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得志 |
释义 | 杨得志 杨得志(1911-1994),湖南省醴陵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长征途中曾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生平概况 红军时期杨得志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大事年表 红军时期杨得志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到安源煤矿、粤汉铁路、郴州地区等地做工。 1928年1月投身革命,参加湘南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军第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 1930年冬以后,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颁发的红星奖章。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中,带领红一团担负先遣任务,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掩护中央机关,为红军顺利北上抗日开辟了通路。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副师长、第二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1938年2月、率部进入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 1939年3月,任冀鲁豫支队司令员,后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4年4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即杨罗耿兵团)和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党委书记。 1945年率部参加上党战役、平汉战役。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率部参加张家口保卫战、正太战役,青(县)沧(县)战役,保(定)北战役。 1947年10月,指挥清风店战役。11月,指挥部队攻克石家庄。同年11月率部参加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9年1月,杨得志在作攻打北平的动员 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指挥所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 1954年回国,人军事学院学习,兼任战役系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参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 1979年3月,他同许世友指挥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维护了中国边境的安全。 1980年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他是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党的七大代表,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7年10月,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 § 戎马生涯 突破乌江 1936年,红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 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全军后卫的一个师,所剩无几。虽然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被突破,但局势并没有缓解。吴奇伟、周浑元、薛岳等蒋介石的精锐部队紧追不舍,湘、粤、桂等地军阀处处设防,数十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压向疲惫的红军,局势万分危急。 生死关头,毛泽东改变了中央红军到川黔湘边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率领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蒋介石命令数十万大军扑向乌江,企图消灭红军。于是,乌江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江”,危难中,先遣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受命率部强行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战斗。红军和蒋介石的兵力谁先到乌江,谁就获得了胜利。杨得志率先遣团拼命开赴乌江。当时,贵州细雨小雪连绵不断,落地结冰,路面像泼了一层桐油,当地群众称“桐油凌”。一路行军,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军速度不但没有减慢,反而加快了,官兵们白天走,夜间走,急行军转为强行军。经过几天几夜的强行军,先遣团抢在国民党军主力之前到达乌江渡口──龙溪。 1936年,杨得志(前排右起)、邓华、朱瑞、熊伯涛、孙毅,萧华(后排右二)在陕北 乌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声惊人,两岸几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耸云天。对岸有当地军阀侯之担一个团凭险防守。杨得志迅速集中全团枪、炮向对岸敌人开火,敌人山顶工事飞上了天,残敌退往山后。