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梅兰芳故居 |
释义 | § 故居历史 这个院落原是晚清庆王府的马厩旧址,民国时期禁烟总局曾设在此,一度成为军人住宅。解放后,国务院改建成招待所。1951年拨给梅兰芳居住时,进行了修葺。 全院占地716平米,使用面积为499平米,有房屋37间,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石砖瓦的大影壁,下边种着一排常绿的竹子。南房前是一棵大梧桐树。走进绿色屏门,是一座木质小影壁,前面摆着四个雕有云纹的小石墩,中间是一个刻有万字形状和喜字的长方石质水池。主人生前曾在里面养有金鱼。东、西、北房三面筑有穿廊,朱漆圆柱、彩绘“蝠缘寿庆”的廊沿。北房廊下东、西两棵大柿子树,几乎遮了半个院落。前面一棵苹果树,一棵海棠树,传说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整个院落虽然不大,却古色古香,典雅整洁,盛夏纳凉于此,也能梅兰芳故居朗润情怀。 梅兰芳怎样住到这里的呢?缘早于193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就举家从北京南迁上海市马斯南路居住。解放后,1951年来北京开会时,敬爱的周总理希望他在京定居,以便工作,并当即指示国务院拨给一处住宅。工作人员陪他看了几处,里面都已有住户。如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一处有三进院落并带有花园的住宅,原是梅先生1920至1933年的旧居,他的“缀玉轩”书斋,就是从这个院里闻名的。选住此房,是比较合适的。但他考虑这所房早年既已售出,现在住着很多住户,不愿使他们受搬迁之累,最后选定了这个没有住户,但是面积最小的一处,一直住了十年。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迁入此院后,是这样安排的。北房正面两间作会客厅,东里间是起居室,东、西两耳房分做卧室和内书房,东厢房是饭厅和厨房,南房是外书房,西厢房和跨院房屋为子女们和工作人员居住。 室内的陈设,朴素大方,但处处表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修养和情趣。客厅内是几件硬木古老傢具和一堂皮面沙发。迎门是一个大条案,上面摆着几件康熙古瓶。当中一个八角雕花桌,周围配置四个小圆墩。沙发前是梅先生多年来一直摆用的一张紫檀矮茶几,桌面上竹刻留青阳文通景山水,峰峦层叠、树石花密,柳下停舟,水榭远眺,绝好的一幅江南风景,画意深厚,刀法圆熟,看上去是明末名工巧匠的手笔。它还孕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1926年瑞典王储(后为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来华访问时,梅先生曾在无量大人胡同旧居“缀玉轩”中接待。梅兰芳故居当他看到这个茶几上摆着茶具,就说“这是一个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啊!可是磁与竹都是坚硬的,磨损日久,恐有损伤”。梅先生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但如铺上台布,就看不见这幅竹刻山水,于是定做了一块玻璃板,四角用厚毡垫高,罩在桌面上,这样既能观赏,又避免了磨损。沙发对面,放着一座红木大穿衣镜,镜框四周有用贝壳镶嵌的“八仙过海”图案。梅先生虽至晚年,仍朝暮对镜练功,力求形态、神态的进一步完美。西墙上挂着清代光绪初年著名戏曲画家沈蓉圃绘的一幅演员写生图,图中收进了同治、光绪年间在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这幅画就是在“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所称的“同光十三绝”。画中十三位演员扮演戏中的角色是:1.程长庚(老生)饰《群英会》鲁肃,2.卢胜梅兰芳故居奎(老生)饰《战北原》诸葛亮,3.张胜奎(老生)饰《一捧雪》莫成,4.杨月楼(老生兼武生)饰《四郎探母》杨延辉,5.谭鑫培(文武老生)饰《恶虎村》黄天霸,6.徐小香(小生)饰《群英会》周瑜,7.时小福(旦角)饰《桑园会》罗敷,8.梅巧玲(旦角,梅兰芳之祖父)饰《雁门关》肖太后,9.余紫云(旦角)饰《彩楼配》王宝钏,10.朱莲芬(旦角)饰《琴挑》陈妙常,11.郝兰田(老旦)饰《行路训子》康氏,12.刘赶三(丑角)饰《探亲家》乡下妈妈,13.杨鸣玉(丑角)饰《思志诚》闵天亮。作者沈蓉圃绘画技巧非常精湛,所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立体感。这帧珍贵画幅为客厅增加了不少艺术光采。西墙下面一张木几上,放着梅兰芳少年时的铜制半身像,是1919年他第一次出国到日本演出时,三越吴服装店赠送的。梅兰芳故居 清代金冬心画的“双鸽图”,挂在东面隔扇上。另外还摆着一盒鸽子哨,是用竹子、葫芦、象牙雕刻制成的,很是精巧。因为梅兰芳早年为锻练眼神,曾放养过鸽子,所以上述两件物品,他多年来都很珍爱。 起居室放着一个镶着大理石面的红木圆桌,四周放着几个同样的小圆櫈。桌上一台收音机。梅先生每天必在这里收听广播和看报纸。墙上挂了徐悲鸿画的“猫图”和齐白石画的“牵牛花”。猫和牵牛花均是他心爱之物,是两位大画家特为绘赠的,上面并有题记说明。 梅先生与夫人福芝芳的卧室里极为简单,一对单人床,靠床边是一个有十多层抽屉的立柜,用来存放重要文件。一张不大的硬木书桌,一张半旧的西式靠椅,是梅先生经常阅读文件的地方。梅兰芳故居这里的书房陈设,要从梅先生过去的两个书斋说起。