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洮南市
释义

§ 简介

洮南市洮南市位于吉林省白城市西南30公里处,东邻大安市、西邻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南邻通榆县,北邻白城市。总面积5102平方公里。洮南市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平齐铁路,北京至海拉尔国道、长春至白城省道均从洮南市境内通过。洮南市是洮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洮南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目前,城市规划区面积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3.8万人。洮南市是以毛纺、医药等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市内已建成了19.8公里长的内环道路。环路内主次干道及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化,排水基本形成系统,路灯等照明设施完备。市内有中小学校23所,医疗保健医院5所,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制药、制酒、造纸、机械制造、电厂等十几户企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洮南是一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便利、市容景观秀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城市。

洮南市地势呈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全市最低点为郭家店泡子,海拔134.1米,最高点为闹牛山,海拔662.5米。北部为半山区(大兴安岭余脉),中部为微波平原,南部多沙丘。

洮南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季节性强,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冷暖适中,冬季严寒少雪。年均降水量为377.9毫米,雨量集中在7-8月份。年均蒸发量2083.3毫米,年平均日照数为3005.3小时,年均有效积温3000.5C,最高气温40.2C,最低气温-33.3C,土壤冻深180厘米,平均初霜日为9月27日,终霜日为次年5月7日,无霜期142天。

洮南市隶属于吉林省白城市。全市辖16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2个),5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

§ 历史

洮儿河洮南,因治所位于洮儿河南岸而得名。洮南唐时属松漠都督府。辽、金时属泰州。元初是哈赤温封地。先后隶属泰宁府、泰宁路。明时属奴儿干都司泰宁卫。境内四家子古城,曾是辽上京道泰州和德昌节度使、金北京路泰州、元开元路泰宁府、明泰宁卫的治所。清初,属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领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蒙地全面解禁,放荒招垦,盛京将军设立扎萨克图蒙荒行局。1904年7月4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盛京将军奏准,在双流镇设置洮南府,领靖安、开通等县。隶属盛京将军管辖。

1907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裁将军,设行省”,改隶奉天行省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改为洮南县,隶属奉天省北路道。1914年6月,改隶洮昌道。1929年2月,废止道制,改由辽宁省(奉天省改称)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奉天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1月,改隶吉江行政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4月,将庆平、永平等10个村划出,设置洮北县,驻瓦房村;洮南县改隶辽吉行政区。1947年1月,划归辽北省管辖。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撤销嫩江省,划归黑龙江省管辖。

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白城子区专员公署;9月15日,正式划归吉林省管辖,隶属白城专区。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将白城县与洮南县合并,改为洮安县,县人民委员会驻洮南镇。

198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洮安县,设立洮南市(县级),仍隶白城地区。1993年6月14日,撤销白城地区,设立白城市(地级);将洮南市划归省直辖,省委托白城市代管。

洮南县

1945年11月,洮南县划归嫩江省直辖。

1946年1月,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立洮南县民主政府,划归吉江行政区洮南专区管辖。2月,吉江行政区驻地迁到洮南,洮南县划归第一专区。3月,划归嫩南行政区管辖,专署驻洮南。辖洮南、洮安、镇东、安广、赉北、泰赉、景星、突泉、开通、瞻榆、杜尔伯特旗等县、旗。4月16日.嫩南行政公署通令,将洮南县北部的庆平、庆远、水平、永安、万宝、宝利、瓦房、富贵、兴隆、新立10个村划出,设立洮北县,县政府驻地瓦房镇。洮南县辖9个区。6月,划归辽吉行政区四专区。8月,归辽吉行政区直辖。洮南县辖8个区。62个村。12月,复归辽吉行政区四专区。

1947年8月,划归辽北省直辖。1948年2月,划归辽北省白城子后方办事处。7月,划归嫩江省。8月17日,划归辽北省白城子专区。9月,嫩江省决定撤销洮北县。将所属各区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0月,划归嫩江省白城子办事处。

1949年4月,洮南县辖8个区,改属黑龙江省。设洮南县人民政府。1950年,洮南县辖6个区,71个村。

1954年6月19日,洮南县由黑龙江省划归吉林省白城专区管辖。1956年,设洮南县人民委员会。撤区,划为1个镇、16个乡。

洮安县

1958年1月,将16个乡合并为7个乡,8月,又将7个乡合并为4个乡。10月23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白城县,设立白城市,将原白城县所辖的20个乡,并入洮南县,并将洮南县改名为洮安县(沿用白城县旧称),驻洮南镇。仍隶属于白城专区。

1959年9月19日,将全县25个乡、镇改为17个人民公社。计213个生产大队。

1962年10月,将17个公社划为25个公社。1964年,将洮南镇人民公社改为洮南镇人民委员会,增设镇西、万宝两镇。1965年12月,洮安县辖3个镇、29个公社,213个生产大队。

1968年,撤销洮安县人民委员会。成立洮安县革命委员会。1971年12月,洮安县辖32个公社。311个生产大队。1976年胡力吐蒙古族人民公社划归科尔沁右翼前旗(1979年仍划归洮安县)。1979年7月,洮安县辖27个公社、3个镇,295个生产大队,1394个生产小队。

1980年初,洮安县辖27个公社、3个镇,295个生产大队,1394个生产小队。撤销洮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洮安县人民政府。

1983年12月10日,洮安县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村建制。除洮南、万宝、岭下3个镇外,将28个公社改为乡,将310个生产大队改为村。

1984年12月25日,撤销瓦房、黑水两个乡,设立瓦房镇,黑水镇。全县辖5个镇、26个乡。仍属吉林省白城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12月,洮安县辖5个镇、26个乡,310个村。

洮南市

1987年5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洮安县,设立洮南市(县级市),以原洮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洮南市的行政区域。洮南市设立后仍归白城地区行署管辖。

