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归藏》
释义

§ 简介

《归藏》是传说中的古《易》书,与《连山》、《周易》统称为《三易》。

但《连山》和《归藏》这两个名目并不可信,实是汉代刘歆的伪造【1】,今所传《归藏》,最早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十三卷,晋司马参军薛贞注,并云:“《归藏》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晋《中经》都是从汲冢里挖掘出来的古书,所以郭沫若认为《归藏》是晋代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种,即《易繇阴阳卦》,是荀勗等人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将它拟定为《归藏》的,并认为它是与《周易》同时代或更早的一种古代《易》书【2】。此书对《易》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书宋代已佚,其《中兴书目》曰:“《归藏》,隋世有十三篇,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可知宋代《归藏》尚有三篇存留,只是已经残缺讹乱得不能诵读了,所以此后再无人问津,遂致失传。后人鉴于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多有辑录整理,唯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之较为详备,但仍有许多未谛之问题,这里就想据之谈谈《归藏》的篇目问题。

今之《归藏》,郭沫若认为即汲冢出土的《易繇阴阳卦》,这个本来无可疑,但其篇目是有问题的。据《晋书·束皙传》所载:“《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则原《易繇阴阳卦》的形式当与《周易》上下经同,即有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二篇(上下经),而无《十翼》(据《束皙传》,汲冢出土的书籍中有《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亦无《十翼》)。而《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归藏》中却有《初经》、《六十四卦》、《十二辟卦》、《齐母经》、《郑母经》、《本蓍篇》、《启筮》等七篇,这个数目已经远远超出了《束皙传》所说的“二篇”之数,而《隋书·经籍志》更说它有十三卷,《中兴书目》说它有十三篇,可见它的卷帙很大,所以说《归藏》仅仅是《易繇阴阳卦》还是有问题的。

不过,马国翰的辑本中有些篇目不可信,首先说《十二辟卦》就不可信,《归藏》出自汲冢,是战国时代的古书,而十二辟卦是汉代孟氏易卦气学说的产物,非战国时代所能有,马国翰所辑的《归藏》十二辟卦根据的是明代徐善的《四易》,徐善在《四易》中论《归藏》,多是在前人论说的基础上敷衍成文,皆为空口白话,即没有引用《归藏》之文,又没提《归藏》之卦,其云《归藏》之“十二辟卦”为:

“子复,丑临,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遯,申否,酉观,戌剥,亥坤。”

实际上,《归藏》卦名之临作“林祸”,夬作“规”,遯作◎(辶+彖),剥作“仆”,坤作◎(六去掉上面一点+申,应当是“臾”之古文,读若蒉,与坤双声音近而假,下面就用“臾”字代替),字皆与《周易》异,而徐善所引者全与《周易》相同,说明他根本没有见过《归藏》原书,他所谓的“十二辟卦”是根据汉代人关于《周易》的十二辟卦附会于《归藏》的,故此篇不足据信。

“六十四卦”也不当单独立为一篇,马辑本的“六十四卦”根据的是宋代李过的《西溪易说》,这本书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最早记录《归藏》六十四卦卦名的古籍,为保留《归藏》的卦名立下了一大功劳,可惜李过记录的《归藏》卦名不全,只有六十卦,遗失了四卦。《西溪易说》把这六十卦是放在《归藏·齐母经》条下的,先说 “曰:旧言之择,新言之念”,然后就排列了自乾至未济六十个卦名,可见这六十个卦名是属于《齐母经》的,而不是单独的一篇。

所以,目前能知道的《归藏》篇名有《初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和《本蓍》五篇,和其原书的十三篇相比,还不到一半,另外八篇的篇名失传了。

§ 下面就来分别说说这五篇的相关问题。

1、《初经》:李过《西溪易说·原序》里引用的《归藏·初经》是这样的:

初乾:其争言云云

初坤:荣荣之华云云

初艮:徼徼鸣狐云云

初兑:其言语敦云云

初荦:为庆身不动云云

初离:离监监云云

初釐:燂若雷之声云云

初巽:有鸟将至而垂翼云云

一共是八卦,每卦下面有爻辞,但是李过没有引全,只引用了几个字下面就用“云云”代替了,大概是因为“文多阙乱,不可训释”造成的。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卷一云:“伏羲初画八卦,乾、坤、坎、离、震、巽、兑、艮,因而重之,《归藏》之《初经》是也”,其《卦图》又云:“《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即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羲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朱震看过《归藏》原书,因为他在《丛说》里还引用了《归藏》其它的一些爻辞和文字,而且都是前人没有引用过的,当然他看的一定是当时还存留的那三篇,而《初经》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他的说法,则知道《归藏·初经》只有八纯卦,而且是重卦,卦下都有爻辞,和李过的记录相符合。这个《初经》的八卦似乎就是独立于六十四卦之外的一篇,因为《齐母经》中仍然有乾、坤等八纯卦,和《初经》重复。

《归藏》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单独的一篇,实在是令人费解。笔者的猜想是和《归藏》的卦序有关。《西溪易说》中六十卦的排列顺序和今本《周易》差不多,也是按照综卦的关系排列的,但较为混乱,盖因此书出土时简次已经散乱,卦序已不可得知,而且卦名也不可尽识,故整理者只好根据《周易》的卦序也按照综卦的规律勉强排列了一下,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其实,《归藏》之卦序应该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的卦序有相似之处。帛书《周易》的卦序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古老的一种排列,其次序是键(乾)、根(艮)、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筭(巽)八经卦各领一宫组成一组,每组所领七卦的外卦皆为所领之首(经)卦,内卦则按照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的次序与领首之经卦相配。兹录帛书《周易》之卦序于下(此为说明卦序,卦名之异字不作解释):

乾 宫

艮 宫

坎 宫

震 宫

坤 宫

兑 宫

离 宫

巽 宫

泰畜

泰壮

大有

少毒

少过

归妹

中复

同人

既济

明夷

未济

无孟

筮盍

家人

泰过

由这个表中的卦序便可得知《归藏》为何有《初经》了,盖《归藏》之卦序大体与帛书《周易》之卦序相同,也许各宫之间的顺序有差别,但八经卦皆在每宫之初则可无疑问,故于各八纯卦前皆书一“初”字,意即每宫之初卦也,因其简次散乱而混于诸卦之中,整理竹书者受今本《周易》之迷惑,不知《归藏》之原卦序,又对此八经卦前各有一“初”字不理解,便将其挑出来单列在一起,称为《初经》,而后又重新排列了六十四卦。其实,《初经》应该是不存在的,只有六十四卦而已。

2、《齐母经》:《西溪易说·原序》录《归藏·齐母经》曰:“旧言之择,新言之念”,之后排列了六十个卦名,兹录于下:

乾、屯、蒙、溽、讼、师、比、小毒畜、履、泰、否、同人、大有、狠、釐、大过、颐、困、井、革、鼎、旅、丰、小过、林祸、观、萃、称、仆、复、毋亡、大毒畜、瞿、散家人、节、奂、蹇、荔、员、諴、钦、恒、规、夜、巽、兑、离、荦、兼、分、归妹、渐、晋、明夷、岑◎(上雨下昕)、未济。

另外,《尔雅·释兽》邢疏引《归藏·齐母经》“瞿有”之文云:“瞿有瞿有觚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士有泽我取其鱼”,这是一条卦爻辞,邢昺以为 “瞿有”连读,其实错了,马国翰就指出:“考《西溪易说》引《归藏》卦名有‘瞿’,此即瞿卦爻辞也,邢昺谓‘瞿有’之文,恐非”,马说甚是,这条爻辞应该这样断句:“瞿:有瞿有觚,宵梁为酒,尊于两壶。两羭饮之,三日然后稣。士有泽,我取其鱼。”这条爻辞是韵语,以觚、壶、稣、鱼为韵,第一个“瞿”是卦名,就象“乾,元亨利贞”一样,第一个字是卦名。

