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少宫
释义

§ 概述

林少宫(1954年)

林少宫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学系,194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5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地顿大学任讲师。1954年,在伴侣吴驯叔的支持下,毅然回国工作。1955年以后,先后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数量经济系、经济学院任教。曾任华中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统计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国质量管理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1]

林少宫教授长期从事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译著10余部,代表作有《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农业试验正交设计》、《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等。[1]

林少宫突出的学术贡献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推动了数理统计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2)研究并推广了正交试验设计,给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3)倡导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建立,并培养了一批现代经济学的优秀人才。[1]

林少宫一生热爱网球运动,直至80高龄仍与朋友或学生上场对阵,而且球技超群。在20世纪70年代,华中工学院还没有网球场,他便与朋友一起在周末骑自行车30公里到新华路体育场打球,车上还要带着夫人往返,可见其兴致之高昂。后来,在林老的建议下,原华中工学院修建了中南地区最好的一块土地网球场,现在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网球场在全国大学中仍居领先地位,网球运动的爱好者也明显多于兄弟院校,无人不知这与林老的带动和游说有莫大的关系。[1]

§ 资料

林少宫

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

单位及职务: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兼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

学历、学位:1952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简历:195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地顿大学任讲师;1955年后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数量经济系、经济学院任教。

代表性著作:《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莫迪利亚尼论文选》。

代表性论文: ⑴《序贯分析与应用》(在全国第一次统计学会议的应邀报告),杭州,1962;⑵估计缺落数据的交互对比法,《华中工学院学报》创刊号,1973;⑶正交设计在合成有机硅化合物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5.1。[1]

§ 经历

林老1922年12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信宜市。他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经济系,并于1947年赴美留学。林老在美国首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1949转入美国伊利诺伊(ILL.)大学,并于195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读书期间,在两度同窗好友(重庆中央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杜度(北京大学教授)的引荐下,还结识了尔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迪利亚尼(F. Modigliani)和经济学大师赫维茨(L. Hurwicz, 荣获1990年美国总统科学奖)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莫迪利亚尼在去世前两年出版的一本书中,还回忆了他们当时许多“有趣的共同经历”;赫维茨为了他们之间“近半个世纪的亲密友情”而于200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进行第三次访问,并参加了林老领军的数量经济于金融研究中的成立典礼。作为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他得到其博士论文导师的如下评价:“相对其后来所处的环境而言,他堪称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位杰出学生”。[1]

林少宫身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顾问、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林少宫教授不仅在理论上造诣深厚,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而且还在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方面推广了正交实验设计,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林老还“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研究生,其中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都已经成为知名经济学家,并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由于他在理论、方法、应用和教学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其事迹先后被收入《世界(教育界)名人录》和《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等传记丛书。华中科技大学也专门授予林老伯乐奖(此奖每年最多一名,至今只有十余名教授获得)和特聘教授。[1]

林老获得博士学位后,首先在俄亥俄州地顿大学任教,当时统计学界、经济学界和数学界公认大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霍特林(H. Hotelling)教授希望林老能到他那里去工作与学习,这本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但国内有两位他一向十分敬重的人物都鼓励他回国工作。一位是他的姐夫——复旦大学数学系崔明奇教授,林老对数学、统计学以及后来对数量经济学得兴趣都与崔明奇教授的引导有重要关系,崔明奇曾在信中劝说:“国家现在不仅需要千百万统计人员,还需要大量培养统计人员的学者。”另一位是他的叔父——时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先生,也就是那位被钱学森所盛赞的“北师大附中校长”。这位叔父一直都很关心林老,并教育他如何做人,他在信中说:“你回来,不知道有多少工作在等着你。”想到出国时“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志愿,在知心伴侣吴驯叔(国民党元老吴忠信之爱女,蒋介石一生中唯一的一位干女儿)的支持下,毅然于1954年回国。[1]

回国后,教育部官员首先把他分配到新疆民族学院,林老和夫人欣然接受。当时碰巧新疆民族学院的院长正在教育部办事,看了林老的材料之后,对林老和教育部的官员说明了情况。他虽然很需要林老这样的老师,但还是认为林老到新疆,只能讲一些中学数学,是巨大的人才浪费,所以希望教育部和林老认真考虑。时值华中工学院刚组建不久,他便被重新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数学教研室(数学系前身)工作。1957年反右之前,中科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曾计划调三、四个人道他那里搞运筹学研究,林老便是其中之一。钱学森当时想把他调到清华大学,但在中科院工作,清华大学透露调令已下,下周就发,但下周就开始“反右”了。从此,林老便在喻家山麓一直呆到现在,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奉献毕生的心血。[1]

