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以涵
释义

§ 简介

杨以涵教授是我国电工学科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从1949年起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4年被评为水电部劳动模范;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工学的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组长。杨以涵教授治学严谨,讲课富于启发性,注意教书育人,做学生的榜样,深受学生欢迎。

在科学研究上,杨教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 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一直是个难题,早期的办法是逐次拉路,由于拉路带有盲目性,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80年代中期,杨以涵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将微机用于小电流接地选线,实现了选线技术的飞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于1987年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十年以后课题组又进行选线再研究,研制出新一代选线装置,实现了选线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并于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防铁磁谐振电压互感器 70年代国内和出口的10kV干式电压互感器多次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严重损失。课题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高压物理模拟试验,弄清楚了发生铁磁谐振是引起电压互感器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防铁磁谐振电压互感器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电网运行的铁磁谐振问题。所提出的方案经运行实践证明十分有效,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

(3)19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变电所和调度运行操作票专家系统是这项研究的典型代表,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

(4)1970年代受保定变压器厂的委托,研究单匝变压器导体中涡流问题,这一成果为我国研制首台“大功率单匝绕组电弧变压器”奠定了理论基础。

(5)1990年代主持和领导了纯软件方式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这项成果成功用于电力系统电气运行人员培训。随后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变电站计算机仿真实习与实验教学系统”成功应用于教学实践,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除以上成果外,杨以涵教授还主持完成了“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规律的研究”、“适应电力市场需要的电力系统分析和控制理论与方法”、“四相输电系统的理论研究“、“大型汽轮机发电机快关汽门应用研究”,提出了广义无功功率的概念,并在国内首次研制出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实验系统等都显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 杨以涵教授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

(1) 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及相关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是个难题,情况复杂,难以一蹴而就。课题组决心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实现选线技术的第三次飞跃。

(2) 光学互感器 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两项突破,一是用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互感器的准确度,另一是解决了光学互感器的长期运行稳定问题。研制的样机已经挂网运行满一年,效果非常好。

(3)智能调度目前电网调度运行已由经验型上升到分析型,这项研究是电网调度运行由分析型提高到智能型。

50年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发电专业,是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被评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学校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

50年来,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出一批卓有建树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工程领域的专家和工程师,对我国电力科研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以涵教授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密切关注国际科研动态,紧密结合现场生产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1977年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现场的磁铁谐振问题;7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新局面;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广义无功功率的概念并研制出国内首台静止无功发生器实验装置,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灵活交流输电系统元件的先河;80年代中期开创性地进行了小电流接地选线系统的研究;1994年在国内首次开发成功纯软件方式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力市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电力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以涵教授在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造线、铁磁谐振消谐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较显著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三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8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40篇,编写高校教材三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