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瓦楞子 |
释义 | § 概述 魁蚶瓦楞子出自《本草备要》。《别录》载有魁蛤,一名魁陆,云:“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取无时。”《本草拾遗》又载有“蚶”,曰:“出海中,亮如瓦屋。”《纲目》将魁蛤与蚶合为一条,并引郭璞《尔雅》注:“魁陆即今之蚶也,状如小蛤而圆厚。”又引《临海异物志》:“蚶之大者径四寸,背上沟文似瓦屋之垄,肉味极佳。今浙东以近海田种之,谓之蚶田。”上述形态特征与今蚶科动物一致。 1、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m,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良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2、泥蚶,贝壳卵圆形,极坚厚,壳长43mm左右,高36mm左右,两壳相当膨胀,宽度略小于高度。两壳顶间的距离较远,壳表放射肋发达,共18-21条,肋上具有极显著的断续颗粒状结节,此结节在壳边缘部分不甚明显,壳内面灰白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 3、毛蚶,贝壳长卵圆形,质坚厚,壳长54mm左右,高46mm左右,两壳极膨胀,宽为高的3/4-4/5,右壳比左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壳顶稍偏前方,两壳顶间的距离中等。壳表放射肋30-35条,肋凸较密,呈方形小结节,左壳上较明显。壳表面被有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外皮常易磨损脱落,使壳面常有白色。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边缘具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齿和沟。铰合部直,铰合齿约50个,中间小而密;两侧大而疏。前闭壳肌痕小略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为卵圆形。[1] § 药品简述 泥蚶药名:瓦楞子 汉语拼音:wa leng zi 英文名:Ark 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散结药;止痛药。 科属分类:蚶科。 别名:蚶壳、瓦屋子、瓦垄子、蚶子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毛蚶皮。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肝经;脾经;胃经。 功能: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主治:瘰疬;瘿瘤;癥瘕痞块,顽痰久咳;胃痛吐酸;牙疳;外伤出血;冻疮及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宜打碎行煎;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后研末调敷。 毛蚶生态环境: 1、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2、生活于潮湿带中、下区软泥海滩,潜栖泥内深约70mm。 3、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4-20m的泥沙质海底,喜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资源分布: 1、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2、我国广布于沿海。 3、我国广布于沿海,尤以渤海湾产量最大。 药材基源:这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 采收储藏:瓦楞子全年采收,在浅海度沙中拾取或从网笼中取出,洗净,入沸水煮熟去其肉,晒干即可。 炮制方法: 1、瓦楞子《圣惠方》:“细研。”《品汇精要》:“洗去土,研细如粉。”现行,取原药材,用水洗净,捞出,干燥,碾碎。生品用于散瘀消痰。 2、煅瓦楞子《串雅补》:“煅。”《医醇賸义》:“煅研。”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煅瓦楞子用于制酸止痛。 3、醋瓦楞子《本草拾遗》:“壳烧,以米醋三度淬后,乾坤令坏。”《日华子》:“凡用,取陈久者炭火煅赤,米醋淬三度,出火毒,研粉。”《丹溪心法》:“煅,醋煮一昼夜。”现行,取净瓦楞子置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醋内,使醋淬均匀,晾干,研成细粉。每瓦楞子100kg,用醋30kg。 4、盐瓦楞子 取净瓦楞子轩适宜容器内,于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倒入盐水内淬均匀。瓦楞子每100kg,用食盐1.2kg。 § 用药禁忌 《本草用法研究》:“无瘀血痰积者勿用。” § 中药化学成分 1、魁蚶,贝壳含大量的碳酸钙,少量磷酸钙量在93%以上(按碳酸计算);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及有机质。 2、泥蚶 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另含少量磷酸钙,总钙量在93%以上(按碳酸钙计算);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氯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3、毛蚶 贝壳含大量的碳酸钙,少量磷酸钙,总钙最93%以上(按碳酸钙计算);尚含硅酸盐和无机元素铝、氯、铬、铜、铁、钾、锰、钠、镍、磷、硫、硅、锶、锌;并且毛蚶外壳对核素锰有特异的富集能力。 § 药理作用 碳酸钙能中和胃酸,减轻胃溃疡之疼痛。 § 药物配伍 1、配鱼枕骨,可治各种结石症。 2、配滑石块,可治尿路结石之尿道疼痛,小便不利等症。 3、配海浮石,用治癥瘕痞块,老痰积结,结石症等。 4、配半夏曲,一化一降,降逆和胃制酸,消胀止痛,用治湿郁化热吞酸诸症。 § 临床应用 泥蚶1、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取瓦楞子5两(煅),甘草1两,共研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每次20克,于节律性疼痛发作前20分钟服药。经治疗124例,疗程最短20天,最长56天,结果治愈59例,占47.58%。治愈标准是主要症状消失,潜血阴性,病情经长期观察稳定,X线检查壁龛消失或球部变形在治疗前后稳定不变者。好转者48例,占38.79%。好转是指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潜血转阴或弱阳性,X线检查龛影缩小或不消失,球部变形不稳定者。无效17例,占13.71%。