敌人被暂时压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难题。船被敌人破坏,连块木板也难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桥,没材料;凫水,湍急等于白送死……渡江方案一个个提出来,一个个被否定。官兵拼命抢来的时间,在江边一分一秒地消耗着。关键时刻,杨得志发现江中漂着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扎竹排的方式渡江。竹排扎好了,全团选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试渡。 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谷中前进。突然,一个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凶猛地扑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没。转眼间,又从水中冒出来。“啪”的一声,竹排又撞在礁石上,接着又被激流卷到漩涡中。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涡卷走,全部牺牲。杨得志在悲痛中组织第二梯队渡江。这次他们在竹排上绑了扶手,并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渡点。十几名战士前仆后继,又冲向凶猛的乌江。“砰!砰!砰!”对岸重新反扑回来的敌人,发现了渡江的红军第二梯队,疯狂阻击。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急流中,拼死向前,一个个竹排像箭一样飞向对岸。红军官兵冲上了对岸,爆炸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乌江天险被突破。先遣团顺利过江,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迅雷”轰顶,不知所措。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又“疾风”北上。 抢渡大渡河 1935年5月,大渡河这道天然屏障,横亘在红军的面前,挡住了红军长征的去路。 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传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石达开,曾全军覆没在此地,蒋介石梦想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他接受了乌江行动迟缓的教训。严令薛岳、周浑元、吴奇伟数十万大军火速奔往大渡河。电促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死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刘伯承、聂荣臻在离大渡河80多公里的村庄,向先遣团长杨得志下达了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反复强调3个字:“抢时间!”的确,甩掉蒋介石数十万大军,需要抢时间;出奇制胜,强渡大渡河需要抢时间,使红军转危为安,也需要抢时间。杨得志向全团指战员说:“时间就是生命,红军决不是第二个石达开。”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杨得志带领全团官兵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一口气赶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顺场,迅速投入战斗。敌人在我岸一方的两个连被全歼。在渡口,战士们缴获了一条船,这是敌人自留的运输船,后来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唯一渡船。 大渡河像怒吼的凶神,四五公里外都能听到河水的涛声。安顺场两岸是高山,河宽300多米,水深十多米。湍急的河水,碰上礁石,卷起冲天白浪,架桥、凫水都不行。河对岸有敌一个团死守,过河难过登天。党中央显然也意识到了渡河的难度,在命令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同时,又命令红四团在大渡河上游强夺泸定桥。 泸定桥的历史照片 杨得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成立渡河奋勇队,拼死强渡。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在熊上林队长的带领下整装待发。杨得志在向17名勇士交待任务时,仍突出个“快”字:“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岸头阵地。”他用期望的口气说:“同志们!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的身上。”勇士们发誓:“坚决渡过河去,消灭对岸敌人。”唯一的木船载着勇士和船工们像离弦的箭,射往对岸。杨得志在望远镜中关注着勇士们。突然,敌人碉堡中,喷出一道道火光,一名勇士负伤,杨得志大声呐喊:“给我开炮!” 红军神炮手赵成章几发炮弹就让敌碉堡飞上了天。红军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掩护勇士向对岸逼近。木船在波涛中奋进,船工和勇士们一桨一桨地拼搏。突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了船边,掀起一个巨浪,小船一阵剧烈地晃动。刚平稳下来,又碰在一块大礁石上。尔后,猛烈地旋转起来,向漩涡中滑去。杨得志的心随着小船颤动起来,千钧一发之际,几名船工跳入水中,拼命地用背顶着船,另外的船工和战士奋力撑篙,船终于脱离险境,驶向对岸。勇士们顶着敌人的弹雨冲上岸去。冲锋枪子弹、手榴弹一起飞向敌阵。短兵相接开始了,大刀飞舞,短枪连击。阵地上的敌人被击溃了,大股敌人又从邻近的小村中向勇士们蜂拥而来。杨得志在望远镜中看到后,挥臂猛喊:“给我猛轰!给我猛打!”炮弹、枪弹掠过河面向敌群飞去。 敌人的增援被打退了,岸头阵地巩固了。红军大队人马陆续过江。