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
释义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 分布 柞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分布于东北、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我国是世界上放养柞蚕最早的国家,起源于山东半岛。而辽宁省的每年产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成为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 柞蚕脓病(即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柞蚕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重者达70%以上,常年因脓病减产30%左右,有的甚至造成绝产。 § 特点 柞蚕脓病病毒的多角体,多呈四角形、三角形及形状不规则,大小为0.7-10μ(图1.2)。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光滑,分为表面层(亦称蛋白质膜),不含病毒束的蛋白质层和随即嵌入大量病毒束的核心层。不成熟的多角体,表面凸凹不平,形似云片,没有表面蛋白质层,可见到病毒嵌在边缘或病毒束脱落的凹陷(图3)。 病毒粒子呈杆状,辽宁省蚕研所报道其大小为55×330nm,病毒束为矩棒状,其大小为60-170×350nm(图4)。在病毒束内可见到1-15个核衣壳,甚至更多(图5)。 用SDS-苯酚脱蛋白质从柞蚕NPV分离得DNA,在电镜下,此DNA分子大多呈环状分子。 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柞蚕NPV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烂茧及其污染的房屋、种茧、用具等,在制种时进行卵面消毒,切断病原是预防脓病的重要环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