1993年,将洮南市的岭下镇、洮河镇、岭下乡、永胜乡、洮东乡、金祥乡、德顺乡划归洮北区管辖。

1995年12月,洮南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6个乡,83个居民委员会、221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41096人,其中:团结街道 33208人、富文街道 16232人、光明街道 26019人、兴隆街道 21484人、永康街道 24789人、通达街道 15482人、瓦房镇 21151人、万宝镇 24113人、黑水镇 19402人、那金镇 18604人、安定镇 19133人、胡力吐蒙古族乡 8724人、万宝乡 9052人、聚宝乡 10333人、煤窑乡 17864人、东升乡 14075人、野马乡 9888人、永茂乡 14219人、兴业乡 8414人、蛟流河乡 16303人、大通乡 15110人、福顺乡 11543人、幸福乡 11131人、二龙乡 14503人、向阳乡 17958人、呼和车力蒙古族乡 9738人、洮府乡 12624人。

2002年12月,洮南市辖6个街道、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全市总人口4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3万人。

2003年底,洮南市辖6个街道、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团结街道、富文街道、光明街道、兴隆街道、永康街道、通达街道、瓦房镇、万宝镇、黑水镇、那金镇、安定镇、胡力吐蒙古族乡、万宝乡、煤窑乡、东升乡、野马乡、聚宝乡、永茂乡、蛟流河乡、大通乡、兴业乡、福顺乡、幸福乡、二龙乡、向阳乡、呼和车力蒙古族乡、洮府乡,共有行政村221个。面积5103平方千米。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万人,占总人口的62.3%。

洮南市辖6个街道、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团结街道、富文街道、光明街道、兴隆街道、永康街道、通达街道、瓦房镇、万宝镇、黑水镇、那金镇、安定镇、胡力吐蒙古族乡、万宝乡、聚宝乡、煤窑乡、东升乡、野马乡、永茂乡、兴业乡、蛟流河乡、大通乡、福顺乡、幸福乡、二龙乡、向阳乡、呼和车力蒙古族乡、洮府乡。

2005年,撤销向阳乡,设立向阳街道办事处;福顺乡、幸福乡、兴业乡合并为福顺镇。

§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耕地274万亩。(农村人均占有耕地约10亩),林地约208万亩;草地232万亩;1517个山丘总面积30万亩。

水资源 :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洮儿河是嫩江的支流,境内长156公里。蛟流河是洮儿河较大支流,境内长70公里。有群昌、创业中型水库两座,蓄水能力为12680万立方米,有郭家店、四海泡等大小泡沼39处。有水面43.6万亩,可养鱼水面32.6万亩,已养鱼水面18万亩,苇塘15.4万亩,可采苇面积7.2万亩,年产芦苇8000吨以上。全市水资源总量为5.42亿立方米/年,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4.48亿立方米/年。

林木资源 :全活立木总蓄积量229万立方米,主要有杨、松、榆、柳等树种,森林覆盖率达到9.51%。

矿产资源 :现已探明的金属有铜、铝、铅、锌、铁、金、银等;非金属有煤、珍珠岩、石灰石、高岭土、膨润土、黄石等20余种。

野生植物资源 :盛产防风、甘草、麻黄草、蒺藜草等中药材220余种。

土特产品: 黑水西瓜、大鹦哥绿豆、“四辣”(辣椒、黄烟、大葱、大蒜)蓖麻、万宝粉条、杂粮杂豆、新鲜蔬菜等。

耕地蛟流河

森林特产

§ 旅游

黄榆景区 黄榆景区

在距通榆县城约60公里,兴隆山镇西南2 公里处,有一片至今保护完好、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这是具有原始风韵的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的天然森林浴场。

站在赏榆亭上望去,蒙古黄榆树尽收眼底。有的象古藤盘柱,有的如游龙过江,有的若霸王挥鞭,有的似八仙过海。隆冬时节,呼啸的北风和漫卷的黄沙一见到它,便驯服地放慢脚步;阳春三月,别的树种刚从睡梦中醒来,蒙古黄榆就已经吐出葱郁的叶子,莽莽苍苍,引来各种禽鸟在枝头栖息;酷暑盛夏,它总是长舒猿臂,浓荫下布,为八方游客纳凉提供方便。无论怎样干旱、燥热的天气,只要置身其中,无风自凉,无雨自润,清爽至极,好似仙境。

东沟湿地狩猎场

东沟湿地狩猎场 东沟湿地狩猎场位于大安市的大岗子乡、通榆县的八面乡、洮南市的二龙乡交界处。总面积5万多公顷。在狩猎场南部,生长着芦苇、三棱草、灯心草、水葱、睡莲等。这里水生动物丰富,有多种鱼类、虾蚌及软体动物,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在狩猎场中间,有4000多公顷人造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繁衍生息着占吉林省兽类总数44.4%的36种兽类动物。

飞禽是这里的主要景观,有46种。斑嘴鸭、绿翅鸭、罗纹鸭等在水上嬉戏、在天空中飞翔。珍稀保护禽类天鹅、苍鹭、丹顶鹤、白鹤、灰鹤、大鸨等在这里集中迁移。

狩猎场按水禽、兽类、草原鸟三大类划分9个狩猎区,供游人狩猎,狩猎时间春秋两季,大约100天左右,所获猎物既可食用,又可做装饰品供人观赏。

狩猎场虽然人烟稀少,地处荒辟,但交通方便,四季畅通无阻,是旅游狩猎的最佳选择。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风景如画的嫩江之畔,有一方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她被人们称为“鹤的故乡,鸟的天堂”她就是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现存15种鹤,中国分布9种,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6种鹤选择了莫莫格这块神奇的土地,其中有3种鹤在这里栖息、繁殖、生儿育女,他们眷恋故土,企盼人类的怜悯和珍爱!

