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特尔大教堂
释义

§ 基本档案

沙特尔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英文名称: Chartres Cathedral

编号:565-002

相关联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81.htm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26年后重建,是标准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它高大的中殿呈纯哥特式尖拱型,四周的门廊展现了12世纪中叶精美的雕刻,12、13世纪的彩色玻璃闪闪发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那麽非凡卓越,堪称经典杰作。

§ 基本简介

沙特尔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

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12世纪、13世纪遭大火烧毁 ,尽管沙特尔教堂遭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它还不失是这一时期最大的歌德式建筑之一。16世纪,北面的教堂遭雷击后被杰汗德·博斯修复。公元1836年,第三次大火毁掉了教堂木制的屋顶。于是金属屋顶代替了被烧毁的木制屋顶。

现存沙特尔大教堂的主体建筑重建于公元1194年,公元1264年竣工。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酥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米,正面宽16.4米,高达32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其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最为引人注目。南侧钟楼是早期法国哥特式的八角形建筑,建于公元1145年至1170年间,其风格庄重朴实;北侧钟楼始建于12世纪初期,但当时没有建造尖塔,这个火焰式镂空尖塔于16世纪才开始建筑,其风格精巧而华美,塔顶高为111米。大教堂的西部正门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酥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酥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公元1600年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同时也是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远处观看,两个不对称的尖塔特别醒目。走近教堂,又会被教堂中细腻的雕刻、精美的绘画所折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到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风格”曾经风靡于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教堂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今天,宗教的任职仪式还在这些中世纪教堂里举行,然而,随着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寺庙的兴起,原本壮观的大教堂黯然失色 ,但从许多方面来说,人们依旧倾心于哥特式建筑的创新、奇特及在中世纪建筑史上非凡地位。

§ 建筑风格

沙特尔大教堂建筑风格沙特尔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基督文明辉煌成就。基督教传入前,在沙特尔的代表就建起了这座教堂。它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是在同一地方建造的第六座教堂。始建于1145年-1165年之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大教堂深130.2米,长方形的跨间宽16.4米,四分拱顶高达36.5米,带有侧廊式耳廊,每个耳堂作为出入口。教堂的3座圣殿分别与3座大门相通。祭台与圣殿之间的祭廊上面有描绘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生平的浮雕。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教堂拥有一尊受人崇敬的怀有耶酥的圣母木雕像。

教堂西面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的内凹尖拱大门。门西侧原先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中门称为"王门",因其门楣上有表现基督的雕像,基督是万王之王,故而得名。南北两侧大门有圆柱雕像。南侧表现基督的一生;北侧表现《旧约》人物和圣母。

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万多尊用石头和玻璃制作的塑像。其中一件珍宝是一扇12世纪的窗子,被称作美丽的玻璃制的圣母玛丽亚。

教堂除了拥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还拥有圣·安妮·玛丽的母亲的头颅和一件据称为圣母生耶稣时所穿的衣服,现保存在一个圣盒内。教堂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的170多个彩色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

§ 装饰雕像

雕塑建筑是中世纪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的,内容所表现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  法国是中世纪后期哥特艺术的发源地,沙特尔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站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12世纪初,法国皇权开始扩大。阿伯特·苏歇(Abbot suger)大主教作为路易六世的主要顾问,在促使君主政体与教会间建起紧密的联盟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教会把法国主教(及其控制下的城市)置于国王身边。由于苏歇帮助君主政体实现其政治目的,国王始肯把发展宗教事业纳入国家计划,从此苏歇在教会的威信被绝对化。这座建于8世纪的教堂,在1145年,由于教堂的主教与苏歇接近,开始共商重建的大事。五年后,夏特尔教堂的西门不幸被大火烧毁,第二次重建是在1194~1220年。重建后就风格上看,它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为最成熟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尤其是它上面的大量装饰雕刻,在西欧所有的哥特式教堂中也是最优秀的作品。这里是教堂南门的装饰雕刻。作为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上,这种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筑物上见到。沙特尔教堂的南墙上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这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较正确,它们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艺术珍品。