总有效率达89.19%。有些病例服后5分钟即能缓解疼痛。一般无副作用,个别病例有颜面浮肿、尿血、尿混浊和泌尿系感染复发等现象 2、用于瘿瘤,瘰疬。瓦楞子味咸软坚,消顽痰,散郁结。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昆布等同用,如《证治准绳疡瓦楞子医》含化丸。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常配贝母、夏枯草、连翘等,以消痰清火散结。用于癥瘕痞块。 3、瓦楞子既可化瘀散结,又能消痰软坚,适宜于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癥瘕痞块,可单用,如《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也可与三棱、莪术、鳖甲等同用,以增强行气活血,散结消癥之功。现代以此用治肝脾肿大及消化道肿瘤等。用于胃痛泛酸。 4、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胃痛嘈杂、泛吐酸水者,常配黄连、吴茱萸、乌贼骨、香附等同用;大便秘结者,可加生大黄;胃部喜暧者,可加高良姜;久病瘀滞者,可加延胡索、五灵脂。 § 方剂 1、瓦垄子丸(《万氏家抄方》),用治一切气血癥瘕,次能消痰。 2、瓦楞子丸(《女科指掌》),用治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 3、治胃痛吐酸方(《经验方》):瓦楞子(醋煅7次)270克,乌贼骨180克,广皮(炒)90克。研极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6克,食后开水送下,用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 § 常用配方 瓦楞子1、治胃痛吐酸水,噫气,甚则吐血者:瓦楞子(醋煅七次)九两,乌贼骨六两,广皮三两(炒)。研极细末,每日三次,每次服二钱,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2、治急性胃炎:煅瓦楞子9g,良姜3g,香附6g,甘草6g。共研末。每服6g,日服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痰饮: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蒌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古今医统》) 4、治烧烫伤:将煅瓦楞子研成细末,加冰片少许,用香油调匀,涂患处。(《山东药用动物》) 5、治皮肤刀伤及冻疮溃疡:瓦楞子30g,冰片15g。共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6、治外伤出血:煅瓦楞子研末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疗消化道溃疡:瓦楞子、甘草各等份,共为细粉,每服10g。(《常用中药八百味精要》) 8、治疗淋巴结核:瓦楞子(煅,醋液,以酥为度)、海浮石(醋炙)各60g,僵虫30g(酒炒香),夏枯草30g。各为细末,糊丸,每服10~15g,日服3次,饭后服。(《中药精华》) 9、治一切气血癥瘕,次能消痰:瓦垄子烧,以醋淬三度,埋令坏,醋膏丸。(《万氏家抄方》瓦垄子丸) 10、治临经阵痛血不行,按之硬满,属实痛者:瓦垄子(煅红色,醋淬七次)、香附、桃仁、丹皮、川芎、川大黄、当归、红花。酒糊丸。(《女科指掌》瓦楞子丸) § 文献论述 瓦楞子1、《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癥癖。 2、《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3、《丹溪心法》:能消血块,次消痰。 4、《纲目》: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疳。 5、《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癥瘕,攻瘰疬。 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症。 7、《山东中草药手册》:制酸止痛,治溃疡病。 8、《纲目》: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 9、《本经逢原》:(魁蛤壳)与鳖甲、虻虫,同为消疟母之味,独用醋丸,则消胃脘痰积。 § 生药材鉴定 瓦楞子性状鉴定 1、魁蚶 贝壳呈斜卵圆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左壳稍大于右壳。长约8cm,宽约6cm。背面隆起,有42-48条直楞(放射肋)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无明显结节,被棕色细毛。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约70枚(铰合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 2、泥蚶 贝壳较小,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 3、毛蚶 贝壳较短而宽,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表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 显微鉴别 磨片可见层纹宽5-10μm,两纹相隔10-30μm,交错纹粗5-50μm,分叉交互排列。 煅瓦楞子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相互鉴别: 海蛤壳、海浮石与瓦楞子:三者皆味咸,均能消痰软坚散结,同可用治痰火郁结之瘿瘤、瘰疬、痰核等证。 其中,海蛤壳与海浮石又能清肺化痰,又可用治肺热、痰火之咳嗽气喘,痰黄粘稠者; 而海蛤壳与瓦楞子又能制酸止痛,用治胃痛吐酸。不同之处在于: 海蛤壳──尚能利水消肿,也可用治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海浮石──能利尿通淋,也可用治血淋、石淋等证。 瓦楞子──又能化瘀散结,又可用治癥瘕痞块,肝脾肿大。 § 药用动物养殖 煅瓦楞子生活习性 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喜栖息于风浪较小的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上附近的软泥滩涂上。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适应力较强。 毛蚶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开始产卵,27℃时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星期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