十方大士,大德高僧,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慈善工商,社会名流,学界泰斗,富贤内助,以及与佛有缘之人,静心植善,修福积德,随喜捐资,共襄盛举。天龙护身,佛菩萨保佑。所获福德,无量无边。[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