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俣病 |
释义 | § 名称来源 水俣病 “俣”,日文原作“俣”字。《名义抄》音“疑辅反”、《汉语大字典》释为“‘俣’的新字形”,日语训读“また”。 台湾教育部《国语字典》收有“水俣症”一词。其解释若下:“病名。由于工厂排放污水,使有机水银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使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受害的主要器官为大脑皮质,主要症状有隧道视野、运动失调震颤、语言障碍等。” § 临床表现 日本水俣病发生地区 水俣病实际为有机汞的中毒。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重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发病起三个月内约有半数重症者死亡,怀孕妇女亦会将这种汞中毒带给胎中幼儿,令幼儿天生弱智。 § 发病机理 因为甲基汞具有脂溶性、原形蓄积和高神经毒3项特性。首先甲基汞进入胃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吸收进入血液(无机汞只有5%被吸收);然后在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中的巯基结合,随血液输送到各器官。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脑,为防止病毒入侵,专设了血脑屏障。但氯化甲基汞是稀客,为血脑屏障不识,故能顺利通过,进入脑细胞,还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脑中。脑细胞富含类脂质,而脂溶性的甲基汞对类脂质具有很高的亲和力。所以很容易蓄积在脑细胞内。甲基汞分子结CH3-Hg-Cl中的C-Hg键结合得很牢固,不易断开,在细胞中呈原形蓄积,以整个分子损害脑细胞,这种损害的表现具有进行性和不可恢复性。因此,水俣病是环境污染中有毒微量元素造成的最严重的公害病之一。 水俣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皮质细胞萎缩,严重者尚可侵犯小脑及脊髓。 § 遗传性 孕妇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可能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就连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轻微,无明显病症)的后代也难逃恶运。许多先天性水俣病患儿,都存在运动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其病状酷似小儿麻痹症,这说明要消除水俣病的影响绝非易事。[1] § 历史事件 日本水污染事件 水俣病表现症状 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由人粪与猪粪于酒窖发酵而产成)于水俣工场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其制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由于该工厂任意排放废水,这些含汞的剧毒物质流入河流,并进入食用水塘,转成甲基汞氯(化学式CH3HgCl)等有机汞化合物。当人类食用该等水源或原居于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积(或生物浓缩,Bioaccumulation)。该事件被认为是一起重大的工业灾难。 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渔村中,发现一些猫步态不稳、抽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自杀猫”。1953年水俣镇发现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这个地区又发现五十多人患有同样症状的病。 经过对病的调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确定水俣病的发生是由于汞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和贝类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这是从水俣镇的工厂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鱼和贝类中毒造成的。 继水俣镇之后,1963年日本新泻县又有大批自杀猫、自杀狗出现。 197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发生了水俣病。据报导这三次发病人数共计900多人。实际上在日本,受害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水俣镇受害居民已有一万人左右。[2] 中国发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东北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渔民中也曾发现过类似水俣病的病例。[3] § 治疗方案 1:依地酸二钠钙,每日一克稀释后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用药三天,停药四天为一疗程,一般应用2~4个疗程。 2:促排灵(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每日0.5~1克,稀释后静脉滴注或肌注,疗程与依地酸二钠钙相同,但效果较依地酸二钠钙为好。 3:青霉胺,每次0.3克,每日3次,连服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驱效果较上述二药为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