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步兵战术 |
释义 | § 步兵战术简介 步兵战术:在黑暗时代,徒步士兵的战术是接近敌军然后开始肉搏。法兰克人会在接近敌军时掷出斧头来瓦解他们。战士倚靠体能和勇猛来取得胜利。 骑士的兴起一度让步兵在战场上失去价值,主要是因为纪律严明和训练有素的步兵尚未出现。在中古时代早期步兵战术的军队中,徒步士兵主要来自农民,而这些乌合之众均不曾受到良好的武装和训练。 撒克逊人和维京人发展出一种防御阵式,称为盾牌墙,也就是让士兵手持长盾紧靠连成一道防线。在缺乏弓弩手和骑兵的情况下,这道防线能保护他们不受敌方弓弩手和骑兵的攻击。 § 发展 在某些缺乏资源去建立重骑兵的山区国家如苏格兰和瑞士,步兵会受到重视。由于没有需要,在这些地方的军队中,只会设置少数甚至没有骑兵。这些地区的军队发现,马匹无法突破竖立的标桩或长枪阵。但受过训练的长枪兵却能制止富裕国家领主们精锐的重骑兵,而且在成本上也比重骑兵少得多。 斯希松战阵就是由一群长枪兵所组成,在13世纪末苏格兰人独立战争期间开始使用的步兵阵式。苏格兰人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战阵。罗伯.布鲁斯只会在沼泽地区向英国骑士发起攻击,因为这种地形能妨碍重骑兵的攻击。 瑞士人以长枪作战而闻名。实际上,他们恢复希腊方阵,并非常熟练地以长标枪作为武器。他们把长枪兵组成方形的战阵,在最外边的四排士兵会以相近的高度持着长枪(稍微往下)。这是用来抵御骑兵的有效屏障。在战阵后排的士兵会使用标枪去攻击接近战阵的敌军。这些受过训练的瑞士士兵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让他们的战阵能移动得比较迅速。有时他们也会把用于防御的战阵转变成可作攻击的战阵。 在火炮出现以前,西班牙人以持剑和小圆盾的士兵来对付长枪兵,这些轻装的步兵能够渗透到长枪兵之间,并有力地以短剑作战。他们的小圆盾是小型和灵巧的盾牌。在中古时代末期,西班牙人最先尝试以长枪兵、剑兵和投射兵种联合作战,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使用所装备的全部武器。在中古时代结束时,西班牙军队便成为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 步兵班战术之冲击准备和冲击 班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后,班长应立即派出观察、警戒,下达口述战斗命令,做好冲击准备。 班长通常向战斗小组长下达口述战斗命令。地形隐蔽,敌火力威胁不大时,也可向全班下达。情况紧急,还可边打边下达下达口述战斗命令时,首先判定方位,介绍地形,指定方位物,尔后明确: 1.敌军番号,兵力,前沿,装甲目标、火力点的确良位置,工事和障碍物情况; 2.排(班)的任务,班的运动路线,冲击目标和发展方向; 3.友邻的任务与其协同的方法; 4.各组和加强火器的任务及相互间的协同动作; 5.支援火器、坦克的任务,与其协同的方法; 6.通路的位置和通过的方法; 7.完成冲击准备的时限,与其协同的方法; 8.班长的指挥位置和代理人。 接到上级准备冲击的口令或信号时,班长立即发出“准备冲击”的口令或信号,督促和检查全班迅速做好冲击准备,并向排长报告。 冲击是进攻战斗中最紧张、最激烈、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实现近战歼敌、取得胜利的关键。因,冲击时,应发扬不握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利用我火力突击和烟幕掩护效果,一举突入敌阵地,坚决歼灭敌人。 接到上级的冲击口令或信号时,班长应立即下达“冲击前进”“的口令。班在冲击过程中,班长应位于队形的先头,不断地观察冲击路线和冲击目标。通过通路时,应快速收拢队形,充分利用火力突击和烟幕掩护的效果,以疏散的队形,灵活的方法,最快的速度通过。当通路纵深较大时,班可组织火力,利用地形,分组交替通过;如敌火力被压制,也可成二(二——路队形快速通过/当通路纵深较小时,班应快跑一次通过。 冲击受挫时,班长应沉着总代表迅速查明情况,及时调整部署,指挥全班占领有利地形,组织火力压制敌人,然后乘敌火力中断、减弱、转移之际,再次发起冲击。当班伤亡过大时,班长应指挥全班继续顽强战斗,并将情况报告上级。 § 东方古代步兵战术 | 古代阵法-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古代阵法-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攻击,而是躲在后面(例如武田信玄,诸葛亮).但是~鳞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冲,立刻全军溃散.因为背后露出太多了。 古代阵法-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古代阵法-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舆够快)。 古代阵法-长蛇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指的就是这种。 古代阵法-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谦信用此阵,说穿了就是要冲散信玄队形,取信玄的性命.。 骑兵大量出现以前,也就是秦,汉之前,从有记载的周到秦灭六国的这一段历史.这一时期由于骑兵还没有投入实战,(虽然已用来侦察,传递消息)中原各国的主战兵力依然是车兵和步兵,而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作为标准,如此庞大而昂贵的战车部队自然要步兵的掩护(单纯的战车在弩兵,长戈,长戟兵面前很容易被消灭,原因就在于战车的冲击力有限,至少和骑兵比起来是这样),于是乎,步车阵便出现了(在此之前就有,但从没有像春秋,战国时对阵这么讲究) 。 孙膑兵法中将阵完整系统地分为八种阵型,既:“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后两种是特殊战法情况下才使用,一般以方,圆,锥为主.这三种是在打堂堂之阵时用,依兵力,兵士的战斗力,战车的数量不同而定,并没有多少玄机可言,只要队列整齐既可.锥行阵主攻,将最精锐的车兵放置前沿作冲击用,圆阵主守,车兵置于阵中央.方阵攻守兼备,车兵置于后,保证阵型有足够的厚度和反冲击的力度.疏阵,数阵是以步兵打车兵的战法,类似于以后的散兵阵,以小股混合步兵依什伍行列独自作战,尤以吴,楚用得多(战车少,倒不是装备不起,是用处不大,水网密集,不适合车兵驰骋).雁行阵是弩兵的特殊战术,长处在于加大弩兵的正面远程火力密度,玄襄,钩行则较复杂,除非训练有素,才能运用自如,威力也大,相当于大兵团的兵种配合,以玄襄为例,弩兵在前阵,射完后后撤,车兵在两侧,长戟在中阵,长矛在后阵,讲究的是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当时的中原可能只有魏,秦两国能列此阵迎敌.(<;荆柯刺秦>;中有一段秦军攻韩的一段列玄襄阵阵势的场景很好看,黑衣黑甲,战场上一片死寂,各兵种依次出击,很有气势).钩行阵则是标准的车兵终极阵法,预先将车兵排在钩的两头,中间放置弩,戟,矛诸兵种,由中间先出动攻击,两侧纵列的车兵出击,戟兵等集群兵种再跟上.。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的‘阵”。比如射击时用“云阵”,包围敌军要用“赢渭”阵,奇袭用“阖燧”阵,而向山陵要用“封(那个字打不出,是封字半边加右边刀形)”阵,反正总加起来不会少于20种阵。(前面引用的大多是<孙膑兵法>中的阵型,也就是战国中期的事,估计比孙子,吴起所列的阵要全面,毕竟年代相差了百多年)。 说到列阵,首先要治兵,要使士兵做到闻鼓出击,闻金退兵的概念,具体到列阵时的排列,直击还是迂回,由两,伍长之类的下级军官看中军旗决定,一伍的成员本身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大致分(按步兵计)殳,戈,戟,矛,弩五兵,以长兵器和远射兵器为主(短兵缺乏也与当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不精,难以造出适合短兵相接的长剑有关),后又去殳加入大盾,这其中弩兵站第一排(近战时撤至最后)持盾兵站第二排(两军对射时到第一排),其下是戈,戟,矛三件长兵器,戈在最前,以横扫为主,主要对付对方的战车和战马,戟可扫可刺,属于多功能兵种,矛以刺为主,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作战人员,各伍之间成纵列向前推进(伍为阵型之中最小的作战单位,四伍为一两,五两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皆为春秋以前兵制).