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文华 |
释义 | § 个人资料 汪文华汪文华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河北省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 性格:真诚、坦荡、执着 职业:主持人 所属电台:中央电视台 家庭成员:公公、婆婆、丈夫、女儿 最喜爱的颜色:淡蓝色 最敬佩的人:讲义气、敬业、能吃苦、干实事的人 最喜欢的格言:不求当面乱鼓掌,只求背后暗点头 最难忘的事:在我最困难时,帮我做过的事 业余爱好:健身、做饭、打扫房间、和家人在一起 汪文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导演兼主持人。由她创办的《曲苑杂坛》露面机会虽然不多,但收视率在文艺栏目中却名列前茅,在国际频道所有栏目包括新闻在内的收视率大排行中高居榜首,在海外销售的文艺节目中也是深受欢迎的,足见其在海内外拥有广大观众。曾多次荣获“金话筒”奖和“全国十佳制片人”荣誉号。 § 工作经历 197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担任话剧演员和报幕员。后又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1982年开始涉足电视,主持地方台每年一度的春节幽默晚会和其他文艺晚会。从部队转业后,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做纪检工作。 1991年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曲苑杂坛》并任《电视书场》栏目导演。同时,还主持过各类文艺晚会,并连续六年在香港主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型文艺晚会。 1995年被评为主任播音员,1998年被评为高级编导。 现任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文艺部“曲艺杂技组”组长,《曲苑杂坛》制片人、导演、主持人。 § 夫妻协议 夫妻协议:出国后你一定得回来 汪文华 1983年,汪文华从武汉军区调到北京空政文工团,担任曲艺演员。清秀美丽的她多才多艺,很快就在团里初露峥嵘。不久,在朋友介绍下,汪文华与王建宁相识了。王建宁来自海滨城市大连,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国家教委工作。虽然父母都是部队里的高级干部,但王建宁为人低调,身上没有一点儿高干子弟的骄横和飞扬跋扈。汪文华对他很有好感。 经过接触,王建宁越发觉得汪文华不平凡。出生在河北保定一个普通家庭的她,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有一次,王建宁无意中听汪文华的好朋友说,汪文华还在武汉军区文工团时,为了拜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给他写了数十封信,还多次从武汉坐火车去东北登门拜访。汪文华的诚恳打动了袁阔成,他终于答应收她为徒。那年春节,汪文华没有回家,她用那个月的6块钱津贴给袁老师买了几斤上等大米,来到他家里,请他教自己说评书。汪文华对事业的执著和虔诚,让同样很有事业心的王建宁对她越发心生爱慕。很快,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1985年春天,汪文华主播的18集评书《神州打擂》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长篇评书走上荧屏。王建宁打电话给父母,要他们收看这个节目。半个月后,他在电话里问父母:“你们觉得那个说书的女孩子怎么样?”两位老人对汪文华赞不绝口,说她博学多才,聪明漂亮,要是谁家能娶上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前世修来的福。王建宁自豪地告诉父母:“她叫汪文华,就是我的女朋友。”王家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年国庆节,汪文华和王建宁携手踏上了婚姻的红地毯。第二年,汪文华怀孕了,因为王建宁很忙,公公婆婆便从大连赶来照顾儿媳妇。说是照顾汪文华,其实汪文华反过来还要照顾他们。公公婆婆打过仗,身上有许多老伤,行动不利索。每天下班回到家,汪文华就挺着大肚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就在两位老人来到北京不久,公公就患上了腰部骨结核,在空军总医院住了3个多月,汪文华每天下班后就赶到家里,做好饭用保温杯装着送到医院,一勺一勺喂公公吃。 公公病愈后失去了正常听力,王建宁心疼妻子:“我父母来了反而加重了你的负担,你看是不是把他们送回大连去,然后我们请个保姆?” 汪文华表示反对:“为什么要把他们送走?我们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多热闹。