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气化 |
释义 | § 气化 § 正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庄子·知北遊》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腐臭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指出万物皆气的变化。古代的气化学说,经历了精气说与元气说两个发展阶段。以《管子》的《心术》、《内业》等篇为代表的精气说,把细微而能变化的气称为精气,作为世界的本原。精气说提出"化不易气"的观点,但没有摆脱老子的影响,认为"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但对道与气的关系没有说明。元气说始于汉代。王充认为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生成的。他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以元气为构成万物的物质本原。北宋哲学家张载继承了古代的气化说,肯定了一切存在都是由气构成,气"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并进而提出"有气化,有道之名"的命题,指出道是气化运动的过程。他认为,气本身包含了阴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气的运动变化过程即是阴阳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吸引的过程,所以道又称为"太和"。"太和"就是阴阳合和的矛盾统一体,这是气之所以能够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气有聚散。聚则为万物,散则归于太虚。气之于万物,如同水之与冰,气聚成形而为有,气散则无形,但并非虚无,而是回到太虚。气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朱熹不同意气化即道的观点,但是接受了张载的气化学说,广泛地论证了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气化所生,他认为气能凝聚生物,理则无造作,但气之所以能气化生物则由于理。 张载的气化说,从理论上否定了在物质实体的气之外还存在一个独立的道。明代的王廷相、清代的戴震都继承了张载的气化观念。戴震认为,张载的"由气化,有道之名","化,天道"等说法是"圣人复起,无以易也"。他指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认为道就是气的运行不息,是物质实体的运动变化过程,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气化说。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