§ 宗教

全市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四种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约1.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8%。其中,信仰基督教人数为10.500人,伊斯兰教1.200人,佛教5.800人,天主教500人。

洮南市宗教

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5人,其中基督教牧师2人,伊斯兰教阿訇和刀师傅各1人,佛教寺庙“住持”1人。到目前为止全市经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8处,其中,基督教15处、伊斯兰教1处、佛教1处、天主教1处。分布在洮南城内5处,农村乡镇13处。

全市规模较大的寺庙、教堂有洮南市德安禅寺、洮南市清真寺、洮南市基督教会、永康基督教会。全市爱国宗教团体有2个,即洮南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洮南市基督教协会。

洮南设治初、境内已有喇嘛教,蒙古人信仰此教居多,以后汉、回、满其它民族增多,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传入。宗教信仰自由是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但由于历史原因、教堂、寺院一度被毁或占用,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佛教 洮南设治前、境内已有喇嘛教(藏传佛教),解放前,蒙古族均信仰此教,“活佛葛根”为该地区最高精神领袖。解放前,境内喇嘛教寺庙有梵通寺、释成寺、平顶庙、圣宗佛寺、老父庙(福顺乡)、茂好庙等,各寺院喇嘛数人或数百人不等。解放初寺庙被毁,喇嘛教活动停止。清朝末期,汉传佛教传入境内,主要寺庙有镇安禅寺(俗称老爷庙)、慈云普寺、法华寺等,僧、尼、数人至十余人不等。解放初,寺庙被毁或占用,宗教活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佛教在我市恢复活动。现有佛教信徒 约5.800人,1996年开始重新修建德安禅寺,占地6000平方米,投资达百万元,现已竣工使用。

伊斯兰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回族开始迁居洮南,当时回族居民不足千人,皆信伊斯兰教,境内有清真寺1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八十年代初,落实宗教政策,伊斯兰教恢复活动,现有信教群众1.200人,1975年开始重建清真寺大殿,占地 平方米,投资80多万元,于1997年末竣工投入使用。

洮南市清真寺大殿全景天主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平天主教会在洮南设立天主教分会,信徒27人。1928年建天主教堂,由加拿大传教士敏哲贤主持,附设博爱施医院和教会小学——光化学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教会人员撤回加拿大。80年代初开始恢复活动,目前信徒已达500人左右,大部分分布在洮南城内和车力、大通两乡,在洮南城内有一处活动场所。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国传教士瑞那特在洮南设立基督教分会,信徒33人,后因历史原固停止活动。1982年恢复基督教会,当时在洮南城内有东西两个教会,后合并在一起。1997年重建基督教会,占地1000多平方米,投资40万元,现有信徒约3.000人。这些年基督教在我市发展较快,全市约有信徒10.500人,分布城乡各地,除城内2个教会外,农村乡镇有13处基督教活动场所。

道教 民国初期,道教传入境内,主要道观有三清宫、保安宫、龙王庙等,道教人数甚少,一些云游道人走乡窜屯,居无定所或在寺院“挂单”。解放初期,道观被拆除或占用,道士远离他乡或还俗,现我市境内没有道教信徒。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保持了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广大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种宗教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家乡,振兴洮南经济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民族

全市总人口为44.1万人,辖区有蒙古族、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29095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6%。所辖有两个民族乡,即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和胡力吐蒙古族乡,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屯有9个,分别为:那金镇瓦利村(蒙古族);那金镇向阳山村(蒙古族);巨宝乡宝泉村(蒙古族);野马乡双河村(蒙古族);向阳乡民主村(蒙古族);二龙乡兴义村(蒙古族);洮府乡长龙村(蒙古族);蛟流河乡先锋村(满族);大通乡长安村(满族)。

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全市各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民族乡村的面貌换颜一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少数民族教育主要以蒙语文教学为主,全市有蒙古族中学1所,开设蒙语文课的中心小学2所,村小8所。全市蒙古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380人,共设有蒙语文教学班47个,其中,中学3个班,小学44个班,全市从事蒙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有18人,学历合格率达100%。

回族民族经济异常活跃,回族人口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居第三位,有1.200人,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洮南城内。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全市回族人口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清真饮食服务行业迅猛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业、清真商店、清真饭店、清真摊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全市清真饮食商业网点有20余家,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经济充满活力,不仅为回族群众带来了财富,也以其独有的特色魅力给古城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

胡力吐蒙古族乡胡力吐蒙古族乡位于洮南市西北端,东北西三面与内蒙乌兰浩特市接壤,南与万宝、东升两乡为邻,距洮南98.5公里。

全乡幅原总面积为149.6万公里,现辖10个村,19个自然屯,全乡人口为919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642人,占17.85%。

清代此地系蒙古族游牧地,光绪末期有少数蒙古族农牧民在此定居,逐渐形成屯落。1948年划归洮南县(白城县),1958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成立胡力吐蒙古族人民公社,1976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1979年重新划归洮安县,1983年改为胡力吐蒙古族乡。

该乡地处大兴安岭余脉东麓,多低山丘陵,属半山区。全乡耕地面积为4.500公顷,长期以来全乡经济以种植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偏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给胡力吐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乡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4年来全乡经济总产值达2500万元,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奶牛和山楂产业为支柱的新的产业经济正形成,已经成为该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均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通讯网络覆盖乡内全境,乡政府所在地至洮南的板油公路于2000年贯通,全乡10个村屯有7个村铺设了板油路或水泥路,畅通的通讯网络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给该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位于洮南境内南部,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东太本乡毗邻、南与通榆县向海乡接壤,东、北分别与安定镇,大通乡相连。距洮南市区31.5公里。

全乡总幅原面积2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300公顷。现辖7个村、19个自然屯,7.575口人,其中,蒙古族为1379人,18.2%。

清代此地系蒙古族游牧地、隶属洮南所辖,1946年隶属洮南县大通区,以后于1949年、1950年、1955年先扣改属于第八区、第六区、大通区。1956年撤区,隶属赵民乡,1958年设属志强乡、1962年改属大通人民公社,1965年从大通人民公社划出,成立呼科车力人民公社。1979年因境内蒙古族聚居较为集中,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呼科车力蒙古族人民公社。1983年实行乡村建制、改为呼和车力“蒙古族乡”。

该乡地处洮南市南部沙丘平原、多为岗地风沙土较为瘠薄。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脆弱。