之间严格禁止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再直接一点就是说,不允许逞匹夫之勇),这大概也是秦以前单骑突阵的情况不多的原因(单独一辆战车,突击训练有素,配合精熟,基本以长戟,长矛为主要兵器的重阵,跟送死没什么巨别)。 再来重点说一说当时的兵器状况,也许会有助于了解为什么秦代以前阵那么流行.前面说了,青铜器时代短兵刃不可能做得很长,一般到50~80CM之间,这样短的兵刃,韧性又不好,易断,用来作主战兵器好像不适合。主战兵器最主要的就是稳定性,攻击性倒是其次,而以长戟,长矛和战车为主要兵器,近身的时候。特别是面对的是吴,越这类以短兵为主的步兵时会很吃亏(吴越的铸造工艺比当时的中原要发达,这点从越王剑可以看出来),毕竟长达两丈四尺(5.5~6米)的长戟运转起来是远不如只有60~80厘米的剑的(虽然也有长一丈二尺的短矛,但那是以投掷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虽然也可以近战),结果是只要对手能抢进身来,则长兵器的一方几乎必败,为了有效地进行对抗,只有使对手不得近身,这就需要配合,也从客观上推动了阵的发展。只有戈,戟,矛有效配合,才能使对手不得近身这点道理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还有一点,秦以前由于长期处于战争之中,各国的常备军数量庞大且有效(既便是临时征召的士兵也有很高的战斗技能和很强的纪律意识,因为他们时常要被征召),也从客观上保证了阵对他们能进行有效的约束.也保证了将领们能有效地排出他们想要排出的,最适合战场形势和双方兵力对比的阵势,这一点很重要,也是这时的军队和以后的中国战争时大量的乌合之众的区别。(自汉以后,只有岳家军的步兵阵才能算是真正的阵,噢,还有戚家军)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时,陈胜吴广起义,天下重又大乱,涌现出两股有影响力的义军。一是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二是汉王刘邦(字季)。应该说这时的步兵阵在中国几乎已发展到一个高潮,随着三十几万秦军主力被项羽在巨鹿击败,早期的楚汉争霸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兵团,有组织的将阵用于战争。这样比刘邦更强悍的项羽占尽了优势,一度将刘邦打得狼奔琢突,溃不成军。只是在韩信出现之后,汉军才凭借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战阵(二者缺一不可,再强的计策,再突然的奇袭,士兵不守纪律也是徒劳,试想汉,赵井陉之战,一万老弱汉军能击败二十万赵军,背水一战是不假,但若没有有效的阵,能坚持到汉骑偷袭成功吗?),终于击败不可一世,只凭勇力的西楚霸王。 楚汉争霸从总体来说,只是乌合之众的较量,有效使用阵的情况很少。汉帝国建立后,随着北方匈奴的屡屡入侵,汉军的步兵又几乎没有用处(战不能胜,胜不能追,败不能逃),只好凭借强大的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集群,而骑兵又不大可能象步兵一样进退有序地列阵,(仪仗兵也许能做到,但大规模的骑兵再拘泥于阵而不能放胆突击,就将骑兵的优势彻底放弃了)同时也将步兵的阵近乎完全放弃。(只有弩兵的战术雁行阵还保留着)。 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但这时的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玩过三国八的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另看过日本电影<天与地>的朋友也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些汉家骑兵的影子,哪里面出现过车悬之阵)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前后,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时甚至还有意将横列的间隔拉得大一点,以使敌军有空隙可以躲,不至于堵住前军的路,留给后边的骑兵收拾)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因为车悬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阵(至少相对步兵的阵来说是这样,并没有各兵种间有效的配合,纯骑兵的冲击战术),所以后世兵家大都不认为有此阵,如<曹操兵法>,<将苑>(诸葛亮),<百战奇略>(作者不详,成书于宋代)都对此阵抱不置可否的态度,个人认为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只是随着中国骑兵的衰弱,后人无法亲身感受其威力罢了。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阵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状态,因为步兵只是处于守城,护卫的地位,不怎的要他们上阵厮杀。 两汉之后,进入三国两晋,中国在骑兵方面对北方民族的优势丧失殆尽,(不管是战马的来源,数量,还是长于骑术的士兵,以致于当时评价一个将领武艺精熟也要用“弓马娴熟”来表示,而这在两汉时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当时有大量的边地良家子)不得已重操旧业,又把阵这个东东给提了出来。但这时的步兵阵威力已大不如前,首先是阵所遇到的对手不同于战国时期了,当然自身也不同,多以步骑兵混合军队,总不能将骑兵放在步兵阵中吧?这样将大幅降低骑兵的威力,而不能将骑兵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这个将领几乎也就是个常败将军了。另外这时的兵员也大成问题,人口之少难以想像,能提起兵器上战场的更是少之又少,(如蜀汉政权,不足百万人口,兵员竟有十几万,怎么也想像不出这都是些什么兵?)这种结果使得这时期的兵员质量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然也有少量精兵),又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训练,(战争频繁,时间不等人啊,你还没训练好,敌军就打来了,只好上,而河西兵,岳家军都是经过常年的训练才出来的),对各兵种,个人需要紧密配合,并且要有非常严明的纪律的阵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那又怎么办?最典型的是曹操的打法,他可以说是深知阵的奥秒,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纪律是否严明,士兵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虽然道理很浅显易懂,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很多庸才只知其形,不知其髓,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选其精锐,练成精兵,(时间非常长,也非常有效,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孟德)而以骑兵单独作战,执行诸如急袭,包围的战略目的。(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将纯步兵为正阵,将骑兵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不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求数量上的优势,这也是他能以两万兵击败十倍于已的袁绍军的主要原因。