§ 贡献

与徐长生院长合影

数理统计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内统计界人士对统计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的时候,林教授就写过“信息论讲义”、“序贯分析(决策)的发展与应用”,因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但还是被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做了多场特邀报告。1958年,林老所在的教研室鼓励他写一本数理统计方面的书,林老1960年完成,并于1963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一书,填补了该学科的空白。该书曾作为工科院校教材使用了20多年,到1980年第二版已7次印刷,并且无形中成为随后出版的许多数理统计教科书的编写模式。1982年,林老还受高等教育出版社之托,翻译出版了《应用概率》上下两册。受到林老这些著作的影响,传统的统计学会开始重视推断统计,并强调抽样的随机性和概率论的应用。[1]

正交试验设计

实(试)验设计是数理统计的一个专门领域,析因设计及其部分实施又是实验设计中的极具应用性而比较抽象的一类理论成果(但鲜为人知,中外皆然)。20世纪70年代,林老推广应用正交设计,在武汉市化工研究所便取得优异成绩。其后,根据实际应用经验,利用极差代替F检验,与吕梓琴合作,成功编制了“正交实验极差临界值系数表”,大大加速了实验的分析与计算工作,在我国广大工农业生产实验中被广泛采用,随即被三机部编入《应用数学成果巡回展览》。林老除了撰写农业正交实验系列论文9篇,并获得湖北省统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外,还撰写了大量其他领域的正交设计论文和一本专著。

改革开放伊始,林老便和中科院数学所张里千研究员在北京筹划成立“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并任副理事长至1997年(因身在武汉,一直推却理事长一职),后来被授予名誉理事长。林老为了使“现场统计国际研讨会”能在中国举行,1981年到美国(与张培刚老同行),特地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内曼(J. Neyman)(世界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置信区间便是他提出的,不幸的是,他在接见林老2个月后便去世了)等5位数理统计学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为纪念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成立20周年,林老写有生动的回忆录“我是搞应用的”一文)。在工业实验方面,林老从音素筛选到定向探索,再到优化推进,拟定了一套简单易懂而又有普遍应用意义的模式,这一模式后来被引用到正交实验的教材中。林老对正交实验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又集中,多属国内首创,并独具中国特色。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研究会的运作,1994年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正交实验所创造得经济效益达到30亿元以上。[1]

数量经济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林老就在研究和教学中突出强调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许多人都感到惊奇,为什么偏偏是华中工学院培养出这么一大批在国际经济学界颇有影响的华人经济学家?其主要原因在于,林老在培养研究生时,一开始就正确地处理了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林老以前的学生都知道,国内现在流行的一些计量经济学教材,林老20年前就开始用其英文版为学生授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林老在数量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就有10余本(最早的一本是1985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优化数学要义》,然后又为商务、社科、上海人民、人大、首都经贸、中国经济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出版社应邀写稿,内容涉及到统计、计量、论文选、演讲集、手册等方面)。其中多次都是责任编辑和编审同仁现在北京等地找了许多专家,但这些专家总是一致推荐林老,所以这些出版界同仁又不辞辛劳地赶往武汉,恳请林老做点贡献。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Basic Econometrics)》一书,就120万字,林老1998年整个暑假都躲在苏州,奋战数月方得以脱稿。

为了及时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林老不仅通过海外弟子来了解数量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还频繁地国外著名学者来给我们讲座,其中不少都是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包括J.J. Heckman, D. McFadden, R. Engle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前面提到的赫维茨、拉丰等国际一流经济学家。1987年,林老等与美国学者共同组织并在武汉举办了“中美经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合编了回忆论文集“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Open Economic Policy”,于1990年在美国出版。林老坚持跟踪经济学前沿的原因是,他认为在经济研究方面,信息与基本功同样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就不可能有学术上的创新。为了让我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能对国外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有尽可能充分的了解,林老于2000年联系海外校友,在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并根据田国强教授的倡议,借鉴武汉大学的经验,创办了经济学-数学实验班,以该中心为阵地,聘请国外一流经济学家,来这里交流、讲学或访问,致力于经济学前沿发展研究和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林教授还要求自己培养的学生中在北美取得一定学术成就的学者回校,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所属领域的前沿进展。2001年,弟子田国强等十余位海外知名学者邀赫克曼、拉丰等经济学大师一齐来庆贺导师的80华诞,并将报告内容汇编成《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此书立即成为国内学者和研究生十分偏爱的参考书。2002年6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教授应邀来访,并与林教授联名设立“麦克法登——林少宫奖学金”。林教授为了让国内学者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微观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特邀旅美学者艾春荣等合编《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成为国内第一本介绍微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参考书。[1]