1981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到2004年末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09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450元。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有乡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6所所有学校都是砖瓦结构的校舍,教学条件有了大的改善,全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还建有乡卫生院1所,敬老院1所,乡政府所在地还设有,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畜牧服务工作站、林业工作站、农村供电服务所,同时也建有农村邮政、电信工作网、各类服务体系健全。通讯网络覆全乡每个村屯、洮南至乡政府所在地板油公路也于2000年贯通、全乡7个村已有3个村通水泥公路,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该乡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以闻名中外的大鹦哥绿豆为骨干品种的杂粮杂豆生产是该乡经济结构的一大特色。全乡种植面积达2000多余公顷,近几年又扩大种植了芝麻、花生的面积、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以养羊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乡羊发展为20.000余只,户均3只羊,2004年全乡畜牧生产总值达700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22.6%,2002年以来又新开发了奶牛养值产业,现已发展到500余头,奶牛业的发展为该乡经济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经济效益可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呼和车力译为“蓝色的芍药”,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全乡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这朵耀眼的“芍药花”定会绽放的更加光彩夺目。、

§ 交通

交通市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上,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2000年起,首先对城市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重点拓宽改造。五年来共完成内环路、广昌西路、富文路、永胜路、永康路、光明北街、兴安北街、育英西路、临洮西路等28条主次干道的建设任务,道路总长48公里,铺装面积53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市区干线交通状况。同时,我们又对市区主要街路的人行道铺设了彩砖、对巷道进行了铺装硬化,共铺装人行道4条,面积7.4万平方米,硬化巷道300条,面积23万平方米,构筑了市区道路的基本框架。

§ 科技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洮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方针政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达化,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使科技工作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杂粮杂豆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75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所18家,从业人员178人,固定资产100余万元,工作场所和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共拥有科技成果31项。农村专业技术研究机构9个,会员70余人。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发展迅速,各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4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33项,地级科技项目30项,市本级科技项目41项。先后获国家、省、白城市科技成果34项,并获相应级别科技进步奖;县级科技成果30项;取得专利25项。开办了星火学校,培训农村劳力3万余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8项。全市引入了敖东、马应龙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了九阳、北方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民营企业,农业方面逐步形成了杂粮杂豆、辣椒、玉米、水稻、山杏、桑蚕等特色产业。科技工作在全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 文化教育事业

洮南市文化体育局是负责全市文化艺术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文化艺术科、体育科三个科室,8个直属单位。全市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管理所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戏剧创作室1个,影剧院2个,电影放映发行公司1个。已基本形成了社会各界参与,经济文化交融,教育娱乐并重的社会大文化格局。

近年来,以“旅游文化、广场文化”为标志的群众文化空前繁荣,每年历时四个多月的草原之夏系列文化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艺术水准不断提高,为我市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十分协调的文化环境。大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每年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30余件,曾多次在全国及省、地比赛中获奖,二人转演员毛树森在2000年被评为“四大名丑”之一。我市创作的大型评剧《兴安儿女》等一批戏剧作品在省、地汇演获奖20余项,这些精品力作扩大了全市在省、地的影响,宣传了洮南、推介了洮南。

基层文化空前活跃。万宝镇的农民画、瓦房镇的农民艺术节,在全市农村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安定镇的农民小剧团在省电台进行了专题报道。迅速兴起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活跃和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全市城乡已有歌舞娱乐、网络经营、音像书刊等门类的经营场所300余个,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观,先后建成了大通、瓦房两个标准文化站和洮南市文化活动中心。大大提高了城乡文化品位,也为群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

第十中学教育事业

第十中学

第一中学

第四中学

第八中学

实验小学

第一小学

第四小学

第十小学

实验幼儿园

第一幼儿园

§ 卫生事业

医药全市现有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核所、红光医院市直医疗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21家,城乡个体卫生所366家,有卫生技术人员1447人,其中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30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业务人员25%,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资格的有729人,占业务人员50%。全市共有病床260张。年门诊量288375人(次),住院病人8500人(次),

医疗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不断促进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培养。全市先后承担白城市、省、国家医疗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医疗科研成果20余个,学术论文1000余篇。仅2004年,全年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引进万元以上设备32台(件),外出进修人员31人,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设备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市拥有美国产全身C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脏监护仪、彩色B超、动态心电、碎石机等一批高精尖现代化大型设备,全市医疗设备总价值达1300余万元,可以开展开颅手术、肝肺切除术等大手术,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填补省、白城市空白,有的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医疗专科特色明显。全市卫生工作在全面发展同时,坚持走专科特色,特别是中医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全市有18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工作,配备了中医药人员,10家达到验收标准。2003年11月,洮南市中医工作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评审验收,被评为全国中医工作先进县,成为洮南中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2004年,我市完成了市医院传染病区改建工作,把病房改造成家庭式病房,从而改善了传染病人的就医环境。为加强农村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建造花园式医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能力,几年来,全市共投资近600万元,新建了二龙、黑水、洮府等10个乡(镇)卫生院的办公楼,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永茂、兴业等11家卫生院还配备了小型救护车,免费接送患者,使偏远村屯的急症病人能够得到及时就治。2005年,全市还将投资130万元,建造安定、永茂卫生院办公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农民的就医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市卫生系统现有固定资产4143万元,房屋总面积433961平方米,总造价2311万元,医疗设备总价值1314万元,职工年工资总额1200万元。

§ 环境

洮南市从建设生态省的大目标出发,积极实施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保大会狠抓工业污染治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区大气环境好于国家三级标准,地表水符合国家三类水体标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流域内地面水质标准符合国家标准,城区内总悬浮微粒好于国家三级标准。

有效实施了“蓝天工程”。对市区内污染反弹的锅炉,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使其达到了环保要求。对市区浴池、小纸厂锅炉污染现状普遍进行了监测,收集数据,为进一步巩固“蓝天工程”成果,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依据。

开展了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实施大气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是科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生态省的重要依据。洮南市成立了大气环境容量测算调查小组,完成了测算工作,上报省环保部门。此外,还完成了松花江水系“十一五”规划和洮南市环保产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工作。

加大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力度。对市区内歌厅进行了监测,根据检测分贝超标情况进行治理,减少了噪声扰民现象。

深入开展了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在环境宣传教育普及上,主要抓了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的带头作用,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教育公众珍视环境,善待地球,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 行政区划