(从破黄巾得青州兵到对袁绍开战,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是诸葛亮所无法拥有的)又大败于赤壁的原因跟这也有很大关系。(水战,河流众多,不适合步兵摆阵,骑兵又没有突袭的空间,再加上大量新加入的荆州兵,其实这些荆州兵对其军队的战斗力是个负增长的因素,否则也不会溃败成哪样)相同的战例还有淝水之战,百万秦军一败涂地,(当中有大量新招入的新兵)而此之前,前秦军队几乎都是以弱敌强,却累战累胜,王猛还以十万步兵列阵击败了前燕的数十万铁骑,可见阵的威力。 经过隋,唐短暂的二百多年的强盛之后,中国又一次迎来了军事上的低潮,反过来说,对步兵的阵,又一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宋军对外战争的累战累败,其步兵在战争中拙劣的表现引起了全国性的反思,不久,在中原又出现了一股重新起用阵对付辽,金骑兵的潮流,但由于宋的兵权大都由文官掌握(一个个高谈阔论,贪生怕死,男盗女娼,当然有少数例外,如范仲淹等人),他们哪里懂得什么叫实战,于是乎一种种,一套套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奇形怪阵出现了,典型如:车轮阵,冲方阵,常山阵,八卦阵,风扬阵,龙飞阵,太乙阵,五花阵,弯阵,直阵,长虹阵,握奇阵,当头阵,满天星阵,重霞阵,六花七军阵,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而忘了一个根本性的条件,人,众所周知,宋代实行的是内重外轻的策略,换言之,就是精锐在内,老弱在外,凭这些老弱病残,能对付得了北胡的铁骑?这个神话也只有朝廷和哪些个文官们才能相信,结果是辽(金)人益轻宋军,每战无不奋勇直击,而宋军是但遇北人便走,无顾其他,还管你什么阵不阵的,命最要紧。 这种情况持继了百多年之后,在抗金的战场上出现了一位名将,岳武穆,他再一次将阵的威力发挥了出来,以步兵击败了号称无敌的女真人的铁骑,(岳家军中也有少量骑兵参战,但数量之少,和女真骑兵一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当世乃至后世兵家不得不重新对阵的作用再作一番认识。其实呢,倒不是岳飞的阵法有多先进,凭岳家军军纪之严明,作战之勇敢,便是不列阵,每个人都单打独斗,也不会吃多大亏,当然了,这样的话要想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也是不现实的,嘿嘿。很多人认为岳飞所列的乃是“满天星”阵法(也有人认为是“七星阵”不过大同小异),我看过“满天星”阵法的布阵图,很复杂,非常复杂,必须要有人从中指挥(置于高杆之上,总观全局),而在与女真骑兵的战斗中,这种让你安心指挥,从容调度的阵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女真人的铁骑会直冲中军,挡,便是以血肉这躯扛对手的金戈铁马,不挡,便是弃中军。不管是小说,还是演义,还是正史都有岳飞亲自出战的记载,想想,连主帅都亲战了,哪来的中军护卫这个指挥枢钮?所以我更倾向于岳家军摆的是一阵复古的阵法“疏阵”,以数人为一小的战斗团体,长枪,长刀,刀牌,钩枪,朴刀等形成一个组合,一个个小的组合之间各自为战,既不用硬扛女真人的铁骑的冲击(很可怕的,还有重骑兵唷),又可以在敌骑冲击过后从侧面或背后袭击,这对士兵的胆气要求是很高的,想像一下,几个人,在对手无数的骑兵从身侧冲击过后,战场上一片烟尘,也不知已方还有几个人活着,恐怖。当然了,处于这种混战的场面也是步兵最有利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凭岳家军的配合,胜局基本已定。 但血肉这躯终究没能抵挡住北胡们的铁骑,宋亡之后,中原历经了百多年的异族统治,直至红巾军大起义及朱无璋的出现,提起明王朝,就不提不说到徐达,这是个用兵不亚于孙,吴的名将,当时天下割据,势力比朱明大的大有人在,徐达硬是靠着严明的军纪,有效的战阵将他们一一击败,一统中原(虽然名义上是朱无璋干的,但没有徐达,朱无璋只能看着中原的花花世界干着急,道理很简单,他打不过蒙古人的铁骑兵,凭那些乌合之众)由于小说中将徐达所用的阵描述得太玄乎,以致于后人普遍认为徐达可有可无,对于朱元璋。事实上,徐达可能是自岳飞以后,戚继光之前唯一能有效地使用战阵的人(至少从见载于史籍的东西来看是这样),虽然阵在很多人眼里是虚构的东西。(是不是虚构的,前文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他与岳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飞要雄厚很多(明军最强时达到过一百多万,虽然不一定都归他管),兵源也要好(虽以南人为主,但后期北方兵也不少),还有不少的骑兵(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和火枪兵。所以他比岳飞的难度,压力要小一些,但组织能力要比岳飞强。(岳家军最强时也不超过十万)也不拘泥于局部得失,大局观要比岳飞要强,怎么说呢?他的阵型更类似于扩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阵,以单一兵种为一个集群,然后一个集群一个集群地对敌军实施打击,(弩兵(火枪),骑兵,长枪,刀牌,校刀)直致敌军崩溃逃跑为止。(当然这时明军的个人战斗力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步兵中最强的,没有这个条件,孙武在这也没用)。 明很快的走向没落,土木堡一战更是损失精兵四十几万,以后国家武备松驰,士气不振,以致于数十人的倭寇入侵时竟视数十万明军不顾,长驱数千里,杀伤数千人,虽被歼灭,也从中可见明中后期兵士之差(也有很多地方,将校没有那么多兵,却多报名额,以吃空晌的原因,但差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有所好转(只是局部,因为他不是全国统帅)。“鸳鸯阵”,是很多人,包括我所津津乐道的战阵,虽然说他对付小股倭寇(千人规模,并且皆为步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他以后在蓟镇游击将军对北元并没有取得很大战果,可以认定,这个阵作用一般,特别是对付明帝国的心腹之患,蒙古人时作用有限。(这其中也有他在任时间不长有很大关系)。以后随着汉人仅有的一点血性都丧失的时候,再先进的阵,汉人也没有胆气来试着验证一下了,于是,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等等等等如此之类的教训。 § 欧洲中古骑兵与步兵战术 | 欧洲中古世纪的战争形态必须看时代与地域而定,但一般来说,在百年战争之前,战争的规模都极小,绝大部分都是领主之间的「小冲突(skirmish)」,既使是在十字军东征时,欧洲骑士也还是不喜欢列阵出击,所以十字军东征除了第一次东征正好占了回教帝国内乱的便宜,所以成功以外,其它次东征皆以惨败而回。不过欧洲重甲骑士的个人战斗力极高,所以应付农民暴动是绰绰有余的,直到具有懂得集体行动的职业佣兵兴起,这才开始末落,而火枪则是最后一推。在法国,一名骑士的合格考试之一就是身上没有任何护甲,然后空手与野猪搏斗,能够把野猪干掉的话,才能通过。 重甲骑兵身上的重甲具有极高的防护力,在火枪发明以前,少有骑士在战场大量死亡(百年战争例外,但大部份的重甲骑士并非死于英国长弓的威力,而是被匕首割断喉咙)。但重甲也是骑士的负担,虽然骑士们身著重甲可以攀墙爬竿翻跟斗(法国骑士的资格鉴定考试就包括全身穿上重甲,佩戴武器,爬过城墙),可是骑士们一旦失去战马,步行距离不会太长,尤其是在泥泞中行走时,更是倍加艰辛,结果徒然耗费体力。阿尚弧会战时的情况就是如此,结果成为法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认为高温会把重甲骑士们给热昏,那就错了,他们从小就得如此习惯这样的环境,而且盔甲下还有密不透风的重袍,使得衣服内因为汗水的蒸发而产生内循环,所以反而凉快(当然不是冷气机那种凉快),这个是十字军向阿拉伯人学来的办法。 骑士们的另外一项弱点就是战马,如果没有战马,纯靠步行作战,那么光是穿著重甲走路,就会把他们给累死。而战马也必须选择足够壮健的,不然无法承受重甲与骑士的体重(所以骑士们必须尽可能保持短小精悍的模样,就连赫赫有名的亨利五世,也仅身高170mm),因此骑士们往往会非常疼爱他们的战马,一匹好马的价格,通常可以雇请数十到一百个长弓手。所以在百年战争时,步兵就只要插下削尖的木桩,骑士们就往往会为了避免战马受伤而转身。