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心山
释义

§ 简介

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时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名为“奎逊托罗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形成于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即青藏高原隆起时。海心山处于万倾碧波之中,岛上花草茂盛,泉鸟相映,云恋雾绕,被人们称为传说中的“瑶池”,有着“仙岛”美称。海心山从汉代起,岛上就修有寺院,历来是刚察地区信教群众重要的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刚察地区新兴的一个重要旅游点。

《丹喝尔厅志》称海心山为“青海岛”,藏语音译称“措娘”,意为海心;又称“措娘玛哈岱娃”,意为海心天神。蒙古语音译称“魁逊陀罗亥”,“魁逊”意为肚脐,“陀罗亥”意为头,在此当“山”字解,即肚脐山没,喻海心山位于湖中,似肚脐在人体中部。《魏书 吐谷浑传》记载:“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 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汉唐时期,由于农业、交通、战争对马需求量大而迫切,非常重视品种选育,将波斯(今伊朗)良种马引进青海湖地区、杂交出新品种——青海骢,成为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宝马,故而海心山又有“龙驹岛”之称。清末至民国时期,环湖八族中刚察族年乃索麻村部落牧民就有坚持数十年每冬将马赶至海心山放牧的习惯。

§ 地理环境

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距鸟岛约25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全岛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为1.14平方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酷似螺壳。山顶高出湖面77米,海拔约3266米。山体系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丽时,凭高远眺,只见海心山犹如雪浪飘浮,蔚为壮观。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地势较为平坦,岛上怪石嶙峋,沙洲点点,杂草丛生,野花纷披。其有一种花,名叫佛花,色嫣红,形如罂粟花,叶似蔷薇,每年农历四月开花,香气袭人。此外,岛上还生长大量的野葱、鹤冠草、薲(Pin)草等优良牧草,每到夏季,岛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1]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据古籍记载,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附近牧民还将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杀,供神佛之用。传说,当时有人将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历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唐天宝年间,唐代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于“龙驹岛”。这些历史的陈迹,早已被风雨所吞没,岛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庙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可供游人凭吊。[1]

§ 建筑

海心山亦称仙山,是突兀在青海湖中的花岗岩体,长1公里,宽约600米,山顶高出湖面77米。受湖水的侵袭,岛缘多为悬崖峭壁。山上依山傍水建有庙宇,建筑物与湖光山色混为一体。岛上有一股清泉,夏季绿茵一片,山花烂漫,宜于养马,据传隋炀帝时曾在此设牧马官。

受湖水的侵袭,岛缘多为悬崖峭壁。山上依山傍水建有庙宇,建筑物与湖光山色混为一体。岛上有一股清泉,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 莲花庵

鸟岛海心山,矗立在青海湖湖心,美丽、安静、荒凉。除了水浪拍岸,飞鸟鸣啾,岛上再无声音。莲花庵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孤伶伶地立在孤悬青海湖湖心的海山心上。但晨钟暮鼓,依然是一派法相尊严。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这与现在的情况大体类似。莲花庵常年居住尼姑共有7名,年龄最大者为53岁,最小者为15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打坐,静修,讲经,共同学习。每年只允许出岛两次。由于海心山在藏民及教徒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据说在海心山上修行一天,相当于在尘世修行7天,所以不断会有信徒前来参拜或者教徒上岛修行,甚至长达几个月的闭关。

莲花庵的生活异常清苦。以前莲花庵的经费均为自筹,而海心山地处青海湖湖心,游人必须乘坐轮船方能到达;而海心山又属于中国国家级自然核心保护区,游轮不对游人开放,游人无法到达。这种两难困境,令莲花庵的生存举步维艰。莲花庵的尼姑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准。据西尼王毛介绍说,这种情况即将得到部分改善,青海省政府将会酌情考虑莲花庵的具体情况,进行部分拨款。

西尼王毛,有一颗坚忍、慈悲的心和一张沧桑的容颜。她曾经绕着塔尔寺朝拜108圈;曾经绕着青海湖朝拜,整整一圈,历时7个月;而她最大的壮举,却是带着两个弟子,以最虔诚的姿态,以最艰难的方式,长叩至拉萨大昭寺朝拜,历时三年零五个月三天。那一路的风餐露宿,艰难曲折,成就今日平和、冲淡、坚忍的西尼王毛。