§ 彩绘玻璃

沙特尔教堂内高大的玫瑰型窗户,上面有法国和卡斯带列王室的徽标,被称为法国玫瑰。在12至15世纪,法国全境建造了60多座大教堂,大多是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作为城市解放和财富的纪念碑,教堂建筑正处于鼎盛时期。这种教堂已不再是原先那种纯粹膜拜神灵的场所,也不是古代的军事堡垒,而是市民公共生活的聚会中心,是市民生活所需的大会堂。举凡市民的婚丧大事,都要去教堂里举行。于是,建筑物为适应新的宗教时期人们的心理要求,把它装缀得更富感情色彩,出现了不少哥特式建筑的艺术形象-----雕刻装饰、彩色玻璃窗、地面镶嵌图案、飞升的肋券结构等等。这种奢侈的建筑追求也遭到大封建领主的顽固反对。11至12世纪之交的法国大主教圣伯纳,就曾下令禁止在他主持的最有势力的西斯庭教派的修道院教堂里采用上述装饰,也不许建造钟塔。所以,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有时也伴随着矛盾与斗争。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就密切反映着大封建主与王室之间的思想斗争。  10至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的拱顶太厚重,不仅浪费石材,窗子也开得很小,内部昏暗,外观封闭,给人以窒息感。而哥特式的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既省材料,侧推力也减轻,建筑物顶部大大沙特尔大教堂彩绘玻璃升高。二、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券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面积。 三、所有狭长的窗户以彩色玻璃作镶嵌,使室内光线炫目,增强教堂的神秘感。人在宽长的主殿前,面对金绣银缀的祭坛,烛光前的受难耶稣像,仰望高耸的飞券肋拱,它们象一簇簇飞箭,集中在屋顶,使人顿觉有升腾之感。沙特尔教堂就以其华丽的彩色玻璃窗和装饰雕刻为最富特色。这扇玻璃窗就在教堂南侧唱诗席一面的墙上。

法国教堂中以彩色玻璃窗著称者,以沙特尔大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首。此扇彩色玻璃窗最富特色,它用18幅画面来衬托中间一幅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两侧各7幅,中间主图以下4幅,分别叙述耶稣的事迹,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等主题,总称为《耶稣传》。中间的圣母头戴皇冠,目光端庄肃穆。色彩调配富有对比性(一般只用紫、红、蓝、黄),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此扇窗是12世纪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的杰出作品。

§ 洞穴艺术

法国南部地区是洞穴艺术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欧洲史前美术最重要的发源地。洞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绘在岩洞深处的壁画,以动物形象和狩猎场面为题材。同时还包括一种人体浮雕,这种浮雕常被雕凿在露天的石窟中。栩栩如生和丰富多彩的岩洞壁画,反映了史前艺术的卓越成就。

§ 建筑背景

主教的野心

沙特尔大教堂公元1194年6月,一场激烈的暴风雨摧毁了法国沙特尔镇,闪电击中了大教堂,这是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大火吞噬了木造屋顶,火势蔓延到邻近的房屋,地狱之火彻夜燃烧。

到了第二天早上,小镇化为冒烟的废墟,镇民失去了家园和财产,但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大教堂以及教堂保存的圣物——圣母之纱。他们相信这是玛利亚生下耶稣时所穿的罩袍,他们担心这场大火是神在惩罚他们的罪恶,便到教会去请求指引。沙特尔的主教雷诺·德穆孔是法国职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出面要大家安心,他宣称这场大火是圣母玛利亚降下的征兆,表示她想要一座更宏伟的教堂。他向沙特尔的镇民保证,一定会重建他们的大教堂,他誓言新教堂将是史上最高耸的教堂,足以成为联系尘世和天国的桥梁。

但他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背后还有另一个原因:法国的贵族和天主教会双方争议不休,新的大教堂将强化教会在整个区域的权威。教会的力量极为强大,无论在信仰或政治控制方面都有极大的势力,兴建沙特尔大教堂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政治。

主教可以说是中世纪欧洲政治结构的一部分,此事非同小可。雷诺主教知道建筑师或石匠师傅的挑选非常重要,可能好几年才能找到适当人选。然而大火发生后不到几星期,主事者还没开始找人,有一名建筑师毛遂自荐,宣称可以建造新的大教堂。

