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花螳螂拳
释义

§ 简介

梅花螳螂拳

梅花螂螂拳是一项技击性较强、实用性较高的武术拳种。它源于技击格斗,又博采诸拳绝招、妙手,几经相传、细研、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在攻防技术上独具风格的武术流派。 在散打技击中,讲究“一功、二力、三胆量”。因此必须树立敢打敢拼、克敌制胜的信心,从战略上藐视对手,视“敌”如懦夫;练拳时,无人如有人;与对方交手时,有人似无从,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螳螂拳为明末清初陕西省淳化县王郎,即王文成所创。王文成初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在回乡途中,看到螳螂斗鸟,由此得到启发。他回家后苦心钻研,取螳螂的活动特点,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编创出“崩补”和“八肘”两套拳,并取名“螳螂十八凑”。

§ 师承发展

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李昆山 莱阳三山之一

王玉山  莱阳三山之一

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

崔守山  莱阳三山之一

宋子德

王郎善于吸取别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把太极拳、通背拳、狸拳等拳法的精华,融进螳螂十八凑,使它在技击手法、劲路和发劲上不断改进。因此,它活动起来阴阳分明,上下肢时时旋转、划弧,很具太极拳的特点。上肢上下旋转,四面环绕,手的招势像朵朵梅花;发劲时“张如弛”发劲结束或静止时“缩如珠”,兼有螳螂活动之长。所以,后来改名为“太极梅花螳螂拳”,后人简称为“太极螳螂”,也有人简称“梅花螳螂”。

赵珠是此拳的第二代继承人。他是山东省莱阳县赵家疃人,从小攻文习武,才华横溢,武技超人。明末文科会试得中进士,被放到陕西省淳化县任县令。其妹嫁王郎为妻,因系至亲,王郎把螳螂拳传授给赵珠。当时,社会上武风败坏,王郎不满于世,决心不再传人,赵珠把此拳带回了莱阳,从此,螳螂拳在陕西淳化一带灭迹。后来,赵珠又汲取了“崩补”、“八肘”和其他拳种的精华加以变化,遵循着螳螂拳的劲路特点,编创了“乱截”。乱截之名就是“截取”他拳之招的意思。后人称它为“乱接”或“拦接”,是不准确的。

螳螂拳自赵珠后盛行于山东省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秉霄、梁学香、姜化龙,以及近代的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等,都是螳螂拳的传继人。尤其是后三位,功精艺纯,名扬天下,是武坛上著名的莱阳“三山”。

1933年,莱阳县续写县志,曾找当时的莱阳县国术馆馆长李昆山了解螳螂拳的师承关系,不巧,李到青岛去了,无奈,找到他的大徒弟李淑栽,李淑栽把赵珠和李秉霄说颠倒了,因此,现有的县志记载李秉霄为赵珠的师傅,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错误的依据。县志还把“梁学香”写成了“梁梦香”,也是不对的。

第三代传人李秉霄是山东省莱阳县小赤山一带人。他从小习医,医术高深,医德高尚,给贫穷者看病分文不取。一年深秋,有一盗贼高成在野外病危,秉霄把他救到家中,亲自配药医治。高成病愈后为了报恩,在他家住了一年,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秉霄,从此,秉霄踏进了武行之门。至于高成所授属哪家功夫,史无记载。

明朝灭亡,赵珠回到原籍,李秉霄弃医习武,拜他为师。赵珠见李品德高尚,便苦心传授,使秉霄成为一代螳螂拳大师。李秉霄晚年又择取“崩补”、“八肘”、“乱截”和高成所授技艺中的要招,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不轻易传授予人。

梁学香是山东省海阳县于山夼村(在海阳县与莱阳县交界之处)人。他出身贫困,童年时给李秉霄家放牛,稍大时看树林,以后给李秉霄家当了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霄夜间练功,他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发现些事后很受感动,便收他为徒,亲授技艺。后来,梁学香成为一代螳螂拳宗师。

