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楼之岑
释义

楼之岑

楼之岑,1920年1月生于浙江安吉。 生药学家和药学教育家。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学学报》副主编、《药学通报》主编、《中药通报》主编、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40多年来从事中国生药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药学人才。他注重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发展中国生药学事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生药形态组织和中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 基本资料

姓名:楼之岑

职业:生药学家

籍贯:浙江安吉人

§ 个人简历

伦敦大学1920.1生于浙江安吉。

1942.7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

1947.7英国伦敦大学获药学学士,

1950.7英国伦敦大学(生药学研究)获哲学博士。

1948.9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51.3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副教授,

1951.8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药学系副主任。

1979,8~1979,12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1992,2,10~3,3 曾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

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 生平介绍

医药拉丁语楼之岑1920年1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原籍浙江东阳。祖父是位中医,父亲能诗善文,以行医及教书为业。他童年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冬,北平和上海沦陷,浙江北部各校纷纷南迁,学生返家等待复课通知。他回家乡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1939年2月,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时,他各科成绩均获优秀,总成绩第一,英语、德语和日语均能顺利阅读原文书刊,并能用英语与德语进行短篇写作和日常会话,为后来出国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药科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先后担任大学部的有机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制药化学的讲课与实验,以及专科班有机化学讲课与实验。1943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1944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楼之岑1944年冬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1945年9月,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夏,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1948年夏,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J.W.Fairbairn)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1948—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他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50年,他获博士学位后,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舍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于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在教学实践中,他对生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作了大力改革,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富有特色的生药学教科书,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中国生药学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实验方法落后的状况,为中国生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

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64年,天津药材公司积压了大批不符合传统规格的大黄,在他指导下,对这批大黄进行了分析鉴定,确认质量完全符合英国药典规定,使这批大黄得以销往欧洲,创汇数百万美元。1966年,他又为天津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解决了中药槐米在雨季迅速干燥的难题,保证了槐米出口任务的顺利完成。1973年,为了解决如何利用河北承德药材公司积压的大量黄花败酱,他根据植物分类学理论,设计研究方案,指导实验研究,结合临床试验,研制成功镇静安眠的新药“眠尔静”,由北京第四制药厂投入生产。其后,为了摸清该属植物的资源与应用情况,他亲自带领学生到四川南部山区,并沿长江而下,经湖北到湖南登南岳衡山,又到江西井岗山区和浙江天目山区,进行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行程数千里,解决了该属植物分类定名上的一项难题。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7年,在国产麻黄形态组织学研究中发现了中国西南产麻黄草质茎中具有陡度较大的三生螺纹的导管、木纤维和管胞,在麻黄生物碱类含量测定中建立了同时测定三对立体异构的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 社会活动

中国科学院楼之岑除担负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先后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设在德国的药用植物研究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与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他先后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室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植物室顾问,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保证合作中心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工业顾问组顾问,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他曾担任《药学季刊》编委,《药学学报》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常务编委、主编、顾问,《中国中药杂志》(原名《中药通报》)主编、顾问,《中成药研究》顾问,《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中医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海洋药物杂志》顾问,《中国药学年鉴》副主编、顾问,《中草药》杂志顾问,《中国药学》(英文版)主编。

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1979年,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这个文件曾由WHO印发世界各国有关机构和科学家征求意见,受到了普遍好评。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突出贡献

中国药典40多年里,楼之岑和他的合作者先后发表科研论文、学术报告与综述文章共150余篇,著书21部。他深深感到,祖国医药学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药遗产,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交流,是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1953年,中国药学会成立了中药整理委员会,他积极提倡和参加中药材的调查与研究,主编并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汇编》第一集,收载了50种中药。1958-1961年,他主编了《中药志》,先后共出版了四册,得到了中国外读者的一致好评,尤其引起了日本生药学界极大的重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科学观点编写的中药巨著。美国《经济植物》杂志亦发表文章赞扬此书内容丰富。该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已完成《中药志》第二版(6册)的修订工作,并出版了4册。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汉英医学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英文本)、《中药彩色图谱》(英文本)等书的编写和审改工作。

几十年来,楼之岑致力于中国生药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注重应用多种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为发展中国生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生药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国产生药形态组织和中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楼之岑就首先提出,生药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能力。他编写了中国药学教育方面的第一个《生药学教学大纲》,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生药学》。他十分重视培养青年教师,教导他们要因材施教,在科研上要有创新精神。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生药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楼之岑为中国药学方面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不少人在教学、科研、生产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他在药学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

1987年,67岁的楼之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在他的人生征途上,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楼之岑的一生,每一步都是坚实的,每一个台阶都是用拼搏精神攀登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用忘的劳动取得的。他的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孜孜以求、永无止境,把自己的热血和才智,全部奉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1988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9年,又被国家教委和北京市分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国务院为他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 主要论著

1 楼之岑.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册1955;下册1956。

2 陈俊华,楼之岑.川楝皮及其伪品苦树皮的形态组织学研究.药学学报,1959,7:10一16。

3 楼之岑主编.中药志.第一版4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1;第二版6册,1979—1992。

4 楼之岑主编.生药学(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5丁林生,楼之岑.杠柳化学成分的研究Ⅱ.杠柳植物体中强心甙含量的化学测定法与生物测定法.药学学报,1966,13:337—349。

6 楼之岑主编.中草药学讲义.北京医学院,1979。

§ 参考资料

[1] 百拇医科 http://www.100md.com/Html/Dir0/21/39/15.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