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陵[前蜀] |
释义 | § 基本简介 永陵[前蜀]石刻 前蜀永陵,又称王建墓,即永陵,墓中保存着优美的石雕。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唐天复时被封蜀王,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为人“多智诈,善待士,唐末士人多依附”。死于成都,葬在永陵。永陵封土为陵,呈圆形。墓室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都有木门间隔。中室面积比较大,是全墓的主体部分。王建的石棺床在中室的偏中央,床上有玉板台阶三层,棺椁就停放在台阶之上。墓室早年曾经被盗,棺椁早已朽烂。石棺床的东、西、南三面有二十多幅石刻画,内容为二十多名乐伎弹、跳、吹、击演奏伴舞的形象,这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极其珍贵的文物。 七十年代初,成都某乡的农民修屋时,在离王建永陵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出一尊石人,可能是永陵园之物。石人完好无缺,头戴素冠,身佩长剑,造型生动,线条古朴粗犷。石人是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重达四千多公斤。帝陵前设置如此高大的石像,在五代十国时期极为罕见,反映了前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情况。 § 考古发掘 永陵[前蜀]内部 1942年该墓被人们发掘确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是唐末五代时期封建统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忠君、勤政、谋勇兼备、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纳直言、廉恭俭素、仁爱士卒、劝课农桑发展生产,政绩绰著。在王建励精图治之下,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国力最强的国家。都城成都亦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以及文物,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精品。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乐伎浮雕以不同姿态,手持汉族的笙、筝、排箫、笛和自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铜拨、琵琶等乐永陵[前蜀]大门 器,是研究隋唐五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物,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颇受国内外专家关注。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此外,永陵博物馆(王建墓)附设的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 前蜀共有两位皇帝,历时二十三年。王建便是前蜀的开国之君。埋葬王建的永陵,民间俗称王建墓。据传说,这里曾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关于王建墓兴建时的情况,包括陵园范围的大小,封土的高低,地面建筑的布局等等,史书均缺乏记载,现已无法弄清楚了。1942-1943年,在著名学者冯汉驥的主持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前四川博物馆联合对永陵进行了发掘,终于揭开了永陵地宫之谜。 § 建筑结构 永陵[前蜀] 永陵地宫由十四道双重拱卷构成。卷间的石板表面,从里到外,依次涂有红泥、白垩,外施彩绘。卷顶为天青色,壁面为朱色。地宫南面开门,没有墓道,全长三十点八米。地宫分前室、中室和后室三个部分。前室起着墓道的作用。在此室的石卷上,还残存有彩色图案串枝莲。这是中国古代墓室中常见的图案。在朱漆的大门上,还有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这都是当时的原物。中室是永陵地宫的主体建筑,规模也比较大。中间,有一座用青白大理石砌筑的棺床。现在,棺床上放置的王建棺椁早已不存,而棺床旁边的二十四幅伎乐雕刻,和棺床四角的十二尊抬棺半身武士像,却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在棺床四角的东、西两侧,有二十尊抬着棺材的圆雕武士像。这十二位武士,顶盔贯甲,体格健壮;均为半身,似从地下涌出。设计精巧,神像表情严肃,也是不可多得的五代石刻精品。后室是放置王建玉石雕像的地方。室内有御床。床上放置的就是王建坐像。像高零点九八米。王建头戴巾,身穿袍,腰系玉带,两手拢袖,神态庄重。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前蜀永陵的封土为圆形,现高十五米,直径八十余米。封土的四周,有整块条石砌筑的基础。这种基础,可以保护封土,防止流失。