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淡水鱼
释义

淡水鱼

§ 分类

以水中盐份浓度分类

最常用的分类法

初级淡水鱼

一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33.1%,约8600种。

例如:鲶鱼、罗汉鱼。  罗汉鱼

次级淡水鱼

一生大部份时间生活在淡水,偶而活动或栖息于半淡咸水、海水中的鱼类。占总全球鱼类8.1%,约2100种。

例如:吴郭鱼、大肚鱼。

周缘性淡水鱼

栖息于海水或半淡咸水,其生活史亦会在淡水中生活,或进入半淡咸水中活动的鱼类。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及偶然进入河川生活的海水鱼。占总全球鱼类0.6%,约160种。

例如:蛇鳗、牛尾鱼。

以演化、栖地、习性分类

鲑鱼(溯河洄游性)纯淡水鱼

一生都生活于淡水中的鱼类。

例如:鲶鱼、罗汉鱼。

生涯史中,某段时间生活于淡水、海洋等不同盐度的水域。包括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

因地理而与海洋隔绝的陆封性洄游鱼类。

例如:樱花钩吻鲑、香鱼。

又可分为两类:淡水域洄游鱼类、河海洄游鱼类。

淡水域洄游鱼类

淡水鱼的生涯史中,包括洄游,都在淡水中进行。

例如:埔里中华爬岩鳅。

河海洄游鱼类

其生活史中,会经过不同盐度的栖息地。河海交界处是它们洄游必经之地。

例如:日本秃头鲨。

河口性鱼

所有生活在淡咸水交会区及海水的鱼类。

例如:棕塘鳢。

根据中国淡水鱼分类

圆口类

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嘴并无真正的上下颚,口器为吸盘型,多是寄生或半寄生动物。没有脊椎,只有脊索。

軟體鱼类。

低等鱼类。

骨胳全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

软骨硬鳞鱼类。

硬骨鱼类。

骨胳系统为软骨性,原始鳞片为骨质菱形,尾鳍为歪形,肠内有螺旋瓣。

真骨鱼类。

现代最普通、最多、最繁盛的鱼类。

中国1050种淡水鱼中,除少数13种外,其余全为真骨鱼类。

§ 身体构造

鱼鳍

鱼鳍担当著鱼类游泳的必要工具,共有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尾鳍五种。

胸鳍、腹鳍 - 帮助变换方向及停止游动,维持身体平衡。  弹涂鱼

有些会很特别:

弹涂鱼的胸鳍可支撑身体,甚至可当脚般走路。

背鳍、臀鳍 - 维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尾鳍 -产生前进的动力。

§ 体色

多数淡水鱼有特别的色彩和斑纹,或者体色与周围环境一致,可隐蔽自己,或迷惑敌人及猎物,以保护自己或偷袭猎物。浅水中,鱼的体色通常背为青、绿色,腹为浅白色,这些颜色被称为消灭色,水底望上去,以为是天空,望下去,则觉是海水﹔而深水中,体色非常阴沈,常为深红、黑等色。

喜于水面结队游泳的鱼

鱼体斑纹常有纵纹,游泳时,望上去比实际上快。

例如:斑马鱼。

居住于水草、河流边的鱼

鱼体斑纹多为若干深黑色的条纹,具保护色作用。

例如:台湾石。

居住洞穴的鱼

通常无色素细胞,鱼体为肉色。

例如:墨西哥盲鱼。

晚间活动的鱼

大部份鱼体颜非灰即黑,少数为红色。

例如:赤松球。

产卵期间的鱼

某些雄鱼的体色变得鲜艳,这种体色称“婚姻色”(海水鱼极少拥有婚姻色)。

例如:粗首鱲。

成年后的鱼

成年后的体色和小时候的体色有所不同。

例如:樱花钩吻鲑(小时候有明显斑纹为保护色,成年后背部变青黑色,腹部为浅白色,还有约9个椭圆形的蓝色斑点)。  保护色

§ 攻击与防御器官

淡水鱼要生存,就要猎食、御敌。并不是所有鱼类都有此类器官。

引诱小鱼,吸引足够小鱼时,突然吸入口中。

保护自己免被天敌吃去。

骨板

这种鱼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

长喙

以鱼为食,用长喙可捕捉底栖鱼

吸盘

多数由胸鳍进化而成。

让鱼可从容地吸在岩石、海藻、船底上。

发电器官

可发放电流,功效有:

电晕小鱼,再吃掉它。

保护自己,当遇上危险时发电。

联络同伴。

辨别周围情况。

例如:电鳗。

毒棘、毒腺

毒腺通常可在毒棘基部找到。

可有效防御自己,一旦被刺,腺管就会破裂,毒液便会进入伤口。

§ 食物

淡水鱼多为草食性及杂食性,但亦有少量肉食性。

河川上游

多以昆虫、附著性藻类为食。

河川下游

常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

§ 栖息地

基本上只要有淡水的地方,就有淡水鱼居住,上至温暖宜人的温泉,下至冻入心肺的南北极,都可找到淡水鱼的踪迹。

河川上游

约海拔1500米以上,水流急。

有大量大石头构成的池塘、石隙等栖息地。

例如:鲴鱼、鰕虎。

河川中游

约海拔200-1500米。

地形会颇为复杂,有平濑、急濑、平潭、深潭、瀑布、涧道、回水等多种栖息地。

例如:石鲤、香鱼。

河川下游

水势平缓,易受污染,当地鱼常被耐污性高的外来鱼种取代。

例如:大肚鱼、琵琶鼠鱼。

§ 游泳方式

左右摆动身体可以上下左右的自由移动,鱼鳍及鱼标帮助游动功不可没。

纵扁型的鱼

易于水平移动,机动力极佳,便于猎取食物及躲避捕食者。

例如:台湾间爬岩鳅。

线型的鱼

泳速虽慢,但可像蛇般摆动及潜行。

例如:泥鳅、黄鳝。

流线型的鱼

阻力小令到泳速飞快。

例如:剑旗鱼、鲑鱼。剑旗鱼

§ 繁殖

鱼的护卵方式和产卵数呈反比。越高明的护卵方式,产卵数越少,反之亦然。

鱼卵

鱼的卵分为浮性卵和沈性卵。

浮性卵 - 浮于水面。

沈性卵 - 沈于水底。又分为三种:黏著型、附著型、分离型。

黏著型

卵膜黏附于一起。

附著型

卵膜外有丝状物体,可附于其他物体上。

淡水鱼的卵大多为这类型。

分离型

毫无机率般散播在水底。

护卵方式

鱼护卵的方式有四种。

直接产卵于水中,不做任何保护。

守护著鱼卵。

把卵产于水底石上,雄鱼、雌鱼轮流昼夜守护。

把卵置于口中。例如:慈鲷。

把卵置于育婴袋。例如:海马。

卵胎生型。

鱼卵在雄鱼体内成长后直接以小鱼型态生出。

例如:腔棘鱼。

建巢

将产卵场用嘴打扫干净。

用嘴或鳍传送水流以免鱼卵缺氧而死。

雄鱼吐出泡沫,制成泡沫巢,提供孵卵场所。

§ 本能

与生俱来的技能。

攻击行为

雄鱼为争夺雌鱼而互相攻击同类。

和同种或异种争取食物。

制服猎物。

保护鱼卵或幼鱼(雌鱼此时并不差于雄鱼)。

防御方式

淡水鱼的保护色 受刺激后的河鲀鱼

保护自己。

本有防御机制

避免遇到敌人。

隐藏

生活于洞穴、缝隙内。

将身体藏于沙中。

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体外。

吸附在其他大型物体下。

保护色 - 拥有和环境一样或相近的颜色。

比目鱼为其中的表表者,处身于任何环境,即使眼盲,体色都可变得和环境一模一样。

展示警戒色

体色极为鲜艳、美丽时,通常是非常危险、适口性不佳。

用以警戒敌人不要吃用它,否则吃力不讨好。

拟态

具保护色功能,但连型态也和环境相似。

例如:杨枝鱼摇摆的动作会和身边的海藻极为相似。

次生防御行为

当遇到猎食者后的逃生机制。

退避

最普通、基本的次生防御行为。

通常躲入石隙、水草丛、海藻等地中。

十分有效,同时亦防碍自身的活动,也不能得知猎食者何时离去。

逃逸

快速游泳。

跳出水面。

恐吓

恐吓敌人。

例如:鲀会使身体膨胀,变成一大刺球。

假死

大部份猎食者只猎取活著的生物,假死可有效躲过猎杀。

分散攻击者注意力。

某些鱼类在尾部有一大圆点,可使猎食者判断方向错误。

其他防御方式

相对地,鱼类还有很多各种千奇百怪的防御方式。

群居

遇到猎食者时,虽有部分个体被猎食,但分散时会被猎食更多的个体。

一个个体发现危险时,可立刻发出警戒信号,通知整个群体,警觉性奇高。

洄游

鱼类洄游有不少原因。可分三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

为了产卵,不少鱼类都会洄游到出生地,距离可长可短。可以是﹕

外海→沿岸

溪河→河口

江河/湖泊→江河/湖泊

湖中央→湖边

……

沿岸海域有大量浮游生物可供幼鱼食用。

河口则是孵化幼鱼的良好场所。

部份鱼类于此段时间停止进食。

索饵洄游

洄游目的地有食物比较丰盛。

幼鱼成长时需大量营养,于是游到食物丰盛地方摄取食物。

有些在洄游过程中就已达到目的(索饵)。

越冬洄游

水温降低,寻找适合水温水域。

水温越低,游速越快。

水温越温,游速越慢。

其他洄游

水流量改变。

几种洄游可同时进行,主要取决于鱼类种类。

趋性

鱼儿对单向环境的刺激,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定型反应。有:

趋光性

趋电性

趋触性 (趋固性)

趋化性

趋流性

§ 淡水鱼之最

最大

鲶鱼

一条被捕于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重293公斤。

“杀手库诺”(Kuno the Killer),一条鲶鱼,发现泰国湄公河的巨型鲶鱼前,于以往被认最大的淡水鱼,因呑过一只狗而闻名世界。  大头鱼

最有名最毒

河鲀

最小食用

海蜒

十大凶猛

亚马逊河鱼

白鲟

大头鱼

尼罗河鲈鱼

新几内亚鲈鱼

哲罗鱼

六须鲇

巨骨舌鱼

大鳞大马哈鱼

鳄雀鳝

§ 保护

淡水鱼通常居住于内陆水域,然而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滥垦、滥建、筑坝、任意引进非本地品种、过度捕获等问题,已令到淡水鱼的自然栖息地及水质遭受到不可弥补的破坏,令到水生动物物种及数量大幅度锐减,其中约1800种淡水鱼处于濒危状态,某些物种甚致经已绝种。若一个物种绝种,还会破坏食物链,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近亲繁殖会影响人类后代,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鱼类,鱼若近亲繁殖,会造成鱼类小型化。此情况常见于养鱼场。

因此,人们需积极关心保护余下饱受威胁的淡水鱼品种。

§ 中国的淡水鱼

中国淡水鱼总述

我国淡水鱼类约有800余种。其中,鲤科属种最多,有4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二分之一;鲶科和鳅科的属种也不少,两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虾虎科、鳢科合鳃科等科共有200余种,约占全部淡水鱼的四分之一。

在我国的淡水鱼中,有些种类分布很广,几乎到处可见。如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其他如花麦穗鱼、达氏蛇、银鲴、条鱼、棒花鱼、黄鳝、白鳝、花鳅、泥鳅、鲶鱼以及常见凶猛鱼类乌鳢、鳜鱼、鳡等;此外还有性情温和的肉食性鱼类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和青鱼等。 中国淡水鱼除上述全国的广布种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区的常见种类。我国东北黑龙江及其支流中的鱼类约有90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50种。黑龙江由于地处温带和亚寒带,多产冷水性鱼类,经济意义较大的常见种类有哲罗鱼、细鳞鱼、乌苏里白鲑、北极茴鱼、 鲟鱼、达氏鳇、狗鱼及洄游性的大麻哈鱼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种类亚洲胡瓜鱼、北鳅、黑龙江杜文鱼 、杂色杜文鱼等。

随着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温带鱼类越来越多,冷水性鱼类则逐渐减少。辽河水系约有鱼类70种,其上游尚有北方种类;黄河水系约有140种,长江水系约有300种,二者的冷水鱼类极少,除常见的青、草、鲢、鳙、鳊、鲂、鳤、赤眼鳟、胭脂鱼等重要经济鱼类外,还有鲥鱼等特有种。

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于地形的原因,鱼的种类很是特殊,如鲤科的裂腹鱼属有13种,裸裂尻鱼属有8种。本地特有种有花斑裸鲤、新疆重唇角、中华锯倒刺鲃及白甲鱼等。

珠江水系的鱼类资源丰富,共约260余种,除全国广布种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鱼,如波鱼属、大海鲢等,华南地区特有的种属如鲮鱼、傜山鱼、四须盘、直口鲮、唐鱼 、华南鲤等。

我国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许多地段水流湍急,鱼类资源一般。如鲤科的野鲮属、东坡鲤属、鲮属等,鳅科的平鳍鳅属、沙鳅属、科的外口鮡属等,这些都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的种类相同。另外裂腹鱼属、裸裂尻鱼属,巴鳅属都与西北高原的种类相同。

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淡水鱼王

虹鳟鱼,鲑科,是鱼类珍品。因体侧有彩虹般色素带,故名。它原产于北美洲的河流、湖泊和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中,经过人工驯化饲养后,成为世界上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中国淡水鱼分类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圆口类类淡水鱼

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软骨硬鳞鱼类淡水鱼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真骨鱼类淡水鱼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真骨鱼类淡水鱼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 观赏

世界最早饲养的观赏鱼—金鱼

金鱼是世界上最早开发的观赏鱼,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观赏鱼之一。金鱼原产于中国,最早发现其观赏价值而饲养可追溯到宋朝初年,人们在天然水体中发现野生的红鲫鱼,将其移入鱼池中饲养,使其繁殖后代,并开始选种和培育,经历了近八百年的时间,通过池养、盆(缸)养等阶段,逐渐家化成为现代品种繁多的金鱼家族。

