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一
释义

§ 简历

林一

1911年6月18日 生于福建福州市。

1928-1932年 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2-1935年 北京燕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1935-1940年 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任讲师。

1940-1944年 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主任;福建省炼油厂兼厂长。

1944-1947年 福建研究院工业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

1947-1950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0-1951年 美国Albright College副教授。

1951-1952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系Research associate.

1952-1955年 美International Resistance Co.高分子组长。

1956-1990年 在化学所任研究员、室主任;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化学部副主任。

1990年8月12日 病逝于北京。

§ 简介

有机硅高分子

林一1911年6月18日生于福州市,自幼聪明好学,1928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1932年毕业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研究生,从事结晶化学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35年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福建协和大学任讲师,1947年获当时教育部的教授证书。抗战期间,面对日寇的侵略和经济封锁他除了担负教学任务外还苦心钻研,终于从松树根提炼出柴油和汽油的代用品,解决了当时福建的用油问题。这一工作对支持抗战有重要意义,获得了当时省政府与人民的高度评价。1947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被选派赴美国留学,195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由于当时的环境他无法马上回国,在一些大学和公司担任副教授和高分子研究组组长等职。虽然条件优越,但他日夜想念着祖国,在当时他的一位美国同事给一位朋友信中谈到他时说过:“林一博士不但是一位优秀的高分子化学家,而且是一位爱国者,经常想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56年回到祖国,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第五研究室主任,开创了有机硅高分子的研究。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热情承担国家任务,对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他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为办好科技大学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科研人才的成长,他热情指导,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有机硅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人才。

§ 回国报效

甲基环硅氧烷

林一而立之年正是祖国和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凌辱的时期。当时他身在福建,亲眼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对福建沿海的封锁,导致福建燃油奇缺,全省水陆交通处于瘫痪状态,这给当时的抗日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他急祖国和人民所急,日以继夜开展用松树根来提炼燃油的研究。他不仅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研究而且亲自到山区去实地考察。由于工作量大,生活又没有规律,他患上了严重胃病。经过刻苦研究和反复实践终于研究成功从伐木后残留的松根中提炼出柴油和汽油的代用品,并建立了炼油厂,他亲自担任厂长并兼任福建省研究院工业研究所所长。林一为解决当时福建省的水、陆交通的燃料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抗日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业绩出色,他被誉为福建三才子之一,并于1947年被选派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

林一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和封锁,不仅自己多方努力争取回国,还劝说很多旅美学者回国。1956年大批旅美学者舍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回到祖国,林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有机硅只是一个创立仅仅13年的年轻但发展迅速的领域。有机硅高分子集耐高、低温,耐辐照,耐候性好,绝缘,憎水,物理性能随温度变化小等许多优异性能于一身,是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高分子材料。林一回国后率先在化学所开辟了有机硅高分子化学的研究。首先研究了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水解及其产物的缩合机理的研究,阐明了水解产物中的环体和线形聚合物的生成条件,接着又开展了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的研究,特别是对不同结构的环硅氧烷的开环聚合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两个反应是生产有机硅高分子最基本的反应,因此这些工作对我国有机硅高分子的工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决定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开展“两弹一星”的研制,而有机硅高分子是“两弹一星”不可缺少的材料。林一以高度热情,积极组织和动员全研究室承担任务。例如在他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解决了当时国产硅橡胶存在的耐温性能和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使国产硅橡胶的性能高于技术指标要求,并成功地用于东方红一号卫星上。70年代中,有机硅研究室承担了军用篷盖布有机硅防水整理剂研制和耐高温硅氮橡胶的研制等任务。即使当时他已受到冲击,失去工作条件,却仍以国家任务为重,细心阅读文献,积极思考,不断提出建议,有时还亲自动手做实验。虽然这些工作当时来说难度很大,但都获得了好的结果,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文化大革命”后,在恢复他室主任的职务后,他积极组织力量把有机硅整理剂推广到出口纺织品的后整理,使我国出口纺织品提高了档次,增加了出口的竞争能力,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入,这样使有机硅整理剂在全国很快得到推广。这一工作获得了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在硅烷偶联剂和改进硅橡胶热稳定性等工作中,他不仅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分析,而且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他的指导为这些工作后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基础。他丰富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的分析及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对现在有机硅室的工作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 培养人才

高分子化学

林一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人,呕心沥血地培养化学所的年轻人和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他孜孜不倦备课和准备教材,曾先后创办了全国有机硅学习班,即便在“四人帮”横行的年月,他依然在化学所开办高分子、英语和文献检索等学习班。在有机硅室又创办了“培干”晚会,利用晚上的时间辅导大家学习英语和讨论工作,他不仅亲自授课,还动员他夫人来讲英语,甚至给个别人开小灶来提高英语水平。通过他的努力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骨干,有的人成为有机硅行业中的骨干和领导。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着重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青年人的独立工作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他还经常教育大家要理论联系实际,多年来,勇于承担国家任务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有机硅室的研究工作中。

林一不仅在工作上关心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的成长,而且在生活上对青年人和同事们关怀备至,特别是对有病和有困难的同志经常给予热情帮助和关怀,所以当时青年人称林一是业务上的导师,做人上的榜样,生活上的贴心人。“文化大革命”后有机硅室在他指导下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取得了数项国家级和院级的重奖。他都从不署名,即使给他写上,当他审核时也会圈掉,他说他只希望年轻人快快成长,这种甘做人梯的精神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林一无论在化学所还是在科技大学授课时总是认真备课,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有条有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听完课觉得很有收获。林一虽已去世10年,但他的爱国情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热情帮助的崇高精神,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思想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对于推动有机硅的研究工作,一直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主要论著

1 林一,林尚安.二甲基羟基硅烷的缩合动力学.科学通报,1957,20:625

2 林一,王淮云.聚二甲基硅氧烷的丁醇裂解.科学通报,1959,3:92

3 林一,孙纯中.聚二甲基硅氧烷化合物的环化机理.高分子通讯,1959,3:80

4 曹怡,林一,王葆仁.三甲基羟基硅烷与三苯基羟基硅烷的共缩合反应.化学学报,1963,29:324

5 江英彦,林克昌,林一.甲基苯基硅氧烷的平衡化反应.高分子通讯,1964,6(4):322

6 江英彦,林一,唐芸生,盖太和.硅橡胶的室温硫化和高温降解.高分子通讯,1964,6(5):342[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