此外,马无论是那种马,人是绝对无法说服它为了国家民族主义而去牺牲犯难万死不辞的,所以步兵们只要排成空心方阵,再把枪尖一致对外,就能够阻止战马从任何一个角度向他们冲撞过来。 但身著重甲的骑士们集体冲锋时所产生的噪音加上视觉效果,会使得面对他们的步兵们感到震憾,尤其是以训练度越低的话,越是容易因为「骑兵恐惧症」而导致崩溃。而且骑士们作战往往是两两三三的跑到步兵阵列的前面,投掷标枪后就迅速离去,英国就是在Hasting会战中,因为杂种威廉的骑兵所使用的这种战术而导致步兵的斗志丧失,最后自动崩溃的结果。不过欧洲骑士除了早期的诺曼骑士以外,并没有随身系带弓箭或是标枪的习惯,甚至对这种战术毫无兴趣进行发展。唯一的例外大概是在百年战争时,亨利五世企图让长弓手骑马作战,可是结果不是很理想,因为长弓难以在马背上与疾驰中使用外,当时的长弓手只是佣兵,装备一切自备,所以马通常是给比较有钱的长弓手来代步用的,这些人比骑士们还要珍惜他们的座骑。 后期骑士的重甲已经到了连铁臂十字弓也无法贯穿的程度(姑且不算火枪),虽然这类重甲还是不少脆弱的缝隙可以被弓箭射穿,但那些地方不是人体的要害之处。因此步兵要以个人的力量来对付重甲骑士,唯一有效的武器除了匕首之外,就是『alberd」,中文翻译成「戟」是一种错误的翻译,因为戟是「勾」与「矛」的结合体,而halberd是「斧头」、「钩子」、「长矛」、和「开罐器」的结合体。使用人可以集合起来,将它做长矛使用,也可以用来和步兵或是骑兵进行单打独斗。通常步兵是用halberd把骑兵给钩下马来,然后用上面的斧头或是长得像是开罐器的部份把那位倒霉的骑士给解决掉,瑞士独立时,奥地利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莽夫查理就因为如此而阵亡在halberd之下,从此瑞士佣兵的骁勇善战和善于使用halberd的声誉闻名全欧。 如果说骑士是很“个人化”的战士,那么中古时代的步兵就是十分讲究集体的了吗?那是中古世纪接近结束时是如此,之前也是很个人化的。所以战场上往往是一连串的单挑,而非兵种之间的配合,直到百年战争时,才由英国“复古”出这样的战术。也就是因为如此,中古时代的佣兵并不讲究纪律,而且他们的营养大多很差,更不用说没什么纪律与组织可言,因此他们单以个人战斗力而言,绝非骑士的对手。可是当他们懂得如何集体行动,兵种协调作战时,骑士们就发现到他们已经无法再轻视这些昔日的吴下阿蒙了。但使用的这种战术而导致步兵的斗志丧失,最后自动崩溃的结果。 既使如此,步兵的反制骑兵作战往往是被动的,必须先要料定骑兵的攻击方向,而且难以在行进中保护自己,更不用说排列防御阵形时就是防御最脆弱的时刻,而骑兵因为具有机动力,所以作战的时间与路线具有比步兵更大的弹性空间。 此外,中古时代的欧洲步兵作战方式,可以参考Braveheart这一片。但到了佣兵兴起时,因为成本效益与作战对象的双重主要问题,欧洲的步兵大多舍弃使用盾牌,而大量采用长矛,有钱一点的就用halberd,因为他们的主要对手是「重甲骑士」,况且长矛在近接战时,也不见得会输给拿著盾牌的刀斧手。 另外一项专门的武器就是双手剑,真正的双手剑其实不重,至少没有阿诺在电影里面用的那么夸张。它的剑身的刃只有前端较利,其他地方就算用手握著也不会割伤皮肤。所以可以挥著它砍人,也可以用来刺戳,甚至倒转过来,用剑环钩住对方的武器,或是用把手的顶端来顶击对方的脸部或是身躯。 骑士用的剑则是另外一种,较短,但十分尖锐,可以用来在疾驰时,在马背上挥砍别人,或是刺戳对方盔甲的缝隙。骑士用长矛,也就是看起来像是支大型铅笔的东东,那是用来吓人多于用来杀人用的,就算是骑士决斗时使用,也很少让人致命,唯一让我想起来的例子就是某位法国国王在与卫士练习时,不小心的让保护脸部的面罩上的眼洞撞上矛尖而致命。 § 瓦解敌人的有效战术—步兵方阵 盛行时期:公元前700年-公元160年 步兵方阵是由士兵紧密排列构成的一个方形编队,可以形成一道由盾牌和长矛组成的坚壁;在古代战争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步兵战术。最早使用步兵方阵的是闪米特人,之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对其进行了改进;最为常见的战法是,借助步兵方阵吸引敌方兵力,然后派骑兵突破敌军防线。 希腊军队的步兵方阵由身穿重装铠甲的步兵组成,前后排成六到八列,手持六英尺长的刺矛,并用木制盾牌互相交叠形成一道道坚壁。经过反复操演复杂的阵法,如有必要,方阵中的士兵可以从后侧移动到编队两侧,进而充实增强方阵前侧的兵力。 后来,马其顿人对步兵方阵做了进一步改进,他们把矛的长度增加了两三倍,从而使方阵前后可容纳12到16排士兵。因此,马其顿方阵异常坚固,俨然一座铜墙铁壁;即便与更加庞大且机动性更强的波斯军团对阵,他们也能展露出极大优势。在亚历山大大帝攻克波斯帝国的征程中,步兵方阵可谓居功至伟。 采用方阵的军队:闪米特军队;希腊军队;马其顿军队;罗马军队 相关战例: 公元前338年,国王菲利浦二世率领的马其顿军团与由底比斯和雅典城邦组成的希腊联军展开了切罗尼埃 (Chaeronea) 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马其顿步兵方阵强大的功防能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作为进攻方的马其顿军团拥有约3万名富有经验的步兵和2千名骑兵,而与之对战的希腊联军则拥有数量相当的步兵,再加上一个5千人的轻步兵雇佣军团。在两军相接后,菲利浦国王命令训练有素的护卫方阵缓慢向后撤退,但同时保持着阵型和秩序。当马其顿军团退守到一条小河岸边的缓坡上时,在后面追赶的雅典军队和底比斯军队之间很快就出现了一道致命的缺口—这正是菲利浦所期待的。就在此时,由菲利浦国王年轻的儿子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精锐骑兵冲入了这道缺口;他们最终包围并歼灭了底比斯军团。雅典军团在前进途中遭此一击,全然溃不成军,纷纷自择逃路,与其他联军部队一道逃离了战场。经此一役,希腊联军付出了2千人阵亡和4千人被俘的惨痛代价,相比之下,马其顿军团损失少之又少。尽管人们把此次胜利归功于亚历山大和他率领的骑兵,但赢得战役的根本却在于马其顿步兵方阵丰富的征战经验和良好的秩序。 后继者: 步兵方阵在正面攻防上具有优势,但却行进却很困难,而且侧翼防护薄弱。后来,高机动性更高的罗马军团最终取代了步兵方阵。 § 步兵连(排)防御战斗基本原则 防御战斗是军队占领一定地区,抗击敌人戟的战斗行动,是作战基本类型之一。步兵连 通常在营的编成内组织防御,可担任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或预备队。连(排)的防御正面和纵深通常由上级根据任务、战斗编成、敌情、地形等条件确定。连担任第一梯队防御时,防御正面一般为600~800米,纵深为500~800米;排的防御正面和纵深均为200~300米。 连在防御战斗中,通常可以得到82迫击炮、82无坐力炮、高射机枪、重机枪各1个排,反坦克导弹、喷火器、工兵各1个班和防化兵1个组的加强。排通常可得到82无坐力炮1~2个班、重机枪1个班、喷火器1个组的加强。此外,连(排)还可得到上级火力的支援。 连(排)为完成防御战斗任务,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正确选择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 正确选择主要防御方向和防御要点。主要防御方向是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防御的方向,通常应选择在便于敌坦克、步战车展开冲击和发展戟的方向。防御要点是防御地区内起支柱作用的重要地点。通常选择在主要防御方向上与防御安危相关的地点。连通常选择1~2个防御要点,每个要点的防守兵力不少于1个排。 (二)正确地部署兵力 连(排)应将主要兵力使用于主要防御方向,依托要点沿正面向纵深作疏散而隐蔽的配置。连通常编成两个梯队,将2个步兵排作为第一梯队,以1个步兵排作为第二梯队。在次要方向担任宽大正面防御时,也可成一个梯队的兵力部署。 (三)组织完善的阵地防御体系 连的阵国编成应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条件而定。通常主要包括第一梯队排阵地、第二梯队排阵地、迫击炮排的发射阵地、反坦克弹阵地、对空射击阵地和连指挥观察所等。 (四)严密地组织火力配系 连(排)组织火力配系,应根据敌情、任务、火器性能、地形特点及敌人可能的行动,贯彻火器分散、火力集中、重点配置、便于机动的原则,集中主要火力于敌人主要戟方向上,组成以打坦克为主,结合打步兵、打低空飞机的火力配系。 (五)构筑工事,设置障碍,搞好伪装 连(排)进入防御后,应迅速构筑工事,力求在敌人戟前完成。设置障碍物应按先前沿后纵深,先主要向后次方向,先防坦克障碍物后防步兵障碍物的顺序进行。为防敌地面、空中侦察,连(排)应根据地形、植被及季节、气象特点,充分利用制式器材和就便器材,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伪装。伪装要符合战斗要求,自然逼真。 § 单兵战斗动作 单兵通常在班(组)内行动,主要任务是以手中武器和爆破器材,打、炸敌坦克、战斗车,消灭敌步兵。在战斗中,单兵必须发扬优良的战斗作风,巧妙地利用地形,以灵活机动的战斗动作,坚决完成战斗任务。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利用地形知敌火下运动的方法。 一、利用地形 利用地形的目的在于隐蔽身体,发扬火力。利用地形时,就做到“三便于、三不要、一避开”。“三便于”:即便于观察和射击,便于隐蔽身体,便于接近、利用和变换位置;“三不要”:即不要妨碍班(组)长的指挥、邻兵火器的射击,不要几个人拥护在一起,以免接连大伤亡,不要在一地停留过久;“一避开”:即昼避开独立、明显、易燃、易倒塌的物体和难以通行的地段。 利用地形时,应根据敌情和遮蔽物的高低取适当姿势,迅速隐蔽地接近,由下而上地占领,周密细致地观察,不失时机地出gun。 下面介绍一下对几种觉地形的利用方法。 (一)对坎的利用 坎有纵向、横向和高低之分。横向坎要利用背敌面隐蔽身体,纵向坎要利用弯曲部、残缺部或顶端的一侧隐蔽身体,以其上沿做射击依托。对土坎最好利用残缺部,对堤坎昼利用凹陷部。根据坎的高度可取立、跪、卧等姿势。 接近坎时,通常应采用跃进的方法。当进至坎的最大遮蔽界后,迅速卧倒,再匍匐至坎的底部,视情况可左右移动,选择好利用的部位。占领时,应由下而上地占领,隐蔽地观察,需要射击时,应迅速出gun。占领后,应不断观察战场,选择好前进的路线和暂停的位置。转移时,迅速收gun缩体,视情况可采取左右移动、扬土、施放烟幕等方法欺骗、迷惑敌人,突然跃起(出)前进。当敌火力被我压制时,可直接跃起(出)前进。 (二)对土堆的利用 对独立土信通常利用其右侧,视情况也可利用其左侧或顶端。双土堆可以利用其草案部。对空射击时,通常利用其后侧或顶端。接近、占领、转移的动作与利用坎时相类似。 (三)对坑的利用 对坑通常利用其前切面隐蔽身体,利用其上沿作射击依托,按其深浅、大小、以跳、跨、匍匐等方法进入,取立、跪、卧等姿势射击。跳入通常是在进入较深的坑时采用。其要领是右手持gun,左手撑坑沿顺势跳入坑内。跨入通常是在进入较浅的坑时采用。其要领是接近至接近至坑沿时,左脚迅速跨入,顺势侧卧于坑内。滚入的要领是卧倒后迅速以滚到坑沿,观察后再进入。转移时,应根据坑的深浅,采取不同的方法,突然跃起前进。 (四)对壕沟的利用 对壕沟通常利用其壕壁或拐弯处隐蔽身体,利用其上沿或拐角作射击依托。 (五)对树木的利用 树木通常利用其背敌面隐蔽身体,依其右后侧作射击依托。利用大树时,可取立、跪、卧等姿势;利用小树后,通常采取卧姿。 (六)对高苗地、丛林地的利用 对高苗地、丛林地通常应尽量利用*近敌方的边缘内侧,以便观察和射击。接近时,右手持gun,左手分开高苗侧身前进。 (七)对墙壁、墙角、门窗的利用 利用墙壁时,根据其高度取适当姿势。对矮墙可利用顶端或残缺部作射击依托。墙高于人体时,可将脚垫高或挖射击孔。转移时,可绕过或跃过。 利用墙角时,通常利用其右侧作射击依托。射击时,左小臂外侧紧*墙角,取适当姿势。利用门时,通常利用其左侧,右臂依*门框进行射击,利用窗时,通常利用其左下角,也可胜利其左侧下角,也可利用其左侧或下窗框射击。 二、敌火下运动 单兵通常按班(组)长的口令,利用我火力掩护或敌火减弱、中断、转移的瞬间,迅速隐蔽地前进。有时,也可采取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突然前进。 单兵在运动前应选择好运动路线和暂停位置;运动中应不断观察敌情、地形、班(组)长的指挥和友瓴的行动,保持前进方向;发现目标后,应按班(组)长的口令或自行射击。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运动姿势和方法 (一)直身前进 直微量前进是在地形隐蔽,敌人对我观察不到时采用。通常以大步或快步持枪前进。 (二)屈身前进 屈身前进通常是在遮蔽物略低于人体时采用。其要领是:右手持枪,上体前倾,两腿弯曲,屈身程度视遮蔽物高低而定,目视前方,以大步或快步前进。 (三)跳入时,应根据壕的深浅,采取不同方法,壕较浅时,右脚踏壕沿,左脚迈出的同时收gun,以右脚掌的弹力,顺势跳入壕内,两脚着地的同时(或下落中)劈枪。壕较深时,右手持枪紧贴右侧,左手扶壕沿,左脚踏壕沿,以左手的撑力和左脚和蹬力,顺势跳入壕内。在壕内运动时,根据壕的深浅,通常采取直身或屈身前进。其要领是:右手持枪紧贴身体右侧,左手扶装具,目视前方,隐蔽地前进。运动中做到:姿势低,速度快,不断地观察敌情和前进路线,同时,防止gun托碰撞壕壁。 (四)跃进 跃时是在敌火下迅速通过开阔地时经常采用的运动方法。其要领是:跃进前,可左、右移动(滚动)以迷惑敌人,迅速收枪,屈左脚于右腿下,右手提枪,以左手、左膝、左脚的力量将身体撑起,迈出右脚,突然跃起前进。也可在收枪的同时,屈左腿于腹下,以左手、右膝和左小腿的外侧支撑身体,迈出右脚,突然跃起前进。 跃进时,右手持枪,目视敌方,屈身快跑。跃进的距离、速度应根据敌火力强弱和地形情况而定。地形越开阔,敌火力越猛烈,跃进的距离应越短,速度应越快。每次跃进的距离通常为20~40步。 停止时,应迅速隐蔽或卧倒。卧倒时,左脚向前一大步,按左小腿的外侧、左手、左肘的顺势卧倒;或右脚向前一大步,左手撑地迅速卧倒,并做好射击准备或继续前进的准备。 (五)匍匐前进 匍匐前进是通过敌火力封锁下的较短地段或利用较低遮蔽物时采用。根据遮蔽物的高低分为低姿、高姿、侧身和高姿侧身匍匐四种。 1.低姿匍匐前进。在遮蔽物高约40厘米时采用。其要领:右手掌心向上,枪面向右,虎口卡住机柄,余指握住背带,枪身紧贴右臂内侧;或右手虎口向上,握住背带环处,食指卡枪管,使枪置于右小臂上。前进时,屈回右腿,伸出左手,用右腿和左臂的力量使身体前移,同时屈回左腿,伸出右手,再用左腿和右臂的力量使身体继续前移,依此法交替前进。 2.高姿匍匐前进。在遮蔽物高约60厘米时采用。其要领:携gun的方法同低姿匍匐,也可两手横托握枪,枪托向右。前进时,以两小臂和两膝的内侧支撑身体前进。 3.侧身匍匐前进。在遮蔽物高约60厘米时采用。其要领:则gun的同时向右转身,左小臂着地,左大臂向前倾斜,左腿弯曲,右脚*近臀部着地,右手持gun,用左臂的支撑力和右脚的蹬力使身体前移。 4.高姿侧身匍匐前进。在遮蔽物高约80~100厘米时采用。其要领:收gun的同时屈左腿于腹下,以左手、左小腿的外侧将身体撑起,右手提枪,以左手的撑力和右脚的蹬力合身体前称。 (六)滚进 滚进是为了避开敌人的观察和射击而左右移动或通过棱线时采用。其要领:关上gun的保险,滚动的同时微收枪,两臂昼里合,两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动的方向滚进;也可在卧倒的同时(通常是侧卧)右手将枪顺置于胸腹前,两臂紧贴两肋,两腿自然伸直,全身用力向移动方向滚进。 § 步兵班战术 | 一、进攻战斗中的步兵班 步兵班通常在排的编成内遂行战斗任务。进攻时,通常可担任突击班,有昌担任连(排)预备队。必要时,还可能担任开辟通路等任务。班的进攻正面,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而定,通常为50~70米。班可能得到喷火器2#3具的加强,有时也可得到无坐鸭蛋1门的加强和上级随伴火炮和坦克的支援。 (一)传达任务,做好战斗准备 班长受领战斗任务后,应迅速召集全班传达任务。其内容是:敌情,上级的意图,本班的任务和得到的加强,冲击出发阵地的位置和运动路线等。 班长传达任务后,要简单地进行动员,同是,要开展军事民主,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尔后,督促全班迅速检查武器、弹药、装具器材及伪装,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准备并向排长报告。 (二)迅速隐蔽接敌 班在接敌时,要关于利用有得地形和敌火力中断、减弱、转移和被我火力压制烟幕迷盲等有利时机,采取欺骗=迷惑敌人的方法,迅速前进或交替掩护前进。 班的战斗队形,应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而定。通常有以下几种: 1.一(二)路队形:通常在距敌较远,地形较隐蔽,敌火力威胁不大或通过狭窄地段时采用。班长口令:“距离(间隔)*步,成一(二)路跟我来!”