但是,在唐以前的帝王陵墓中,却很少发现。到了明、清时期,便发展成为宝城。因此,永陵的封土石基,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永陵封土之外,人们还发现了砖基三道,似为墙垣遗址。在正面第一道和第二道砖基之间,还有包砖的夯土墩一对。这好像是陵前大门之类的建筑遗址。宋代人记载,永陵的宫殿壁画多达五百余堵。1971年,人们又在永陵陵前三百米处,挖得石刻文臣像一尊。文臣像的大小,与唐代乾陵神道上的石人像相差无几。这些情况表明,当年的永陵规模不算小,地面建筑及其装饰,可能也相当豪华。 § 乱世枭雄 永陵[前蜀]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人。青少年时代,屠牛盗驴,贩卖私盐。但他聪明果敢,极善投机,生逢乱世乃适得其所。他因在战乱中保护狼狈出逃四川的唐僖宗有功,从一个神策军小卒升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他利用唐昭宗讨伐企图抗衡朝廷的四川节度使陈敬遭之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任剑南四川节度使, 后被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朱全忠代唐建后梁,王建看时机成熟,便在四川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王建比较注意招揽人才,劝课农桑,为西蜀的安定富裕和文化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元918年,王建病逝,葬永陵,俗称王建墓。 § 写实佳作 永陵[前蜀] 永陵封土为圆形,现直径80余米,高15米。陵台之外,每隔二米半或一米半筑砖基1道,共3道,似为陵垣遗迹。正面第一、三道砖基之间,建包砖夯土墩1对。墓室建于陵台之下,南向,无墓道,全长30.8米。以14道红砂岩砌筑的拱券为骨架,券间铺以石板和券石,石板表面次第涂抹细泥、白垩,其上再施彩。券顶天青色,壁面朱色。分前中后3室,每室装木门1对,室间有甬道相通。中室中央偏后有须弥座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两旁列有托棺床的12神半身透雕石像,石像均顶盔贯甲,孔武肃穆。后室建石床,称为“御床”,床上置墓主之圆雕像及谥册、玉哀册、谥宝等法物,墓主雕像头戴折口中,身着袍服,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神态威严而慈祥,符合史籍所载王建之相貌, 堪称古代写实精神的佳作。 旧抚琴台:在四川成都西门外三洞桥附近,有一个土台,突兀于平地之上。虽然高度只有十五米多,并不算高大,但在成都这块平地上,也算得是突出的了。多年来它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抚琴台,有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抚琴之处,也有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抚琴的地方。可是都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和实物作证,因而也就无从定论,长期以来成了一个谜。 1942年,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科学发掘,这个谜终于揭开了。它原来不是什么抚琴台,而是一个古代帝王的陵墓,即五代埋藏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 宫廷乐队:永陵最珍贵之处在于棺床四周或舞或奏的乐伎浮雕, 这些乐伎位于棺床东西南三面,共24人,其中舞者2人,奏乐者22人,姿态有别,表情各异,操着琵琶、柏板、筚、篥、笙、萧、笛、鼓、吹叶等,弹击拍吹各种乐器,共20种23件,组成一个完整的宫廷乐队。 § 高超技艺 永陵[前蜀]茶楼 棺床乐伎服饰华丽,面貌丰腴圆润,而作为抬棺的12神更是逼真异常,神态沉着勇猛。12神和24乐伎的石刻是杰出的,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少见的艺术精品。伎乐的舞伎是2个主像,作挥袖对舞的姿态,给人以委婉柔和的优美之感。其余乐伎均各执乐器作伴奏状,熟练灵活,如闻其声, 面相也体现出运用各种乐器的精神变化。奏弦乐的竖耳沉思,鼓乐的节拍紧张,吹叶的腮满目睁,吹笛的则两目凝视。这种仔细而深刻的从内在精神活动表现到面部神情,以及乐器曲调的完全融合,有如一气呵成,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精细观察和深刻体会。雕刻技术更是纵刀妍丽,娴熟洗练。12神的面部表情和肌肉紧张部分,运用夸张手法,十分恰当。肘和手腕的粗硕和雄健,似把全身力量都集中上来作重大抬扶,更巧妙地借面部嘴巴的种种特殊动作,把12神表现得丝毫无雷同之处,而这种意匠经营,只有很高艺术修养和技巧才能办到。 § 参考资料 [1] 中国传统文化 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1-12/2114852125.html [2] 成都游记 http://www.17u.com/blog/article/44008.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