“缀玉轩”,是20年代他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旧居的书斋,他迁居上海后,书房里悬挂的是清代金冬心隶书“梅华诗屋”的直幅,做为他的书室名。迁入护国寺住宅后,书房里就把“缀玉轩”和“梅华诗屋”两个斋额,轮流悬挂,书房的家俱也依然是原来旧物。按上述两处陈设,只是因室内狭小具体而微了。靠墙一列长书架上,摆放着磁器古玩和中西书籍。西墙上挂着张大千的一幅人物画和晚清陈宝琛写的一付对联。北墙上悬着一帧横幅,是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姚茫父、王梦白、凌植支、金拱北等几位名家合绘的花卉。南面临窗一件镶大理石面的大书桌,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和各个时代的著名画册及几卷诗词和曲谱。 梅兰芳住在这里的时候,正是新中国诞生初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新生,而且在艺术道路上也又一次得到了飞跃。他经常对人说:“解放后我感到越活越年轻了。”从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起,他的社会政治活动日益繁多,曾先后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和西城区人大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朝、中苏、中日等友好协会理事,并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职。在此期间梅兰芳多次出国执行任务,1952年代表中国人民出席了维也纳的世界和平代表大会,1953年参加了第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6年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旅行演出,1957年去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会,1960年再去苏联参加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十周年纪念活动。 梅兰芳在国内时,除去工作、学习外,还积极满足广大工农兵群众要求,经常不顾高龄、不辞劳苦到全国各地巡迴公演,有时且深入工矿、农村、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几年里除少数边远省份外,他走遍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直至临终前不久,周总理去医院探视他的病情时,他还为已决定去新彊的演出计划未能实现而遗憾。周总理安慰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现在要好好静养。”梅兰芳故居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多么紧张。他留京期间,在护国寺街家中也很少有空余时间。他家的宾客总是接连不断。有文化艺术界人士,有他领导的单位同志们,有戏剧界同行,有亲戚朋友。或来商谈各种事务,或来研讨艺术,或来拜访请教,梅先生从来不摆架子,更绝不给人以闭门羹。无论工作多忙,即使是正在休息,凡来访者均亲自热情接待。在客厅里经常会见的有田汉、欧阳予倩等文艺界人士;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周信芳、俞振飞、红线女、马师曾、袁雪芬、陈书舫、常香玉、丁菓仙等到京时均来家拜访;和他多年合作的老友肖长华、姜妙香、刘连荣等更常是座上客。有时客厅坐满,只好把至近亲友请到书房甚至卧室去接待。每至开饭时间,就请客人同到饭厅用餐。当时梅家的厨师说,这里的饭桌经常摆着饭菜,每天开几桌,无固定次数。这是梅先生一贯待人热情诚恳的表现。 故居的庭院里,当年也曾留下了梅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身影。他的卓越艺术,早为世人所知,但直至晚年,仍然一丝不苟。比如他演出过次数最多的《霸王别姬》,每次演出前,白天仍在院内柿子树下练习几遍舞剑。1957年庆祝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时,梅先生和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合作演出《游园惊梦》。为了更好地演出此剧,两位艺术家有一天在院中影壁后排练戏中的身段,直至深夜,在灯光下依然练个不停。平时他还挤时间在室内、外给子女和徒弟们说戏及教练身段。 住在这所故居是梅兰芳生命最后的十年(1951-1961年)。这段生活也充分体现出他一生战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匡力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先生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先生1961年逝世后,周总理提议建立一座梅兰芳纪念馆,梅先生的亲人将家中珍藏的照片、剧本、纪念品等共3万余件文物、资料捐给国家。1986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正式悬挂在故居的门额上。 