你放心,我爱你,也会对你父母好的。” 1987年,汪文华和王建宁的女儿王可出生了。那时,王建宁在大学里进修,晚上还要在家里看书。孩子小爱哭闹,为了让丈夫静下心来学习,晚上,汪文华就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让孩子睡在摇篮里。等到王建宁学习结束后,她才抱着女儿回到卧室。 女儿满一岁时,汪文华从空政文工团转业到中央纪委工作。机关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生活也有规律,汪文华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家庭上,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1990年秋天,王建宁考上了去日本的公费留学,准备到那边攻读法律博士。想到自己一走就是两年,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抛给妻子,她柔弱的双肩何以能承受如此重负?王建宁决定放弃这次机会,而且他的父母也不赞成他出国。 汪文华何尝不希望丈夫能留在自己身边?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去外面闯,成就一番事业。她真诚地对丈夫说:“机会难得,不去你会后悔的。家里有我,你一切都可以放心。”想到身边一些夫妇一方出国后,过不了多久有的就离婚了,有的长期两地分居,汪文华又认真地对王建宁说:“你学成后可别待在日本不回来,那样我可不答应。”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让王建宁很感动。为了让汪文华吃下“定心丸”,王建宁主动与她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他学业一结束,就马上回来。一个月后,在汪文华依依惜别的泪光中,王建宁离妻别子,漂洋过海去了日本。1991年,中央电视台《曲艺杂技》栏目招主持人,因为汪文华以前主播的《神州打擂》给台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亲自点将,邀请她加盟。能去中央台工作是汪文华的梦想,但想到丈夫不在身边,家里老老少少都要她照顾,而且做主持人肯定比在机关工作要忙得多,压力也大,汪文华有些犹豫不决。她打电话和丈夫商量,王建宁对她说:“机会难得,你就大胆地去吧。坚持一两年,等我回来就好了,我会全心全意支持你的工作。”丈夫的话让汪文华心里踏实了许多。就这样,汪文华走进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主持人生涯。 § 事业家庭 汪文华有一套朴素的人生哲学:生活好了是为了工作,工作好了反过来也是为了生活。正是这种心态,使她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既平淡又绚烂。 汪文华 工作中,她是导演、主持人、制片人;生活中她又是妻子、儿媳、妈妈。汪文华的家里是5个姊妹,她排行最小。全家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母亲瘫痪在床。她不得不很小就帮家里料理家务,照顾母亲,早早就已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1974年,她从家乡河北保定参军,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武汉军区空政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天资聪颖、俏丽的汪文华终于实现了她童年的梦想。 汪文华始终认为女性所扮演的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都应演好。她有她一套朴素的人生哲学,生活好了是为了工作,工作好了反过来也是为了生活。她似乎把做节目当成了做人,正直、真诚、严谨、精益求精是她一贯的作风。严格地讲,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她都是个举轻若重的人。同事们常常抱怨,动汪文华的节目就像要动她的命一样。 她直言,《曲苑杂坛》总体上还是缺乏包装,包括一些被枪毙的段子就是因为太不讲究包装。洛桑就是个成功包装的范例,《曲苑杂坛》的成败关键在挑选技艺较全面的演员。 《曲苑杂坛》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拳头节目在海外也是备受欢迎,《曲苑杂坛》艺术团更是抢手,经常被邀请到国外为华人演出。汪文华说,《曲苑杂坛》属家常菜,要保持既可口又有鹇感确实需要一股常变常新的韧劲。 大家都说汪文华人缘好,她说她的成功全仰仗朋友们的热心相助。 在家庭生活中,汪文华对女儿要求非常严格,女儿在市里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一。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离开家上学去了,在冬天真的称得上是披星戴月。 