姜化龙是山东省莱阳县黄金沟村人。他原先练过地功拳,比武败在他人手下,深感武功不足,后来拜梁学香为师,苦练螳螂拳,艺成后,他到烟台教拳。当时,同县赵格庄的宋子德住在烟台,是烟台有权势的人物,因排行老二,人称宋二爷。宋二爷好武,拜在姜化龙门下学艺,莱阳县还有一位罗汉拳和地功拳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也在烟台教拳。这三人同是武林名手,通过交往,拜为结义兄弟,李仲祥为长,姜化龙次之,宋子德为三。三人亲如手足。姜化龙传艺于宋子德,毫不保留;李仲祥和姜化龙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姜化龙把李种祥的“翻车”、“一肘遮半身”“辘辘锤”等几十个要招,都融进了螳螂拳之中。他又遵循着螳螂拳的特点和劲路,创编了一套“地功拳”,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螳螂门中的“地功”。这一时期螳螂拳的内容和招法已达到了最高价段。姜化龙在烟台住了八年,见宋子德功满艺成,便辞别了李、宋二人,回到原籍。

当时,烟台还有一位著名武师纪春亭。他甚爱螳螂拳,弃本门之艺,拜宋子德为师。宋子德用六个月把螳螂拳传给了他。后来,宋子德也回到了原籍。

姜化龙和宋子德都在原籍设场教拳。李仲祥的侄儿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莱阳县崔疃的王玉山和诸陆的崔寿山也先后拜在宋子德门下。李、王、崔在严师的指教下,完整地把螳螂拳继承下来,苦练十余年,功夫达到炉火纯青。三人为了取人之长,到处访友,从未遇到敌手,从此莱阳“三山”名扬天下,威震全国。

李昆山从小喜爱大枪,曾练过“狮子不离母”。此枪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枪法之中,使之神出鬼没。在搏斗中,能点对方“抬头红”,即朝对方前额一刺,让他微微出血而不伤骨肉;能把对方的扣子全部挑开而不使其察觉。1933年,南京举行全国武术擂台赛,明令“打死无论,发灵枢归返原籍”,武艺稍差者不敢登台。李昆山参加了比赛。他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底漏枪”等枪法,夺得大枪的冠军,获得了金盾。南京和一些地方报纸登载:“李昆山的大枪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他还获赠一块金字大匾,为蒋中正先生所亲书,内容是:“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张炳斗是李昆山的外孙,炳斗幼年即跟李昆山习武。昆山1949年去台湾,去台湾前亲托挚友王玉山续教炳斗。

§ 劲路特点

梅花螳螂拳太极梅花螳螂拳的运动,手臂时时以弧形、圆形、内缠外缠、内旋外旋为主,腰部不断的作着扭、拧、缠、转、旋,配合着身躯和四肢的活动,勇猛激烈,刚柔相济,四面旋绕,上下螺旋,似蜻蜓点水,如蝴蝶穿花,如下山猛虎,似取水的蛟龙,动如闪电,不动如山,动作阴阳分明,发力囫囵,手无单行,招式连贯,讲究招也打,不招也打,连招带打,环环紧扣。发力时四肢要达到最大限度的长,发力结束屈而不展,故有“张如弛,缩如球”之说。活动时要意集神发,以意为先,发力于腰,根基于脚,枝摇于手,枝摇根固,“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

§ 门派

梅花螳螂拳的文献记载始于清代李秉霄。据莱阳县志所记,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莱阳赤 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赞元第十七代后人。据李赞元的第十五支家谱 载:“李姓是从福建迁至海阳县凤城西关,其子则分布莱阳、海阳各地。”传李秉霄于乾 隆年间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其后大盗将生平所学传授, 艺成而盗不复至。而其艺正是王郎所创之螳螂拳,师承过程史无记载。李秉霄原从文考取 贡生,后弃文从武,苦练经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师。因其使用双钩出神入化,故人称“李二钩”或“二钩爷”。根据《县志》和《螳螂拳谱》记载及有关传说,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

