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立铭
释义

§ 简介

杨立铭杨立铭,理论物理学家。江苏溧水人。 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50年代探讨过量子化规则,以运动方程为第一性,导出了动量在坐标表象中最普遍的表达式,后经H.S.Green推广, 导致了满足仲统计的广义量子化方法。 与导师M.Born合作,借助汤费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当时刚发现的原子核的幻数。在原子核多体理论、特别是核内粒子间关联及核内集体运动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赞赏的成果,提出了算符化的波戈留玻夫变换,建立了系统的原子核集体运动的微观理论,阐明了核子间关联与集体运动的动力学对称性。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

§ 简历

杨立铭在学术会议上杨立铭,1919年2月20日生于江苏省溧水县,2003年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1942年7月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机械系。1946年4月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M·玻恩教授,1948年12月获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到1951年10月。1951年12月至1952年7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9月开始,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留英期间,曾在量子化规则、流体统计理论及原子核幻数的统计解释等方面取得了有特色的理论成果。

回国后集中研究原子核理论,特别是核多体理论及核集体运动。对50年代以来由实验及唯象分析揭示出来的原子核低激发区的主要自由度及动力学对称性进行详尽的微观研究,提出算符化的波戈留波夫变换,较严格地处理了粒子关联对的结构,从而为唯象理论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并由此对后者加以扩充。

专于原子核理论关于原子核集体运动形态以及核内新自由度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撰有论文《谐振子量子化学的另一途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微观研究》,著有《原子核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微观理论》、《原子核理论讲义》等。

§ 生平

杨立铭杨立铭出生于一个比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当了小学教师。母亲勤俭持家。在他们的敦促下,杨立铭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和简朴的习性。1937年日本的侵华战争爆发,日本飞机到处狂轰滥炸,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了大西南。在四川读中学时,下决心学工程,要工业救国。当他中学毕业被保送上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央大学机械系。

进入大学后,他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要建设好一个国家,需要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一个人在年轻时期,应该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努力。从自身的条件与爱好看,杨立铭倾向于学数理而不是工程。经过几年时间,大学毕业后他才下定决心要改变专业方向,但采取渐进的方式,一面在机械系任助教,一面自学与旁听理科课程。

1945年冬,他有机会到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大工厂实习,应用他的机械工程的基础,为他们解决了一个渴望多年而未获解决的刀具设计问题,对此他们自然对杨立铭很感谢。他提出要去大学学习,他们也欣然同意。杨立铭于1946年4月来到爱丁堡大学,向自己景仰已久的当代物理学大师M·玻恩教授提出申请。他审慎地端详一下这个来自东方的愣小伙子,又看了看杨立铭的成绩单,便答应让其试试看。就这样杨立铭走进了理论物理的殿堂,开始了一生中全新的一页。

尽管杨立铭已做过一些准备,工程基础与物理基础间的差距在他身上仍然是存在的,对此杨立铭有充分信心与勇气去克服。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愉快的。当时玻恩教授正在与他的得意门生H.S.格林着手建立一个液体统计理论,他要杨立铭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混合液体,特别着重于两种不同原子间的扩散。这个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为当时的铀238与铀235的分离就是靠扩散来完成的。几个月后玻恩教授对杨立铭已经有了信心,他为杨立铭从英国哈威尔原子能研究中心申请到一个奖学金,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约一年后杨立铭到这个中心去汇报杨立铭的研究成果,讲的是通过追踪流体内个别原子的运动,导出混合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它是杨立铭博士论文的一部分,1949年发表在Proc.Roy.Soc.上。杨立铭于1948年底获得了理论物理博士学位(Ph.D.),当时H.S.格林在他得了Ph.D.学位以后又将完成他的D.Sc.学位,他劝杨立铭也念一个D.Sc.学位。杨立铭的想法是:在多个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工作可以扩大杨立铭的知识面与工作面,这与继续再攻读一个D.Sc.学位有一点矛盾的。结果杨立铭选择了仍留在玻恩教授身边作他的研究助手。

