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栗斑腹鹀
释义

§ 科学分类

栗斑腹鹀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Fringillidae

属: 鹀属 Emberiza

种: 栗斑腹鹀 E. jankowskii

§ 基本简介

栗斑腹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棕色鹀。具白色的眉纹和深褐色的下髭纹。似三道眉草鹀但耳羽灰色,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色;下体喉及胸不成对比,腹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斑块;当腹部斑块不明显时,特征为胸偏白。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淡,也似三道眉草鹀但区别为耳羽灰色较重,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胸中央浅灰色。

虹膜-深褐;嘴-双色,上嘴色深,下嘴蓝灰且嘴端色深;脚-橙而偏粉。 叫声:简单和复杂的各种鸣声,据称有似灰眉岩鹀的引子,结尾似黄鹀鸣声的最末声。叫声包括联络声tsitt及示警时的sstlitt或细薄的hsiu声。

北朝鲜、西伯利亚东南部及中国东北。繁殖于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冬季南迁至辽宁、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由于不清楚的原因,数量及分布范围有所减缩(Collar et al., 1994),现已列为全球性易危种。栖于低缓山丘及峡谷的灌丛和草地,尤其是常绿沙丘及沙地矮林。

§ 分布范围

栗斑腹鹀

繁殖于吉林与内蒙古交办的大兴安岭东麓南端,德龙岗与北大岗一带,为留鸟。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顶山、野马吐、龙泉、巨宝、大桩子、石灰窑、永茂铁矿至内守土有责突泉之间的广大地区和昂代山、那金、煤窑、东升、镇西、岭下等地区。

此外通榆的边昭、蟾榆,长岭县的腰坨子,大安县的月亮泡和双辽县。吉林省东部珲春县的二道泡子、四道泡子和洋管坪等地,安图县的二道、松江等地。迁徙时见于东北的东宁、爱河、镜泊湖、阿城、帽尔山、哈尔滨、对青山、北戴河,内蒙古林西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国外分布区只局限于俄罗斯乌苏里边区与朝鲜交界附近的方圆数十里地区。

§ 形态特征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 Jankowski's Bunting 雀形目 > 燕雀科 > 鹀属,体长约16cm,具白色的眉纹和深褐色的下髭纹。似三道眉草鹀但耳羽灰色,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色;下体喉及胸不成对比,腹中央具特征性深栗色斑块;当腹部斑块不明显时,特征为胸偏白。

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淡,也似三道眉草鹀但区别为耳羽灰色较重,上背多纵纹,翼斑白,胸中央浅灰色。全长约16cm。额、头顶和整个上体淡棕栗色。眉纹和颊部污白色,眼先和颧纹深栗色。颏、喉和胸灰白色,腹部淡棕色,中央有一明显的心脏形栗色大斑。雌鸟的腹斑较小并且着色较淡,额与头顶上有暗褐色纵纹,前胸具灰黑色斑点形成不明显的半月环。

§ 生活习性

栗斑腹鹀

主要栖息于丘麓灌木草丛和干原。吉林省东部主要栖息于图们江沿岸及其附近的丘坡灌丛中,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一带,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脚下和德龙岗与北大岗的干原中。在吉林省西部主要栖息于沙丘灌丛和杂草草原中。

在吉林省西部于4月末和5月初开始配偶,其时雄鸟鸣唱增多,雌雄鸟双双追逐。5月中旬筑巢结束。巢筑于地面稀草丛中或小灌木上。窝卵数6枚,雌鸟孵卵。其食物主要是草籽和谷物,育雏期兼食昆虫等。

在吉林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带的主要分布区大兴安岭东麓南端的低丘灌丛,冬夏二季每小时遇见率10只以上;在大兴安岭山麓台地的德龙岗和北大岗的干草原遇见率为1~10只;吉林省西部的沙丘灌丛和草甸草原遇见率约为.01只/平方公里。吉林省醅内陆地区的遇见率约为0.07只/平方公里。

