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简
释义 杨简

§ 个人简历

1911年8月8日 出生于广东省梅县。

1926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附中。

1928年 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预科。

1934年 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

1934~1936年 任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教、讲师。

1936~1938年 于高级病理师资进修班学习。

1939~1945年 任岭南大学孙逸仙医学院、广州光华医学院、江西医专、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副教授、教授等。

§ 生平

杨简

杨简,1911年8月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东门外的一个没落中的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2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附中,以后经过中山大学医学院两年的预科学习,顺利转入医本科。1934年医学院毕业,名列前茅,获优学金牌奖。开始他本意要当一名外科医生,但病理系主任梁伯强教授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多次登门相聘他留校任教。杨简决定改变初衷,致力于病理学专业,任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教、讲师,成为梁伯强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1936~1938年和梁伯强和秦光煜教授主持和指导的高级病理师资进修班学习。梁伯强素以办事认真、治学态度严谨而著称,他的热心科教事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杨简的影响很大。杨简毕业后3年内已先后发表6篇科学论文:“二百零六例尸体解剖的死亡原因及其与气候的关系”、“显微镜冷切片粘贴的简便法”、“广州气候对于死亡原因的影响”、“广东中国瓜仁虫症(Clonorchiasis sinensis)的病理解剖研究”、“人鱼畸形(sirenomelus,sympus dipus)的研究”,并与梁伯强合著“军用毒气病之病理及治疗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医学院先后迁至云南省及广东省罗定、乐昌等地。杨简除完成本院教学任务外,还兼任同时内迁的一些医学院校的病理教学工作,1939~1945年任岭南大学孙逸仙医学院、广州光华医学院、江西医专、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杨简随学校迁回广州。于第二年被派往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病理解剖室进修病理学和肿瘤学。1948年6月他谢绝美方的挽留回国。中山医学院在他未回国时就任命他为副院长,1949年梁伯强院长出国期间他又被任命为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许多人纷纷出国,亲友们劝杨简离去,但他坚决地留下来。1949~1952年在中山医学院继续任教。1952年任大连医学院病理学教授。1953年,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准备在北京建立。杨简到京筹建。1953~1956年他担任第四研究室主任,兼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约研究员,继续从事实验肿瘤学研究工作,发表了有关神经系统对小鼠实验性肿瘤发生和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数篇。在此期间杨简还两次率领调查小组赴东北进行大骨节病的调查,提出了“镰刀菌对大骨节病发生有重要影响”的见解。1954年,杨简与张锡均、吴襄组成代表团(张锡均任团长),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参加国际巴甫洛夫学术讨论会。1957~1968年,杨简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病理学教授、副主任,兼中国医科大学(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为发展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了实验医学研究所。杨简又调任该所病理系副主任、研究员、教授,兼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从此继续开展实验肿瘤学研究23个春秋。1969~197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四川分院第一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学研究室主任、教授。1978年杨简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1979年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组主任、教授。1979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此外杨简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 主要论著

1 杨简.《二百零三例尸体解剖的死亡原因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卫生部医育月刊,1935,2:3.

2 梁伯强,杨简.《军用毒气病之病理及治疗法》.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研究所,1937.

3 杨简.《广州气候对于死亡原因的影响》.中华医学杂志,1937,23:1006.

4 梁伯强,杨简.《广东中国瓜仁虫症(Clonorchiasis sinensis)的病理解剖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37,23:995.

5 杨简,李瑛.《“人鱼畸形(sirenomelus,sympus dipus)的研究》.中山学报,1938,5:15~19.等等。

§ 主要贡献

杨简(中)