根据这些记录,我们知道《齐母经》实际上就是六十四卦经,每卦都有爻辞,爻辞多用韵语,如《玉函山房辑佚书》在《遗爻附》里辑有如下爻辞:

鼎:鼎有黄耳,利取鳣鲤。

仆:良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

节:殷王其国,常毋若谷。

上有高台,下有雝池,以此事君,其富如何。

有人将来,遗我货贝,以至则彻,以求则得,有喜将至。

君子戒车,小人戒徒。

有人将来,遗我钱财,自夜望之。

这些爻辞,无疑都是《齐母经》中六十四卦的爻辞,有的还连带着卦名,可以肯定的是《齐母经》就是出自“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的《易繇阴阳卦》,它的爻辞格式大概和《焦氏易林》很相似。

3、《郑母经》:《郑母经》是文字形式比较独特的一篇,它记述的内容也最让人神往,因为其内容都关系到古代的历史传说,如:

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于天,而枚占于皋陶,陶曰:“吉。”

昔【者】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徙之。

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荧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处。彼为狸,我为鼠,毋庸做事,恐伤其父。”

这三条爻辞都是不全的,因为古人引用古书并不十分严格,只引用他们认为有用的部分,他们认为没有用的部分就不引,对待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是如此。但综合这三条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知道《郑母经》的文字格式,即:卦名+昔者某人筮某事而枚占于某人+某人占之曰:“吉(或不吉)”+韵语做成的占辞+事情的结果,那么,《郑母经》也应该有六十四卦的卦名,但每卦名下不是附爻辞,而是记录一个古代人物的占卜事例,这和《齐母经》的文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很难说它们是属于同一种书。不过,这两个篇名很奇怪,齐、郑都是国名,称“齐母”、“郑母”不知道是什么根据。

4、《启筮》:《启筮》是古书传注引用较多的一篇,所以留下的佚文也最多。古书引用一般都称《归藏·启筮》或只称《启筮》,唯《玉烛宝典》卷三引《归藏易·启筮经》曰:“有一星,出于题山之上,三月乌出,必以风雨”,则知此篇原名应该是《启筮经》。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启筮》的文字,大部分是一些记录古代神话或历史传说的内容,如:

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

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丽山之子,青羽人面马身。

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占之曰:羽民是生百鸟。

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熊。

大副(剖)之吴刀,是用生禹。

昔彼《九冥》,是与帝《辨》同宫之序,是为《九歌》。

不得窃《辨》与《九歌》以国于下。

这些文字,好像都是节略而引之,也都不是全文。那么,《启筮》的文字格式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它的形式应该和《郑母经》是一样的,下面的三条文字可以证明这一点:

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璇台,于水之阳。(《文选·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

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太平御览》卷八十二)

昔女娲筮:张云幕而枚占神明,【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

臾(坤):帝尧降二女为舜妃。(《周礼·春官·大卜》贾疏引,《玉海》卷三十五引《归藏·坤·开筮》同)

根据这四条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启筮》的文字格式和内容与《郑母经》应该是相同的,只是它的现存的文字大部分残缺不完整了,特别是第四条,贾疏引在“坤”下注“开筮”二字,说明这条文字是出自《开筮》(即《启筮》)的坤卦,故《启筮经》也是有卦名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启筮》和《郑母经》是同一本书分成的两篇,它的篇名“启筮”应该是来自于“昔夏后启筮”,盖该篇开始一卦的第一句就是“昔夏后启筮”,取首句中的二字为篇名。