吉林省东部珲春县的二道泡子、四道泡子和洋管坪调查遇见率为0.5只/小时。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及内蒙古呈岛关分布,中间相隔数百或上千里。这种分布区在鸟类中是少见的。吉林省西部丘陵灌丛和干草原栖息环境受到破坏,是致危因素之一。

§ 保护级别

中国的栗斑腹鹀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命悬一线”。栗斑腹鹀的消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自1999年起,高玮教授及其学生以镇赉为研究基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栗斑腹鹀的文章,主要对其繁殖行为、生境选择等进行了研究。IUCN的红色物种名录也将栗斑腹鹀列入为易危,致危因素是C1(预计今后10年或者3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 最大值为100年),成熟个体数将持续至少减少10%); C2a(种群估计不存在成熟个体数超过1 000的亚种群)。 然而,栗斑腹鹀的消失并未就此终止,在高玮教授的研究结束后不久,栗斑腹鹀已经从镇赉消失;作为外国观鸟者看“小栗斑”的重要鸟点,向海的最后一次目击是在2003年;2001年,白城大约有100只栗斑腹鹀,至2007年,大约只有2只,而且没有繁殖成功,到2008年,小栗斑在白城消失。现在已知的栗斑腹鹀分布点只剩下两个,一个在图木吉,有消息称大约有100对,但是当地人称只有十余只,另一个地点是在科尔沁保护区附近,据称有约50对,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查数字。《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历史延续

栗斑腹鹀

栗斑腹鹀最早由Taczanovski于1888年在Ibis上发表,最初被认为仅分布于亚洲大陆东缘, 苏联乌苏里边区与朝鲜交界附近的方圆数十里的地区,且我国东北的东宁是其唯一的扩散繁殖区(Yamashina, 1957)。1966年,傅桐生与陈鹏在论文《栗斑腹鹀的分布及其繁殖习性》中指出,东部沿海分布区并非仅限于乌苏里边区方圆数十里处, 而是在我国珲春——延吉一带广泛分布,西部的分布区主要包括吉林省与内蒙古交界的大兴安岭东麓南端,该地区同时也是主要繁殖区,此外,傅桐生与陈鹏还证明了该鸟在我国东北吉林省西部与内蒙古东部交界一带是留鸟。除上述地区外,在黑龙江的镜泊湖、阿城、帽儿山、哈尔滨、对青山,辽宁的辽阳,河北的北戴河以及北京等地也都有栗斑腹鹀的零星记录。

在历史上,栗斑腹鹀并不少见,其中数量掌握比较清楚的是俄罗斯。栗斑腹鹀在俄罗斯的分布地主要是俄罗斯、中国与朝鲜接壤的地区,也就是波西耶特港海湾到图们江一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栗斑腹鹀是当地地区性常见的繁殖鸟。60年代中期,估计约有数百对,然而,从70年代早期起至1977年,当地没有记录到一笔繁殖记录。在俄罗斯,至今已有将近20年没有栗斑腹鹀的记录,估计已经灭绝。朝鲜的栗斑腹鹀并不常见,记录也不多,应该是从中国和俄罗斯扩散去的零星个体,对于种群的延续实际意义不大。

1966年,傅桐生等人的论文中指出:在大兴安岭东麓南端的低丘灌丛,冬、夏二季皆形成优势种,遇见率>10只/小时,其次是山麓台地干草原,为常见种,遇见率为1-10只/小时,再次为吉林省西部的砂丘灌丛和草甸草原,为稀有种,遇见率<1只/小时。1965年冬季的调查表明,在德龙岗黑顶山一带,遇见率可以达到25只/小时。但是到了1994年,赵正阶等人在吉林腰坨子、榆树台、珲春的调查显示,三地栗斑腹鹀总数仅有约340-350对,十年之后,这些地点再也看不到栗斑腹鹀了。[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