全市辖8个街道、5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团结街道、富文街道、光明街道、兴隆街道、永康街道、通达街道、洮府街道、向阳街道、瓦房镇、万宝镇、黑水镇、那金镇、安定镇、胡力吐蒙古族乡、万宝乡、聚宝乡、东升乡、野马乡、永茂乡、蛟流河乡、大通乡、福顺乡、二龙乡、呼和车力蒙古族乡。共有210个行政村、21个社区居委会。

永康街道(Yongkang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6′57〞至122°47′43〞、北纬45°20′24〞至45°21′36〞。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18338人。办事处驻光明南街1060号。辖永电社区、永财社区、永军社区共3个社区。以驻地街路命名。原洮南府,后改为洮南县二街办事处、五街办事处,1988年更名为洮南市永康街道办事处。

通达街道(Tongda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7′33〞至122°48′39〞、北纬45°20′31〞至45°21′36〞。面积2.13平方千米。人口18852人。办事处驻富文东路1672-1号。辖通畅社区、通途社区、通富社区、通庆社区共4个社区。以驻地街路命名。民国时归洮南市政公所管辖;伪满时归三区管辖;光复后1945年成立第二街公所,1957年划分为一、二街公所;1964年改为街道办事处;1968年改为革命委员会,1971年将一、二街合并为一街;1980年改名一街办事处。1981年改为富文街道办事处,1988年更名为通达街道办事处。

光明街道(Guangming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6′43〞至122°47′38〞、北纬45°21′19〞至45°22′12〞。面积2.34平方千米。人口27503人。办事处驻古树南街36号。辖光华社区、光照社区、光大社区共3个社区。以驻地街路命名。民国二年归洮南市政公所管辖,伪满时期归富文区管辖;光复后1945年成立第十二街公所;1957年划分为三、十两个街公所;1964年改为三、十两个街办事处,1968年改为三、十两个街革命委员会,1971年第三、十两个街并为第二街革命委员会;1981年改为二街办事处。1981年改为光明街道办事处。

兴隆街道(Xinglong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6′16〞至122°47′18〞、北纬45°20′27〞至45°21′18〞。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15962人。办事处驻隆新社区。辖隆德社区、隆新社区共2个社区。以驻地街路命名。民国时期归洮南市政公所管辖;伪满时归兴隆区管辖。光复后1945年成立第十街公所,1957年划为四、五两个街公所;1961年改为四、五两个街办事处。1968年改为四、五两个街革命委员会。1971年四、五两个街合并为三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三街办事处。1981年改为兴隆街道办事处。

富文街道(Fuwen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6′43〞至122°47′35〞、北纬45°20′32〞至45°21′18〞。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13535人。办事处驻富强社区。辖富强社区、富兴社区共2个社区。以驻地街路命名。民国时归洮南市政公所管辖;伪满时期归维新区管辖;光复后1945年成立第十九街公所,1957年划分为六、八两个街公所,1964年改为六、八两个街办事处;1968年又改为六、八两个街革命委员会,1971年六、八两个街办事处合并为第四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四街办事处。1981年改为府城街道办事处,1988年洮南镇解体后更名为富文街道办事处。

街道团结街道(Tuanjie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6′27〞至122°47′25〞、北纬45°20′39〞至45°21′32〞。面积2.93平方千米。人口28334人。办事处驻团结西路1111-1号。辖安泰社区、安静社区、安抚社区、安逸社区共4个社区。民国时归洮南市政公所管辖;伪满时期归维新区管辖。1945年光复后,成立第二十二街公所;1957年划分为七、九两个街公所;1964年改为七、九两个街办事处。1968年改为七、九两个街革命委员会。1971年七、九两个街合并为第五街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五街办事处,1981年改为兴安街道办事处。1988年洮南镇解体后更名为团结街道办事处。

向阳街道(Xiangyang Jiedao)邮编:137100

东经122°48′26〞至123°05′43〞、北纬45°08′14〞至45°22′54〞。面积320平方千米。人口14122人。辖朝阳村、 凤凰山村、玉成村、 联合村、金光村、建业村、青松村、 文化村、 新村村、兴隆山村、安乐村共11个村。2005年撤向阳乡设立向阳街道办事处。

原向阳乡(Xiangyang Xiang)邮编:137129

面积320平方千米。人口14122人。乡政府驻朝阳堡。辖玉成村、朝阳村、金光村、青松村、凤凰山村、建业村、联合村、文化村、新村、安乐村、兴隆山村共11个村。

因境内原向阳屯而得名。清初为禁垦荒地,光绪初年开垦。民国时归洮南县管辖,西部为东好保,东部为协和保;日伪时设玉成村(驻乌日罕召,后迁王家子)。光复后1964年曾设洮南县第四区人民政府;1956年撤区划乡,设立玉成、向阳两乡,1958年成立东方红人民公社(包括玉成、向阳两乡和现在的二龙乡全部),1961年分为两个公社二龙、向阳。1962年从东方红人民公社划出,成立向阳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向阳乡。

洮府街道(Taofu Jiedao)邮编:137129

东经122°39′17〞至122°51′35〞、北纬45°17′45〞至45°23′25〞。面积91.4平方千米。人口18832人。辖北郊村、南郊村、西郊村、东郊村、桥南村、万福村、永胜村、福胜村、长龙村、增胜村共10个村。2005年撤洮府乡设立洮府街道办事处。

原洮府乡(Taofu Xiang)邮编:137100

面积91.4平方千米。人口18832人。乡政府驻洮南市区。辖北郊村、南郊村、西郊村、东郊村、桥南村、长龙村、万福村、永胜村、福胜村、增胜村共10个村。

洮府乡因位于洮南镇郊得名。在满清时是蒙古族人游牧地,民国时期此地分别归洮南市政公所,东好保、立业保、大通保分辖。伪满时期这里分别归洮南街公所,大通村公所,黑水村公所分辖,1946年土改后这里分别归洮南县城、关区、大通区三区分辖。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乡,这里大部归洮南镇,另一部分归大通乡辖。1958年公社化后,归洮安县红光公社辖。1962年,从红光公社分出,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1984年更名为洮府乡。