在以后的几年里杨立铭的工作模式好似打游击战,在一个小山头打上几枪又转移到另一个山头去。起初杨立铭对量子化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是否在正则量子化的背后还有更基本的东西?就谐振子这个典型而又重要的例子做了分析后,杨立铭发现运动方程可能是一个更为基本的出发点。杨立铭导出一个在坐标表象中动量的最普遍的表达式,再加上对波函数解析性质的要求,就可以唯一地导出正则对易关系。这个工作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几年以后,H.S.格林在此基础上放宽对波函数解析性质的要求导出了推广的量子化关系,称为仲量子化(paraquantization)。后来又被O.W.Greenberg用到强子的夸克模型中。1949年M.G.Mayer与J.H.D.Jensen首次从分析实验数据提出原子核中存在幻数。玻恩教授以他对物理学的深刻理解与广泛联系,立刻觉察到原子核中存在着壳层结构以及可能的统计解释。他要杨立铭用Thomas—Fermi模型对此进行分析。杨立铭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合理的核密度分布下,导出了这些幻数。这使他很高兴,两人共同在Na-ture上发表了这项工作。

1950年杨立铭在学习量子场论的新发展过程中找到了求Dirac矩阵乘积阵迹的简单方法,这个工作发表在Phys.Rev.上,后来被J.M.Jauch及F.Rohrlich收集到他们的书中。

1950年冬,周培源先生去英国访问,并到爱丁堡拜访玻恩教授。他见到杨立铭时,邀请杨立铭去清华大学工作。当时杨立铭已有较好的工作待遇,但作为中国人杨立铭想自己是一定要回祖国参加建设的,何况当时解放不久,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专业人才。至于回国以后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他都不予考虑了,只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必要的专业基础与科研经验,可以在任何地方独立开展工作。于是杨立铭于1951年秋登上了回国的远洋客轮,从此开始了生命中又一新的一页。

回国后的前几年,杨立铭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教学上,但从未放过科研工作,而且常常与培养青年教师、研究生结合起来,与他们共同工作,始终是杨立铭生活中重要一部分。后来杨立铭发现杨立铭国核物理界的很多骨干都是自己的学生,这对他是莫大的安慰,回国前的某些愿望果真实现了。

杨立铭回国后科研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打游击战,而是集中力量在某一个领域打攻坚战。主要集中在原子核理论方面,特别是核多体理论与核集体运动。他们的工作都是与国际上核物理的新发展相呼应的。例如Brueckner多次散射理论、核场论、核内对关联效应、相互作用玻色子理论等。

§ 主要成果

在80年代初期,杨立铭认为原子核的一些基本运动模式,特别在低激发区,已基本上比较清楚,能够解释大量实验数据,一些主要的自由度已经被揭示,可以说低能区的行为多数可以由核内存在的关联对所决定,它们具有近似的玻色子性质。由此得出结论:原子核在低激发区具有近似的动力学对称性,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功。杨立铭们的贡献主要是在这一理论的微观基础上做了切实、详尽的分析论证,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扩充。物理学的前沿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子核物理领域当然也是如此。随着探测粒子的能量的不断提高,及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就会发现原子核内还存在着更多的自由度。

§ 评价

他的学生陈晓林说:“杨先生的执著、认真令人感动,但他待人又极为随和,宽容。在跟他学习工作的20多年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脾气。”

学生们觉得,杨立铭总是循循善诱,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鼓励年轻人大胆闯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他又是极为严谨的,从不轻易发表一篇没有成熟的科研成果,在平常的工作中总是提醒年轻人要虚心学习,密切注意国内外科研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杨立铭逝世后痛心地感叹:“杨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教育界的损失。他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将永垂青史。”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同仁们说:“杨先生谦虚谨慎、诲人不倦的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我们的热忱指导、关心和帮助,使我们长期受益,一生难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