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公愚
释义

§ 基本资料

图片

姓名: 杨公愚

又名:斯曼尼

性别:男

年龄:1916年——1989年

籍贯:陕西

职务:戏剧活动家、秦腔改革家、陕西省西安市易俗社原社长

§ 个人概述

喜好:书法

专长:秦腔艺术

家庭成员:妻 高萍 四子一女 四室同堂

§ 成长经历

杨公愚者乃斯曼尼也,西安市南郊丈八沟乡双水磨村人,生于1916年,病逝1989年。六岁时他就读于本村私塾,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培养了热爱传统文化的志趣。在广泛阅读古典小说的同时他爱上了戏曲,尤其酷爱秦腔。每有演出,必想方设法观看。常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他不仅把《水浒》、《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看了个遍,还无师自通地在双水磨旷野上唱几板秦腔乱弹。

1936年,场公愚的双亲相继去世,家境败落,为了生活,便托人把他介绍到西安师范学校,在校长办公室当工友。有了工作有了工资,他就经常到易俗社买个站票,通宵看大本戏。当时易俗社演出的剧目他几乎看了个遍。这时期西安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陈元方、苏一平等人都在师范学校就读,是当时的学运领袖人物。杨公愚是热血青年,被文学和戏曲熏陶得满腔的报国热忱的他,很快地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利用在校长办公室工作之便,帮助学生接电话、传信息、刻印宣传品。随即被民族解放先锋队吸收为成员。1936年下半年被保送到泾阳县云阳镇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当时参加革命的同志为了安全起见都取一别名。杨公愚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了当然也不例外,他起名曰斯曼尼。我曾问过他:“你是一名现实主义者,怎么起了这么浪漫的一个名字?”他说当时在云阳小楼里看到一份报纸,就把报上的三个字凑在一起,成为既浪漫又别致的斯曼尼了。在日后十几年里,边区的军民皆知斯曼尼而不晓杨公愚。他从青训班毕业后又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在抗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云阳镇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担任秘书。这时他对秦腔的挚爱发挥了作用。为了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经常要组织一些演出活动,知识分子和学生出身的干部善用秦腔这一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宣传,他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尝试旧戏本编新词,大受群众欢迎。最突出的一次是1939年庆祝党的十八周年纪念演出大会上。那一次舞台设在云阳镇城隍庙戏楼上。他自编的《抓汉奸》、《壮丁监》等秦腔戏排在最后压轴。演出开始后,多数观众是战士和干部、工作人员。群众不多。轮到秦腔登台时已是深夜,当高昂激越的梆子声响彻天空时,把已经入睡的群众从梦中唤醒,他们纷纷从家中涌向广场,刹那间人头攒动叫声不绝,场面十分火爆,挤得战士们不得不几次挪换位置。这次演出让当时的省委书记欧阳钦非常感动,他当下拍板,让斯曼尼创办一个剧团。斯曼尼听了非常振奋,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啊,八十三名干部和勤杂人员自动报名,又吸纳了一些当地自乐班的成员,成立了“七月剧团”。任命白衣为团长,斯曼尼为副团长。从此,他从一位戏剧爱好者而转为文艺工作者,开始了他五十多年漫长而辉煌的戏剧生涯。

后来“七月剧团”和“关中警卫剧团”合并,取名“八一剧团”,杨公愚仍任副团长。他不但是行政领导,还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戏剧全才。其间他和赵伯平合作编写了《新考试》、《祁半仙》、《特种学校》等剧,自己导演,自演主角,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配合反对教条主义的教育,他改编导演了秦腔名剧《三滴血》,自己扮演晋信书。此剧在延安演出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都去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1944年,杨公愚分配到绥德分区文工团任团长。文工团的演出形式不单单是秦腔,但他的心里仍然装着秦腔,满腔热忱地关注着民间的秦腔艺人,在绥德地区他对旧戏班子采取团结教育的方针,把七个旧戏班,十五个皮影戏班和近二百名说书艺人,团结到民主政府的周围,使之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为他日后在易俗社大刀阔斧地实施戏曲改革积累下丰富宝贵的经验。

1949年的春季,柯仲平率领西北艺界的各路精英马健翎、周文、柳青、石鲁等人赴北京参加新中国第一届文代会,到达绥德后,宣布成绩卓著的斯曼尼为绥德分区的代表。他无比地兴奋和激动,和大家一起东渡黄河奔赴北京去了。

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杨公愚也跨入了人生新的历程。

1949年秋高气爽的十月,杨公愚从文代会上返回西安,被派往易俗社担任党代表,当年便按易俗社的章程被选为社长。当时,易俗社这个历史悠久的演出阵容雄厚的古老剧社已被国民