李秉霄传于赵珠,字起禄,清嘉庆年间莱阳赤山村人。赵珠自小攻文习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秉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此称为「梅花螳螂拳」。据「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赵珠传艺于梁学香。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县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清道光年间(1810年)。外号“梁一 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故武学 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并从此声名大振。

梁学香半生以保镖为业,凭螳螂拳旗号闯荡江湖无敌手。梁学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对“太极拳”也有极深的研究。他将“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与“太极拳”的精要融合,创编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华,历代拳师不轻易外传。从此时起,“梅花螳螂拳”又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或简称「“太极螳螂拳”。梁学香不但将「梅花螳螂拳」技法创新,同时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发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单传习惯,传艺极广,先后在海阳、莱阳、栖霞、黄县、文登、芝罘、荣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烟台地区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学香之子)、郝宏,姜化龙、李明环、孙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蒋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据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门人所载,赵竹溪师承迟守进、任丰瑞,而迟、任二人师从孙元昌,而孙元昌正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为梁树香)。由此可见,香港赵竹溪太极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学香。梁学香将生平所学,写下了《螳螂拳谱》一书,为“梅花螳螂拳”的发展奠下了理论基础。笔者在去年与山东省烟台武术协会的交流活动中,有幸见到了梁学香所写的《螳螂拳谱》。《拳谱》除了论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谱,就是《棚补》(崩补)、《乱接》、《分身八肘》,从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发展过程中的根据。自梁学香之后,“梅花螳螂拳”发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传人不计其数。在此谨列山东省郝宏、姜化龙二大主流及赵竹溪、鲍光英南传发展的概况。            梅花螳螂拳

(一) 太极梅花螳螂郝家门(郝宏一脉流传概况)郝宏,字莲茹,(1986-1914)烟台牟平莱山区初家庙后人。尽得梁学香真传,创办“螳螂郝宏”拳坊,是烟台近代极负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 术出色,人称“神枪郝”。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着有“精神”拳论,精辟地阐述了拳理技法,使之达至完美的极高境界。其子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郝家兄弟传人极广,桃李满天下,形成了现今山东省、东北各省和海外各国影响极大的“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

郝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郝宏第子.自幼随父习武 ,终生研究武学,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郝恒禄依据螳螂剑法,吸取各家剑法精华,创出饮誉武林的“螳螂达摩剑”,其剑法出神入化,技击性极强,风格独特。郝恒禄生平禅佛修道,悟性极高,文韬武略、博学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吴佩孚部队的武术教官和蓬莱国术馆长,并先后在烟台、青岛、蓬莱、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授艺,传人多不胜数。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郝家兄弟各有传人。长子郝恒议(1815-1929),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济南等地传艺,曾任张宗昌部队武术教官。其传人主要有贾百胜、贾百龙、张玉成、杨典杰、贾世林、贾其云、贾玉坤、谭炳章等。三子郝恒常,主要传人有孙若康、杨学敏、贾世善、王化亭、毕树财、张瑞卿、邵明光、牟传清、阳玉等。四子郝恒信,(1892-1957)外号「郝四彪子」,以气硬功著称,在烟台授艺数年,曾任烟台特区国术馆教练。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刘继须、王明儒、宋肇德、刘忠 齐、刘忠训、张思秀、刘吉田、刘封镜、纪忠德、张楷堂、姜沂等。五子郝恒坡,外号「五猴子」,功夫扎实,灵活如猴。先后在济南、蓬莱、青岛、大连等地授艺,曾任青岛市国术讲习所所长。主要传人有郝贡、姜炳祥、陈淑海、周凤岭、腾培熙、张万福、袁惠琴、葛殿升、陈炳超、孟宪云、孙振先等。六子郝恒祥,主要传人有郝永杰、贾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万景等。郝家兄弟一门六杰,由此而衍生的传人不计其数。郝斌,(又名郝宾)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恒禄之子。自幼随父亲、祖父习武, 十八岁时已获山东省国术决赛冠军,终生以授拳为业,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长“螳螂达摩剑”及“摘要”,精于技击,艺高功纯。生平与人较技无数,未尝 败绩。他曾任牟平县国术馆最后一任馆长,并传艺于牟平、烟台、青岛、东北三省等地。他为了发扬中华武学,不辞劳苦走南闯北,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是武林中的典范。回想 当年笔者往烟台拜郝斌为师学艺,千辛万苦历尽艰难,郝斌师父有感于笔者诚意,尽将武功传授,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师父对我可谓恩重如山!郝斌传人不计其数遍及海内外,连续四届的“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其承办者正是其门下“青岛太极梅花螳螂拳委员会”。在历届比赛中,其传人均能勇夺螳螂拳、械冠军。笔者有幸参与近两届赛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剑及传统拳三面金牌。因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是难得的高水平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为纪念郝斌,青岛孙德龙已开办“郝斌螳螂拳武馆”;烟台曲滋君成立了“烟台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总会”;笔者身为郝斌弟子,先在广州传播,近年在香港发扬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南韩金寅来也成立了“韩国梅花螳 螂拳总会”。现山东省、东北三省及全国各地和海外传人均以郝家门太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恒禄的得意弟子。于一九一五年由烟台到哈尔滨授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创有“德坤武术馆”。东北三省螳螂拳的发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发源地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所谓“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可见东北三省螳螂拳盛况。曹德坤在东北传播数十年,传人多不胜数,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熙、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径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等。曹德坤的徒孙即张炳熙之子张同滨,在哈尔滨创办“梅花太极螳螂拳武术馆”;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刘长功在东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极螳螂拳委员会”。至今,俄罗斯、东欧各国相继邀请其传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发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脉的“太极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称“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已形成非常庞大的体系,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螳螂拳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梅花螳螂拳

