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淡味 |
释义 | § 简介 淡味 dàn wèi 1.味不浓。 汉·王充 《论衡·自纪》:“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 2.指粗茶淡饭。 汉·刘向 《列女传·鲁黔娄妻》:“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 淡味在中医中的五味中一种,属阳性。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1] § 在中医中的释义 淡味 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1] 茯苓 § 在食疗中的作用 淡味更能回归自然 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以后,对浓厚之味产生厌恶。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庄子的“返璞归真”、“恬淡虚无”的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而味甘并非是甜,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比如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择清虚之物。有诀曰:“原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这些主张正符合现代烹调学之理论。 近年,西方人在深受厚味佳肴诱惑而引发若干疾病以后,遂提出了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也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理智进食更益健康 那么,如何求得淡味,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仅仅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就可以得到的。组成一种饮食类型,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 选择烹饪原料,除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即是古人讲的“食能以时”。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也是取适于口味的淡食。人云“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菊黄蟹肥,来鲥去鲞”等。不事珍奇,但重时令,因地选料,自有真味(淡味),营养与养生作用亦最优。 2.配菜注意平衡 荤素平衡,从机体需求来说,以素多荤少为宜。性味平衡,这是传统的饮食平衡法,味淡,则寒凉略多于温热,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阴味多于阳味,符合淡食养阴原则。 3.烹调用火适度 烹调菜肴,欲得淡味,用火适度。文火、武火,施之有别,以取真味。新鲜蔬菜,应用武火快速煸炒,荤腥海鲜,需用文火焖炖烧煮,“时疾时徐,减腥去臊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使其“久而不弊,熟而不烂”。滥用烹、煎、炒、炙、熏、烤、煎、炸,则易使肴馔火重而伤人之阴。现代营养学认为,经高温煎炸、烘烤、熏炙易使食物焦化,其中蛋白质裂变、氨基酸重新组合,可引起人体细胞突变,其毒性可使人产生遗传变异。 4.调料少加使淡 淡并不废五味,仍须五味调和,只是少用使淡。若废除五味,则会变得淡而无味,既不适口,也不养生,若用五味太过,食物的淡味为他味所掩,为“舌本所瞒”,则失去淡味,不利养生。 尽管烹调诸方面都已使饮食成淡味,但若进食量过多,亦可积淡为浓,仍失淡味养生。当然,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于中老年人养生长寿尤为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论责任》一书中讲过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要让食欲服从理智。”悉心思索,联系生活,权衡利弊,恰是如此。[2] § 淡味与养生 道家把“淡味”看作百味之首。“淡味”就是美味,“淡味”是天然之味,而不是无味。口味清淡本是道家养生学说的主张,在明代成为饮食的时尚。洪应明在《菜根谭》:“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清代《养小录》中提出“本味者淡也,淡则真”。说的是食物本真之味是淡的。万历的进士祝世禄在《祝子小言》:“世味酽,至味无味。味无味者,能淡一切味。淡足养德,淡足养身,淡足养交,淡足养民。”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则说养德、养身、养交、养民需要“淡”,“淡”是天意。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昔人偶断羞食淡饭者曰:今日方知真味,向来几为舌本所瞒。”则说过量之调味,使食物失去了本真之味。 [3] § 淡味机理 “淡味”的中药味作用的阐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其说明了辛、甘、“淡味”具有发散、渗利的共性,为阳。含糖和多糖的甘味药味甜,含氨基酸、核苷酸鲜味成分的甘味药味鲜,而其它的则味淡或无味。[2] 猪苓 § 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其中: 1、辛味 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 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渗湿利水,治疗水肿、泄泻、淋浊、癃闭、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猪苓、泽泻。 3、酸(涩)味 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 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 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五味除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之外,还和人体的五脏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酸味可以入肝,苦味可以入心,甘味可以入脾,辛味可以入肺,咸味可以入肾。 § 文献摘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论衡·自纪》:“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 《列女传·鲁黔娄妻》:“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 《祝子小言》:“世味酽,至味无味。味无味者,能淡一切味。淡足养德,淡足养身,淡足养交,淡足养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