§ 评价

与许传华副院长合影

林老在进行教学和研究之余,还担任许多社会兼职,1980-1990年任国家教委工科数学编审委员;1982-2000年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工作顾问,并兼任统计方法委员会主任;1984-1987年任全国工科院校应用概率统计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现场统计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湖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兼概率统计分会主任、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数理统计与管理》杂志主编等;最多时担任了30多个学术职务。自1991年以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林老一生淡薄名利,留下许多“笑料”,但对学生格外和蔼而又宽容。国家某局长曾慕名拜访林老,时至中午12点半,见林老仍不提吃饭之事,便试探性地问道:“林老,这么晚了,我就请你吃午饭吧?”林老的回答语速虽慢,却似有准备:“我也不请你,你也别请我了。”局长出门便笑着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然后说到:“林老真是我一生中见过的人中最像学者的一个。”我知道局长想说最学究的一个,但我却知道林老就是不愿意把时间用于应酬的习惯。林老对学生却是格外地好,就拿我来说,结婚之际,吴老亲自作画,并装裱赠送;长子出世,林老携吴老转遍华工市场,为他买得一套衣服和毛毯。

林老夫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环境和条件百般忍受,唯恐给别人带来一丝不便。第一次与林老共同领取3万元稿酬时,他就执意让我领取1.7万,争执半个多小时,还是我“少劳多得”。2006年我从美国访问回来,林老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你在亚利桑那大学搜集了哪些实验经济学方面的资料?”,然后就说自己在美国曾开过几年车,回国后一直没再开过,希望我赶紧买一辆车,并坚持把1.6万元现金作为他对我的支持。我当时就想,中国经济要是早10年发展起来,相信林老一定会重拾旧艺,亲自驾车享受武汉美丽的湖光山色。我在美国时,曾与人民大学的梁晶教授通话,闲聊中梁教授告诉我她为父母请了一个全天候的保姆,希望林老的学生也能一起为林老请一个全天候的保姆,这样,两位老人的晚年会稍微方便一些。梁教授哪里知道,我曾建议过多次,林老都没有答应,他总觉得自己能行就不要麻烦别人。直至吴老住院,他们在没有通知我们的情况下,自己亲了一个全天候的保姆。2006年武汉的冬天特别清冷,我到林老家看望他老人家时,吴老卧病在床,可他们仍舍不得用暖气取暖,只是在林老坐的地方开着一个电暖气,还是我进门之后打开的。我真心地想为他敬一点孝心,毕竟他的三个儿子都在美国,可他特意将家里的“充气卡”藏起来,并嘱咐保姆小谢不能让我为他们缴费。

林老就是这样一个人,在5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坚持不懈学习,并把学来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学相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做点调查研究和社会工作。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没有什么奢求,只是对学术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对学生的困难却有求必应;半个世纪以来,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不仅为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还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能跻身国际学术舞台的经济学者。[1]

§ 作品

翻译作品[1] 《信息论讲义》,出版社声称没有审稿能力而未予出版,1961。

[2] “序贯分析的发展和应用”,中科院数学所特邀报告,1962。

[3] 《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1980年第二版)。

[4] “估计缺落数据的交互对比法”,《华中工学院学报创卡号》,1973。

[5] “正交设计在合成有机硅化合物中的应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1975.1。

[6] “混料实验”,《计算机应用与应用数学》,1976

[7] “正交实验极差分析临界值表及其应用”,《华中工学院学报》,1977.4。

[8] “正交设计在农业实验上的应用”,《湖北农业科学》,1977-78。

[9] 应用数学成果巡回展览,三机部华东、四川组编,1978。

[10] 《优化数学要义——及在经济学和企业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1985。

[11] 《微观经济学的数理分析导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5。

[12] 《应用概率》(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3] 《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

[14] “正交实验法”,《现代工程数学手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15] 《多元统计分析及计算程序》,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16] “抽样调查”,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1988。

[17]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 “评三次设计在我国的传播与应用”,《质量管理》,1978。

[19]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Open Economic Policy, NY: JAI,1990。

[20] “质量检验中全检与全不检的经济分析与应用”,《质量管理》,1992。

[21] 《莫迪利亚尼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

[22] 《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3] “计量经济学篇”,《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4] “数理经济学篇”,《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5] 《计量经济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6] The Impact of Domestic Listing on the H Shares: An Event Study Approach,《应用概率统计》,1997。

[27] “计量经济与计量金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7。

[28] “计量经济学篇”,《现代数学手册经济数学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9] 《莫迪利亚尼文萃》(译),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30] 《计量经济学方法》(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1] 《微观计量经济学要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2] 《计量经济学导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3] 《计量经济学基础学生习题解答手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 《计量经济学基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 《计量经济分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