(二) 姜化龙一脉流传概况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统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间,世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其时,莱阳有习罗汉拳和地功拳的名师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龙交流武艺,互补长短,将其精要纳入螳螂拳,为螳螂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生于一八五五年,与姜化龙同龄,卒于姜化龙之后 。因家境富裕,人称宋二爷。宋子德原习猴拳与长拳,后拜姜化龙门下研习螳螂拳,与姜化龙和李丹伯结义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继承了姜化龙武学,并遍阅各派武典,访友论武,吸取各派武学精华,对姜化龙所传“梅花螳螂拳”进行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其传人亦确定为“太极螳螂拳”始于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对姜化龙所传梁学香的拳谱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论体系更为完整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的发展贡献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盛况空前,其开设的武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宋子德武功超卓,相传与人过招,对方鲜有能挡其锋者。宋子德先后在莱阳、烟台等地授拳,其主要传人都是名震一时之辈,如:王玉山、崔寿山、赵石亭、宋环亭、姜吉和、纪春亭、姜玉龙等。

李昆山,字进玉,(1890-1982)莱阳县沽汇乡由各庄人。十二岁时随伯父李丹伯习长拳,至十七岁时李丹伯感染沉疴,弥留前将其托咐结义兄弟姜化龙。李昆山拜姜化龙为师,苦练六年,将“梅花螳螂拳”中精华“摘要”六段、“八肘”、“拦截”、“梅花路”等尽得真传,而姜化龙所精擅之气功,如《达摩易筋经》、《气功八段锦》及《三回九转内功》等,均能承继衣钵。一九三三年春天,先与同门王玉山、刘祖远、宋举龙共四人往 济南参加山东省国术考试,李昆山获长兵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参加国考,连战连胜,最终获得长兵组冠军。李昆山先在李景林于济南所创办的山东国术馆任教,后返莱阳,筹组莱阳县国术馆。当时李昆山曾任黄县警察队长,认识了黄县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后武馆就设于丁子成所开但已歇业的北当铺内。不久,参加了抗日战争,后来随军到了台湾,成了台湾“梅花螳螂拳”的开山始祖。李昆山在台湾的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孙鹤丰、李鸿杰、于峨一、李纯德、崔维国等。在莱阳传人有张寿山、张继先等。张寿山再传张炳斗,张炳斗是李昆山外孙,得到真传,后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着有《太极梅花螳螂拳体用全书》及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一九八二年担任山东电视台《武松》电视剧武打设计;一九九二年开办“青岛市莱西市昆山武术学校” 嘌 霾簧偃瞬摹崔寿山,彭年,(1890-1969) 莱阳诸陆人。师承宋子德,传烟台一脉。其对螳螂 拳造诣颇深,他的最大贡献在于重新编写《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是螳螂门的武学 经典。