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棉立枯病 |
释义 | § 形态特征 棉立枯病病茎(白色部分为病菌的气生菌丝 棉种萌发前侵染而造成烂种,萌发后末出土前被侵染而引起烂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呈明显缢缩,病苗萎蔫倒伏枯死。拔起病苗,茎基部以下的皮层均遗留土壤中,仅存尖纫的鼠尾状木质部。子叶受害后,多在子叶中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常脱落穿孔。此病发生后常导致棉苗成片死亡。在病苗、死苗的茎基部及周围、土面常见到白色稀疏菌丝体。 § 症状病原 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xoctonia solani Huhn.,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棉花茎基缢缩状 菌丝初期无色,较纤细;老熟后呈黄褐色,较粗壮,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略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一隔膜。菌核初白色,成熟时暗褐色,形状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担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无色,单胞,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泡子,担泡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尺度为9-15微米×6一13微米(图10—1)。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17—28℃,pH值3.4—9.2范围内都能发育,以pH值6.8最适。病菌可侵染棉花、大麦、小麦、甜菜、黄麻、红麻、玉米、高粱、马铃薯、茄子、花生、大豆、烟草、萝卜等200多种植物。 § 发病因素 棉立枯病病菌1.菌丝体2.担子及担孢子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苗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各种病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均需要较高湿度,因此,阴雨天多最适棉苗病害发生。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遇到低温多雨会影响棉籽萌发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棉花生长发育不良,降低抗病力,发病重。特别是低温伴随有寒流和阴雨,有利于叶部病害大发生,而造成成片死苗。 2.棉种质量棉种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生活力弱,播种后出苗缓慢,棉苗生长衰弱,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发病重。 3.耕作栽培措施连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翌年初侵染来源多,发病较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中水分过多,通气性差,土温偏低,土质粘重,土壤板结,致使棉苗出土困难,易导致烂种、烂芽,出苗后生长发育不良,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发病较重。播种过早、过深或覆土过厚,棉种萌芽慢,出苗延迟,常造成烂种、烂芽。畦边行间种植油菜或蚕豆,使棉苗遮阴面过大,光照弱,湿度大,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钾肥,会使棉苗生长柔嫩而易感病。不及时松土、除草、追肥、问苗、治虫等,均会造成棉苗生育不良,促使发病加重。 § 发病规律 棉花立枯病病害循环示意图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可直接侵入幼茎为害棉苗。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一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有寒流降温或阴湿多雨,立枯病就会严g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期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一般排水不良、地势低洼以及上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 防治方法 棉苗病害种类多,往往混合发生,因此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棉种处理与及时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l.棉种处理播种前必须精选高质量棉种,经硫酸脱绒,以消灭表面的各种病菌,汰除小籽、瘪粒、杂籽及虫蛀籽,再进行晒种30—60小时,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增强棉苗抗病力。 2.如强耕作栽培管理 (1)合理轮作、深耕改土2合理轮作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可减轻发病。 (2)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适期播种,可减轻发病。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棉田增施有机肥,促进棉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能抑制病原菌侵染棉苗。 (4)加强田问管理:出苗后应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有利于棉苗根系发育,抑制根部发病。阴雨天多时,及时开沟排水防渍。加强治虫,及时间苗、将病苗、死苗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问病菌传染。 3.药剂防治棉苗在低温多雨情况下易发生多种病害,特别是寒流侵袭和长期阴雨连绵,大量发生病苗,死苗。因此在寒流及阴雨前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在出苗80%左右应进行喷药,以后根据病情决定喷药次数及药剂种类和浓度。常用药剂有10.25%一0.5%等量式波尔多液。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