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龙
释义

§ 概述

人类与梁龙的比例梁龙是生活于侏罗纪末的北美洲西部。牠是在莫里逊组中最为普遍的化石,时代可追溯至150-147百万年前,即启莫里阶至提通阶。莫里逊组纪录了巨大的蜥脚下目恐龙,如圆顶龙、重龙、迷惑龙及腕龙生活的环境及时代。

梁龙是最容易确认的恐龙之一,有着经典的体型:长颈及尾巴及强壮的四肢。很多年来牠都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牠的体型足以阻碍于同一地层发现的(有可能是同时代的)异特龙及角鼻龙等猎食者。

梁龙是巨大的四足动物,有着长颈及像鞭子的长尾巴。牠的前肢较后肢短一些,形成巨大的水平姿势。牠的体型结构可以比美吊索桥的建筑。事实上,梁龙是已知拥有完整骨骼的恐龙中最长的。而一些恐龙,如超龙有可能比梁龙更长,但牠的化石只是一些碎片,尚未发现完整骨骼。 梁龙的头颅骨化石梁龙的身体可达27米长,当中6米是颈部。牠的牙齿像楔子并向前倾,只有颚骨的前部有牙齿。牠的头颅骨及脑壳都很细小。颈部是由最小15节颈椎所组成,相信一般是维持水平的方向,且不可能提高。体重估计是在10-16吨之间。

梁龙有极长的尾巴,由80节尾巴脊骨所组成,差不多是一些早期的蜥脚下目尾巴脊骨数目的两倍(如蜀龙的尾巴就只有43节),且比同期的大鼻龙类较多(如圆顶龙的53节)。估有质疑它的实际防卫或制造声响的功能。这尾巴是用作颈部的平衡。尾巴的中央部份有双叉型的人字骨,可能是支撑脊骨,或是在尾巴压在地面时保护血管免受破损。这些骨头亦可以在一些有关的恐龙中见到。

§ 发现及物种

梁龙骨骼模型的尾巴1878年至1924年期间被描述。第一副骨骼是于1878年由塞缪尔·温德尔·威利斯顿在怀俄明州的科摩崖中所发现,并且由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于同年命名为长梁龙(D. longus)。梁龙的遗骸自此就在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州、犹他州、蒙大拿州及怀俄明州的莫里逊组中陆续被发现。梁龙的化石十分普遍,唯独头颅骨并不十分常见,除了完整的骨骼之外,很多时都是缺少了的。虽然卡内基梁龙(D. carnegiei)并非模式种,但牠是最为完整的骨骼,其模型更是在世界上不同的博物馆中被展览而广为人知。

在莫里逊组发现的两属恐龙:梁龙及重龙有着非常相似的肢骨。以往一些分离的肢骨会被自动编入梁龙属中,但其实有可能是属于重龙的。

§ 古生物学

由于有充足的梁龙骨骼被发现,牠是广为被研究的恐龙之一。在其生活模式中的多个范畴都有着不同的理论。

栖息地

马什及海彻尔基于梁龙的鼻孔位置是在头盖顶,故假设了牠是生活于水中的。其它大型蜥脚下目恐龙,如腕龙及迷惑龙都被认为是类似的生活于水中。但是这个假设其后被揭穿了,因为在梁龙胸部的水压太大,会令牠不能呼吸。自1970年代,一般都认为蜥脚下目都是陆地生物,但是较近期的研究指牠们是栖息在海岸的。

姿势

梁龙的图绘多年来,就梁龙的姿势的图绘作出了很大的改变。例如于1910年的图绘(右图),两头梁龙张开像蜥蜴的四肢。但是这个假说却被推翻,因梁龙若能伸开四肢,地上必须有一个沟来放置牠的腹部。

后来,梁龙科经常被描绘成牠的颈部高企,使牠们可以吃高树上的叶子。但是科学家们争议牠们的心脏是否能够维持足够的血压供应血液至脑部。再者,牠的颈部结构亦被发现并不能过度向上弯曲的。

就像重龙,梁龙的长颈一直都是科学家所争议的地方。199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就指梁龙的颈结构,就需要一个1.6吨重的心脏。这个研究继而指牠们可能在颈部有一个辅助的心脏,主要是将血液输送至另一个心脏。