崔寿山曾任教于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传播,三十年代初到烟台设馆授徒,晚年回 家乡莱阳。其主要传人有张楷堂、孙相庭、曲伸、徐凤岐等。张楷堂,烟台所城里人,曾 师承烟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恒禄、郝恒信兄弟习“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师崔 寿山学“太极螳螂拳”,苦练六年尽得真传。张楷堂卒于一九九三年,终年八十三岁。继 承其衣钵者有周振东,现在烟台发扬光大,是崔寿山一脉“太极螳螂拳”的嫡系传人。另 徐凤岐有传人孙德等,也在烟台传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极螳螂」的影碟,对发展螳螂 拳作出了贡献。曲伸,辽宁大连人,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原师承赵培起、王子章习秘宗拳 ,一九三四年拜崔寿山门下习太极螳螂拳,主传东北吉林省一脉。

王玉人,莱阳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传 青岛一脉,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其武馆设于青岛,传人遍布胶东。他两个儿子王元亮 、王元干尽得真传,在青岛、莱阳设馆授徒,桃李满门,主要传人有吕国堂、刘美杰、李 飞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也有传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问 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讲述现今山东省太极螳螂拳系统的代表作,内容丰富精彩,可见其日 本传人研究螳螂拳已达至登峰造极之境界。

袁子(址),字绍周,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 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东青岛 国际武术锦标赛,笔者亲眼目睹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 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姜化龙一脉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极螳螂拳”,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蓬勃的 。教授螳螂拳的武馆遍布山东,名声远播,流传极广,成为山东省第一拳种。经历几代名 师的努力,写下了螳螂拳发展的光辉历史! 梅花螳螂拳(三) 赵竹溪太极螳螂 赵竹溪,字长青,(1900-1991)山东掖县沙河镇路旺村赵家庄人。少年时在平度县大 泽山智藏寺随清泉和觉东大师习太祖门武艺。至十八岁时回沙河镇德胜镳局任镳师,期间 遇青峰观道士张万秋学得太极“摩云掌”。后离开镳局返乡,先后跟任丰瑞、迟守进习“太极螳螂拳”。任、迟两人师承孙元昌,而孙元昌是师承梁学香。(香港记载梁树香,梁 树香师承侠盗马强,马强师承侯杰,侯杰师承其兄候智远,而侯智远则师承王郎)赵竹溪 年约三十岁时南下广州、香港、澳门经商,后闯荡江湖卖艺,四海为家,期间历尽沧桑, 一言难尽!终凭其高强武功打出江山,在南方、海外竖起「太极螳螂」旗号。赵竹溪先后 在澳门、越南、香港等地传播,至九十年代已是桃李满天下,号称传人七万之众。其主要 传人有烟台一同南下的姜密龄,德高望重的邝群威及其子赵汉麟以及「竹溪太极螳螂同学 会」历届主席及干事计有:王秀英、陈国燊、许拱辰、邓成安、叶德滋、邓成宁、陈启基 、黄添、黄清标、袁乃照、曹柏铿、邱添、卢俊文、余定邦、麦福馨、黄亮群、畲绍福、 谢永铭等。流传于海外的美国有:邓通治、吴秋、李火烟、方国梁、王林陵、蒋耀辉、郑 华秋等,澳洲有谢赐荣、林子强等,加拿大有霍伟乐、黄杰汉、李智伟等。