女儿在学习上很争气,事业上也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她。由于汪文华的丈夫长住日本,她又经常出差或加班到深夜,在这种环境下女儿很自立和善解人意。在家会经常帮爷爷奶奶洗衣、帮厨,与二老沟通。汪文华曾给女儿下过一道死命令,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好,不要拖累别人。 女儿很少买零食,从来不买高档名牌服装,不与同学攀比。也没有挑食的习惯,虽然才13岁,就已蹿到了162厘米。汪文华有意让她少接触影视歌明星这些容易引起浮躁情绪的人或事,为她能够安心学习创造一些有利条件。 几乎每年暑假汪文华都要携女儿赴日本探望她那当经济律师的丈夫王先生。往往她和女儿刚到日本,先生就又要离开,回国或到别国出差办案。每次一到日本先是收拾房间,再就是请闻风而来的左邻右舍的朋友吃“秋卡”料理(中国料理)。当然,她也学到了不少日本料理的精髓,比如说做泡菜、紫菜饭团和各色寿司。通过接触,汪文华对东方女性的勤恳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和自豪。 看得出汪文华是个有心人,很注重观察生活、体验人生。以前她有做剪报的习惯,现在每天早晨都要到宿舍楼下健身房做健身。在频繁的出访路途中,她刻意借鉴别人的治家和敬业之道,特别是国外电视台在具体节目细节上的把握。[1] § 《曲苑杂谈》 1991年底,本来在中纪委干得挺好的汪文华突然想尝试另一种生活,也许是出于对电视的偏爱,她选择了中央电视台,创办《曲苑杂坛》和《电视书场》这两个栏目。由于人手少,从策划、选题、选演员,制作节目再到人物塑造、灯舞服装、上机切换、录制合成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她全都亲自去做,面对新的竞争,她时时感到一种危机。她深知要想把节目做好,节目制作人的素质至关重要,所以,不管平时多忙多累,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汪文华 曾经走上荧屏的《曲苑杂坛》被观众赞为“大有生气”,揉进MTV手法的弹词开篇、场景极美的琵琶弹唱,传统的艺术精华和现代的表演方式令观众开怀而笑,称奇不已。这些节目之所以叫得响,除了精妙的创意外,还靠了演员们出神入化的表演。多年来,《曲苑杂坛》推出一批又一批“新面孔”,这些“新面孔”很快就被观众认可并为社会吸纳。所谓“灵芝在山,珍珠在海”,汪文华等为寻找新人、新节目遍访各地。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独具艺术的慧眼,给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栏目赋予了时代的动感和青春的活力。 汪文华当过兵,后来又考入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1991年,文艺兵出身的她才调入中央电视台,主持《曲苑杂坛》。众所周知,曲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而杂技是文艺百花园中最具大众化的一朵奇葩。两者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栏目有着一些先天优势。但“得天”不一定就能“独厚”。先天的优势如果没有后天的“调理”,仍然成不了气候。汪文华的责任和心血就下在这后天的调理上。曲艺是一门比较通俗的艺术。形式是比较土,但土里埋藏着真金。节目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却能够把节目做得有趣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品位,让观众有看头、有想头、有嚼头,看完以后还有点琢磨头。 十几年来,为了搞好《曲苑杂坛》《电视书场》栏目的工作,加班、加点甚至彻夜工作成了她的家常便饭,也几乎没有了节假日。有一次,汪文华出差不在家,孩子在学校把胳膊摔断了,学校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一个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动。恰好,那天晚上汪文华乘末班飞机赶回来了。夜里12点,得到消息的她从机场直接到医院,懂事的孩子第一句话是:“妈妈,对不起,你这么忙,我还给你添了这么大麻烦。”汪文华也笑了,“我也是没有办法,都是让电视、让《曲苑杂坛》给逼的。” 如今,《曲苑杂坛》已是“全国十佳摄制组”,多次荣获全国优秀节目一等奖、优秀栏目奖。 非典肆虐期间,中央电视台为了丰富观众的精神生活,又把《曲苑杂坛》由每月一期改为每周五播出一期。可以说,这样的播出频率让汪文华和同事们一直“喘不过气”。平时,汪文华负责的三个栏目,加上她工作人员只有两个正式职工,另加一位临时人员,就凭这两根半梁柱要撑起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栏目,其难度可以想像。[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