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植物害虫 |
释义 | 植物害虫植物害虫(plant,insect pest of)主要指为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和螨类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除直接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的严重损失外,还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昆虫属节肢动物蚜虫门昆虫纲。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节,由一系列坚硬的体节组成,分头、胸、腹3个体段。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无翅,具分节的足4对,以肺叶或气管呼吸。为害植物的昆虫大多属于有翅亚纲的直翅目(口器咀嚼式)、等翅目(通称白蚁)、半翅目(通称蝽象)、同翅目、缨翅目(通称蓟马)、鞘翅目(通称甲虫)、鳞翅目(通称蛾或蝶)、双翅目和膜翅目(多数为通称的蜂类)9类。为害植物的螨类,主要属于蜱螨目的叶螨科、走螨科、叶瘿螨科。贮粮害虫的螨类多属粉螨科。 § 繁殖发育 植物害虫植物害虫具有十分复杂多样的繁殖方式,其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变态和生活年史等也有不同的类型。①繁殖方式。植物害虫大多营有性生殖,两以危害马铃薯叶片为主的美国科罗拉多甲虫性交配后受精卵产出体外,然后发育成新个体。有少数种类的卵则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称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其中有的是偶发性的,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多种蚜虫),有的是经常性的(如一些粉虱、蚧类、蓟马、叶蜂、瘿蜂等)。进行孤雌生殖的害虫,繁殖率更高。一个卵一般产生1个胚胎发育成个体;也有的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称多胚生殖。少数种类为胎生。也有些害虫既可有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既可胎生,也可卵生,如蚜虫。②活动方式。绝大多数害虫的活动均有一定的昼夜节律。 白昼活动的为日出性,夜间活动的为夜出性。无论日出或夜出,其主要活动的时刻还都受天气的影响而有一定的规律。行动方式有飞行、跳跃、爬行或幼虫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等。有些害虫的活动有一定的经过路线,如梨尺蠖雌蛾无翅,羽化出土后必须爬上树干与雄蛾交配产卵。③食性。植物害虫以植食性为主,被取食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根据寄主植物的范围,即对食料的专一性程度,植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仅寄生于1种植物;寡食性,仅取食1个科包括个别相近科的植物;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植物。寡食性或多食性害虫在其可取食的植物范围内,也常表现有偏嗜性。寄主专一性还表现在对正常取食的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这可为作物品种抗虫性的研究提供部分依据。④产卵。植物害虫对产卵植物和产卵部位通常有选择性。产卵方式有散产、排列成卵块、作成卵囊将卵包藏其中以及产卵于植物组织内等。不同虫种间卵与卵块的形状、色泽和构造也有区别,是识别虫种的依据之一。 § 为害方式 以危害马铃薯叶片为主的美国科罗拉多甲虫植物害虫的为害方式与它们不同种类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等都有密切关系。由于直接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它们取食植物体而造成的,为害的方式一般可根据害虫的食性以及相应的口器类型而分为咬食、刺吸、蛀入、潜叶为害和为害植物地下部分。除取食外,其他的为害方式还包括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虫伤;吐丝或排泄体内物质污染农产品;分泌大量蜜露于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并招致霉菌寄生;传播植物病害等。 植物受害的症状常因为害方式而异;但同一为害方式也能造成不同的受害症状。主要可分为叶片受害症状、茎部受害症状和繁殖器官受害症状3类,其中某些典型症状常可作为辨认害虫种类的依据。 § 防治 植物害虫植物害虫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为害情况受气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虫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径: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这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性措施,其内容包括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之前等。增加天敌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控制作物易受虫害的生育期,使与害虫盛发期错开。具体措施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预测预报,因地因时制宜地协调采用必要的不同措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 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丝核菌,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4至28℃,当温度在20℃植物幼苗在土壤湿度大时,极易发生立枯病。如果再加上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前作物为寄主植物和用旧苗床土、施用未充分腐熟堆肥等因素,会加重发病,其症状为茎基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有时,在病部可见淡褐色菌丝。防治方法:1.播种前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疏松、无病地或轻病地作苗圃。2.用福尔马林熏蒸,每平方米苗床用360ml药液加水9至27kg,均匀喷洒药液,然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密,过一星期后揭膜,耙松土壤,让药充分挥发,两星期后播种。3.开始发病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幼苗基部,也可用草木灰(8:2)混合后撒于幼苗基部。 白粉病常见的有牵牛花白粉病、紫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其病状大致相同,叶片上初发病时均会出现白色霉斑,以后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接,形成大片白色霉层,严重的会使病株畸形、矮化,有的不能正常开花,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1.植株不宜过密,应通风透光,湿度不宜过高。2.秋季、冬季清除落叶,剪除病株,集中烧毁。3.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4.发病时,可喷洒20%的粉锈宁1000倍液,以后根据病情发展用药。 锈病芍药锈病于5月份开始发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叶背产生黄褐色小颗粒状物,而玫瑰锈病于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发病,其叶片正面出现黄色斑点。防治方法:1.及时并彻底清除病株和病残体,集中烧毁。2.种植地应排水良好。3.萌芽后,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 § 典型虫害 植物害虫介壳虫 月季、红叶李、海桐、女贞、黄杨的介壳虫主要危害期在3至5月份,以卵在寄生植物根部周围的土中越夏或越冬,随着温度上升,开始出土上树危害,也有的不上树而在地下茎、根部危害。防治方法:1.冬末春初,在树干基部刮除老皮,涂上宽约10厘米的虫胶,阻止若虫上树。2.在若虫孵化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1000至1500倍液进行喷雾。3.保护和利用优势天敌,如瓢虫等。 盾介壳虫具有蜡腺,因此能分泌蜡质介壳,雌虫无眼,无脚,亦无触角。雄虫则具发达之脚,触角及翅,营孤雌或两性生殖,部分种类是重要害虫。通常是在植物之叶或茎上吸汁为生,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盾介壳虫是介壳虫类中最大的科,雌雄都有扁平的卵形躯体,有腊质介壳,介壳形状因种而异。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营固着生活。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壳虫等。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 介壳虫是一类小型昆虫,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介壳虫是花卉上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介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介壳。介壳虫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蚜虫 月季、木槿、紫荆、菊花等都容易受到蚜虫的危害,其危害期从3月份开始,以成蚜和若虫在寄主茎干残茬的芽叶上或叶背越冬,随着气温的上升,蚜虫发生以后,由于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的防治。防治方法:1.保护利用天敌。瓢虫、草蛉、蜘蛛等。2.选用对花卉植物安全性好,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药剂,例如25%鱼藤精600至800倍液或洗衣粉300倍液进行喷雾。3.喷洒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亚胺硫磷1000至1500倍液。 § 相关词条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攀缘植物植物睡眠仙人掌科植物农药寄生植物 药用植物植物血型胎生植物植物细胞植物神经被子植物植物克隆 植物检疫植物肿瘤盐碱植物植物修复植物学名植物抗性植物智能 绿化植物植物害虫低等植物草坪植物植物染料植物纤维植物学 植物繁殖入侵植物沙漠植物植物精油裸子植物植物宠物丝袜花 § 参考资料 (1)《德国小蠊抗药性机制及细胞色素P450基因检测的研究》 (2)《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寄生对黑豆蚜的发育和生化代谢影响的研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