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乐南藏 |
释义 | § 概述 《永乐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完成于永乐十五年(1417)。参与者有居敬、善启等。刻藏的地点和经版收藏处在南京大报恩寺。此藏至明末清初仍在印行。 § 具体情况 《永乐南藏》是在《洪武南藏》所收典籍的基础上,重新分类,并略有增删编成的。在《永乐南藏》以前刊行的各版《大藏经》(包括《洪武南藏》),都是在《开元释教录略出》所收入藏经的基础上,增补《略出》未收和《略出》以后新译的佛经,以及新编入藏的中国佛教撰著而成的。而《略出》的分类法则是先分"乘"(大、小乘),再分"藏"(经、律、论)。新编入藏的佛经和著述,又在《略出》所收典籍之后,交叉杂编,凌乱无序。《永乐南藏》对之作了重大的改革。它参照《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先分"藏",再分"乘"的分类法,对藏经的编排次序作了大的调整。全藏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函号为"天"至"石"),收经一千六百十部(据《南藏》目录,一说实际有一千六百十四部)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其结构为:(一)大乘经,二百四函(函号为"天"至"贤")五百三十三部。(二)小乘经,四十六函(函号为"克"至"当")二百四十三部。(三)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三十七函(函号为"竭"至"安")三百部。(四)西土圣贤撰集(并附密典补遗),十九函(函号为"定"至"优")一百五十部。(五)大乘律,五函(函号为"登"至"从")二十六部。(六)小乘律,五十函(函号为"政"至"交")五十八部。(七)大乘论,五十函(函号为"友"至"华")九十一部。(八)小乘论,七十四函(函号为"夏"至"漆")三十七部。(九)续入藏诸论,五函(函号为"书"至"罗")二十三部。(十)此方撰述,一百四十六函(函号为"将"至"石")一百五十三部。其中,删去了《洪武南藏》中的《药师功德经》(藏文)、《百法论疏》、《嘉泰普灯录》等,增收了《密咒圆因往生集》、《护法论》、《圆觉经略疏注》、《般若心经集注》等。据考证,最初刻成的是前六百二十八函(函号为"天"至"塞"),后八函(函号为"鸡"至"石")是在印刷过程中陆续补刻的。 《永乐南藏》为梵夹本。每版三十行,折成五面,每面六行,每行十七字。《洪武南藏》所用的《碛砂藏》本子上的题记,除少数有关校勘方面的说明在翻刻时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的均被删去了。 《永乐南藏》今存。据叶恭绰《历代藏经考略》、李圆净《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说,"济南图书馆存有全藏"(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十册)。 《永乐南藏》的总目名为《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又名《大明南藏目录》,一卷)。收入日本编的《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它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南京礼部祭请吏司编的。由于《永乐南藏》刻在前,而目录编在后,故这一目录所反映的实际上是当时刊行的、包括初刻和初刻在内的《南藏》的情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