黑水镇黑水镇(Heishui Zhen)邮编:137101

位于洮南市区南13.8千米处,东经122°39′37〞至122°57′41〞、北纬45°05′24〞至45°17′36〞。面积330.36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17271人,其中非农人口1417人。镇政府驻黑水屯。辖黑水村、旭日村、新生村、友好村、东安村、五一村、繁荣村、丰满村共8个村。黑水镇因境内的黑水屯而得名。清光绪初,为蒙古游牧的地方。民国时隶属洮南县东好保和黑保的辖地。日伪统治时期,归黑水村公所管,并在黑水设有警察署。1945年光复后,1946年归洮南县第五区辖管,1951年县将五区改为三区;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小乡为黑水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东风人民公社改为黑水人民公社。1983年改人民公社为乡政府,1985年改为黑水镇。

瓦房镇瓦房镇(Wafang Zhen)邮编:137119

位于洮南市区西北51.5千米处,东经122°09′35〞至122°26′41〞、北纬45°38′46〞至45°49′25〞。面积224.4平方千米。人口21949人。其中镇区面积22.4平方千米,非农业人口1007人。镇政府驻瓦房屯。辖17个行政村:瓦房村、荣华村、长山村、白塔村、福顺村、共和村、靠山村、兴盛村、振林村、三友村、崇德村、怀德村、互助村、悦来村、春阳村、林海村、道岭村。据民国《洮南县志》记载,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瓦房镇,又名龙华镇,隶属洮南府,因驻地瓦房而得。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设第五区,1933年(伪大同2年)设第六区,隶属洮南县,1935年(伪康德2年)设瓦房保,隶属第六区。1937年(伪康德4年)设瓦房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设瓦房镇,洮北县人民政府驻地。1948年9月撤销洮北县并入洮安县(白城县)设瓦房区。1950年改为十一区,隶属白城县,1955年改为瓦房区,1956年撤区划为瓦房镇、共和乡、崇德乡、互助乡。1958年瓦房镇崇德乡、互助乡并入共和乡,同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成立瓦房公社,1983年改为瓦房乡。1984年改为瓦房镇。

安定镇(Anding Zhen) 邮编:137132

位于洮南市城区西南22千米处,东经122°15′37〞至122°29′52〞、北纬45°02′24〞至45°19′46〞。南隔旱河与通榆为界,东与黑水镇接壤,西与车力为邻,北与大通相连。面积476平方千米。人口18871人。镇政府驻张家窝棚。辖兴旺村、太平村、万宝山村、新兴村、友谊村、新光村、明星村、远望村、四海泡村共9个村,2个镇直属场、3个驻在场。以境内原“安定公司”得名。清光绪末期开发。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坤礼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一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南乡。1925年(民国14年),设安定村,隶属第三区。1933年(伪大同2年),设安定村,隶属洮南县第四区。1935年(伪康德2年),设安定保,隶属第三区。1937年(伪康德4年),设安定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隶属洮南县黑水区。1946年改属第五区。1950年改属第三区。1956年撤区划为安定乡。1958年8月与黑水乡合并,隶属东风乡。同年10月改属洮安县。

那金镇那金镇(Najin Zhen)邮编:137109

东经122°00′25〞至122°15′37〞、北纬45°43′14〞至45°46′36〞。面积265.4平方千米。人口19250人。镇政府驻那金村。辖17个行政村:那金村、兴顺村、互利村、宝合村、新立村、富文村、群昌村、向阳山村、好田村、巴海村、益泉村、新农村、林茂村、泰安村、郝关村、里仁村、富泉村。那金由驻地那金屯得名。那金系蒙古语,意为:形容河水来得猛的意思。清代末期开放。1904年(光绪30年)隶属洮南府坝安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三区。1913年(民国二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十四年)设泰安村、兴隆村,隶属第五区。1933年(伪大同二年)设兴隆村,隶属洮南县第六区。1935年(伪康德二年)设兴隆保,仍属第六区。1937年(伪康德四年)设兴隆村,仍属洮安县。1946年隶属洮北县永安区。1948年8月于永安区分开,建立那金区。同年九月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改为十四区,隶属白城县。1955年改为那金区。1956年撤区划为那金、北宁、里仁、新发四乡。1958年北宁、里仁、新发三乡合并到那金乡。同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成立那金人民公社。1983年实行乡、村建制,改那金人民公社为那金乡。1993年改为那金镇。

万宝镇(Wanbao Zhen)邮编:137112

位于洮南市西北部,敖牛山脚下。北距乌兰浩特市50千米,南距突泉县50千米,东距白城市100千米,东南距洮南市130千米。面积187.6平方千米,人口43299人(另有数据:面积234平方千米,人口54576人)。镇政府驻青年社区。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青年社区、万宝社区、红旗社区、永红村、煤窑村、新丰村、德发村、共同村、光华村、宏山村、碱土村、二龙锁口村、永久村、北太平村、红旗村、河南村、三发村、西太平村、兴仁村、前进村。因镇内和附近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煤、铁、铜等,俗称“万宝之地”,镇以此得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六年)隶属洮南市第四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隶属第六区。1933年(伪大同2年),隶属洮南县第七区。1935年(伪康德2年),隶属宝利保。1937年(伪康德4年),隶属洮南县宝利村。1946年隶属洮北县宝利区。1948年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隶属白城县第十五区。1956年隶属煤窑乡。1958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隶属煤窑人民公社。1964年建立万宝镇。2005年与煤窑乡合并为万宝镇。

原万宝镇(Wanbao Zhen)邮编:137112

东经121°45′19〞至121°52′23〞、北纬45°44′18〞至45°47′42〞。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23978人。镇政府驻青年社区。辖永红村、煤窑村、红旗社区、青年社区、万宝社区共2个村、3个社区。

原煤窑乡(Meiyao Xiang)邮编:137113

东经121°38′37〞至121°55′21〞、北纬45°41′16〞至45°52′43〞。面积187.6平方千米。人口19321人。乡政府驻巴台屯。辖新丰村、德发村、共同村、光华村、宏山村、碱土村、二龙锁口村、永久村、北太平村、红旗村、河南村、三发村等。以境内煤窑村得名。清光绪初期开发,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六年)隶属洮南府第四区。1913年(民国二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隶属第六区。1933年(伪大同二年)设宝利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设宝利区隶属洮北县,1948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改为十五区隶属白城县,1956年撤区划为西太平、农业、煤窑、二龙、前进五乡。1958年二龙乡并入煤窑乡,同年10月改属洮安县,1959年煤窑、农业两乡合并,成立煤窑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煤窑乡。2005年撤销并入万宝镇。

