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桑叶 |
释义 | § 概述 桑叶 桑叶出自《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桑叶极看名鸡桑,最堪入用。《本草图经》:桑叶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泪口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钦,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疮及话损伤止血。《纲目》:桑有数种,有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以子种者,不若压条而分者。桑生黄衣,谓之金桑,其木必将搞矣。《百草镜》:桑叶,采过二桑者勿用。止采过头叶,其二叶力全,至大雪后犹青于校上,或黄桔于校上,皆可用,须大雪压过;次日雪睛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 桑叶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l-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l-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桑叶是蚕的“粮食”,早在三千多年前从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与“蚕”的字样,可见“桑”历史悠久,是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提高桑叶产量,是发展蚕桑丝绸事业的基础,而经营好桑园又是桑叶丰产的根本。我国的农学家们在桑树良种的选育、桑树用肥、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和桑园管理等方面,不断地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经收集整理和新育成的桑品种已有千余个。桑叶原是桑蚕的饲料,用途单一,随着蚕业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桑叶在药用、饲用和食用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1993年卫生部确定桑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 § 药品简述 桑叶药名:桑叶 汉语拼音:sang ye 英文名:mulberry leaf。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rus alba L. 科属分类:桑科。 功效分类:祛风药;凉血药。 别名:铁扇子、蚕叶。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经;肝经。 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明目。 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或肺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风热及肝阳上扰;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 采收储藏:10~11月霜降后采收经霜之叶,除去细枝及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1、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缀去梗,筛去泥屑。 2、蜜桑叶:取净桑叶力口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100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 用药禁忌 1、不良反应机制:桑椹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致使肠道内的消化酶不能破坏C型产生荚膜杆菌B毒素,而引起出血性肠炎。桑椹含脂肪酸,过量食用对消化道可产生刺激症状。 2、不良反应:过量服用中毒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大便呈果酱样,皮疹、风团、喉咽肿胀,胸闷不适,伴有烦躁不安、精神倦怠、面色青灰、口唇干燥、四肢发凉,严重时因出血性肠炎导致血压下降、脱水、休克而死。 § 中药化学成分 桑叶 叶含有: 1、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 (β-sitosterol)及其乙酰衍生物和β-香树脂醇(β-amyrin)等。 2、黄酮及其甙类: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异懈皮甙(isoquercitrin),桑甙(moracetin)即槲皮素-3-三葡萄糖甙,桑黄酮(kuwanon)Ⅰ。 3、香豆精及其甙类:香柑内酯(bergate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东莨菪甙(scopolin),羟基香豆精(hydroxycoumarin)。 4、挥发油:酸性部分含乙酸(acetic acid),丙酸(propionicacid),丁酸(butyric acid),异丁酸(isobutyric acid),缬草酸(valericacid),异缬草酸(iso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酚性部分含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愈创木酚(guaiacol),邻苯甲酚(O-cresol),间苯甲酚(m-cresol),对苯甲酚(p-cresol),丁香油酚(eugenol)等。 5、氨基酸及小肽:氨基酸含量1434.77μmol/g(干重),主要为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13-15]。此外,尚有r-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2-哌啶酸(pipecolic acid),5-羟基-2-哌啶甲酸(5-hydroxypipecolic acid),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肌氨酸(sarcos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酪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色氨酸(tryptophan),天冬酰胺(as-paragine),谷氨酰胺(glutamine),丝胺酸(serine),赖氨酸(lysine),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90%以上为氧化型。 6、生物碱: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胡芦巴碱(trigonelline)。 7、有机酸及其他化合物: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桐酸乙酯(ethylpalmitate),叶酸(folic acid),亚叶酸(folinic acid),维生素C(90%以上为还原型),精氨酸葡萄糖甙(arginineglu-coside)[6],C28及C30-C34烷烃(alkanes),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19]及溶血素(hemolysin)。 § 药理作用 桑叶 1、抗菌作用 鲜桑叶煎剂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炭疸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煎剂还有杀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2、降血糖作用 桑叶在脱皮固酮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岛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脱皮固酮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但不改变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有人认为桑叶中所含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 3、其它作用 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对动情期子宫有兴奋作用。稀释液静脉注射可出现暂时的血压下降。脱皮激素能促进细胞生长,刺激真皮细胞分裂,产生新生的表皮并促使昆虫脱皮。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桑叶乙醇提得的植物雌激素,喂饲小鼠可减慢生长率。10%桑叶注射液,注射于兔股四头肌或滴入兔眼结膜内,均未发现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过敏性实验为阴性。对羊红血球未见溶血反应。桑菊饮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使嗜酸性细胞增多。 § 药用价值 由中国少数民族苗族所传秘方,原料来源于云贵高原无污染地带的稀有植物,是一款具有较强抗氧化功效的袋茶饮。 富 含稀有元素有机硒、锗,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可 清除体内自由基,使 蓄积 在人 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和微循环。 对于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甲、乙型肝炎的治疗以及癌症术后放化疗病人的康复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 药(毒)理学 10%桑叶注射液小鼠(体重量20g)1次腹腔注射的安全用量相当于人用量的250倍。以相当于人用量的60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对肝、肾、肺等无损害。若给予更大剂量,则使上述脏器发生变性和出血。 § 临床运用 桑叶1、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等症。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3、治疗下肢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ml,每日1-2次;或25-5O%溶液4ml,每日1次。15-21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10天后丙给以第二或第三疗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胶。临床观察各期象皮肿病人共512例计352条腿,经一疗程后基本治愈(腿围缩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肤变薄,皮下组织极度松软,自觉症状消失,劳动力完全恢复)看计36条腿,占10.2形;显著进步(腿围显著缩小,皮肤、皮下组织大部松软,自觉症状显著改善,劳动力有所提高)者计166条腿,占全7.2密;进步(腿围稍有缩小,皮肤、皮下组织略感松软,自觉症状稍减,劳动力稍微增进)者计149条腿,占42.3%;无效者仅l条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病人则多难恢复到健胶水平。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如能同时绑扎躁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纫扎。 