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气血辨证
释义

§ 气血辨证

§ 正文

运用中医气血理论,对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气血病变状态,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它着重于分析疾病与气血的关系,确定病变是否在气或在血,继而判断气血的虚实盛衰,临床常需与脏腑辨证结合使用。因为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因而脏腑病变与气血病变常常相伴出现,互相影响。此外,气血辨证尚须结合八纲辨证以进一步确定气血病变的性质,如气虚、血虚为虚证,气滞、气逆、血瘀为实证,血热属热证等均是两种辨证方法结合运用的结果。

关于气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该书并始载“气虚”、“气脱”、“气逆”、“血虚”等证名。为了使这方面理论系统化,近人确立了“气血辨证”概念。

辨证内容 气血辨证包括气病辨证、血病辨证等内容。

气病辨证 气是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其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各脏腑组织机能的不足或障碍。亦即气虚、气陷、气滞、气逆。①气虚。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以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脉虚无力等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症状为主。(见气虚证)②气陷。气虚未得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或劳累过度造成中气当升不升而反下陷所致。临床表现以脘腹胀坠,脱肛久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为主。(见气陷证)③气滞。病邪内阻,七情郁结,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使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而引起。气滞证的临床特征为胀闷疼痛,据气滞部位的不同,胀痛部位也有区别,如肝郁气滞一般为胸胁胀痛,胃气郁滞则为胃脘胀痛。(见气滞证)④气逆。七情、外邪、痰浊、食积、火热均可壅阻气机,使气当降不降而反上逆。临床常见以咳嗽气喘为主的肺气上逆,以呃逆、嗳气为主的胃气上逆,以头晕目眩、头痛、昏厥为主的肝气上逆三种气逆证。(见气逆证)

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运行全身,起滋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血病主要表现为血虚不足、血行障碍、血热妄行等类型,即血虚、血瘀、血热、血寒。①血虚。大病、久病、产后、外伤等耗伤阴血,或脏腑功能减弱,影响血的化生,均可形成血虚证。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萎黄无华,爪甲淡白,舌淡,脉细等。(见血虚证)②血瘀。七情郁结,寒邪侵袭,气虚无力推动或跌打损伤等均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不行,出现血瘀证。其临床特征是固定性刺痛、拒按,甚者有肿块,面唇晦暗,舌有瘀点、瘀斑,脉涩等。(见血瘀证)③血热。由外感温热病毒,或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而成。血热证的临床表现,如为温热病可以为高热,神昏,咳血、吐血、尿血、衄血,或皮肤斑疹,舌红绛,脉弦数等。一般杂病可以为各种出血,皮肤痒疹等。(见血热证)④血寒。由阴寒之邪侵犯血分,以致血脉凝滞、收引而成。血寒证临床表现为手足或少腹冷痛,手足厥冷,色青紫,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暗淡,苔白,脉沉涩等。(见血寒证)

证候关系与治则 气血的病证之间常互为影响,因血离不开气的化生,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所以气虚可致血虚,血虚者气亦易衰,以致气血俱虚。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可出现气随血脱之证,治疗宜气血双补或益气固脱方能有效。血属阴主静,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一旦气虚或气滞,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则血亦随之而逆乱,或血随气升,而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等表现。如血随气陷,则表现为脘腹坠胀,甚则二便、前阴下血等症。因此,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须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药。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