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服饰的纺染技术 |
释义 | 少数民族衣裙装饰的另一个重要技艺是蜡染、扎染和印染。蜡染、扎染古代分别叫“蜡缬”和“绞缬”,与“夹缬”,即江南地区汉族的蓝印花布,在唐代时并称为我国三大纺染工艺。 蜡染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印花工艺而自成一体,在于它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与独特的图案美的结合。现在,蜡染主要流行在南方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以及藏缅语族系属内的十多个民族中。根据史料记载,蜡染却非这些流行民族所固有。有关这些民族最早使用蜡染的记载见于宋代,如《岭外代答》、《溪蛮丛笑》、《宋史》等,当时叫做“点蜡幔”。而早在唐代,蜡染就已用于军服和宫廷服饰以及屏风装饰等。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对树象羊蜡染屏风”、今藏于我国故宫博物院的三色蜡染实物,都是唐代中原高水平的蜡染工艺品。而中原蜡染则可能源于西北。从新疆和阗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蜡染佛画看,东汉时期新疆少数民族中已有蜡染流行。 蜡染在南方少数民族的传播,一般认为与苗瑶语请民族的大迁徙有直接关系。根据历史,目前流行蜡染的民族只有苗、瑶、畲三族由中原迁徙而来。这还可从现今西南各兄弟民族有无蜡染的情况得到证明,如贵州丹寨、黄平、织金、安顺、六枝的苗族,均为外来者,但这里却是蜡染工艺最为丰富典型的地区,而该省的土著民族仡佬,虽在贵州历史较长,却无蜡染技艺留传下来。唐宋以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原的刺绣、织锦、绎丝得以革新和发展,同时用豆浆石灰混合成的浆料取代了蜜蜡,而使蜡染艺术相形逊色而失传。苗瑶语诸民族的大迁徙,随之亦把蜡染工艺带到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使之发扬光大。流传民间的苗族《蜡染歌》唱述道: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已掌握用树脂做画的苗族妇女,把沿途摘取的花草树木,捉到的鸟兽虫鱼,描绘在自己的衣裙上,借以怀念失去的中原故土。现今使用蜡染的民族中,苗族、瑶族就仍保持了这种原始的树脂染。但也不排除蜡染起源于南方后传入中原又随着民族迁徙再流播南方的可能。著名作家沈从文在《龙凤纹样·谈染缬》中指出:唐代中原地区著名的染缬技术,就是从西南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传人并加以发展的结果。近年,考古学家们在川东峡江地区风箱峡崖葬现场的峡路上,发现了粗细不等的平纹麻织品七八种。还有蜡染细布,都是衣服碎片,大约为东周至西汉初年的纺织品,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蜡染实物,大大早于前述新疆出土的东汉蜡染佛画。 蜡染工艺的具体情况,在宋代已有详细记述。当时曾任桂林通判的永嘉(今温州)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灿然可观。”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略有区别,这就是乾隆年间《贵州通志》里所讲的:“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而后见花。”前一种方法现今民间已不常用,仅见于贵州松桃一带苗族中,他们先把图案贴于木板上刻成空心花纹,作为“花模”长期使用。需要时,将白布夹于两块同型花模间,将加热了的蜡汁灌入花模空心处,冷却后打开花模,取蜡布浸染,用清水煮沸脱蜡即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