班(组)长向目标前进,各小组(战士)按规定距离依次跟进。 2.一字队形:通常在通过开阔地、密集火制区或向敌冲击时采用。班长口令:“目标(方向)*处,*组为准,成一字队形——散开(或向左、右散开)”。基准组向目标前进,其余组(战士)向其两侧或一侧散开前进。 3.三角队形:通常在通过开阔地、密集火制区或向敌冲击时采用。班长口令:“目标(方向)*处,*组为准,成前(后)三角队形——散开”。基准组向目标前进。 4.梯形队形:通常在翼侧有敌情顾虑时采用。班长口令:“目标(方向)*处,*组为准,成左(右)梯形——散开”。基准组向目标前进。班在敌火力下通常采取跃进的方法接敌。 根据地形、敌火力威胁程度,班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实施跃进。 1.全班跃进:通常在距敌较远,敌火中断、减弱或被我火力压制时采用。班长口令:“向*处——全班跃进”。全班战士突然跃起前进,到达位置时应迅速卧倒,占领射击位置。 2.分组跃进:通常在距敌威胁较大,需要相互掩护前进或受地形限制时采用。班长口令:“向*处——从左(右)分组跃进”。或逐个指挥战斗小组跃进。 3.分组各个跃进:通常在通过敌火控制较严的开阔地时采用。班长口令:“向*处——全组各个跃进”。各组长逐个指挥战士跃进。 4.全班各个跃进:通常在敌火封锁严密的开阔地或隘路时采用。班长口令:“向*处——全班跃进”。或逐个指挥战士跃进。 班在接敌过程中,如遇敌机轰炸扫射时,应利用地形,加大间隔距离,迅速前进,如遇敌炮火拦阻时,应加大间隔距离,乘敌炮火减弱、中断,跑步通过,或利用弹坑等地形跃进通过。 班的冲击出发阵地通常选择在敌障碍区以外的有利地形上。班通常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在我火力、烟幕掩护下,利用地形,采取各种有利的战斗队形和运动方法,隐蔽迅速地接近,并根据情况一次或逐次占领冲击出发阵地。 (三)冲击准备和冲击 班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后,班长应立即派出观察、警戒,下达口述战斗命令,做好冲击准备。 班长通常向战斗小组长下达口述战斗命令。地形隐蔽,敌火力威胁不大时,也可向全班下达。情况紧急,还可边打边下达下达口述战斗命令时,首先判定方位,介绍地形,指定方位物,尔后明确: 1.敌军番号,兵力,前沿,装甲目标、火力点的确良位置,工事和障碍物情况; 2.排(班)的任务,班的运动路线,冲击目标和发展方向; 3.友邻的任务与其协同的方法; 4.各组和加强火器的任务及相互间的协同动作; 5.支援火器、坦克的任务,与其协同的方法; 6.通路的位置和通过的方法; 7.完成冲击准备的时限,与其协同的方法; 8.班长的指挥位置和代理人。 接到上级准备冲击的口令或信号时,班长立即发出“准备冲击”的口令或信号,督促和检查全班迅速做好冲击准备,并向排长报告。 冲击是进攻战斗中最紧张、最激烈、最困难的阶段,也是实现近战歼敌、取得胜利的关键。因,冲击时,应发扬不握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利用我火力突击和烟幕掩护效果,一举突入敌阵地,坚决歼灭敌人。 接到上级的冲击口令或信号时,班长应立即下达“冲击前进”“的口令。班在冲击过程中,班长应位于队形的先头,不断地观察冲击路线和冲击目标。通过通路时,应快速收拢队形,充分利用火力突击和烟幕掩护的效果,以疏散的队形,灵活的方法,最快的速度通过。当通路纵深较大时,班可组织火力,利用地形,分组交替通过;如敌火力被压制,也可成二(二——路队形快速通过/当通路纵深较小时,班应快跑一次通过。 冲击受挫时,班长应沉着总代表迅速查明情况,及时调整部署,指挥全班占领有利地形,组织火力压制敌人,然后乘敌火力中断、减弱、转移之际,再次发起冲击。当班伤亡过大时,班长应指挥全班继续顽强战斗,并将情况报告上级。 (四)在敌阵地内战斗 班突入敌前沿阵地后,班长应迅速查明情况,及时给各组规定任务,采取壕内壕外密切协同的方法,指挥全班逐段肃清壕内壕内残敌。通常班以1~2个小组进入壕内,其余小组在壕外掩护。壕内小组可由壕的一翼向中间,也可由蹭向两翼进行搜索。相对搜索时,要避免误伤。搜索时,应沿壕逐段搜索,发现敌人,应以射击、投弹或拼刺的方法将其消灭。壕外小组应以火力掩护壕内小组的行动,并切断敌人的退路。必要时,也可进入壕内战斗。全班要连续作战,充分发挥战斗小组的作用,利用敌防御间隙,大胆插入敌侧后,勇猛进攻,不给敌重新组织抵抗的机会。 当敌人向班发丐反冲击时,班长应指挥全班以准确猛烈的火力切断敌步坦联系,消灭敌步兵。当敌向友邻反冲击时,班长应主动指挥全班以火力支援支邻,或根据上级指示,向翼侧攻击,协同友邻歼灭反冲击之敌。 当班受领巩固阵地的任务时,班长应迅速派出警戒、观察,及时明确任务,调整部署,组织火力,救护伤员,领发弹药,构筑或加修工事,设置障碍,进行伪装,防敌火力报复,做好抗敌冲击的准备。 二、防御战斗中的步兵班 步兵班的防御战斗中,通常在排的编成内坚守排支撑点的一段阵地,防御正面通常为80~120米。有时也担任预备队,增强或接替前沿分队的防御或实施反冲击。班根据担负的任务,可能得到无坐力炮1门、重机枪1挺和喷火器1个组的加强,以及上级坦克和各种火力的支援。 班的兵力通常成一线配置,根据地形,有时也可成三角形或梯形配置。火器应配置在便于发扬火力、便于机动的位置,各种火器要在前沿和阵地内形成直射、侧射、反射和义叉火力,并做到火力与障碍物相结合、打地面目标火力和打空中目标火力相结合。 班长受领防御任务,应指挥全班占领防御阵地,派出观察和值班火器。然后,传达任务,下达口述战斗命令,构筑工事,设置障碍,做好防御战斗准备。 防御战斗开始后,班长首先应指挥全班防敌核武器和化学武器、航空兵火力和炮兵火力的袭击。同时,应以火力和兵力阻止敌在我障碍区内开辟通路。当敌发起冲击时,班长应适时指挥全班占领射击阵地,以各种手段阻止敌人通过通路,向已方前沿和阵地的冲击。当敌突入阵地时,班长要指挥全班顽强地坚持在阵地内的战斗,消灭突入的敌坦克、步战车和步兵,阻止敌人进一步扩张战果。当敌人突入友邻阵地时,班长应根据当面情况,适时组织火力和兵力支援友邻战斗。当班被迫转入坑道作战时,班长应指挥好全班进入坑道的行动,防止敌尾追进入;进入坑道后,应组织力量坚守坑道口,并积极向坑道外出击,消耗敌人,为最后收复阵地创造条件。 § 美军防御战术的主要特点 防御一般都是由战斗力对比上占劣势的一方组织实施, 所以, 美军防御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抗击敌人的进攻逐步消耗、歼灭敌人 ;摆脱劣势、 夺取主动;为尔后的进攻创造条件。在这一目的指导 下,其防御的主要特点是: 一、进攻性行动贯穿于防御的全过程,反对等待式的消极防御 美军认为, “成功的防御取决于反应与进攻这两个同时并存的要素” ,“进攻是任何防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美军在防 御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视采取进攻性行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凡个方面。 1、在敌人发起进攻之前实施破坏性进攻。破坏性进攻即旨在破坏敌人进攻准备的攻击行动。 执行防御任务的美军为了迟滞、扰乱和破坏敌人发动进攻的能力, 在敌人发起或正在准备发起预有准备 进攻之前, 通常都要派出预备队或临时抽调小分队对敌人的集结地域或进攻出发地位的侧翼或侧后, 先敌实施进攻性行动。美军认为,此种攻势行动, 可以打乱进攻之敌的进攻准备和进攻计划,达到战斗侦察和疲惫敌人之效果。 2、在进行近距离战士的同时,实施纵深战斗。美军条令认为,成功地实施纵深战斗, 不仅可以打乱攻方的进攻节奏和各种作战手段的协调, 而且还可以通过剥夺攻方的行动自由来达到保证近距离 战斗顺利进行的目的。 近距离和纵深两个战场的战斗同时进行,可迫使攻方顾此失彼, 迅速暴露弱点,造成其战斗力分散。美军营以下分队通常不实施纵深战斗。 旅以上部队在遂行防御任务时, 除了以远程炮兵(包括战术导弹) 、直升机和战术空军飞机对进攻之敌的纵深实施火力遮断外, 还常常派遣火力与机动力较强的地面部队、空降和空中突击部队对敌纵深实施地面攻击。 比如,师在防御中,通常派遣营特遣队规模的机动部队潜入敌纵深, 首先攻击一梯队师的二梯队团,尔后再打击敌二梯队师的团规模部队。 纵深攻击 的时机通常始于敌近战部队向防御地域推进之前;并持续进行到近距离战斗开始之后。 