邝群威,广东人,卒于二零零三年二月,享年九十一岁。三十年代在澳门学艺,是赵竹溪的得意弟子。一九四四年获派到「赵竹溪国术馆」新桥分馆执教。一九四五年赵竹溪 远赴越南后,邝群威便承担起发扬“太极螳螂”的重任,在澳门、香港传播数十年,桃李 满门,是发展“竹溪太极螳螂”的主要功臣。在香港设有“群威太极螳螂国术会”,积极 参与各地的武术活动,在港、澳及海外的传统武术界,建立了受人尊敬的地位!在二零零 二年元旦,笔者有幸与邝师傅到广州参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武术表演,邝师傅以年近九旬 高龄,还身体力行参与武术交流活动,这种难能可贵的尚武精神,永为武林人士所敬仰。 其主要传人有:郭耀华、黄锦波、黄权、梁汉华、梁汉明、樊天华、吴国祥、谢延虎等。

赵竹溪的“太极螳螂”是糅合了少林太祖门的精华及太极摩云掌,已形成了自己的风 格和体系。尤其在器械方面,与现今山东省的“太极螳螂”已有很大区别。赵竹溪将许多 奇门兵器融合自己的体系,而拳术套路却相对较山东同门为少。他在澳门期间,吸取了南 派咏春的优点,创编了“少林佛桩”一百零八式,丰富发展了本身的体系,故其传人改称 “竹溪太极螳螂”,以兹识别。而亦有称作“山东少林太极螳螂门”。

(四) 鲍光英梅花螳螂

鲍光英,烟台人。原习太祖长拳,后学梅花螳螂拳。先在烟台当镖师,九一八事件后南下香港,在荷李活道设馆授徒与行医,传授“梅花螳螂”。其馆颇有北路英雄气慨,门前挂 有大帅旗上绣“教斗山东螳螂武艺”几个大字。鲍光英名望虽高,但择徒甚严,故传人不 多,主要有刘谈峰、陈锦昌、霍耀池几人。

刘谈峰学成于三十年代,后参加国内革命工作,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直至解放后往北京 任职,主要传人有孟正源等人。据孟正源所称,其师承武学为“梅花摔手螳螂”。刘谈峰 留有鲍光英所传《梅花摔手螳螂拳法要论》七篇;《秘传梅花螳螂手法图谱》一卷;《秘传双手连环单手回旋起点落点拍位图谱》一卷;《秘传螳螂拳剑单双梅花绞丝图谱》、《秘传阴阳交合五点梅花图谱》等珍贵资料。这些资料据讲为鲍光英前辈师叔所传,是谁所 写并无说明。刘谈峰一脉主要流传于北京。

霍耀池,广东顺德人,其父在港经商,因此出生于香港。十余岁时便师承鲍光英习武学医 ,文武双修。在香港沦陷后,以行走江湖卖艺为生,因实战功夫了得,名冠省、港、澳, 人称“江湖状元霍耀池”。其后在广州定居,设馆于长寿西路,名叫“霍耀池中医师螳螂 国术健身学院”,行医授武,是“梅花螳螂”早期在南方的主要传播人。其授武多年,传 人无数,早年有所谓“十虎”之徒者如欧潜云、萧锦添、罗牛,黄梓芬等,至今能继承衣 钵发扬光大者有其儿子霍明森、霍明彬、霍明刚、霍明东等霍家兄弟,徒弟有潘礼滔、黄 广泉、严孝良等。一九八四年广州成立“螳螂拳学会”,其传人均积极参与,近几年亦参 加“广东省武协精武会”活动。潘礼滔、黄广泉及霍家兄弟传人多不胜数,流传于广东、 香港一带。