党政府折腾得破败不堪,资金短缺,人心涣散,百废待兴。杨公愚对这里一往情深,他曾在这里渡过无数个如痴如醉的夜晚,今天能成为这里的掌门人——一社之长,他感到既兴奋又沉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个古老的剧社重新焕发青春,老树开出红花,要把她建构成一流的剧社,造就一流的人才,拿出一流的剧目。

§ 个人荣誉

秦腔圣火的传递者——杨公愚

和赵伯平合作编写了《新考试》、《祁半仙》、《特种学校》等剧,自己导演,自演主角,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改编导演了秦腔名剧《三滴血》,自己扮演晋信书。此剧在延安演出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都去观看,并给予高度评价。

改革秦腔传男不传女的旧式思想,推陈出新,为秦腔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三滴血 (1960) .... 顾问

§ 个人影响

他从制度、人员和剧目三个方面进引改革成立了新生部,招收了陈妙华、全巧民、张咏华、刘棣华、伍敏中、王保易等在内六十余名新生,不仅教他们学戏,更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为此请调了一批文化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人作教员。还聘请了一部分艺术造诣高但又流落江湖的老艺人,如王文鹏、安鸿印、晋福长等进社教戏。在场公愚的精心安排下,这批学员的业务能力之强,成才量之高是易俗社前所未有的。他还一改易俗社不招女演员之先例,招聘了孟遏云、肖若兰、赵桂兰、宁秀云这些已卓有成就的女演员,使易俗社的演出风格在以文雅细腻为坐标下异彩纷呈。易俗社原有社规是凡离社的演员绝不允许再回社。杨公愚认为应当任人唯贤,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才是。他热情地欢迎那些有意归队的人,刘毓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了易俗社。他还建立了导演制,请来象黄俊耀、张云等用新的导演方法排戏。还送社内的部分人员到艺术院校导演系学习,全面提高演职员队伍的素质。还成立了组织教育科、分管行政和党团工作。这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剧团管理体系。

易俗社拥有六百余本剧目,如何除其糟粕保其精华,既是一项当务之急,又是要必须细斟慢酌的工作,杨公愚可谓慧眼独具。易俗社在这个阶段真是好戏连台,上演了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象《双锦衣》、《夺锦楼》、《韩宝英》、《妇女代表》等等。就以《三滴血》为例吧。范紫东先生编写的这部戏故事曲折生动,高潮叠起,戏剧性强,有些因果报应的封建糟粕,戏也过长,要演三个半小时。当年杨公愚虽在陕北多次排演此剧,但毕竟是战争年代,未及精雕细刻。如今有条件了,他要让这部戏成为秦腔中久演不衰的精品。于是先请范紫东先生本人改编了某些情节,又组织姜炳泰、谢迈千等人参加修改,对每场戏、每句词甚至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务求完美无缺。此剧通过 多次修改和多年的演出实践,为秦腔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好评如 潮,被拍摄为一部秦腔艺术片,成为秦腔艺海中一个经典之作。秦腔另一个经典之作电影《火焰驹》也是在以杨公愚为中心的编导组主持下取得成功的。杨公愚为电影《火焰驹》同样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9年,是秦腔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组建了 陕西省戏曲演出团,由省委直接领导,赵守一任团长,副团长有 马健翎、杨公愚等人。指定为国庆献礼演出。确定的剧目为省戏 曲研究院的《游西湖》和易俗社的《三滴血》。到京后演出大获成功,场场爆满。《三滴血》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接见了部分演职人员,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继昆曲《十五贯》之后的又一台好戏。接着演出团离京奔赴南京,开始了巡演十三省市的壮举,历时十九个月,行程达二万余里的展示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盛情接待和热情欢迎。一时间大半个中国被古老的苍凉的悲壮的秦腔秦韵秦声所倾倒,成为秦腔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长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军汉口和三十年代的北平献演也无法比拟。这秦腔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的出现,杨公愚功莫大焉!

§ 人物评价

杨公愚在戏曲领域纵横驰骋五十多个春秋,硕果累累,且久居领导岗位,桃李满天下,但他为人纯朴,待人宽厚,平易近人,颇有谦谦君子之风。凡和他相交或是他的同事下属,无不被他的真诚和善良所打动。现在场公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二年了。岁月会淡化许多人和事,但历史会铭记那些为社会为人民为秦腔艺术事业鞠躬尽瘁的人们。虽然有时候他们会被甚器尘上的虚浮世风所 掩盖,但是,他们的名字常常会穿透时光的尘封,虽历时弥久而 仍然熠熠生辉。

西安市文联同志悼念场公愚的一幅挽联为:

炬成灰丝己尽逝而无憾

艺振兴志将酬自有来人

§ 相关链接

杨公愚

易俗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