传统上认为梁龙的颈是为适应饮食而有的,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梁龙的颈可能是用作求偶,而其它的因素则是其次。

饮食

梁龙较其它蜥脚下目有很不同的牙齿。齿冠幼长,横切面是呈椭圆形,齿尖形成钝的三角点。最明显被磨蚀的地方是在齿尖,这有点不像其它的蜥脚下目,可见梁龙的磨蚀面是在上下牙齿的唇面。这显示梁龙是与其它的蜥脚下目有不同的摄食习惯,梁龙似乎是在单一方向剥去树枝的。当在单一方面剥去树枝时,梁龙的其中一排牙齿需要用来从树干上剥去叶子,而另一排则提供引导及稳定性。梁龙头颅骨的眶前部份较长,一次可以吃较长的树枝。再者下颚的后移动作可以帮助增大口腔,及微调牙齿的位置,以容许顺畅的摄食动作。

若梁龙的颈部可以向侧或背腹灵活运动,加上使用尾巴及以双脚站立的可能性,牠是有能力可以到达由地面至约10米的高度。颈部运动亦可以帮助牠吃身体以下的食物,故有推测牠是会吃水中的植物。这个观念从梁龙的前后肢比例及牠用来吃水中植物像楔子的牙齿得到支持。

其它解剖数据

1.梁龙的头颅骨;2.传统梁龙鼻孔在顶的头部;3.罗伯特·巴克的长鼻理论;4.现今鼻孔在鼻  端及有共鸣室的图绘梁龙的鼻孔一般都被认为是在顶部,因为在头颅骨的顶部有鼻腔的开口。不过亦有猜测指梁龙有一个长鼻。近年的研究推测指长鼻的理论并没有古神经学的证据。这项研究发现有长鼻的动物(如象)的面部神经很大,足以支配长鼻。但由于梁龙的面部神经非常细小,故长鼻之说很难成立。另外亦有研究指虽然梁龙的鼻腔开孔是在顶部,但实际鼻孔是在鼻端的。

现今研究指梁龙与其它梁龙科在其背部可能都有细而尖的角质刺,就像美洲鬣蜥属。在《与龙同行》中,就有将以上所有不同意见重组而成的梁龙。不过究竟有多少梁龙科是这个样子,或是在其它蜥脚下目才有就不得而知。

繁殖及生长

虽然并未有梁龙巢穴习性的证据,但其它蜥脚下目,如萨尔塔龙的巢穴就已经被发现。萨尔塔龙的巢穴显示牠们可能会一同在一大片地方不同浅坑中生蛋,而每一个坑则会以植物遮盖,而梁龙亦可能会有同样的习性。

根据一些骨头的组织学研究,梁龙的生长率在蜥脚下目中十分之快,只需约十年的时间就可以达至性成熟,且在整个生命中不断的生长。这反对了以往认为梁龙生长很缓慢,需要几十年时间才到达性成熟的意见。