3、在防御过程中广泛使用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在防御战斗中,预备队的使用时机极为广泛: 当坚守阵地的防御分队伤亡过大、难以阻止敌人进攻时, 通常都使用预备队进行增援或解脱已经投入战斗的分队; 当进攻之敌进入预设的歼击地域或其进攻队形混乱、暴露出弱点时, 也要使用预备队突击、歼灭敌军;在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敌人有征候要撤退或溃逃时,也常常使用预备队 滞敌军或占领阻击阵地,关闭敌军撤退、 逃跑的大门。但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反冲击,对付进攻部队的预备队。 美军认为,“在攻防双方预备队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实施反冲击, 守方可以比其他进攻性行动发挥更大的威力。”因为此种进攻性行动是在防御地域之内进行的, 守方可为其创造攻方所无法获得的有利条件。 二、强调近距离击敌,但又避免逼近敌人与敌快战 美军把“以最小的代价完成防御任务”视为一项重要的防御原则 。为了体现这一原则, 在防御中,美军既强调近距离与敌交战,又设法不逼近敌人与敌人决战。 美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近距离作战又不让敌人逼近,有以下几点好处。 1、近距离可以充分发挥火力歼敌的效果。射击距离的远近不仅同命中率成正比, 而且对命中后的毁伤效果也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坦克在3000米距离上(而不是理想的2000米以内) 虽然可以击中敌军坦克, 但首发命中率则要低得多。即使命中,对坦克炮塔和前装甲的毁伤概率也会很低。 在实战中,烟、雾、尘都可能会构成对攻方有利的遮蔽条件, 这些影响能见度的因素会严重降低兵器的热、光观瞄器材的使用效果。 因此,美军条令认为,在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理想的射击距离应该是1000~1500米, 即使能见度较好, 坦克炮的射击距离也最好不要超过2000米。 2、不让敌人逼近可以扬长避短。美军条令要求,防御分队“不要让敌人逼近自己” 。其主要原因:一是同进攻之敌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充分发挥美军的火力优势。 美军是一支靠武器技术制胜的军队。在一定距离上, 守军的直瞄和间瞄火力乃至近距离支援飞机和直升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短兵相接有利于改变进攻之敌的不利处境。在防御战斗中, 攻方通常处于暴露地位,易遭攻击和杀伤;而守方往往处于隐蔽或掩蔽的位置, 不易遭受伤亡。如果短兵相接,攻方则可以部分地摆脱其不利地位, 并使其火力得以有效的发挥。三是让敌人逼近并与之交战可能会增大美军的伤亡。 这是违背美军“以小的代价完成防御任务”的原则的。 3、近距离歼敌但又不让敌人逼近的主要战术行动。 (1)利用预设的歼击地域歼灭敌人。歼击地域是美军防御部队在阵地之前的近距离内以火力歼灭进攻之敌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火力歼击地域” 。美军条令要求,执行防御任务的战术指挥官,“不要消极地固守在阵地上,要想以火力对付进攻之敌的火力,应将敌人引人己方的歼击地域。”所以,美军无论采用何种防御样式,都首先要把设置歼击地域作为以火力歼敌的有效手段。 歼击地域通常设在: 敌人接近路上容易造成堵塞的地点;缺少掩蔽或隐蔽条件的开阔地; 周围有良好射界、特别是便于守军从翼侧或后方射击敌人的地形上。 歼击地域与战斗阵地之间的距离,有两种说法:美军1988年版《坦克与机步连战斗队》 条令说,“反装甲火力的歼击地域应距己方阵地1000~2500米; 而下车战斗步兵的火力歼击地域应考虑到所有可资利用的武器系统的火力重叠问题” 。而1992年版《合成重型部队战术与技术》 条令则说,“歼击地域的最远距离距前沿的坦克和步兵战斗车不应超过2000米;其最近距离应距武器阵地不少于800米。”美军认为,这段距离既可使敌人遭到最大程度的杀伤,又可避免与敌决战。如果防御纵深较大, 美军通常在整个防御地段内设置数个歼击地域,以达积小胜为大胜之目的。 (2)利用假阵地 占 敌人。假阵地也是既能避免敌人逼近,又能有效歼灭敌人的一种手段。 高技术手段的发展,给美军的欺骗措施和制造战术上的假象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比如,用电子信号伪装假阵地指挥所、 设置有仿真掩护手段掩护的假雷场等,甚至通过有意暴露战斗阵地的特征来诱骗敌人向假阵地进行攻击。 有时为了做得更逼真,还不惜抽调一定数量的火力支援假阵地。当敌人向假阵地发起冲击时,再依照预定的火力计划歼灭上当之敌。 (3)采用脱离战术及时脱离敌人。脱离战术可以说是美军防御部队的护身符。 在防御中,美军通常都在阵地前200~400米的距离上设置一道脱离线(通常以地貌或地物为标记) 。每当守军的一系列阻滞火力仍然无法阻止住敌军向防御阵地冲击时,敌人只要一越过脱离线,守军即在最后拦阻火力的掩护下转移至后续阵地。如此可反复进行2~3次,以达到不让敌人逼近,守军能有效杀伤攻方,而攻方却难以有效杀伤守军的目的。 三、专打敌人侧翼或后方,避免正面与敌交战 美军通过对坦克和各种战斗车辆的射击效果分析认为, “对目标的翼侧或后部射击, 可以获得较高的毁伤率。”而从正面射击目标,不仅效果差, 而且还有反被敌人击中的危险。因此,条令要求,在所采用的各种战斗行动中, 都要力避与敌人正面交战,力求从翼侧或后方攻击进攻之敌。 美军为达到从翼侧或后方攻击敌人的目的,采取有多种措施。 1、设置多种战斗阵地。美军在战斗阵地防御中,无论是单兵还是班、 组或车辆,都要求设置多处战斗阵地。主要有:一是基本战斗阵地, 通常设于敌军最可能利用的接近路上,是守军最易发扬火力、可大量歼灭进攻之敌的射击阵地。 二是预备阵地,是基本阵地遭到敌火力压制或使用基本阵地已无法从翼侧射击敌人时使用的备用阵地。 三是辅助阵地, 是用于控制次要接近路,特别是控制通往己方翼侧或后方接近路的备用阵地。 按照条令要求,每处阵地都应设在便于从翼侧或后方射击敌人的位置上,当一处阵地无法从翼侧或后方射击敌人时,即转移至另一处阵地继续进行战斗。 2、向敌军翼侧或后方隐蔽机动兵力。美军强调,指挥官应靠前指挥, 以便对整个防御地段进行观察。每当发现敌军有暴露的翼侧或后方时, 即迅速而隐蔽地机动兵力予以攻击。比如在地段防御中,美军之所以把防御战斗由前沿引向防御地段的全纵深, 就是为了让敌人暴露弱点,以便守军从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 3、迫使敌人暴露翼侧或后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上述隐蔽机动兵力至敌人翼侧和后方实施突然性攻击外, 美军还常常采用以下两种诱逼性手段迫敌暴露翼侧:一种是以拦阻火力迫敌改变行进方向;另一种是以 习 诱逼敌人暴露翼侧或后方。比?nbsp;,美军的转向性障碍,会迫使敌人绕行, 从而将进攻队形由迎向改为横向,暴露其翼侧或后方,为守军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四、重视战前准备,避免打无准备之仗 在防御战斗打响之前, 美军都要求部队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 拟制计划前进行推演、评估;考核下级官兵对上级意图和各自职责的理解程度;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战前演练。 1、周密拟制计划。美军非常重视防御战斗计划的拟制和论证。 其主要特点: 一是全面考虑影响防御战斗的各种因素。比如,在分析情况和确定行动方案时, 不仅要分析敌情、地形和天候等因素,而且还要认真考虑己方部队的各种情况和遂行任务的能力与所需用的时间等 因素。 在进行战场判定和地形分析时,仅需要分析的地形就包括:无法通行、 通行困难和可以通行的地形;关键地形、决定性地形和这些地形所具备的观察、 射击与掩蔽条件等;机动道路、敌人可能的接近道路和最可能的接近道路等内容。 经过一一分析之后,都要详细标绘在图上。 二是通过对比性分析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美军在实施预有准备防御时, 一般都要预先拟制多套行动方案。然后再根据敌军可能采取的进攻行动, 对每种方案进行兵棋推演;找出各方案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再进行对比性分析、评估,然后才由作战主官选定量佳方案。 