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汪兆镛
释义

汪兆镛 - 个人概述

汪兆镛

汪兆镛(1861—1939) 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清溪渔隐。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禺。少随叔父汪琼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夏病故于澳门。著有《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三续碑传集》、《微尚斋诗文集》、《岭南画征略》等。 [1]

汪兆镛 - 生平经历

汪兆镛自幼聪颖,10岁能诗。少从叔父汪蠳读书于随山馆。青年时入广州学海堂,得山长陈澧教导,为陈门高足之一。在学与梁鼎芬等人过从甚密,后来在纂修《番禺县续志》中结成亲密友谊。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之后赴京两次会试受选为誊录,然后南归辗转于广东各州、县为幕府。时值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聘入督府掌司奏章,备加敬礼,保奏加四品顶戴,荐任湖南知县。但他矢志于钻研经史、金石和诗文,谢而不就。

辛亥(1911)武昌起义告成,民国始建,汪兆镛无献身革命之志,有甘当清末遗民之心。称武昌起义首开民国纪元为“国变”,同年赴澳门侨居。民国元年(1912)在澳门所撰诗文不少,多怀旧厌新之作,慨叹所谓“礼教亡矣!何以国为”。在此期间,他两上罗浮山,住酥醪观,自号“觉道士”,又游杭州西湖、苏州虎丘诸名胜。行迹到处,皆有诗文,与四海名流广结文字之交,收藏书画不惜重价,故所获极丰。

汪兆镛 - 家族逸闻

汪兆镛(前排坐者)与其六个儿子及孙子汪德霖(3岁)。摄于1928年左右。

汪兆镛不当民国官

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府曾邀请汪兆镛出任地方官职,但汪兆镛以清朝遗老自居,不肯任事于民国。1912年,其异母弟汪精卫请他替民国政府效力,也被他一口回绝,言誓不屑为朝秦暮楚之徒。后胡汉民邀汪兆镛任总秘书席,他辞之。粤盐商公请汪兆镛为盐政治局长,他又辞之。 以清朝遗老自居

民国建立十余年间,汪兆镛多次携眷去澳门避乱。他常以遗老自居,对清帝溥仪尊敬有加。居澳门时,他和一批同样自诩为先朝遗老的仁人学者,以诗歌表达不事民国新朝之志。由于汪兆镛坚持其遗老立场,终得清狲帝溥仪亲书“福”字之赐。他喜不自胜,即名其居所为“赐福堂”,甚至在他去世后,清狲帝溥仪再赏以“志节不移”匾额。

汪文“贪污”交公

汪兆镛次子汪宗洙是跟着宋子文做事的,其侄女汪文就利用他的关系,进入到广州印花税局工作,但她的真实身份却是中共地下党。汪文在印花税局“贪污”了几十万块钱,后来她在澳门找到党组织,将这几十万元全部上交。

汪兆镛 - 个人著作

著有《碑传集》、《孔门弟子学行考》、《补三国食货刑法志》、《晋会要》、《番禺县续志》、《金石篇》、《元广东遗民录》、《微尚斋杂文》、《微尚斋诗》、《雨屋深灯词》、《续举贡衣》、《山阴汪氏谱表》、《老子道经撮要》、《棕窗杂记》、《澳门杂诗》、《东塾遗诗》、《忆江南馆词》、《诵芬录》、《广州城残砖录》、《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兆镛印存》及《微尚斋丛刻》等。

汪兆镛 - 晚年生活

汪兆镛晚岁蛰居澳门前后20余年。当抗日烽火弥漫全国,中华儿女无不投身抗日救亡之时,传来汪精卫投敌卖国的消息,他深以为耻,乃告诫子孙勿卖国求荣。于1939年病故。后归葬于广州三宝虚蚬岗。

汪兆镛 - 个人贡献

汪兆镛一生于书无所不读, 识地方文献,贯通历史典籍并擅骈文、诗词,又长于考据订讹。以著书撰文自乐。所著计数十种,共200余卷,主要有:《碑传集》(三编),收罗清代光绪、宣统以来商官显要、名流学者的生平事迹 、碑传、墓铭等汇成50卷,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又一重要贡献,对清代人物多有订讹、补遗、参证、续纂之功;《岭南画征略》,广收岭南画家书家近400人生平事迹、遗作纂编成书,为岭南历代书画人物传首开张本,皆言词简洁,裁断严谨,取用精宏,故得学人赞其“多发前人所未及”;所著广及上下古今、经史诗文和金石书画,蔚然大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