其实,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梅先生生前有次谈到练功时说,小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得去喊嗓,用“噫”、“啊”两字练闭口音和张嘴音,由低到高,练几十遍后再提起嗓子念一段道白,自己觉得哪儿不圆满就一练再练,特别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梅先生成名后,依然勤奋如昔,即使当晚有戏,下午也必要吊几段嗓。 抗战爆发后,身处沦陷区的梅兰芳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当选为全国文联、剧协的副主席,并担任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等职,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后院的三间北房保持了故居原貌。会客厅内摆放着梅先生使用过的硬木家具及练功用的穿衣镜、鸽子哨等,西墙上挂着清代画家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客厅的里间是起居室,东耳房是卧室,西耳房是书房,西厢房也辟为陈列室,主要展示梅先生的文化业绩。东厢房则专设为录像室,再现梅先生的艺术风采。 现在梅兰芳故居的前院辟为展厅,安放着汉白玉的梅兰芳塑像,连座基高达2.2米,是由雕塑家刘开渠及其学生白澜生共同创作的。院内东、西、北房筑有穿廊,廊沿上有彩绘,其中4个展室,用大量的照片、实物介绍了梅先生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纪念品和礼品及梅兰芳晚年的生活。后院的三间北房仍保持着故居的原貌。会客厅内摆放着梅先生使用过的硬木家具及练功用的穿衣镜、鸽子哨等。西墙上挂着清代画家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绝》,客厅的里间是起居室,东耳房是卧室,西耳房是书房,西厢房也辟为陈列室,主要展示梅先生的文化业绩。东厢房则专设为录像室,放映着梅兰芳舞台艺术片和传记片,再现着梅先生的艺术风采。 故居坐北朝南,现有面积七百一十平方米。梅兰芳从1950年直至逝世前寓此。这所小四合院原来只有北房及东西厢房,梅兰芳居住前新建了前院的倒座房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前院倒座房中的三明一暗是大客厅。二门内的正房明间是小客厅,小客厅东里屋是起居室,西耳房是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的卧室。东厢房是饭厅和厨房,西厢房是子女住房。西跨院的一排西房供客人居住。 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27日在此建“梅兰芳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梅兰芳纪念馆有故居陈列室,再现梅兰芳晚年的生活情景,室内陈列基本上保持当年原状。另外设有梅兰芳生平和礼品陈列室。此外还有录像放映室,放映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和传记片。 1989年10月23日连基座高二点二米的梅兰芳半身胸像安放在一进大门的影壁前。 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建有“梅兰芳史料陈列馆”。 § 红星胡同故居 梅兰芳故居红星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东单北大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七条胡同。胡同原来自西向东沟通东单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长700多米。明代,称“吴良大人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一座无量庵,遂称“无量大人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星胡同”。如今,胡同中段被堵,东西已不通行。 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 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 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 梅兰芳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之时已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在这座宅院里接待过诸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以及当时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等众多国际上的名流……梅兰芳的儿媳屠珍在《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一文中写道:“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 梅兰芳故居也是在无量大人胡同24号居住期间,梅兰芳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叩开了音乐家刘天华的家门。梅兰芳拜访刘天华的目的是请刘天华用五线谱记录自己的演唱,用句眼下时髦的话讲,就是让中国戏剧的曲谱与国际接轨。