杨简一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在实验肿瘤上。在移植性肿瘤、食管癌和子宫颈癌病因学以及肿瘤侵袭与转移方面都有所贡献。早在17至18世纪国外学者已在多种移植性肿瘤研究方面获得成功,为实验肿瘤学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这个学科的研究工作是在1950年代开始的。1953年杨简用化学致癌物质甲基胆蒽成功地在小鼠诱发出中国第一例小鼠梭形细胞肉瘤,并建立了第一株移植肿瘤株。这是具有实验应用价值的研究模型,为筛选抗肿瘤病药物提供有用的工具。随后他在实验医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瘤株实验室,利用中国的材料培育了10种动物可移植性瘤株,并引进国外的大鼠、小鼠及兔瘤株十余种,系统地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组织学类型,建立了一套瘤株保种传代方法及操作规程,在全国许多科研、教学单位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杨简开展了子宫颈癌的实验病因学研究。通过大量动物实验的结果分析,说明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的综合作用。局部因素中人的包皮垢和全身因素中的动情激素的长期作用可能是致癌因素;局部因素中子宫颈的慢性创伤可能是促癌因素。此外,他观察了大量病理组织切片,从病理形态学的分析提出小鼠宫颈癌病理变化的分级标准和命名。杨简工作十分细致,在实验过程中他还观察到对实验小鼠长期单独注射动情激素后不仅能诱发出子宫颈癌、阴道癌,还能诱发出尿道癌,这是一个新的发现。1962年杨简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并提交一份报告,题为“局部因素与全身的综合作用对于诱发小鼠宫颈癌、阴道癌与尿道癌的实验研究”,全文发表于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是中国子宫颈癌实验病因学研究的一篇重要学术论文。

杨简的另一研究领域是食管癌。他首先从方法学入手,建立了食管癌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及癌前模型,用以验证食管癌高发区现场的可疑病因、发病条件,并开展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杨简建立了大面积器官上皮的“表面杂色法”,此法系将铁苏木素染色液涂于器官粘膜上皮表面,胞核着色而胞浆不着色,肿瘤细胞核大而深染,故瘤性组织染成深黑色,与正常组织不染色或染成淡蓝灰色相区别,可以根据组织染色的不同,在固定的组织标本上研究食管粘膜早期病理形态学。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对食管癌研究本身具有意义,同时亦可为其他癌症研究借鉴。1964年杨简带领研究组深入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进行病因调查。他不辞劳苦,走遍了林县的15个公社,挨家挨户地调查癌户与非癌户,访问了数以万计的人,详细地填写了记录,并采集了许多可能与致癌有关的当地食品、烟熏物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化验,并进行动物实验。同时还奔赴食管癌高发区山西省的平顺县及食管癌低发区河南省密县等进行对比调查。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霉变食物、遗传、化学致癌物、维生素缺乏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的病因线索,为阐明食管癌病因提供科学依据。经过10余年的深入研究,杨简实验室共发表了28篇有关食管癌研究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于198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结集出版专著《食管癌的实验研究》。该书内容丰富,包括动物模型与方法学的建立、现场病因调查与验证、发病学与有关基础理论的阐明、癌变的免疫学与病理形态学等,收集了大量科学数据,丰富了对食管癌病因与发病学的认识。

§ 工作经历

1978年杨简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的编委。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临床上75%以上的肿瘤患者死于癌的侵袭与转移。癌细胞如何侵袭?这是杨简要通过研究来回答的难题。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这个问题。他首先从基础做起,建立肿瘤转移模型,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细心地观察肿瘤侵袭的方式和不同动物肿瘤的转移特性。他发现各种癌细胞的侵袭方式与阿米巴的阿米巴样运动相似,都是以伪足的形式通过细胞自然间隙,穿过基底膜而进入正常器官的内部。杨简将这个侵袭过程总结归纳为5个连续阶段。他富有想象力地认为恶性侵袭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为了寻找最佳的营养环境。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侵袭与转移的本质与规律是很有意义的。在短短的几年中他先后发表了12篇有关的科学论文,并应德国洪堡基金会的邀请,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讲学、交流。可惜回国后不久,他身患癌症,不得不中止了研究工作。杨简不仅是医学科学家,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自1934年毕业任教以来,一直在各医学院校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培养医学本科生、病理高级师资、进修生、研究生。当研究所迁至四川省简阳县的山沟时,他还继续培养所内及所外的工作人员,并指导当地县医院的病理医生开展病理检验工作。他多次参加编写病理学教科书,编写了《实用肿瘤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参加翻译了多种医学书籍,其中有两本较大型的专著《肿瘤的科学基础》、《癌的病理生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