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浛洸 |
释义 | 浛洸 § 浛洸 “浛洸”这个名词,在目前出版的各类辞书中均只有一种解释:“地名,在广东。”它作为地名在历史上出现,又作为地名而溶进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如今在这历史古老的圩镇上,留存有秦汉时期的古村落遗址、南北朝时期的古城建遗址和晚唐时期的古砖塔等古迹。这些当地历史的见证物,常诱使着人们发思古之幽情,让目击者情不自禁地去臆想那远逝的辉煌。 史载,浛洸这个名字产生于宋初,它是由最初的含洭之名逐步演变而来的,而演变的进程则长达1000多年,可谓岁月悠悠矣!初始的含洭之名起点很高,问世即以县名出现,那还是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时候的事情。其时汉武帝在今广东境内总共才设19县,含洭名列其中,可谓荣哉幸哉!至于因何取此名,史料上不见有任何解释,笔者只好望文生义地臆断,可能是因为滔滔南流的洭水在此转了一个弯,看似被此吞纳了的缘故吧!若果真如此,则此名取得够气魄矣! 含洭县初始隶属于郡治设在今湖南郴州的桂阳郡,三国后期转属于新设立的始兴郡(郡治在今韶关市),历两晋而无变。在进入到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废置最为频繁的南北朝时期,含洭的战略地位凸现出来,因而一度出现了三级地方政权齐聚此地的政事奇观:那时的含洭圩,既是州(衡州)治所在地,又是郡(阳山郡)治所在地,同时仍是原来的含洭县治所在地。一时间热闹非凡,名振岭南,上演了浛洸政区设置史上最辉煌的一幕。 入唐代,含洭不仅告别了州、郡、县三级权力机构叠压该地的历史,而且还第一次更改了名称,称为“浛洭”,即原先的含字左旁加了个“水”部,改字不改音。含字加了水部,则去掉了吞纳的豪气,多了点掺和的柔情。北周庾信有赠别诗云:“谁言畜衫袖,长代手中浛。”言衫袖与泪水相和。含洭更名为加“水”的浛洸,寄寓了山水亲和之意。更名后的浛洭又送走了300多个悠悠岁月,在进入赵宋天下的时期又一次改名。此次改名的目的在于避“讳”,因“洭”字与大宋天子赵匡胤名字中的“匡”同音,犯了“讳”,非改不可。遂于开宝四年(971)改为今名。这一次改后字不改前字,原来的洭字被改成“洸”,既改了字音,也改了字形,但字义上仍有相通之处。浛字的古意是水波动荡有闪光状貌。这实乃暗喻洭水,且变抽象之洭水为形象之洭水了,改得富有创意。浛洸二字联贯起来,可理解为“山水亲和,江波荡漾”,亦可引申为“地肥水美”,真不失为一个吉祥美丽的名字。 § 浛洸的发展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又一个千年过去了。在邻近的这个千年中,作为地理名称的浛洸一直沿用,但作为政区名称的浛洸则有并降之变。元朝于延元年(1314)撤销浈阳,浛洸二县建制,浛洸县并入了英德州,使这个连续做了1400多年县治的浛洸圩从此降格为县以下的政区治所,或为都,或为区,或为乡,浛洸之名不再与县名联系在一起了。格是降了,但优势犹存,故其地位仍然高出一般的乡镇。明清时期,朝廷一直在浛洸设巡检司或巡检署的举措,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浛洸为英西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其辐射的功能愈发凸现。“浛洸”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让我们领悟:历史悠久的地名不光是个地理实体的代号,而且也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无形资产。时人应当重视地名文化的开发与建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