大通乡大通乡(Datong Xiang)邮编:137116

东经122°15′51〞至122°40′42〞、北纬45°15′45〞至45°28′13〞。面积364平方千米。人口15973人。乡政府驻三家子。辖14个村:惠清村、爱国村、德信村、林发村、双余村、申家村、长安村、赵民村、富乐村、湖沧村、三富村、黄花村、丰收村、四海村。大通乡因原有大通村而得名。清代初期,此地是蒙古族游牧地。同治末期有蒙古族农牧民在此定居,形成屯落。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兑智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二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西乡。1925年(民国14年)设大通村,隶属第四区。1933年(伪大同2年),设大通村,隶属洮南县第五区。1935年(伪康德2年)设大通保,隶属第四区。1937年(伪康德4年)设大通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设大通区,隶属洮南县。1949年改为第八区。1950年改为第六区。1955年改为大通区。1956年撤区划为大通、赵民二乡。1958年1月赵民乡并入大通乡。1958年8月与五烈士乡合并,隶属志强乡。同年10月改属洮安县。1959年隶属志强人民公社。1962年与志强人民公社分开,成立大通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大通乡。

呼和车力蒙古族乡(Huhecheli Mengguzu Xiang)邮编:137133

东经122°15′27〞至122°32′46〞、北纬45°08′13〞至45°19′27〞。面积260平方千米。人口9420人。乡政府驻立业屯。辖车力村、立业村、榆林村、宏图村、兴发村、创业村共6个村。因屯而得名。清代此地系蒙古族游牧地,1904年隶属洮南府总督府,1909年隶属洮南府第三区,1913年隶属洮南县西乡,1925年属第三区,1933年(伪大同二年)属第四区,伪康德二年(1935年)隶属第四区立业保。伪康德四年(1937年)属大通村,1946年洮南县大通区,1949、1950年改属第八、六区 ,1955年属大通区,1956年撤区隶属赵民乡,1958年改属志强乡,1959年属志强人民公社,1979年改为呼和车力蒙古族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呼和车力蒙古族乡。

二龙乡(Erlong Xiang)邮编:137131

东经122°55′18〞至123°20′49〞、北纬45°08′24〞至45°27′14〞。面积561平方千米。人口15717人。乡政府驻四棵树屯。辖保民村、仁义村、兴义村、新政村、立志村、二龙村、民治村、三家子村、光明村、建民村共10个村。因原驻地二龙索口屯得名,1961年秋迁往四棵树。民国时期归洮南县管辖为兴亚、协合两个保,日伪时为协合村所辖。1946年为洮南县四区,1955年为向阳区,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乡分为玉成、向阳、民治、光义四个小乡。1958年公社化时四个小乡合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61年春为二龙公社。1983年改为二龙乡。

蛟流河乡蛟流河乡(Jiaoliuhe Xiang)邮编:137117

东经122°19′26〞至122°33′38〞、北纬45°23′31〞至45°36′29〞。面积286.9平方千米。人口17462人。乡政府驻王海山店。辖昌盛村、龙山村、先锋村、山河村、蛟河村、双兴村、光荣村、志强村、五烈士村、姚炎村共10个村。以乡境内的蛟流河得名。明末清初,此地系蒙古族游牧地,光绪末年开发。1904年隶属洮南府坎安社。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二区。民国二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1946年仍属洮南县。1946年设新立区,隶属洮北县,同年十月划归洮南县。以后改为第五区、第七区和新立区。1956年撤区划为新立、姚炎、五烈士三个乡。1958年1月成立新立、姚炎二乡合并列五烈士乡。同年8月更名志强乡,1959年成立志强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新立人民公社,1976年改为姚炎公社,1981年改为蛟流河公社。1983年改蛟流河乡。

永茂乡(Yongmao Xiang)邮编:137118

东经122°09′37〞至122°25′29〞、北纬45°29′28〞至45°21′37〞。面积294平方千米。人口14546人。乡政府驻二段屯。辖二段村、引蛟村、五棵树村、头段村、九家子村、永丰村、茂好村、三段村、永兴村、四段村、兴德村、新胜村共12个村。以境内原永茂村得名。民国时期归黑龙江省洮南县辖,为富贵保。日伪时期,归黑龙江省洮南县辖,为富贵村。1946年土改后,归洮北县辖,为富贵区。1948年撤销洮北县,该地划归黑龙江省白城县辖,为十二区。1953年该地又划归吉林省白城县辖,为永茂乡。1958年公社化时,撤销白城县,此地改为洮安县永茂公社。1983年改为永茂乡。

聚宝乡(Jubao Xiang)邮编:137121

经121°58′27〞至122°10′39〞、北纬45°30′18〞至45°41′26〞。面积262平方千米。人口10377人。乡政府驻龙泉村。辖龙泉村、长久村、金蟾村、黑顶村、丁家村、四平村、长兴村、宝泉村共8个村。以境内原聚宝村得名。民国时期归洮南县管辖,为永平保。日伪时期归洮南县管辖,为永平村公所。1945年光复后归洮北县永平区,1948年洮北县撤销划归白城县十三区,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归乡为黑顶乡。1958年公社化时,白城县撤销划归洮安县为野马图公社,1961年野马图公社分为两个公社,这里为聚宝公社,因聚宝大队是本公社的中心地,故取名聚宝公社,1983年改为聚宝乡。

福顺乡(Fushun Xiang)邮编:137124

面积304.91平方千米。人口33068人。辖庆茂村、庆平村、庆太村、富裕村、翻身村、振兴村、东胜村、建国村、红星村、中心村、德胜村、六家子村、幸福村、草房村、福安村、粉坊村、金生村、温宝村、 新德村、吉安村、长岗村、大榆树村、袁家村、五家子村、创新村、翟家村、富源村、如意村、春华村共29个村。2005年,福顺乡、幸福乡和兴业乡合并为福顺乡(“洮南市地名网”为福顺镇)。