法国南部发现的各种恐龙蛋可能都是蜥脚类动物的蛋,虽然里面没有胚胎。这些蛋的外表呈圆形,而其中一处发掘现场可以清楚看出,这些恐龙蛋都被生在沟渠里。更有趣的是,这些蛋在生下时似乎就已排列成弧形,由此可知,至少这种蜥脚类动物是一边绕着大圈子,一边生蛋的(以前有一种误传,既是“梁龙一边走路一边生蛋,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这是错误的)。弧形的半径和蜥脚类动物以后腿为中心旋绕时造成的半径相吻合,若沿蛋的排列弧线画一个圆,整个圆周可容纳大约一百颗蛋。蛋的尺寸有如一颗足球,和蜥脚类动物的体型比较起来,显得非常小,很难想象孵出来的幼兽将来会长成这么庞大的成兽。但是蛋的大小实际上会受到生理限制。蛋必须呼吸,当蛋愈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愈小,因此大的蛋无法使胚胎透过蛋壳来获得所需的足够空气。2001年科学家首次在阿根廷发现了蜥脚类动物的胚胎,就连胚胎的皮肤组织也保存得很完整。还好这项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从法国发掘现场中得出的许多结论。 从这些发现中,无法推敲雌恐龙是如何把蛋生到地面上的。由于蜥脚类动物的身体离地面有一大段距离,而且从详细的化石蛋研究中得知,蛋壳硬且易碎,因此生蛋对蜥脚类动物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它也许用的是蹲姿,但即使如此,仍然距沟渠底部至少还有八英尺的距离。我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方法,但没有人能确定这就是雌恐龙真正的生蛋方法。我们认为雌恐龙身上有一根管子,可以轻轻将蛋放到地面。现代乌龟就是利用管子生蛋,虽然它们的管子较短。 目前发现到的蜥脚类动物的蛋还透露出更具意义的讯息。蛋的数目对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有何意义?自然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行为模式,即生产数目愈多,父母照顾程度就愈低。在生产数目对父母照顾比例的一端,鱼和两栖类动物一次产下数千颗蛋,但却不关心它们的死活。人类为此比例另一端的代表,一次通常只生产一名婴儿,但却付出长期的关爱。蜥脚类动物似乎会产下为数可观的蛋,因此即使它们让这些蛋自生自灭,也不会影响蜥脚类动物的平衡。但我们想以比这项叙述更明确的解释,来说明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梁龙可能采用一种托儿所的模式,也就是同年龄的幼兽在孵化后会聚集在一起。现代驼鸟即采用此一模式;然而在此模式中,一只成鸟会留下来照顾幼鸟。但为何我们会认为蜥脚类动物的幼兽会聚集在一起?这是从它们的足印推测而来。几处发掘现场显示蜥脚类动物喜欢成群移动,但在这些足印中却没有任何幼兽的小足迹。相反的,韩国金东岩层(Jindng F·rmatin)的一处足印遗址,显示有一群非常小的蜥脚类动物集体行动。这和现在我们对现代动物行为的理解比较起来,这种假设似乎有些奇怪。但由于蜥脚类动物的幼兽和成兽之间的体型差异非常大,如果幼兽和成兽走在一起时,可能会被压死。此外,在群体移动时,幼兽可能跟不上成兽的脚步。但这又衍生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幼兽何时而且如何加入成兽群体?[1]

§ 分类

梁龙雕像

梁龙是梁龙科的模式属,且这个科也是以牠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科,虽然体型很巨大,但依然较其它的蜥脚下目细长,如巨龙科及腕龙科。所有的梁龙科特征都是长颈及尾巴,水平的姿势,前肢较后肢短小。梁龙科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及有可能在非洲,且似乎是在生态上被白垩纪的巨龙科所取代。

梁龙亚科是包括了梁龙及其近亲,如重龙。同时期但不太接近的迷惑龙亦被认为是属于梁龙科下的迷惑龙亚科,而不是梁龙亚科。葡萄牙的丁赫罗龙及非洲的拖尼龙都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梁龙的近亲。

梁龙超科包含了梁龙科、叉龙科、雷巴齐斯龙科、春雷龙及双腔龙,或者亦包含了简棘龙及纳摩盖吐龙科。这个分支是圆顶龙、腕龙科与巨龙科及大鼻龙类的姊妹分类。这些分支组合成为新蜥脚类,是蜥脚形亚目下分类最多及最成功的恐龙。

§ 展览

梁龙是非常著名的恐龙,这是由于发现了大量牠的骨骼化石及过往被认为是最长的恐龙。事实上最为人熟悉的原因是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梁龙的骨骼模型就已经在世界各地展览。现时世界各地展览梁龙的情况如下:

D. hayi:于美国休斯顿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展览。

卡内基梁龙(D. carnegiei):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马德里的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森肯堡自然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览了模型,而原有的骨骼则在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览。

长梁龙(D. longus):在华盛顿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中展出。

D. hallorum:在新墨西哥自然历史科学博物馆中展览。

§ 概要

名称:梁龙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Marsh, 1878

长梁龙 D. longus

Marsh, 1878 (模式种)

卡内基梁龙 D. carnegiei

Hatcher, 1901

D. hallorum Holland, 1924

D. hayi

(Gillette, 1991) Lucas et al., 2004

异名

* 地震龙 Seismosaurus

Gillette, 1991[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1:01