金鱼的品系大体可分为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和龙背种五大类。

1. 草种金鱼:又称金鲫种。它是金鱼的祖先,外观体形似鲫鱼,身体扁平纺锤形,背鳍正常,尾鳍单一。

草种分两型,一类短尾为金鲫型,另一类长尾燕尾型。 草种金鱼

2. 文种金鱼:一般身体较短,各鳍较长,又背鳍,尾鳍分叉为四;眼球平直不突出。名贵品种有鹤顶红、珍珠、虎头等。

文种金鱼文种分六大类:头顶光滑为文鱼型;头顶部具肉瘤为高头型;头顶肉瘤发达包向两颊,眼陷于肉内为虎头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绒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翻转型;眼球外带有半透明的泡为水泡眼型。

3. 龙种金鱼:外形与文种相似,不同处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自古以来视龙种为金鱼正宗。龙种金鱼有50多个品种,名贵品种有风尾龙睛、黑龙睛、喜鹊龙睛、玛瑙眼、葡萄眼、灯泡眼等。 龙种金鱼

龙种分七型:光顶光滑为龙睛型;头顶部具肉瘤为虎头龙睛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龙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龙睛翻鳃型;眼球微凸,头呈三角形为扯旗蛤蟆头型;眼球向上生长为扯旗朝天龙型;眼球角膜突出为灯泡眼型。

4. 蛋种金鱼:外形与鲫鱼有较大差异。体短而肥,眼球不凸出,背部平直无背鳍。名贵品种有红蛋、绒球蛋、凤蛋、水泡眼、狮子头等。

蛋种分七型:尾短为蛋鱼型;尾长为蛋凤型;头部肉瘤仅限于顶部为鹅头型;头部肉瘤发达并包向两颊,眼陷于肉内为狮头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蛋球型;鳃盖翻转生长为翻鳃型;眼球外带半透明泡为水泡眼型。

蛋种金鱼龙背种金鱼5. 龙背种金鱼:外形与蛋种相似,不同处为眼球凸出于眼眶外。名贵品种有朝天龙、龙背、龙背灯泡眼、虎头龙背灯泡眼、蛤蟆头等。

龙背种分七型:尾短为龙背型;头顶具肉瘤为虎头龙背型;鼻膜发达形成双绒球为龙背球型;头呈三角形为蛤蟆头型;眼向上生长为朝天龙型;鳃盖翻转生长为龙背翻鳃型;角膜凸出为龙背灯泡眼型。

§ 中国淡水鱼拾奇

鲤鱼的传说

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养殖的国家。目前,鲤鱼分布世界各地,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鱼类。

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鲤。据《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鲤经,书中记载:“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之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子……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二尺者四万五千枚,三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五十万。……至明年……留长三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侯至明年,不可胜计也。……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又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 自古以来,民间有谚语“养鱼种竹千倍利”。周宣王征战敌国庆功宴中,特以“烹鳖脍鲤”宴请诸侯。《诗经》中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孔子生子时,鲁昭公赐之鲤鱼,为此,孔子为子取名“鲤”,字“伯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梁代陶宏景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至汉代(2200多年前),池塘养鲤已极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将养鲤作为商品性生产主业。

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跳上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廷使用的凭纹—符,刻成鲤形,皇帝把“佩鲤”畅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贵。于是养鲤、捕鲤、卖鲤、食鲤均为皇族最大的禁忌,违者必处以重罚。此禁忌达300年之久。此间,养鱼业另觅对象,逐渐转向家养草、青、鲢、鳙。至明代,又恢复了养鲤业,但因其生长缓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鱼”之后。

红鲤鱼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关于鲤鱼的诗词、故事更是无数。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当成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是久传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鲤鱼带往中亚细亚饲养。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将鲤鱼带往奥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欧洲地区;1830年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银鲫鱼是如何传宗接代

银鲫是生活于冷温带水域的一种鲫鱼。它繁殖后代的方式与众不同。银鲫的染色体数目属于三倍体,即每个体细胞中含有162个染色体,它们产出的卵子,染色体数目不减半,仍然为162个。而普通鲫鱼的每个染色体中都含有100个染色体,它们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都减半为50个,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了含有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银鲫鱼银鲫在繁殖后代时,卵子一定要有其它雄鱼的精子来刺激它的发育,但精子绝对不是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只是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没有任何遗传信息赋予卵子。卵子被精子所激活,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分裂,从而发育成与母体相同的后代。因此,银鲫的后代均为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与母体完全一致的雌性个体,从而形成了一个鱼类王国中的“女性家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