即使是这样筛选出来的方案也仍然不是最后使用的方案,仍然还要根据不断更新的敌情和指挥、 参谋人员到现场的勘察结果予以完善和修订,最后才能形成一份正式的防御战斗计划(或命令)下发执行。 2、严格进行战前检查。美军把战前检查当作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办法所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条令指出,“最关心士兵的营长是督促士兵做好战斗准备的营长。 ”因此,当防御分队按照计划完成兵力部署和构筑好防御工事之后, 指挥官都要对所负责的防御地段进行严格的战前检查。 检查的内容:一是检查人员。对下级军官,主要是查其是否了解了自己的任务和上级的意图; 对士兵,主要查其是否了解了所要占领的位置和射击的方法、 时间、目标等。 二是检查武器装备。 包括武器的可用程:度、弹药是否准备充足、配置位置是否安全合理等。 三是检查防御配系。包括各种阵地位置是否合理、工事构筑是否符合要求。 为了确保防御战斗的顺利进行,战术指挥官一般要亲自乘车到战地进行检查, 甚至自己充当进攻之敌沿每条可能的接近路向防御阵地运动, 观察有无死角。与此同时,阵地上的守军还要检查是否能够充分发扬火力。 3、认真进行战前演练。战前演练通常与战前检查结合进行。美军在作战计划付诸实施之前, 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预演。按照条令 ,根据时间的充裕程度,防御分队应该依照以下顺序选择战前预演的方式;①实兵演练; ②指挥所演习;③沙盘作业;④即使是在时间较少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搞一搞图上作业。 美军认为,进行战前预演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使参战的官兵熟悉行动计划;二是有利于部队通过模拟实战熟悉、 适应战场环境,增强分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能力;三是可以提前发现防御方案的缺陷和不足并采取弥补措施; 四是可以增强守军官兵夺取防御战斗胜利的信心。参加过海湾战争的 美军指挥官回忆说,进入战场之后, 当发现所遂行的战斗任务正是自己战前训练中所演练过的内容之后,就立刻觉得信心十足,可以稳操胜券了。 § 步兵连(排)进攻战斗基本原则 进攻战斗,是军队主动进击敌人的作战,是作战基本类型之一。步兵连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担任第一梯队,在主要方向上担任主攻,或在辅助方向上实施助攻;也可担任第二梯队(预备队),主要用于增强突击力量, 发展第一梯队的战果;有时也担任穿插或破障分队。担任主攻的步兵连,可以得到1个82无坐力炮排、1个高射机枪排、1个重机枪排、 1个82迫击炮排和1个喷火班的加强;担任助攻的步兵连,可以得到1~2个重机枪班、2~3个无坐力炮班的加强。连还可能得到坦克、炮兵、反坦克导弹、工兵等分队的支援。一般情况下,连进攻的正面500~700米。 担任主攻任务的排可得到无坐力炮1~2个班、重机枪1~2个班、喷火器1~2个组的加强。提的进攻正面通常为150~200米。 连(排)为完成进攻战斗任务,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周密组织,充分准备 迅速周密地进行战斗准备是保证不失时机歼灭敌人的重要条件。指挥员受领任务后,应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深入进行战斗准备。既要抓住重点,简化程序,霁求衬效,又要严守秘密,严密伪装,加强防护。必须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准备。有时为了不失时机即使准备不充分,也应按命令先投入战斗,然后边打边组织,边打边准备。 (二)集中兵力,选敌弱点实施主要攻击 集中兵力实施主要攻击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则。指挥员应根据上级意图、任务、敌情和地形等情况,力求将攻击点选在与敌要害相关的翼侧、后方或两个不同建制单位的接合部,选在敌兵力、火力、工事和障碍物较薄弱的方向和部位。连(排)通常实施一点攻击。当敌障碍较少,纵深较浅时,连也可实施两点攻击。在战斗中,要关于根据战斗进展情况,灵活而适时地将兵力和火力集中使用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和目标上,以造成兵力对比优势,保持强有力的突击力量。 (三)迅速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攻击 迅速隐蔽接敌,是保证突然攻击的前提。步兵分队应昼利用夜暗、不良天气、有利地形,选择隐蔽的运动路线接敌。在接敌过程中,应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同时,要采取严密伪装、迷盲等反侦察措施,保障分队迅速隐蔽地占领戟出发阵地。 出敌不意的发起攻击,可使敌意志沮丧、防御体系和指挥混乱。连(排)应力求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发起攻击。攻击时机,无论选在黄昏、拂晓、午夜或者昼间,均应力避敌人发现。 (四)坚决勇猛,近战歼敌 坚决勇猛,近战歼敌,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为顺利实施近战,连(排)应在各兵种的支援配合下,迅速隐蔽地接近敌人,敢于与敌胶着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削弱其技术兵器的威力,灵活机动,迅速果敢地歼灭敌人。 (五)穿插分割,各个歼敌 穿插分割,是达成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战术手段。连(排)突入敌阵地后,应利用敌间隙和薄弱部位,大胆穿插分割,并力求以一路插向敌侧后,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造成围歼态热。战斗中,要充分发挥小群多路的威力,将敌割裂成数块,为各个歼灭敌人创造有利条件。 (六)主动配合,密切协同 各分队在统一的意图和计划下,按任务(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地行动,是充分发挥整体威力,夺取战斗胜利的重要保证。协同的原则是:以步兵分队或坦克分队为主,以执行主要任务的分队为主,各兵种分队应积极支援步兵(坦克)分队的战斗行动,步兵分队则应主动协助各兵种分队克服困难。战斗中,指挥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充分发挥各兵种分队的特长,保持顺畅的通信联络,不间断地协调各分队的动作。各分队既要严格遵守协同规定,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根据战斗情况变化,主动配合,互相支援。 (七)坚定灵活地指挥 坚定灵活的指挥,对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战斗指挥的基本要求是:力求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胜利可能变为现实。连(排)指挥员在确定战斗行动时,应根据上级意图、本分队的任务和战斗发展变化情况,准备多种行动方案,采取不同方法,从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符合全局要求。同时,又要注意掌握关节,始终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关键性的动作上,当战斗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时,即使遇到某些困难或暂时的挫折,也要坚决贯彻既定决心。当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应上级意图下,勇于负责,机断行事,及时定下新的决心,灵活变换战术,不失电动机地歼来敌人。战斗中,要关于运用各种通信手段,实施不间断的指挥。 返回中古时代的战争 进入其他战术条目: 投射部队战术 骑兵战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