大渡河强渡成功,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团抢夺泸定桥,使红军在长征路上又一次转危为安。 角逐清风店 1947年,解放战争面临着大反攻时期的到来。蒋介石为了苟延残喘,将其华北主力相对集中:令其十六军驻守在河北雄县一带;九十四军配置在涿州一带;第五师驻防在徐水一带;新编第二军驻守在保定;其主力罗历戎的第三军镇守石家庄,形成了确保平、津、保三角战略要地的部署。时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的杨得志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指示,决定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法,将敌人一口口吃掉。 1947年6月,晋察冀野战军领导人:潘自力(左起)、杨成武、杨得志、罗瑞卿、耿飚 战役第一阶段,杨得志令陈正湘和李志民领导的第二纵队,以最快的速度,猛攻徐水的国民党第五师;令郑维山、胡耀邦领导的三纵和曾思玉、王昭领导的四纵负责打援。开始,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以为攻击敌五师后,保定一带的敌人会来增援,而盘踞在河北重镇石家庄的罗历戎不敢轻举妄动。谁知,二纵围攻徐水城时,不仅其他方向的敌人赶来增援,罗历戎也亲自率第三军增援徐水。战场发生了出乎预料的突变。部队做梦都想吃而又难以吃到口的肥肉,自己送到了嘴边。吃肉的最好“餐桌”是罗历戎增援的必经之路──清风店。当时,罗历戎的第三军离清风店45公里,而部队主力距清风店最近者75公里,最远者125公里。因此,能否吃上这块肥肉,一切都取决于时间。 正在作战途中的杨得志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耿飚商量决定,立即向部队下达命令,进军清风店。从发现敌情变化到下达进军清风店的命令,不到半小时。所有部队接到的命令都强调:要快!要快!!要快!!!各级战斗动员也突出了“快”字:“时间是无情的, 胜利就在大腿上!”“走不动也要走,爬着、滚着也要追,累死也要抢在敌人前面!”…… 24小时之内,部队主力走完了百多公里的路程,把罗历戎的第三军死死围困在清风店。罗历戎面对天降神兵,大惊失色,连忙求助于他的直接上司十一战区司令官孙连仲,这位司令官大吼:“共军连辆汽车都没有,他们靠什么在20多个小时内从保定赶到保南的清风店? 他们会飞吗?他们是神行太保吗?”很快,杨得志指挥晋野主力向围困之敌,发起了总攻。罗历戎的“梅花形”防御体系被突破,孙连仲派来的10多架增援飞机,一架被击落,一架被击伤。清风店战役,共歼、俘敌近3万人,生俘罗历戎等正、副军长及其他将校级军官10多名。聂荣臻在祝捷大会上兴奋地说:“这次歼敌打得很干脆,从军长到马夫没一个逃跑掉。蒋介石在北平坐镇指挥也救不了他们!” 围攻新保安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把40多个师摆在津沽、北平、张绥三个防区,形成了一个1000多公里的“长蛇阵”。“蛇头”在津沽;“蛇尾”在归绥。摆出一副既可固守,又可以从海上南逃或向绥远西窜的态势。 1949年4月,杨得志(左四)在太原前线部署战斗 傅作义的“长蛇阵”为解放军实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斩头剁尾,各个歼灭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为此,毛泽东为平津战役做了三个阶段的部署:第一阶段,完成对敌军的分割包围,但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第二阶段,从新保安开始,然后张家口、天津,依次各个歼敌;第三阶段,解放北平。毛泽东胸有成竹后,便开始点将。他想到了“用兵神速”的杨得志。于是,二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所部,成为平津战役中毛泽东手中的“王牌”。 1948年11月26日凌晨,毛泽东第一封催战电报发往正在河北省曲阳一带的二兵团。电报命令:“杨罗耿率二兵团于今26日由曲阳出动,以5日至6日行程进至涿县、涞水以西地区待命。”27日午夜,毛泽东又来电命令二兵团“12月1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隐蔽待命”。与此同时,毛泽东令杨成武率三兵团29日完成了对张家口敌十一兵团的包围,但“围而不打”。 在北平的傅作义得知张家口。他担心将来断了返回绥远后路,急令其“王牌”三十五军,从北京丰台火速西援张家口。傅作义对心腹、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交代,此去张家口要“快去、快打、快回”。三十五军是傅作义的主力,守卫北平,离不开这张“王牌”。郭景云不愧是国民党的一员虎将,用兵神速,第二天下午就率所部赶到了张家口。在三十五军离开北平后,我秘密入关的东北大军先遣兵团突然出现在北平东北的密云一带。傅作义又一次大惊失色,亲自坐飞机到张家口,令三十五军火速返回北京为其保驾。 1949年1月,李天焕(左起)、杨得志、杨成武、聂荣臻、罗瑞卿在平津前线司令部 12月4日,毛泽东在19个小时内连续给杨得志发了3封电报。凌晨2时,令二兵团“应以最快手段攻占下花园地区一线”;下午4时,又令“务以迅速行动,以全力包围宣化、下花园两处之敌”;夜间9时,毛泽东更加明确指出二兵团最重要的任务是“务使张家口之敌不能东退”。三封电令,急如星火,杨得志深感责任重大。此时的二兵团,大部分部队在平张线和大洋河以南,只有四纵队十二旅在新保安附近执行牵制任务。接到命令后,杨得志率二兵团旋风一般奔赴阻击地。大洋河覆盖着薄冰,部队来不及架桥,官兵们冒着刺骨的冰水徒步涉河,浑身冻得发紫,棉裤和上衣下摆冻在了一起,迈步都很困难,但没有人停步,全力赶路。尽管这样,行军速度与车轮滚滚的三十五军相比,仍处在落后状态。于是,毛泽东又来电催战。6日清晨3点多钟,毛泽东令二兵团“全力在宣化、下花园一线坚决堵击”敌人。杨得志在行进间阅读电报时,作战参谋赶来报告:“三十五军已经越过下花园,奔新保安了!” 尽管作战参谋的声音是颤抖的,但对杨得志来说却是一声惊雷! 但杨得志并没有向三十五军示弱,他把毛泽东的电报当做鞭策,竭尽全力抢回在下花园一带失去的战机。他和罗瑞卿、耿飚,对眼下的情况做了客观分析:下花园到新保安中间还有个鸡鸣驿,新保安一带还有二兵团的十二旅,这说明,挽回战机还有一线希望。 