至今无人知晓他姓甚名谁,没有史料记载此人是何方神圣,但雷诺想必非常赏识他,才把他任命为重建沙特尔大教堂的石匠师傅,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旧的大教堂属于纵长形,但普通的造型无法满足雷诺主教,他希望新的大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改变了原来的长方形,变成了十字形,这个巨大的十字架连天国的上帝都看得见。

这是个极具企图心的愿景,但是以三个简单的形状为主,石匠师傅会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设计大教堂。

这些形状是中世纪建筑最重要的元素,这些形状就是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大教堂设计的每个层面都包含了这些形状,对中世纪的人而言,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具有独特的和谐性,反映人类想和圣灵合而为一的希望。圆形是纯洁的神圣象征,圆形外可以画出完美的正方形,把正方形沿着对角线一分为二就成了四个三角形,每一个设计的元素都是从这三种形状衍生而来,大教堂落成之后将呈现出宇宙的秩序。

大火发生才几个月,石匠师傅的蓝图已经完成,可以动工了。建筑物的主体将使用旧教堂的地基,但两个新增的翼殿都需要新的地基,没人知道地基应该打多深,没有人真正搞得清楚,地基其实可以说是哥德式建筑的弱点,因为没有人知道要打怎样的地基,所以有点像是赌博。

启动资金

沙特尔大教堂石匠师傅评估地基应该要将近10公尺深,这项任务需要大批粗工,如果找不到人手,大教堂根本盖不成。雷诺主教想出一个绝妙的计划,他要善加利用镇民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信仰。法王在公元876年赐给这个小镇的圣母之纱,是沙特尔的象征,数百年来已成为这个小镇存在的理由。这是全体镇民关注的焦点,他们将其视为镇民的保护者,他们把玛利亚及圣母之纱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说玛利亚就住在沙特尔,这是她的家。

圣母之纱是当地产业的命脉,没有了大教堂和圣母之纱就不会有人前来朝圣,当地商业会萧条,大伙儿都会饿肚子。他们担心触怒了圣母,现在教堂和所谓的圣母遗物已经烧毁了,他们再也不是圣母最钟爱的子民,这把他们给吓坏了。雷诺主教决定重申教堂的权威,红衣主教从梵蒂冈来访提供了最完美的时机。在红衣主教讲道的时候,雷诺主教突然现身,他手上拿着圣母之纱,民众欣喜若狂,圣母毕竟没有遗弃他们。

圣母遗物不知怎么逃过了大火肆虐,主教宣称,火焰吞噬大教堂的时候,他的僧侣拿走了圣母之纱,把自己锁在地下墓室,3天后才奇迹似地从墓室现身。我常常认为这位主教非常聪明,也是个杰出的导演。

不管雷诺的说法是真是假,圣母之纱出现得正是时候,红衣主教宣布这是一个奇迹,显示圣母会保佑大教堂的重建。主教必须让镇民参与其事,必须让他们热诚参与未来庞大的重建计划。现在镇民巴不得能尽一己之力,大批民众前来,动手开挖为新教堂打地基。

但并非镇上每一个人都受到主教的奇迹所鼓舞,雷诺得罪了全法国最有势力的皇室家族之一,他们将不择手段让大教堂的重建计划告吹。沙特尔的主教和布洛斯女伯爵长年陷入激烈的权力斗争,女伯爵是统治当地的贵族,这场世仇归根究底是为了付给教会和贵族的税金。

现在雷诺主教的重大计划看样子会巩固教会的权力,但女伯爵会不择手段地坏事。雷诺目前一心一意要募集兴建大教堂需要的大笔经费,以前没盖过这种规模的教堂。

但圣母之纱奇迹似地逃过一劫鼓舞了沙特尔的镇民。民众自然深受感动,保证会捐出所有的身外物帮忙重建这座大教堂。珠宝、金钱和传家之宝悉数捐给了教会,但这些捐款是杯水车薪,雷诺急需更多财源,于是向全欧洲进行募款。慢慢开始有人捐款,当圣母之纱逃过一劫的消息传遍整个基督教世界,捐款便大批涌至,大量的劳工和经济支持都是外地来的,捐款来自整个西欧的人士。

石料的困扰

公元1195年,教堂正在打地基,教会募集了足够的财源开始打造墙壁,但沙特尔被陆地所包围,而石材通常是经由河流运输。30年之前兴建的巴黎圣母院位在塞纳河上,表示可以用船只运送石材,这是当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沙特尔的河流太小,不敷使用,从陆路运送石材的成本会让整个建筑计划破产。

