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永陵博物馆
释义

§ 概述

永陵博物馆概貌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 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

§ 特色

永陵博物馆永陵博物馆的永陵即王建墓,位于成都市西门外三洞桥。王建(847~918),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桥。1942年该墓被人们发掘确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 文化内涵

永陵博物馆的石像永陵博物馆包括了永陵周围的系列文物。永陵是多年来被称作抚琴台的永陵陵台外观为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其圆径80m,高15m,墓室建了陵台之下,以十四道石砌拱券为其骨架,形成墓室三进,全长30.8m。墓室的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从而形成了中国仅见的地面帝王陵墓。显示了它独特的地方特点。旧时的陵园面貌虽已无从查考,但是根据王建当时独霸了天府之国的地区,国事也多年安定这一情况来推断,陵园建筑规模可能是较为可观的。按[宋代]记述,永陵地上宫殿内的壁画就有五百多堵,也可推知其建筑是相当宏大和华丽的了。近年在陵墓附近还发现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与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来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兽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条石所砌成的基础,对于封土的保护起很大作用。此种形制,在秦、汉、唐、宋诸陵中尚不多见,而[明清]帝陵则已发展成为高大的宝城了。

王建墓的地宫与北方诸陵也有不同之点,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从地面浅处建筑,埋在封土之内。地宫由十四道双重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二十三点四米。三室之间均以木门相隔。前室相当于墓道,是进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还残存了珍贵的彩画。彩画的内容为“串枝莲”的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门上的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都是墓内的原物。永陵博物馆展厅中室是地宫的主体,规模也较大。正中是一个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须弥座,称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椁。棺床腰部的东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乐舞蹈雕刻。正面4幅,两侧各10幅,共计24幅。其内容依次为:1、击羯鼓;2、击铜钹;3、吹贝;4、吹笙;5、吹叶;6、弹箜篌;7、吹筚篥;8、弹筝;9、吹排箫;10、吹 ;11、拍板;12、舞蹈;13、舞蹈;14、弹琵琶;15、击都昙鼓;16、击齐鼓;17、击腰鼓;18、吹笛;19、吹筚篥;20、拍板;21、击羯鼓;22、击鸡娄鼓和摇鼗鼓;23、击答腊鼓;24、击毛员鼓。这各执不同乐器的乐伎二十四人,为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中国音乐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现实下,这组[唐代]乐伎石刻的发现,填补了文献研究的不足,因之,它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化石标本,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这一成组的乐舞石刻,是隋唐]宫廷坐部伎歌舞乐队的缩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健舞,舞姿雄壮矫捷,诸如剑器舞、浑脱舞、胡旋舞等;一类为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绿腰舞、春莺啭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长袖轻拂,举足踏节,即是软舞的一个镜头。永陵博物馆墓室展厅这二十四幅石雕伎乐舞蹈像,备极精美,身材丰盈,容貌圆润,尚具有唐代美人的特点。舞蹈者广袖轻舒,好似在翩翩起舞;奏乐者手持乐器,或吹、或打、或奏,表情自然,神态生动逼真;俨如一支五代时期宫廷舞乐队伍的缩影。这组舞乐石雕,不仅是难得的精美艺术品,而且也是古代音乐舞蹈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唐代的宫廷燕乐,根据音乐内容以及乐器的编配,分为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结合文献参证,可各这一乐队使用的乐器,既有周秦以来的华夏系统的笙、箫、筝、笛,也有[汉代][唐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羯鼓、腰鼓、筚篥、吹叶,甚至还有从外国传来的琵琶、箜篌、铜钹等。而其所演奏的,应是一种以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中原地区某些音调的音乐,亦即所称为“燕乐”风格的音乐。隋唐燕乐的兴起,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其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棺床的四周脚下,尚有十二个半身武士俑,均为立体圆雕胸像,好象从地内涌出一般。头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状。他们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手腕之上,把整个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确属难得佳作。后室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内设“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为正坐姿态,高96cm,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袍袖狭小而长,双手合入于袖内。石像的面部深目浓眉,隆准高颧,神态庄重安祥,与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 参观指南

永陵博物馆地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10号

电话:028-8776068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