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枣梆
释义

§ 简介

枣梆

枣梆,流行于山东菏泽一带以及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其渊源约是 1880 年前后山西的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受本地方言的影响而形成,逐步演变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广为流传于郓城、鄄城、巨野等县。1915年到1938年间,境内先后办起了郓城县吕公堂科班、唐店科班、鄄城县苏楼科班等七家班社,进而涌现出一批名伶。如樊武扎(旦)、吴凤珠(旦)、王新鼎(黑脸)、梁圣奇(红脸)、赵凤来等。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1]

§ 传统剧目

枣梆

枣梆的传统剧目有七八十个,基本剧目有《彩仙桥》、《天波楼》《访四川》、《代州缘》《狄青借衣》、《徐龙铡子》、《珍珠塔》、《蝴蝶杯》等。这些剧目在全国或省地戏曲会演中,大部分获得奖励。

§ 起源

枣梆

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前,就有山西商人在这一带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掌握了一部分经济实力。他们将家乡流行的戏曲,带到了鲁西南。起初,只有清唱,没有化装演出。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戏曲职业班社外出流动,有个“十万班”,曾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接着,山西艺人潘朝绪来到郓城、梁山一代,收徒收艺,组成了第一个职业班社—义盛班。他所传授的这种梆子声腔,便是出于山西上党梆子,或称“上党宫调”及“泽州调”等名称。1963年,山东县荷泽地区枣梆剧团曾去山西省上党地区巡回演出,与上党梆子剧团的演员们,互叙根由来历,彼此观摩演出,交流经验。

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东明等县。东到嘉祥、济宁,南到成武、曹县,以及陇海路以北的吴屯等地,西到河南省的长垣、兰考、内黄,北到黄河以北的观城、朝城、范县,以及濮阳、彰德、大名、成安一带也较为流行。

1946年底,部分枣梆演员参加革命队伍,归冀鲁豫行署二地委直接领导,在根据地流动演出。一次遇敌机轰炸,演员们舍身抢救公安戏箱,周圣礼同志(艺名“大孩”)光荣牺牲,另二人负伤。后来,几经改组,到1950年,整编为菏泽地区人民剧社二组。一些剧目,经过推陈出新,多次获得奖励。1961年,菏泽专区将地直、郓城、梁山三个枣梆剧团合并组成菏泽地方戏曲剧院枣梆剧团,人才济济,阵容整齐,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遭到严重推残,硕果仅存的枣梆剧团,被迫改唱京剧,成为不伦不类的所谓“枣京”,剧种濒于灭绝。近年来,才重新恢复枣梆剧团,枯木逢春,重现民彩。不少业余剧团也经常在家闲时登台演唱。

§ 曲目

枣梆

枣梆现存的传统剧目仅用八十余出,经常演出的剧目,通常为“老八本”,包括《天波楼》、《八仙头》、《蝴蝶杯》、《访四川》、《代州愿》等,以表现历史题材为主,多半取材民间流传的演义小说。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喜剧,如《求妻》、《晒鞋》等,短小精悍,饶有风趣。曾经参加过山东省戏曲会演的《徐龙铡子》一剧,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卷)选载的上党梆子《徐公案》,仅主要人物的名字不同(上党梆子为徐延昭,枣梆称徐龙),剧情、结构、主要唱词,基本相似。

枣梆继承了上党宫调的传统,除去演唱梆子剧目外,过去还演出昆腔的《赐福长春》,罗罗的《时迁打铁》,皮黄的《桑园会》、《击鼓骂曹》、《黑风帕》等戏,但这一部分昆、罗、黄剧目,久已不唱,现已失传了。

§ 题材

枣梆

枣梆在表现代题材方面,曾经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实验,先后上演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党的女儿》、《柯山红日》、《金沙江畔》、《红岩》、《万紫千红》、《于无声处》等剧目,取得不少经验。

由于枣梆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的韵脚,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词中,“天仙”与“苍桑”辙可以混用,例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门前车马闹嚷嚷,众乡亲来庆贺我的才郎。头上青丝绾水纂,鬓边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净了面,苏州胭脂点辱尖。……迈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罗裙响叮当。”按照山东地方戏曲的一般规律,韵脚中的“嚷”、“郎”、“当”属“苍桑”,辙“簪”、“尖”属“天仙辙”,混用则称“跷辙”,唱不顺口,听来别扭,但是枣梆演员习惯了,唱来十分自然。

§ 唱腔

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如徐龙铡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顿足,和人物当时错综复杂的思路感情,结合得非常紧密。《打子》、《杀路》等剧中的跌坐、甩发,颇有特色;《桃山洞》等剧中的亮相,架式美观,舞台调度相当别致。

枣梆的唱腔,既能表现激昂雄壮,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铜]、[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拨]、[紧反拨]、[一串铃]、[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调]、[尖板]等。

各个行当的演员,演唱时都用大本腔(本嗓)与二本腔(假声)相结合的唱法。红脸、黑脸的唱腔尾音,用假声“立嗓”,翻高八度,发“讴”或“啊”音;小生、小旦的立嗓尾音,发“咦啊”声,听来颇有物色。

§ 乐器

枣梆

枣梆最初用的丝弦乐器为:头把、二把、三把。头把又名“锯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制筒,前后粗细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肠 制弦,发音高亢尖亮,与山东梆子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二把的式样与头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后一般粗细。陆续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乐器。打击乐器与山东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只是“锣经”中的[小锣浪头](出场时用的),略有差异。丝弦乐器演奏时,有时配加霸王鞭伴奏,在其他剧种中较为罕见。

枣梆虽不是山东土生,却是在山东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个剧种,多少年来一直深受鲁西南群众的热爱,今后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