§ 寺庙

海心山海心山寺庙,旧志载:在察罕拖罗亥城(即海心山)建有海神庙,称“灵显青海神庙”,始建于道光三年。海心山从汉代起,岛上就修有寺院。藏传佛教名僧夏嘎巴活佛尊五世达赖喇嘛转青海湖念经,夜宿沙陀,次晨行法事求海神祈福之圣举,创修沙陀寺期间,在海心山苦修,终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以后,沙陀寺僧众效夏嘎巴活佛修行之道,历年都有人到海心山上修练道行,沿袭至今,成为沙陀寺传统。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比利时人林阿德以皮船渡登海心山,时海心山上有寺院1座,僧尼10余名。(1929年—1942年),在刚察第四代千户业布坦和第五代千户华宝藏的调度布置下,相继在海心山建造十六尊者,古日美特麻(译音)。莲花生八号,大悲观音庙等4座神庙。1943年,千户华宝藏和沙陀寺寺主尕日旦共同主持翻修大悲观音庙。1952年—1953年由刚察地区的群众集资,邀请刚察大寺的雕塑匠昂知亥与四川佐关寺的却本为首,共同塑造“乌坚百玛”莲花生香泥白佛巨像。1953年特登切本在海心山修行期间建造二十一度姆佛塔庙。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建筑物风侵日晒加上人为破坏,不复存在。1989年至1990年,刚察县角什科寺的僧人在古日美特麻神庙旧址上,塑莲花生香泥佛像。在第五世尕日旦活佛加羊尖措的主持负责下,建造了1座加持菩提塔。至今海心山上的庙宇维修仍是沙陀寺管理。

§ 龙驹

湿地历史上海心山以产“龙驹”而闻名,故称“龙驹岛”。吐谷浑时代,曾选择一批体高膘肥的牝马,在冬天湖面封冻时赶人海心山放牧,到翌年春天,让海龙与此马交配,生下的“龙驹”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月,异常健壮,被 称为“青海骏”。吐谷浑人曾从波斯得到良种草马,也放牧于海心山上,生下龙种,矫健异常,称“青海骢”。隋炀帝杨广西巡青海,曾派专人到海心山上牧马,以求龙种。唐朝高宗即位后,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驸马都尉,诺曷钵选送青海良马谢恩。唐代名将哥舒翰曾在海心山建造应龙城。青海“龙驹”的后代至今遍布青海高原,就是中国著名的河曲马和大通马。

§ 传说

海心山相传很久以前,青海湖地区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这寺院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和尚,领着几百名小和尚在此念经修行。

一天,老和尚决定要外出云游。临走时,再三叮咛贴身的小和尚们:千万不要动寺院当中的那口井。小和尚们纷纷表示:请师傅放心,你走后,我们决不轻举妄动。

老和尚走后,一个淘气的小和尚心想:这井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叫师傅如此不放心呢?我不妨趁机看个究竟吧!于是,他拉着另一个小和尚一同来到井边,揭开了井口石板上的封条,又移开沉重的石板。往井下一看,黑咕隆咚不见底。正当他准备将石板重新移回去时,只听得井下轰隆隆一声巨响,一股巨大的水柱喷涌而出,将石板和两个小和尚抛出老远。大水很快淹没了寺院,淹没了草原,方圆几百里顿时成了一片汪洋。

此时,老和尚正在昆仑山谈经论道,忽觉得眼皮直跳,心神不宁。他慌忙站起,往山下一望,只见大水淹没了寺院。情急之下,他忙捡了几块昆仑石向寺院方向抛去。

井口被堵住了,但大水已无法退去,形成了后来的青海湖;而盖住井口的那几块昆仑石,就变成了现在青海湖中的海心山。

§ 应龙古城

海心山上还有一座古城,它就是唐代名将哥舒瀚所建的“应龙城”城中出土有许多残砖碎瓦和其它文化遗物。早在汉代,海心山就建立寺庙。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山南石崖有山洞,洞里有经堂—所,僧房两间,洞外修造了6间庙宇,两间僧舍。庙里庙外的法器、壁画、白塔、俄博都很可观。走进庙宇,可以欣赏佛家留下的多座彩色佛像和生动的故事壁画,犹如步入仙境一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