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臌 |
释义 | § 名词解释 词目:水臌 拼音:shuǐgǔ 英文:【ascites;dropsy in belly】 中医语;指腹中积水 症状为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 水臌 水臌是臌胀类型之一。《内经》谓“按之而不起者,风水也。”不通者。拙拟有升麻黄汤,曾用之治愈数人,此升提胞系而使之转正也。 【概述】 水臌是因肝病或益虫病日久,或长期饮酒,或腹内有积,阻碍气血水液运行,水积于腹,而以腹胀如鼓,腹壁肤色苍黄,青筋显露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相当于""肝硬化腹水""。 【诊断依据】 (1)初期脘腹作胀,腹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有移动性浊音。 (2)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 (3)常伴有乏力、纳呆、尿少、浮肿、出血倾向等,可见面色萎黄、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4)实验室检查血浆自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5)腹部B超及CT检查,可见腹腔大量积液,肝脏缩小,脾脏增大及门静脉增宽,X线摄片食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检查符合漏出液特征。(6)本病应与腹腔内肿瘤及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证候分类】 (1)气滞湿阻: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 (2)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 (3)湿热蕴结:腹大坚满,脘腹撑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溏垢,两目、皮肤发黄。舌边尖红,舌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或数。 (4)肝脾血瘀: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肋刺痛,面色暗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5)脾肾阳虚:腹大坚满,朝轻暮重,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淡紫,脉沉弦无力。 (6)肝肾阴虚:腹大胀急,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暗,唇紫口燥,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鼻衄时作,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辨证施治】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除满,方如柴胡疏肝汤合胃苓汤加减。 (2)寒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方如实脾饮加减。 (3)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如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肝脾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如调营饮加减。 (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方如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加减。 (6)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凉血化瘀,方如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其他疗法】 气滞湿阻证可选用逍遥丸、二陈丸等理气化湿类中成药;寒湿困脾证可选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温中健脾化湿类中成药;湿热蕴结证可选用栀子金花丸等清热利湿类中成药,以及疏肝理气类中成药;脾肾阳虚证可选用济生肾气丸等温阳利湿类中成药;肝肾阴虚证可选用如六味地黄丸等滋养肝肾类中成药。 【并发症处理】 (1)上消化道出血:绝对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呕血及便血量。及时补充血容量,止血,参照""吐血""、""便血""诊疗常规处理。 (2)肝昏迷:迅速去除各种可能诱发肝昏迷的因素,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积极予中西医综合治疗。 (3)腹水: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可联合运用利尿剂,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电解质情况,及时予以纠正。 【注意事项】 (1)饮食:宜软食,注意营养均衡,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予低盐或进无盐饮食。有肝昏迷先兆时,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2)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腹泻等感染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疗效评定】 (1)治愈:腹水及全身症状缓解或消失,肝功能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好转: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能检查无改善,或恶化。 【参考文献】 上海市卫生局编《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P45 § 相关条目 汉字 词汇 词语文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