须知,1927年的梅兰芳在戏剧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但他却仍在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艰苦跋涉。两年后,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梅兰芳戏曲集》正式出版,刘天华也因此更加名声大振。 梅兰芳(1894—1961),中国戏剧艺术大师,名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和自述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存世。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故居梅兰芳在艺术方面自是宗师,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蓄须明志,拒绝演出。著名画家丰子恺赞曰:“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而梅兰芳对齐白石却是毕恭毕敬。有一次,在一处堂会上梅兰芳见齐白石进来而没人招待,便急忙迎上去将齐白石搀扶到前排就座。大家看到梅兰芳热情招待一位衣着非常朴素的老人,有人便问:“这个老头子是谁呀?”梅兰芳高声回答:“这是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是我的老师。”事后,齐白石颇为欣慰地赋诗一首: 曾见前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 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还有一次,是一个农历腊月廿三晚上的演出,名角荟萃,梅兰芳唱大轴《贵妃醉酒》,接齐白石到剧场看戏。演出结束后,齐白石到后台看望梅兰芳,一落座便说腿脚有点麻木。还没卸装的梅兰芳说:“一定是坐的时间长,脚受凉了……”说着,就蹲下身将齐白石的鞋脱掉,抱起齐白石的双脚放在胸前用手焐着,喊人赶快打盆热水给白石老人烫烫脚。在场的人惊呆了,齐白石热泪纵横,大概已经无法再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 梅兰芳4岁丧父,15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幼年失怙,自是生活坎坷,祖母陈太夫人在梅兰芳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梅兰芳感恩图报,买下无量大人胡同房产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祖母在舒适的环境中颐养天年。 梅兰芳故居1924年,陈太夫人辞世。以梅兰芳的社会名望和经济实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要大操大办。灵棚四周摆满花圈、挂满挽幛和挽联,棚顶垂下番(喇嘛)、道、禅、尼的筒幡。 开吊之日①摆的是燕翅席。吊唁宾客中除至亲好友,还有各界名流,梨园名宿、军政要员、商业巨子纷至沓来;可是,也有几十口子“赶份子”②的客人不请自到。这些“赶份子”的人都是附近的街坊,有住无量大人胡同和遂安伯胡同的,也有住东、西石槽胡同和南小街的;他们当中有棚户、有摊贩,也有拉洋车的、捡破烂的,反正都是一伙子穷哥们。据当时目击者回忆,有的穷孩子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甚至光着两只脚丫子。他们每人随20枚(约合现在的两块钱)的“份子”,然后依次在陈太夫人灵前磕头。“赶份子”的客人每磕一个头,梅兰芳必还一个头。 按例,吊唁宾客行礼之后依次入席。几十口子穷哥们的到来,打乱了知客(招待人员)的计划。管事的犯了难,只好向披麻戴孝的梅兰芳请示:“老板,附近不少拉车的、捡破烂的穷朋友来‘赶份子’,您看,是不是变通一下,改摆几桌像‘接三’③那样的炒菜面?”梅兰芳立马拦住:“不行!怎么能嫌贫爱富呢!都是一样给老太太行礼来的,是看得起咱们。人有大小,口无尊卑。一律照常摆翅子席!找账房要钱去买,少一道菜也不行!” “人有大小,口无尊卑”,可谓醒世恒言矣! 注:①开吊之日,旧时丧礼的正日子。 ②赶份子,北京土语,指平素并无过多接触的人,自愿主动地为婚丧等事送钱,也叫“赶情儿”、“赶人情”,表示主动亲近。 ③接三,旧时丧礼中的一种仪式,即人死后第三天,作佛事、设祭。 § 参观导航 梅兰芳故居行车路线 22、38、47、409、626、810、826路护国寺站下车,进护国寺街;或13、42、55、107、111、118、701、823、850厂桥站下车,向北进护国寺街。 开放时间 9:00--16:00 周一休息 门票价格 10元 (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半价5元)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Address:No.9,Huguosi Street,Beijing) 电话:(010)66183598 Email:info@meilanfang.com.cn § 参考资料 梅兰芳纪念馆http://www.meilanfang.com.cn/ 《北京名人故居》 《舞台生活四十年》(团结出版社) 《名人与老房子》(北京出版社) 《梅兰芳不嫌贫爱富善待“赶份子”的贫苦大众》(作者关其放载《党史信息报》 《做人与处世》(作者浩森) 《探索长卷迷踪》(王雁来整理载《中国电视报》) 《50年,那些值得留住的记忆》(《中国摄影报》特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