1949年,杨得志会见回族起义将领马鸿宾 于是,杨得志命令十二旅拼死堵住三十五军;命令已经强行军五昼夜多的二兵团主力拼死赶往新保安。十二旅血战抗敌, 迟滞了三十五军的前进。12月8日,连续六昼夜急行军的二兵团主力将三十五军死死围困在新保安。二兵团虽然比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求的时间晚了一天,但毛泽东和军委得知三十五军被围新保安的消息后,立即发来了表扬通报。三十五军被围后, 杨得志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三十五军是傅作义的命根子,他不能不管。傅作义急令暂三军、一0四军和十六军出兵新保安,接应三十五军,大大分散了北平的兵力。 围困三十五军,为平津战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东北军主力全部入关,使毛泽东成功地完成了平津战役兵力部署。1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向新保安发起全面攻击。杨得志统领二兵团和冀察热军区三兵团的部分部队于14点发起进攻,打响了平津战役“各个歼敌”的第一仗。解放军官兵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向三十五军发起攻击,敌人溃不成军。22日17时,三十五军1.9万余人被全歼,生俘敌少将副军长王雷震,军长郭景云自毙身亡。 § 人物评价 中央军委对杨得志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杨得志同志从1980至1987年担任总参谋长职务,历时八年,这一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他深刻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在实现军队建设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开创新时期军事工作新局面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3年10月1日,杨得志将军率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参加建国四周年国庆观礼。毛泽东于观礼台向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介绍曰:“此人大名叫杨得志,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志愿军的副司令,彭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氏,我的乡里呀!”毛泽东继曰:“此人一直是志愿军,上井冈山就是志愿的,就是志愿军!” § 人物性格 1958年,济南部队司令员杨得志上将下连队当士兵体验生活 杨得志将军指挥作战,关键时刻有主意,每临大事有静气。下命令,作动员,不慌不忙,慢声细语,山崩于前地裂于后而面不改色。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红七师路过衡阳,招募新兵。杨得志将军随其哥杨海堂等25位筑路工人,报名应征。将军留任师部通信员,后调特务连三排七班当战士。初战即与敌白刃格斗,勇猛如虎,孤身战一敌穷追不舍,敌大惧,“扑通”举枪跪降。将军缴其枪,放其生路。 1931年初夏,时任红十一师师部特务连连长的杨得志将军,以枪胁逼民工赶路,不慎失手走火,一民工当场毙命。师党委为此给予留党察看一个月和行政记过处分。一月后,根据将军表现按期撤销处分。建国后,有人向将军建议,处分既已撤销,档案里就不必填写了。将军则不然,写自传,填档案,书简历,必详叙其事。 1963年初春,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化名杨超,与李耀文(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陈美藻(济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长),到济南军区驻徐州某部六队当兵。将军背背包徒步由团到连,居大宿舍,睡木板床。当晚即参加连队夜间射击训练,次日晨参加五公里长跑。将军在连队一个月,擦玻璃、倒痰盂、冲厕所,苦活、脏活、累活,抢着干。夜半上岗,挥大锹挖工事,端步枪练刺杀,无一丝一毫特殊,士兵们称之为“老杨同志”。 § 个人荣誉 上将军衔 一级八一勋章 一级独立自由章 一级解放勋章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一级国旗勋章 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 视频 § 影视作品 编剧:刘富道、张道清 导演:董亚春 主演:李洪涛、高志强、杨军、武文、苏丽 故事梗概: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为牵制华北之敌向东北增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命杨得志为司令员。时值十月,杨德志率部逼近徐水,对徐水实施包围。在杨德志的战略意图中,围攻徐水是假,引出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继而歼灭是真。鉴于徐水和石家庄之间还隔着一个保定,杨德志下达命令,加大攻势,引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兵。 § 相关词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开国上将 湖南省 醴陵 抗美援朝 杨勇上将 杨成武 杨得志 § 参考文献 《第一野战军十虎将》 作者:崔立学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十大将军——将帅传奇人物纪事》 作者:陈枫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横戈马上》 作者:杨得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杨得志回忆录》 作者:杨得志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