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胶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 § 常用配方 桑叶1、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治风眼下泪: 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人芒硝。(《濒湖集简方》) 3、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 铁扇子二张, 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陈。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婉热,再洗,每日统三、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4、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 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屈口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5、治吐血: 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人图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6、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 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7、治小儿渴: 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 (《胜金方》) 8、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琶纳之。(《仁斋直指方》) 9、治穿掌毒肿: 新桑叶研烂童之。(《通玄论》) 10、治痈口不敛: 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11、治火烧及汤泡疮: 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12、治咽喉红肿,牙痛: 桑叶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13、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o(《山东中草药手册》) 14、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 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o(江西《草药手册》) 15、治手足麻木 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急救方》) 16、治乳硬作痛:嫩桑叶 生采 研.以米饮调 摊纸花贴病处.(《妇人良方》) § 文献论述 桑叶1、《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会,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渭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台痈口,留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2、《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厢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渭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看尤为要药。 3、《本草撮要》: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弦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4、张寿颐: 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人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5、《神农本草经》: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 6、《本草拾遗》:桑叶、汁,主霍乱腹痛,吐下,研取白汁,合金疮。又主小儿吻疮,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椹,利五藏关节,通血气。 7、《日华子本草》:暖,无毒。利五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春叶未天,枝可作煎酒服,治一切风。 8、《开宝本草》: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9、《本草经疏》:《本经》无气味。详其主治,应是味甘气寒性无毒。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原禀金气,故又能除风。经霜则兼得天地之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地,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10、《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 11、《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12、《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13、《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盦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14、《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 15、《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去风明目,《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集简》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扶桑丸除风湿,乌须明目,用黑芝麻同桑叶等分为丸。震亨曰: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 16、《得配本草》: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得生地、麦冬,治劳热。配生地、阿胶,治嗽血。肝燥者禁用。 17、《本草经解》:桑叶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降寒热。汁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 18、《本草新编》:桑叶之功,更佳于桑皮,最善补骨中之髓、添肾中之精,止身中之汗,填脑明目,活血生津,种子安胎,调和血脉,通利关节,止霍乱吐泻,除风湿寒痹,消水肿脚浮,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桑叶采叶如茶,种大者第一,再大者次之,再小者又次之。与其小,无宁大也。过大,则止可煎汤以入药,有堪为丸散矣。洗目,宜取老桑叶,自落者无用矣。 19、《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桑叶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柄长1-2.5cm;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5cm,宽7-13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大、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方形,有的颇大,径向延长,其外壁略向外突起,内含钟乳体。下表皮细胞扁平,含钟乳体的细胞少见;可见单细胞柄、多细胞头的腺毛及单细胞非腺毛,以叶脉处多见;有的非腺毛基部膨大,内含钟乳体。栅栏组织1-2列细胞,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排列较紧密。主脉上、下表皮细胞内侧有厚角组织,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较狭,外侧有厚角组织,细胞较小,木质部新月形,有的在大维管束上方有一小的外韧型维管束。叶肉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偶有棱晶,主际薄壁细胞中含有棱晶,偶有簇晶。 粉末特征:棕绿色或黄绿色. ① 钟乳体直径47-77μm。 ② 下表皮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 ③ 非腺毛单细胞,长50-230μm。 ④ 草酸钙簇晶及方晶,簇晶直径5-16μm。 ⑤ 腺毛头部类圆球形,2-4细胞,直径15-35μm,柄单细胞,长14-30μm。 §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 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栽培技术 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种子繁殖:采收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h,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d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于桑、高于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数年后在修伐处形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技留芽修剪法等。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蚧、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1]。 § 营养成份 桑叶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许多特有的天然活性物质。实验表明,每100g干桑叶中含有蛋白质15--30g、粗脂肪4--10g、粗纤维8--15g、粗灰分8--12g、维生素E30--40mg、维生素B1 0.5--0.8mg、维生素B2 0.8--1.5mg、维生素E 30--40mg、维生素B11 0.5--0.6mg、维生素B5 3--5mg、β-胡萝卜素2--3mg,同时,桑叶还含有许多天然活性物质,如黄酮类物质、v-氨基丁酸、1-脱氧野尻霉素等,除具有传统的药用价值外,还具有抗应激、抗衰老、增强机体耐力、降低血清胆固醇、调节肾上腺功能、降血脂、降血糖、抑制癌症等功能。目前国内外已成功地开发出桑叶茶、桑叶食品、桑叶保健品等产品。 § 食用方法 1、凉拌桑叶:选择较幼嫩桑叶(去掉叶柄),洗净,切丝,放入开水锅内焯一下,用凉开水过凉,沥干水分,加入精盐、味精、蒜泥、香油,拌匀即可食用。 2、桑叶菜饼:桑叶(去掉叶柄)洗净,切成1cm见方的小块,放入开水锅内焯一下,与面粉混合和面,烙饼,蘸蒜泥吃。 3、桑叶茶:将桑叶晒干,经加工处理直接泡水代茶饮用或粉碎后包装做成袋泡茶。 4、桑叶面点:桑叶干燥,粉碎,作为直接食品添加剂,以5%左右的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可烤制面包及各种糕点,同时还可以制作桑叶馒头、压制桑叶面条、包饺子等。不但颜色独特、增加花样品种,且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