5、《本蓍篇》:这一篇是和《易传》相似的文字,就其佚文来看,主要是讲选蓍用蓍的方法,蓍本来是一种草本植物,是古人用《易》占筮的工具,认为它具有神奇的灵性,《系辞》里也说“蓍之德圆而神”,可以预知吉凶。《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本蓍篇》只有三条文字:

蓍二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蓍本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二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五犯皆藏,五筮之神皆聚焉。

筮必沐浴斋戒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龟亦然。

因为其中多提到“蓍”和“本”,故取此二字为篇名。根据这些记载我们知道古人选择和修治占卜工具程序很复杂,而且其占卜工具不光是蓍,还有蒿、荆、箭、竹。

《汉上易传·丛说》中说:“《归藏》之乾,有乾大赤,乾为天、为君、为父,又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根据朱震的这个说法,《归藏》中还当有一篇和《周易》的《说卦》相似的东西,朱震看到的《归藏》只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前二者都是卦爻辞,那么这条文字肯定是出自《本蓍篇》,说明《本蓍》不光是讲选蓍治蓍,而且有和《说卦》一样论述卦象的内容。可见这是另外一种书,和前四者的内容完全不同。

以上五篇,不管怎样看都不是出自一本书,所以说《归藏》仅仅是《易繇阴阳卦》二篇,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归藏》十三篇(卷),实际上是几种汲冢书的合编。

根据《晋书·束皙传》记载,汲冢中出土的《易》学类著作共有5种:

“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涉论《易》。《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

这5种书共有8篇,即使是都加上,仍然不够十三篇之数。其中那两篇和《周易》相同的《易经》是不会收入《归藏》的,其他4种自从《归藏》出现之后,就再不见提及,应该是被编入《归藏》了。

《归藏》诸篇能和《束皙传》记载的出土书籍相对应的可表示如下:

1、《初经》、《齐母经》——《易繇阴阳卦》:《初经》只有8卦,应该是从六十四卦经中独立出来的,《齐母经》就是六十四卦,每卦都有爻辞,其形式和《周易》相似,但爻辞不同,正符合“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异”的《易繇阴阳卦》,所以这两篇应该是出自《易繇阴阳卦》。

2、《本蓍篇》——《卦下易经》:《本蓍》里既有讲蓍的内容,也有讲卦象的内容,符合“似《说卦》而异”的《卦下易经》。

但是,《归藏》中心内容的《郑母经》和《启筮经》却找不到对应的书籍,极有可能是当时出土的书籍中有这么两篇书但没有命名,后来被直接编进了《归藏》。阮孝绪《七录》说“《归藏》载卜筮之书杂事”,指的就是《郑母经》和《启筮经》里面所记载的那些内容,而且笔者极怀疑《师春》也被并入其中了,因为《师春》也属于“载卜筮之书杂事”的书籍。

另外,《归藏》中还有一些明显带有论述性质的文字,如:

乾者,积石风穴之琴,亭之者弗亭,终身不瘳。——《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地部·穴篇》引。

离处彼南方,与日月同乡。——《玉烛宝典》卷五引。

这些内容,应该出自《公孙段》,公孙段与邵涉论《易》,其所论者必定是易理的内容,《公孙段》一书自晋以后不见典籍著录,也不见引用,应该也是被编入了《归藏》。

因此笔者认为,《归藏》一书的十三篇,应该是汲冢所出古代易学书籍的大杂烩,当时汲冢中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易学书籍决不仅仅是《束皙传》中记载的那5种,而是有好多种,《束皙传》中记载的只是被整理出来比较完整的5种,其它一些不完整的易学书籍被后来的整理者荀朂等人连同那5种中的4种被统统编入《归藏》了,故能有十三卷(篇)之巨。整理者将这些书重新分篇命名,《初经》、《齐母经》、《郑母经》、《启筮经》、《本蓍篇》5篇因为见于古籍徵引保存下来一些逸文,另外的8篇因为不见徵引而失传了,内容亦只字不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7: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