鲍光英的“梅花螳螂”主要由刘谈峰、霍耀池传播。刘谈峰主传北京,故至今未见其风格 。而观霍耀池一脉的“梅花螳螂拳”,其风格类似长拳,其理论基础“四击、八法、十二”型等也是出于长拳、与刘谈峰所传理论颇不同。与现今山东之“梅花螳螂拳”风格区别 较大,套路亦各有不同。故虽然同名而其实质有别。另有关师承关系亦未能明确,刘谈峰 、霍耀池二脉均无提到鲍光英师承何人?承传体系如何?笔者在八四年曾请教当时出国访 问路经广州的中国武术团团长即原山东武术队教练周永福,他分析讲烟台鲍光英、鲍光发 二兄弟原习长拳,其梅花螳螂拳应是出于姜化龙一脉的,至于是否属实?有待鲍光英传人考证。

§ 拳术套路

螳螂双封下               梅花螳螂拳预备:双脚并拢,脚尖朝前,直腿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双手是掌,掌指朝下,掌心朝内。目视前方。(图228)

1.动作分解:(1)右脚向右跨一步,脚尖朝前,左腿微弯。头向左转,目视左方。(图229)(2)向右转腰调膀,双手随着转腰调膀屈肘向左——上——右方划弧摆动变钩,右钩位于头的右侧,比头稍高,左钩位于头的右前侧,高与肩平,双钩尖朝右前方,双肘尖朝下;同时,左脚向右跨一步,位于右脚内侧,成左丁步。目视左方。(图230)2.用法:敌方用右手直着向我上部打来,我向右闪身,用右手刁他的手腕,左手拿他的肘部。3.力点:力点在五指。

左封右臂肘             梅花螳螂拳1.动作分解:(1)左脚向左跨一步,腿成四六步。向左转身90°,左钩变掌,随着转身向前左方划弧,摆动到身前左侧变钩,钩尖朝左后方,高与肩平,肘部微弯,肘尖朝左。目视左钩。(图231)(2)向左转腰拧胯调膀,身向前探。右钩内旋转,随着转腰探身直臂向前方冲出,钩尖朝右,高与眉平,左钩变掌,外旋转,屈肘收到右肘内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肘尖朝左下方;同时,腿变左麒麟步。目视右钩顶。(图232)

2.用法:敌方用手向我上或中部直着打来,我左手采他来手之腕或小臂,用右手击打他面部。

3.力点:采敌方的腕或小臂时,力点在左手五指,击打敌方面部时,力点在右钩顶。

凤凰三点头

梅花螳螂拳

1.动作分解:(1)接前式,身向后坐,向右转腰拧胯调膀,腿变四六步。左拳变掌,外旋转,随着转腰调膀向右后方划弧,摆动到头前,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右,高与头平,肘部弯曲,肘尖朝下;同时,右拳外旋转,向右后方划弧,摆动到腹前,拳面朝前,拳心朝左,肘部弯曲,肘尖朝右下方。目视左掌。(图244)(2)向左转腰拧胯调膀,身向前探。右拳变掌,随着转腰探身向前——上——左方划弧,摆动到头前左侧,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上,掌心朝左,高与头平;同时,左掌屈肘向右——下——后方划弧摆动到腹前,腕向拇指边弯曲,掌指朝前上方,掌心朝右,肘尖朝下。目视右掌。(图245)(3)向左转腰拧胯调膀,腿变左麻花步。双掌各内旋转,随着转腰调膀同时向下后方划弧,摆动到身前,右掌在左掌前,双腕朝掌背边弯曲,双掌指朝前,掌心朝下,高与胯平,双肘微弯,左肘尖朝后,右肘尖朝右后方。目视右掌。(图246)(4)腰向右转。双掌变拳,右拳外旋转,双拳随着转腰向后——上——前方划弧,摆动到身前,右拳腕向拳心边弯曲,拳面朝上,拳心朝后,高与头平,肘部微弯,肘尖朝下,左拳位于右肘下方,拳面朝右前方,拳心朝下,肘部弯曲,肘尖朝左下方;同时,右脚向前上一步,腿成右麒麟步。目视右拳。(图247)2.用法:敌方用双拳连击我面部,我用双掌左右里合,招出来拳,然后进右步,用右拳击打他头部。3.力点:招敌方来拳时,力点在左右掌心。击打敌方头部时,力点在右拳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