原兴业乡(Xingye Xiang)邮编:137125

东经122°22′37〞至122°29′41〞、北纬45°35′34〞至45°43′28〞。面积70.91平方千米。人口9350人。乡政府驻大榆树。辖大榆树村、袁家村、五家子村、创新村、翟家村、富源村、如意村、春华村共8个村。

沿用原兴业村之名。此地在清蒙古人游牧地,清道光以后此地为蒙古扎萨克图王族领地。民国时归洮南县富贵保辖,伪满时归洮南县辖,为富贵村公所。1946年土改后归洮北县辖,为十二区(政府)。1948年秋又归白城县辖,为兴业乡。1958年公社化时,归洮安县辖为兴业人民公社。1962年又与永茂人民公社分开为兴业乡。2005年撤销。

原幸福乡(Xingfu Xiang)邮编:137123

东经122°33′29〞至122°46′35〞、北纬45°22′41〞至45°28′37〞。面积140平方千米。人口11041人。乡政府驻草房村。辖六家子村、幸福村、草房村、福安村、粉坊村、金生村、温宝村、新德村、吉安村、长岗村共10个村。

以境内幸福村得名。此地在清末以前为蒙古族人游牧地。民国期间为洮南县新德宝(南部)、福顺保(北部)辖。伪满期间归洮南县辖,为新德村公所。1946年土改后,这里为洮南县区政府,1948年归洮南县二区辖,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乡归洮南县辖,为温保乡。1958年公社化时,归洮安县辖,为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该公社分为福顺、平安两个公社,这里为平安公社,1964年因为与本县平安公社重名,故改为幸福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幸福乡。2005年撤销。

东升乡(Dongsheng Xiang)邮编:137111

东经121°47′37〞至122°00′22〞、北纬45°45′26〞至45°57′16〞。面积182平方千米。人口14949人。乡政府驻东升屯。辖东升村、永德村、福民村、桂林村、富强村、兴泉村、东平村、国光村、古树村、兴安村、进步村共11个村。由驻地东升屯得名。清光绪初年系蒙古族游牧地。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四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隶属第四区。1933年(伪大同2年),隶属洮南县第七区。1935年(伪康德2年),隶属第七区万宝保。1937年(伪康德4年),隶属万宝村,仍归洮南县。1946年隶属洮北县宝利区。1948年隶属洮安县(白城县)万宝区。1950年改属白城县第十六区。1956年撤区划为东升乡。1958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与万宝、福民二乡合并,成立东升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东升乡。

万宝乡(Wanbao Xiang)邮编:137114

东经121°46′45〞至121°58′32〞、北纬45°50′17〞至45°55′22〞。面积91.3平方千米。人口9220人。乡政府驻新民屯。辖新民村、团结村、马鞍村、复盛村、复茂村、民主村、三义村、东立村、三立村、四立村共10个村。因境内多矿藏,又是重点产粮区,俗称“万宝之地”,故得此名。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四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隶属第六区。1933年(伪大同2年),设万宝村,隶属洮南县第七区。1935年(伪康德2年),设万宝保,隶属第七区。1937年(伪康德4年),设万宝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隶属洮北县宝利区。1948年设万宝区,隶属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改为十六区,隶属白城县。1955年改为万宝区。1956年撤区划为星光、满兴、东升、新起、仁义、福民六乡。1958年星光、满兴(团结)乡合并,隶属东升人民公社。1962年从东升人民公社分出,成立万宝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万宝乡。

野马乡野马乡(Yema Xiang)邮编:137122

东经122°55′34〞至122°11′19〞、北纬45°38′47〞至45°47′24〞。面积182平方千米。人口10615人。乡政府驻茂好庙。辖双合村、德惠村、新明村、平原村、新安村、金山村、东山村、永安村、安山村、苇塘村、野马图村共11个村。以境内野马图村得名。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灌木丛生,人烟稀少,是羚羊(黄羊)繁殖、栖息的地方。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元年),设第四区,隶属洮南府。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设茂林村,隶属第六区。1933年(伪大同2年),设第七区,隶属洮南县。1935年(伪康德2年),设永安保,隶属第七区。1937年(伪康德4年),设永安村,仍属洮南县。1946年设永安区,隶属洮北县。1948年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改为十三区,隶属白城县。1955年改为永安区。1956年撤区划为野马图乡、金山乡、四合乡、黑顶山乡。1958年合并为野马、金山二乡,同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二乡合并,成立野马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野马乡。

胡力吐蒙古族乡(Hulitu Mengguzu Xiang)邮编:137115

东经121°45′47〞至122°00′21〞、北纬45°54′54〞至46°01′18〞。面积149.6平方千米。人口9163人。乡政府驻胡力吐屯。辖胡力吐村、育林村、晋隆村、长青村、水泉村、新起村、双庙村、炭窑村、双发村、满兴村共10个村。因驻地胡力吐屯而得名。1904年(光绪三十年),隶属洮南府乾平社。1909年(宣统元年)隶属洮南府第四区。1913年(民国2年),隶属洮南县北乡。1925年(民国14年),设晋隆村,隶属第六区。1933年(伪大同2年),隶属洮南县第七区。1935年(伪康德2年),隶属第七区万宝保.1946年隶属洮北县宝利区。1948年划归洮安县(白城县)。1950年改属白城县十六区。1956年撤区划为仁义、新起二乡。1958年两乡乡合并,改为胡力吐蒙古族乡,同年10月划归洮安县。1959年成立胡力吐蒙古族人民公社。1976年划归科尔沁右翼前旗。1979年仍划归洮安县。1983年改为胡力吐蒙古族乡。

§ 参考资料

吉林省行政区划网站、吉林省情网、洮南市地名网

http://www.qsng.cn/html/bkjzx/csyxzView/20070823124273.html

http://trip.ungou.com/220881.html

http://www.xzqh.org/quhua/22jl/0881tn.htm

http://www.taonan.gov.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