主教派出僧侣查看当地有没有石材,除非找到石材,否则大教堂的前途堪忧,寻找石材的同时,石匠师傅正绞尽脑汁,满足雷诺主教另一个似乎不可能达成的要求。他希望大教堂充满了自然光线,哥德式建筑的整个概念是尽量让空间里充满了光线,他们努力在尘世间创造一个不属于尘世的空间。主教相信这会造成信徒对神的敬畏,但石匠师傅很清楚,大量的窗户会严重减损结构的强度,传统的施工方法无法达到他的需求。

1200年前,罗马竞技场出现的罗马圆拱,往往是用来转移窗户周围的重量,荷载向下和向外分散到周围的墙壁上。为了吸收这些力道,必须增加墙壁减少窗户的面积,这样会破坏雷诺的梦想。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尖拱。

尖拱和圆拱不同,几乎把所有的重量向下转移,而不是向外分散。优雅的细长圆柱足以将重力安全地分散,可以减少石材运用,结构更加轻盈稳定,可以安装主教要求的大片窗户。除了使用尖拱,石匠师傅别无选择,这个决定非常冒险。尖拱还没经过这种大规模的检验,但如果没有廉价的石材来源,再伟大的规划也是白费心机。

当地人告诉一位僧侣,8公里外的田野有石灰岩层,突然从天上掉下廉价的石材,而且地点近在咫尺。

宏伟大教堂终于可以动工了,主教巴不得工程赶快进行。

雷诺希望他的大教堂能启发虔诚的信徒,连最顽固的异教徒也能皈依天主。教会想必会因此重新成为当地主要的政治势力。没有大教堂就不会有朝圣者,也不会有生意兴隆的商人、填满教会的金库。

意识到时间和成本的双重压力,石匠师傅竭尽一切所能提升效率,他不是把刚挖出的石材拖到工地,而是在采石场把石材切割成正确的尺寸,这样可以减轻重量,加快搬运速度。

这次又有数千名沙特尔平民主动帮忙,他们无论贫富,都把自己满载的马车拴在一起,把石材拖回镇上。手艺精湛的工匠发挥专业技术,打造全球最先进的建筑物。

石匠计算将需要500名工匠才能在他有生之年完工落成,他必须集合一大批施工人员。这些伟大的石匠既是设计师,也是行政主管,不到几星期,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成立了。大教堂雇用了数十种不同的工匠,各自擅长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每一种技艺都有人负责指挥。

石匠监督工程的每个层面,每个人都要向他负责,工地的运作精准无误。这些不同的行业各自组成行会,称为公会,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工会。每个行会制定自己的法律,而且运作极为独立。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技术,小心翼翼地捍卫这一行的秘诀。

角力

沙特尔大教堂彩色玻璃随着大教堂越盖越高,教会在沙特尔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女伯爵和主教之间一触即发的世仇也越演越烈。

1196年,大教堂动工已经2年,资金随时可能用罄。雷诺知道筹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沙特尔全镇加征教会税。布洛斯女伯爵封地上的商人将受到最大的冲击,因为他们要缴两份税金,这样很可能激怒他们。还有他们势力庞大的地主。

当大教堂的资金用尽,工程戛然中止,这个问题变得非常重要。主教想找出更有创意的募款方式,雷诺主教必须推销这座教堂,就和替美国的优良大学募款差不多。他开始推销“特赦”,就像是一种神的保单,罪人可以买到神的宽恕,原谅自己所犯的罪,让自己更容易升上天国。但这样还是不够,最后雷诺不得不增加地方税,大教堂重新动工,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镇民快没有耐性了,他们的钱已经被榨干,大教堂的落成却遥遥无期,信徒长久以来对教会的忠诚正逐渐衰退。

1209年,动工15年了,情况更加恶化,因为梵蒂冈调走了雷诺主教参加袭卷法国南部的一场圣战。雷诺知道现在不该离开这个分裂的小镇,但希望此行也许能获得不少财富,贴补工程所需的资金。他离开之后,布洛斯女伯爵趁机打击教会,想一举除去她的心头之恨,取消她的佃户缴交的教会税。她煽动忿怒的镇民心中的不满。

