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植物营养诊断
释义

§ 植物营养诊断

§ 正文

当植物组织内某种营养元素处于缺乏状况,即含量低于养分临界值(植物正常生长时体内必须保持的养分数量)时,植物产量随营养元素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当植物体内养分含量达到养分临界值时,植物产量即达最高点;超过临界值时,植物产量可以维持在最高水平上,但超过临界值的那部分营养元素对产量不起作用,这部分养料的吸收为奢侈吸收;而当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大大超过养分临界值时,植物产量非但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即发生营养元素的过量毒害。为了诊断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含量状况,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①形态诊断法。通过观察植物外部形态的某些异常特征以判断其体内营养元素不足或过剩的方法(见植物缺素症)。主要凭视觉进行判断,较简单方便。但植物因营养失调而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症状并不都具有特异性,同一类型的症状可能由几种不同元素失调引起;因缺乏同种元素而在不同植物体上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工作者,也难免误诊。此法不能用作诊断的主要手段(见非侵染性病害)。

②化学诊断法。此法借助化学分析对植株、叶片及其组织液中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由试验确定的养分临界值相比较(见表),从而判断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养分临界值的精确性和取样的代表性。由于同一植物器官在不同生育期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应用此法时必须对采样时期和采样部位作出统一规定,以资比较。

③酶诊断法。又称生物化学诊断法。通过对植物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测定,间接地判断植物体内某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例如,对碳酸酐酶活性的测定,能判断植物是否缺锌,锌含量不足时这种酶的活性将明显减弱。此法灵敏度高,且酶作用引起的变化早于外表形态的变化,用以诊断早期的潜在营养缺乏,尤为适宜。

此外,显微化学法、组织解剖方法以及电子探针方法等也开始应用于植物营养诊断。(见彩图)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