1210年秋天,愤怒迸发为暴力,镇民从女伯爵的封地冲向大教堂,连夜有更多人加入女伯爵率领的暴民,掠夺和烧毁教会的财产,甚至攻击神职人员。对这么虔诚的一群人来说,这场暴动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暴动延续了一整夜,到了第二天早上,神职人员完全不知所措。主教不在,神职人员着慌了,为了恢复秩序,他们藏起宝贵的圣母之纱,拒绝主持任何弥撒。

雷诺主教从战场上赶回来,亲自向法王报告暴动一事,国王一定站在主教这一边,雷诺主教的命运就此峰回路转。国王宣告,引发暴动的镇民和女伯爵必须赔偿雷诺的损失,国王要他们缴出惩戒性的罚款,大概远超过现在的两千万美金,这笔意外之财让资金窘迫的大教堂得以复工。

尘世与天国的桥梁

1217年,教堂动工23年后,墙壁的工程即将告终,重心转移到屋顶及其支撑结构——石造拱顶。上半部的墙壁要尽量引进光源,因此需要超轻的天花板和屋顶。薄薄的墙壁撑不住传统的屋顶设计,石匠师傅便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肋筋拱顶,这种技术首先要打造横跨墙壁的木造拱圈,把完成后的构架吊到36公尺高处固定,接着把砂浆倒在拱圈上,把肋材石砌上去,后加上拱心石,固定整个结构,干了以后,就可以撤下木拱圈。

轻盈的肋筋拱顶理论上应该像雨伞一样,石拱肋支撑拱顶的重量直接转移到下面的墙壁,但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石匠师傅担心屋顶的重量不只向下转移,也会向外分散,这样一来,新的大教堂就会崩塌。他们可冒不起这个风险,必须设法给上半部的墙壁提供额外的支撑。在哥德式建筑中,这个解决方案堪称最美丽,有效及革命性的建筑特征——飞扶壁。

沙特尔大教堂的石匠师傅做了多方面的革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令人惊叹的飞扶壁,全靠飞扶壁的帮忙,教堂才能盖得这么高,飞扶壁是种巨大的石柱,连接到墙壁的飞拱就像是石造的翅膀,和建筑物的连接点正是拱顶和墙壁的衔接处,任何向外扩散的力道都透过石柱转移到地面。在教堂内部,一股巨大的压力从拱顶压下来,飞扶壁就像这样不断地推挤,支撑墙壁和整个建筑物。石匠师傅在整个结构四周要增加数十座飞扶壁,从来没有一座大教堂把飞扶壁列入设计的重点。

扶壁完成之后,就可以着手把屋顶完成了,但这是史上最高的教堂墙壁,距离地面超过36公尺,依靠当时的技术无法把木造的屋顶拱圈、石块和砂浆吊上去,如果要把大教堂盖好,石匠师傅必须找到新方法把建材吊上去。

中世纪的沙特尔大教堂兴建者,歪打正着地发明了起重机,这个系统包括一系列滑轮,由吊在36公尺高处的巨大踏轮推动,踏轮的动力来自劳工。这是一个效率极高的设计,一个人像这样在踏轮里行走,吊起的重量将近他们体重的10倍。有了这种新科技,屋顶终于可以动工了。

雷诺希望在沙特尔大教堂打造史上最绚烂的窗户,吸引日后数百年的朝拜者,可是到了1217年,教堂动工后25年,雷诺主教过世了,他在有生之年得以目睹大教堂的主体完成,但永远看不见他心爱的彩绘玻璃窗安装完成。

40年后,沙特尔大教堂终于可以揭幕了。1260年10月24日,沙特尔大教堂正式揭幕,法王将亲自出席,在等待已久的世人面前,为这座宏伟的大教堂揭幕。当钟声响起,由路易九世率领的庞大队伍蜿蜒地走遍沙特尔全镇,镇民在两侧夹道欢呼,其中许多人分文未取,不辞劳苦地协助大教堂的兴建,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沐浴在大教堂的荣光中。

现在750年过去了,雷诺主教的梦想仍旧在镇上高高矗立着,每年吸引一百多万名朝圣者前来赞赏这座远古的伟大工程。这座极其宏伟的建筑物,构成联系尘世和天国的桥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7: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